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权臣回忆录(清代卷)/王朝绝密档案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文献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最重要的十三个权臣做一个宏观勾勒。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入物,梳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历史,讲解清史上的大事,揭开读者关心的诸多清代疑案,以活灵活现的人和激动人心的事,淋漓尽致地呈现一幅幅清代社会、清人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权臣是谁?他们如何发迹又如何收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又是怎样的人生体验?《权臣回忆录·清代卷》首次以“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细说正史,文本独特,揭开清代官场难言之隐,勾勒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宦海画卷。

目录

序言

卷一 多尔衮回忆录

 多尔衮简历

 一、丧父殉母的少年贝勒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

 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

卷二 范文程回忆录

 范文程简历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

 四、我的议政生涯——一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

卷三 鳌拜回忆录

 鳌拜简历

 一、出生入死赴关山

 二、临危受命佐幼主

 三、四臣并行到独尊

 四、遭遇不测终悔过

卷四 明珠回忆录

 明珠简历

 一、坚毅果敢的少数派

 二、控制内阁的意义

 三、一切因为外甥,一切为了外甥

 四、儿子纳兰性行

 悬案发布会:我与索额图

卷五 年羹尧回忆录

 年羹尧简历

 一、平步青云的包衣时代

 二、金戈铁马的西征岁月

 三、作威作福的权臣时代

 四、连降三级的没落岁月

卷六 隆科多回忆录

 隆科多简历

 一、我与皇家的亲密接触

 二、这一夜雍正即位

 三、逐鹿朝廷的明争暗斗

 四、恰克图风云

 悬寨发布会:隆科多讲述雍正继位之谜

卷七 张廷玉回忆录

 张廷玉简历

 一、康熙时期的我: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之星

 二、雍正时期的我:一颗光彩夺目的希望之星

 三、乾隆时期的我:一颗历久弥新的辉煌之星

 四、最后时光的我:一颗光泽全无的暗淡之星

卷八 和坤回忆录

 和坤简历

 一、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

 二、从办案能手到理财高手

 三、从亲信到亲家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悬案发布会:和中堂的家产到底有多少

卷九 曹振镛回忆录

 曹振镛简历

 一、好事多磨:从盛世到平庸

 二、遗诏事件:皇室正统的合法性危机

 三、首席军机:碌碌无为十四年

 四、嘉庆、道光朝:一个万马齐暗的时代

卷十 穆彰阿回忆录

 穆彰阿简历

 一、跟定首揆曹中堂

 二、拉帮结派成穆党

 三、鸦片之祸又加深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卷十一 奕回忆录

 奕诉简历

 一、较劲:我与四哥

 二、韬晦:我与命运

 三、恶斗:我与肃顺

 四、恩怨:我与慈禧

卷十二 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简历

 一、师徒恩:学识闻于四海

 二、组淮军:威名闻于天下

 三、办洋务:盛名闻于宫廷

 四、签和约:耻辱闻于朝野

卷十三 载沣回忆录

 载沣简历

 一、谨慎:醇王府的品格

 二、意外:我的1908

 三、争权:踢倒袁世凯

 四、下野:末日的钟声

后记

附录: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顺治十八年(1661年),盛京(今沈阳)郊外昭陵。

刚刚即位的八岁幼帝玄烨,在宣布翌年改元康熙之后,匆匆来到这里,按照惯例祭告天地祖宗。年逾花甲,早已退休的我,也接到邀请,从北京赶往盛京,参加在昭陵举行的告祭大典。

这里埋葬着清王朝的第二位君王皇太极,他完成了对关外的统一,并且确定了武力统一天下的总体构想。然而,他没有看到入主北京的那一天。在赶往盛京的路上,在剧烈的颠簸中,我感觉与这位旷世明主共事的美好岁月,似乎就在昨天……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

我的家族在历史上可称显赫。五个世纪之前,曾有一位名叫范仲淹的大臣,领导了北宋著名的“庆历新政”,为改变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困境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恰恰是他的儿子,北宋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十七世孙。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名门之后,应该继承范家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我出生在关外重镇沈阳。我的曾祖父范■是明正德年间进士,在明嘉靖年间曾担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而我家位于沈阳附近的抚顺。虽然从祖辈往下算,官是越做越小,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成长。毕竟,我仍旧生活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我自幼好学,博闻强识,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一般孩子为强。十八岁那年,我就在沈阳县考取了生员,也就是秀才,有了最初的功名。从沈阳返回抚顺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下一步如何力争考取举人,而后进京考进士,感受金榜题名的愉悦与快乐。尽管关外的教育水平落后,考上更高功名的几率非常小,那我也要勇于尝试!

