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四川青年/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的一种。该书主要围绕早期,尤其是革命时期的四川籍留学的勤工俭学运动、工学实践、革命活动、建设事业等内容展开叙述。语言通俗,史料详实,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阅读这套丛书,能让广大读者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与四川青年赴法热潮

1、早期留法俭学与勤工俭学概况

2、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四川的勃兴和四川青年赴法热潮

二、川籍勤工俭学生留法初期的工学实践

1、川籍勤工俭学生留法初期的勤工概况

2、川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川籍勤工俭学生的初期宣传活动

4、川籍勤工俭学生初期工学实践的收获与体会

三、川籍勤工俭学生的困境与奋争

1、陷入困境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2、勤工俭学生的内部论争与二八运动

3、反对中法实业借款的斗争

4、争取开放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

四、四川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继续进行

1、川籍勤工俭学生的呼吁与多渠道资助

2、川籍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继续进行

3、留法勤工俭学生与旅法华工

五、川籍留法勤工俭学生与中共旅欧党团组织

1、赵世炎在法国的革命初期活动

2、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与中共旅欧支部的建立

3、内部训练与反对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4、欧洲国共合作中的川籍勤工俭学生

六、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归宿

1、客死异乡的川籍留法勤工俭学生

2、归国川籍留法勤工俭学生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地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大多是清末民初的留法学生,其中以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吴玉章等同盟会员尤为著名。吴稚晖因《苏报》案被迫流亡国外,到英国留学。他以“素贫贱行乎贫贱”为信条,能寒衣粗食,所费甚俭。1907年,蔡元培在学部编修任上,获准自费到德国柏林,以半工半读方式维持留学生涯。

1907年,吴稚晖由英国转赴巴黎,与李石曾等人共居陋室,将日常生活费用减至常人所费的一半,每人每月仅开销房费15法郎,伙食费60法郎。1909年,李石曾等人筹组了豆腐工厂,一些自费留法的中国学生投身豆腐工厂,进行半工半读。工厂的工人在工作之余,也由李石曾等人组织,学习中文、法文及科学常识。这样,无论是工人还是留法学生,在豆腐工厂中同窗共食,每人每月饭费仅40法郎。

1912年2月,李石曾与吴稚晖、吴玉章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在公启中首先阐明留学欧洲的必要性,强调了当以俭学方式以达增加留欧学生人数的目的:“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在同年公布印行的“留法俭学会会约”,颇为详细地介绍有关赴法的常识、留法的衣食宿及学习、医疗的概况以及留法俭学会对有关留法事宜的规定。

留法俭学会成立两月之后,创办了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学校经费自愿募集。其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特拨给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旧国子监南学作为校舍。进入该校的新生无须考试,是留法俭学会会员并且遵守留法学会会约及学校规则者,均可入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为法文、中文、算学及应用科学。该校采取速成制,学生在校中学习半年之后,经考试合格者,由留法俭学会颁发证书,定期赴法。至翌年6月,经由该校学习期满并且合格的学生,已有一百余人远赴法国求学。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以武力打垮了国民党人在南方七省尚存的武装力量,进一步施行专制独裁统治,坚持反袁的国民党人不得不流亡海外。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便是在“二次革命”后被迫再到法国求学的。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也横遭厄运,被迫停办。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邮电、交通遭受严重破坏,国内汇款时常中断,给留法俭学生的日常生计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在此关键时刻,发起组织“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安排留法俭学生到法国西南部尚未停课的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学习。在留法俭学生日常生计与学费方面,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可代向中国驻法使馆借用或向法国学校申请缓缴学费,待战后归还、补缴,同时还规定了每人每月的费用不能超过70法郎。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所采取的有力措施,终使留法学生情绪稳定,继续学习。

1915年夏,李石曾等人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该会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该会印行了《勤工俭学传》,月出数十份,以纪传体形式,逐一介绍富兰克林、卢梭等著名的科学家的艰苦奋斗精神,重点讲述他们以工兼学的经历,以鼓励华工厉行勤工俭学并长期坚持。

勤工俭学会成立以后,鉴于旅法华工人数不足百人,大有鼓励华人赴法的余地和必要。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中,法国青壮男丁多上战场,劳动力十分缺乏,需要招募外籍劳工。法国工部遂与李石曾签订了招募华工的合同,其中除华工与法国工人待遇平等条款外,还有要在华工中推行以工兼学的规定。为了在华工到达法国之前,培养日后华工教育的骨干力量,华工师资速成学校便很快提上勤工俭学的议事日程。

