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内容
内容推荐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最新一辑,收录以下15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拉尔夫·艾里森、罗伯特·弗罗斯特、伊利亚·爱伦堡、路易-费迪南·塞利纳、阿瑟·米勒、约翰·多斯·帕索斯、海因里希·伯尔、哈罗德·布鲁姆、钦努阿·阿契贝、罗伯特·戈特利布、约翰·勒卡雷、A.S.拜厄特、乔纳森·弗兰岑、埃马纽艾尔·卡雷尔、凯尔泰斯·伊姆莱。
唐江、陆源、彭伦、文泽尔、杨向荣、林晓筱等15位译者联袂翻译。
独家收录10+幅珍贵作家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
目录
拉尔夫·艾里森(1955) 唐江/译
罗伯特·弗罗斯特(1960) 徐淳刚/译
伊利亚·爱伦堡(1961) 陈焱/译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964) 陆源/译
阿瑟·米勒(第一部分,1966) 黄建树/译
阿瑟·米勒(第二部分,1999) 黄建树/译
约翰·多斯·帕索斯(1969) 晏向阳/译
海因里希·伯尔(1983) 吴筠/译
哈罗德·布鲁姆(1991) 刘志刚/译
钦努阿·阿契贝(1984) 杨振同/译
罗伯特·戈特利布(1994) 彭伦/译
约翰·勒卡雷(1997) 文泽尔/译
A.S.拜厄特(2001) 杨向荣/译
乔纳森·弗兰岑(2010) 林晓筱/译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2013) 朱艳亮/译
凯尔泰斯·伊姆莱(2013) 舒荪乐/译
导语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
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
。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
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
》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海明威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
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
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
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
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
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
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
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
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
苦恼。
——奥尔罕·帕慕克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
是从最佳的视角切人大作家
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
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
,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
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
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
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
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
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
硕士的各级课程使用,事实
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
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
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
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
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
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
动,不可或缺。
——科伦·麦凯恩
精彩页
拉尔夫·艾里森
◎唐江/译
拉尔夫·艾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荣获一九五三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时,作者在获奖感言中既沮丧又欣慰地指出,他把该奖颁发的对象,称为“(创作)一部重要小说的尝试”。他的欣慰可以理解,如果考虑到艾里森先生对自己的作品何等客观,那他的沮丧同样可以理解。他认为美国小说的状况如此不容乐观,以致获得这一重要奖项的,只能称之为一项“尝试”,而非一项成就。
我们许多人都不会赞同艾里森先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它那光彩照人、精彩纷呈、时而狂野却始终节制的行文,还有它那凭借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关怀和逻辑,足以证实我们的判断,尤其是它的主题:一个南方出身的年轻黑人——沿袭詹姆斯笔下的海厄森斯·鲁滨逊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索雷尔的传统——开始过上了法外之徒的冒险生活。
一九五四年夏天,艾里森先生开始出国旅行和讲学。他的行程在巴黎结束,在那儿的几个星期里,他跟美国侨民群体打成一片,他们熟悉他的作品,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在他动身离开的前一天,他在第六市政厅咖啡馆跟我们聊起了艺术和小说。
拉尔夫·艾里森对待艺术和小说都很严肃。第六市政厅咖啡馆也有一项严肃的传统,因为朱娜·巴恩斯②令人赞叹的长篇小说《夜森林》也在这里写就。这里还有一项词锋犀利的传统,因为巴恩斯小姐笔下的主人公奥康纳医生,经常用他的雄辩言辞吸引大批听众,所以这里有着肃穆和注重修辞的氛围。艾里森先生说话的时候很少停顿,尽管他将思绪组织成形的压力有时显而易见,但他的遣词造句,他的思想那平静而稳定的流淌和发散,令人心折。听他讲话,就好像坐在大礼堂后面,感到讲师那遥远的目光直盯着你的眼睛。那抑扬顿挫、近乎教授般的语调,透着淡然、自信,还有温暖的幽默底色,令人惊讶。
——艾尔弗雷德·切斯特、维尔玛·霍华德,一九五五年
拉尔夫·艾里森:我先声明,我这本书①并非自传作品。
《巴黎评论》:你没像小说里的男孩那样被学校开除?
艾里森:没有。不过我像他一样,换过不少工作。
《巴黎评论》:你为何放弃音乐,开始写作?
艾里森:我并未放弃音乐,只是通过不断阅读,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一九三五年,我发现了艾略特的《荒原》,它令我感动和着迷,但我从中分析不出个所以然——那时我的分析能力有限——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前从未读过美国黑人作家写的同样富于激情和感性的作品。后来,我在纽约读到理查德·赖特②的一首诗,正巧第二周,他来到了城里。那时他正在编一本叫《新挑战》的杂志,请我给沃特斯·E.特平③的《这些低地》写篇书评。有了这篇书评打底,赖特建议我尝试写一篇短篇小说,我照办了。我熟悉乘坐货运列车的滋味,试着把它用在了小说里。他挺喜欢那个短篇,接受了它,它走到校样那一步的时候,因为材料太多,被从那期杂志上挤掉了。紧接着,那份杂志失败了。
《巴黎评论》:可你还是继续写作……
艾里森:挺难的,因为那是一九三七年,时局萧条。我去了俄亥俄州代顿市,跟我兄弟一起打猎,出售野味谋生。夜里,我练习写作,学习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斯泰因和海明威的作品。尤其是海明威,我读他的作品,学习他的句子结构,怎样构筑故事。我猜,当时不少年轻作家也在这样做,但我第二天进入野地的时候,还会把他写的打猎经验付诸运用。我从十一岁就开始打猎了,但从来没人给我分析过飞鸟该怎么打,正是读了海明威,我才学会了在瞄准飞鸟时留出提前量。当他在纸面上描述一件事的时候,信他就行;哪怕他描述的是棒球或拳击的技艺,也是信他就行。他都亲身经历过。
《巴黎评论》:你有没有受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义影响?
艾里森:我那时正在学习,社会现实主义是一门深受推崇的理论,不过我对所谓的无产阶级小说并不在意,哪怕我当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对当时共产党人引为同道的马尔罗深感兴趣。但我发现,每当《人的境遇》中的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强烈的时刻看待自身处境时,他们的思想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其实,他们要比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来得思想深刻。当然,比起那个时期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作家,马尔罗更主要的还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也更是一位艺术家。在写《人的境遇》的时候,他是艺术家兼革命家,而不是政治家,这本书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它切合那个时代的政治立场,而是因为它对人的悲剧性斗争抱有深切的关注。那个时期大多数的社会现实主义者,更在意的还是不公,而非悲剧。我从前和现在首先在意的并非不公,而是艺术。
《巴黎评论》:这样说来,你认为你的长篇小说是一部纯文学作品,有别于社会抗议传统中的作品。
艾里森: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承认艺术和抗议是对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在具有多重特质之余,是对十九世纪理性主义局限性的抗议;《堂吉诃德》《人的境遇》《俄狄浦斯王》《审判》——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抗议,甚至是对人类生活自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译者:唐江
编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69528
开本 32开
页数 4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9
出版时间 2022-03-01
首版时间 2022-03-01
印刷时间 202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64
CIP核字 2021265621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