正在我踌躇满志,准备步入仕途,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场灭顶之灾降临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在家里操办族内丧事的我,突然听到城外喊杀声震天,不一会儿工夫,街上的行人已经消失殆尽,又过了一会儿,街上出现了一伙打扮怪异的士兵,每个人都骑着高头大马,手里都提着刀枪,脑后拖着一条辫子。我终于意识到了一个现实,抚顺沦陷了。尽管这个现实我不愿接受。早就听说抚顺关外的女真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名日“后金”,其首领“天命汗”努尔哈赤曾经接受过明朝的册封,后来用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关外女真各部的征服。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后金能轻易攻破这座有明朝重兵保护的边疆重镇。几天之后,确切的消息传来,原来,努尔哈赤就在不久前,就打出了为父报仇的“七大恨”旗帜,举兵袭击明朝边关,抚顺守将李永芳没有任何防范,面对突如其来的后金骑兵的冲击,很快就开城投降。我曾经听说过后金军人嗜杀成性,还好没怎么抵抗,没有惹怒这些亡命之徒,否则抚顺连同它的百姓都要化为灰烬了。总兵张承荫受辽东巡抚李维翰的派遣,率兵一万进行反击,结果由于对后金军情形不明,被敌人包围,全军覆没。

后金军风卷残云一般地袭占了关外多个要塞,而后大肆掳掠,扬长而去。他们所获得的三十万人畜,被作为战利品赏赐给有功官兵,而我不幸也成为战利品的一份子,从此由秀才沦为奴隶。

努尔哈赤是个脸庞黝黑的汉子,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家,最终成就霸业的威名我早就听说过。但他似乎对明朝的衣冠人物,包括没有什么资历的儒生十分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必须杀尽斩绝。结果,验明正身之后,我就被送往刑场,即将糊里糊涂地了却残生。但就在我即将引颈就戮的时候,努尔哈赤亲自来刑场清点死刑犯。当我俩目光相遇之时,我再次被他的英雄气概所震惊,而他似乎也被我身上的某些特质所吸引。他一声令下,我从死刑犯的行列里被拉了出来。大概是我硕长伟岸的身躯救了我,努尔哈赤也喜欢跟他一样气质的男儿。接下来的问话,让我距离死神渐行渐远了。我简练的回答让他感到我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那种充满官老爷潜质的阔公子,颇知明朝底细和中国历史的他甚至听说我是范鳃的后裔,与范仲淹还有一些渊源关系,竟回头告诉贝勒们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只一句话,二十一岁的我就逃离了死神的怀抱。努尔哈赤把我拨到镶红旗下为奴。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奴隶就奴隶,有朝一日,我还会回到明朝,回到家园的。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一个又一个捷报的传来,让我心里一次又一次备受打击。就在我被俘的第二年,明军主力在萨尔浒战役中被后金军击败,从此丧失了辽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转而采取守势。而朝廷似乎没把辽东的巨变当回事,继续勾心斗角,党同伐异。天启皇帝即位后,重用大宦官魏忠贤,打击贤臣,宠信小人,朝政日趋败坏。辽东边帅一再易主,军事行动总受到魏忠贤的掣肘。就在魏忠贤在北京权势熏天的时候,努尔哈赤攻陷关外重镇沈阳和辽东行政中心辽阳。家乡已经完全沦入异邦,我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看着明朝一天天的衰败下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看着后金蒸蒸日上的势头,我有种预感,也许若干年之后,这个关外小邦会成为明朝的劲敌,甚至夺取明朝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天下。那么作为汉人,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怀念故国,还是干脆支持这个少数民族的新政权呢?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山海关外的最后屏障宁远,遭到其起兵以来的最大失败,加之国事家事缠身,他日趋衰老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撒手西归。经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明争暗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登上汗位,改年号为天聪。我们尊称为天聪汗。