1916年3月29日,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发起会。法国下议院议员穆岱和蔡元培在会上作了提倡人道主义教育的讲演,蔡元培还表示了“欲以法国教育的师资”,“灌输法国学术于中国教育界”的愿望。参与发起会的人士共同推举法国大学教授欧乐与蔡元培为华法教育会会长,穆岱与汪精卫为副会长,法国共和工商会代表宜士与吴玉章为会计。6月22日,华法教育会正式成立,宣布宗旨为“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不久,华法教育会编辑出版了《旅欧杂志》、《华工杂志》。

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召开的同日,华工学校宣布成立,并于4月3日开学。华工学校的举办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还每年拨给费用一万法郎。华工学校设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内,人校华工24人;所开课程有法文、中文、算学、普通理化、图画、工艺、卫生、修身与工会组织。除中文、修身等课程由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同仁担任外,其余学科均由法国友好人士授课。巴黎华工学校的教学目的明确,它所培养的学生应当为即将来法的华工解决“语文不通”、“习惯不谙”、“应用于工艺之常识不足”三个方面的困难。

早期留法俭学与勤工俭学的实践,历时十五年之久,且有日益兴旺发展之势。总的说来,我们可以确认这一时期的留法俭学与勤工俭学实践基本上是成功的。它不仅首开成批的中国留学生和旅法华工俭学与勤工俭学之风,成功地向法国输送了百余名留学生和近百名华工,而且成效斐然。华法教育会法方书记法露在该会的成立会上曾盛赞这一时期的中国留法俭学生:“学生中有数十人,已人大学及专门学校,习化学、工程、建筑、矿学、商业、农科等。中国学生至为勤学,可与法国学生相竞。”旅法华工通过工余学习,文化程度与修养有所提高。华工学校的24名华工学生,经过短期培训,便能在华工中担任译员和组织管理工作。

但是,在早期留法俭学与勤工俭学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隐患。李石曾等人试图组织管理拟议中的数千留学生和数万华工,并将留法学生和旅法华工的派送、招募与到法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繁重事务全部承揽。他们这种打算,确实是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华法教育会与勤工俭学会以及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组织管理粗疏、马虎应付的隐患。更因为华工人数众多,多做战争勤务,分布法国各军工企业及战场,其勤工俭学的目的亦难以达到。此外,一些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战后的法国经济态势特别是就业状况,华法教育会均未曾予以考虑。

P1-4

序言

近百年前的四川省(本书所称四川,含今重庆市),虽僻处西南,交通不便,却也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养成四川人民勤劳勇敢、心系天下的风范,也孕育出李冰、扬雄、司马相如、邹容等风流人物。

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四川人民,尤其是四川青年为挽救危亡,挺身而出,前仆后继,可歌可泣,史不绝书。清末四川留日学生人数之多,名列全国前茅;而四川保路同志军的武装起义,终成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当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招牌之时,近五百名四川青年再次走出夔门,以全国人数最多的省份的自豪感加人到留法勤工俭学的大潮中,漂洋过海,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诚然,当马克思主义尚未在中国植根之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当时曾经为形形色色的思潮所迷惑,但他们的勇气和执著却令后来者敬慕。

在遥远的法兰西,他们脱掉长袍和西服,穿上工装,在大大小小的工厂中磨炼——为了生计,也为了理想。手上的血泡换来老茧,读书郎锻造成熟练工。在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他们曾经饥寒交迫,呼号无门;三十四位川籍青年被逐回国,十二位风华正茂的青年病逝在异国他乡;但是,绝大多数四川儿郎终于挺过来了。

在遥远的法兰西,他们中的部分人节衣缩食,将积攒下来的法郎充做学费,先后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学有专长。回国后,他们效力于民族和国家,不仅为近现代化做出突出的贡献,也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法文化交流方面颇有建树。

在遥远的法兰西,他们中的部分人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熏陶,加入了共青团或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共旅欧支部的川籍青年有90人之多,他们曾经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参与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后又投身于国内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历经磨难,终成大器,实现了报国的初衷。他们为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他们中有我们熟悉并为之骄傲的四川老乡:邓小平、朱德、陈毅、聂荣臻……

当我们回首这段往事之时,他们可尊可敬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

他们不仅是我们四川人民的骄傲,他们更是当代四川青年的楷模。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追求、品格和情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四川青年/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鲜于浩//田永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98870
开本 32开
页数 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1.06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4
139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