天聪汗即位的第八天,便让所辖汉民“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从而使庄园近半数具有奴隶身份的汉民壮丁恢复了民籍。不仅如此,天聪汗还抛弃了其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偏见,多次选拔和荐举汉族与蒙古族官员加以“量才录用”,赢得了不少汉族与蒙古族有识之士的支持,心甘情愿“实心齐力报答皇恩”。天聪汗此举并非偶然,因为从他即位的那一刻起,身边的谋臣就不仅有女真人,而且有了少量早已归降的汉人,这些汉族谋士为上述决策的制定做了大量贡献。天聪初年的政策调整,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如果不能为明朝效力,那在后金博得功名,获得一官半职,似乎也是一条前景看好的通衢大道。

天聪三年(1629年),天聪汗设立文馆,要求文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显然,他是希望效法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训。一个少数民族的君王,不以自己民族的祖先为榜样,却向汉族王朝里最伟大的帝王学习,这意味着什么?

文馆设立后,便急需有用之才供职其中。同年八月,天聪汗又颁布了一道上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艺文通明者,优奖之,以昭作人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幸好我当年拿到了生员的功名,能够忝列这次文馆选拔考试的考生行列。由于上谕中不许奴隶主干预那些已没为奴的生员参与考试,所以我的报名与应考都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考试的题目甚至比明朝的秀才考试还容易,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新君王的求贤若渴。应考者三百多人,录取了一半多,我当然也榜上有名了。从此,因祸得福的我,由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转变为堂堂的文馆学士,尽管在后金的官场里地位低微,但毕竟由此步入了仕途。在女真的军营里,在异乡的赫图阿拉,陌生感总伴随着我。而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君王——皇太极。他的开明,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为我成为后金和清朝的一代权臣提供了绝佳机会。P22-25

序言

清代高级官员的众生相,在国内首次以“回忆录”的形式书写在广大读者面前,在诸多形式的历史叙述中,这是我们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一条新途径。

在作者笔下,清代大臣在官场上永无休止的权力争斗、清代大臣在生活中的表表里里,以及清代大臣与皇帝的磕磕碰碰,都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节奏不一的情节和亲切可人的第一人称写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想象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大臣已经成了贪官群体的代名词。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当仔细读过这些大臣的回忆录之后,我们会从更生动、更具体的历史图景中,了解清代大臣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为,以及他们之所以如此的某些本质性的内容。他们有的贵为当朝首辅,有的贵为一省督抚,权势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然而,在不可逆转走向衰亡的清廷官场上,他们也往往表现为做官难,做大官更难,做一个清廉又能不遭人妒忌,权大又不招皇帝猜疑的大官难上加难。在文字狱泛滥、秘密政治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无缘书写自己的历史,无法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这一切,让我们通过“回忆录”尝试着揭开这个中的难言之隐吧。

不过,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在“戏说”历史。作者好学深思,专攻清史多年,并参加清史纂修工程课题,有一定的史学功底,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和潜力。作者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写作的基础是建立在翔实文献基础上的历史素材,作者写作时广泛地汲取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不是抽象地、孤立地描述作为历史“个体”的大臣,而是把大臣们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行为感受放置到清朝近三百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不同类型大臣的不同遭遇、不同经历和不同表现,来展现落日辉煌中的清帝国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步步走向衰亡。当然,这不仅仅是清王朝的衰亡,更是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主义的衰亡。

从书中,读者所了解的清代大臣,是多棱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他们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这些大臣的“回忆录”正使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复活”,并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于沛

后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身跨古代和近代的一个重要王朝。我们今天的诸多社会现象,在距离今天最近的这个封建王朝里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影子,甚至一些社会问题就肇始于清代。所以,对清代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我们摄取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做好今天的事情,造福子孙后代。

皇帝与大臣在权力分配上的此消彼长,从来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在某个时段内大臣权力的增长,为权臣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专擅朝政的权臣,清朝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对朝政、对国家、对皇帝、对宫廷,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权臣现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权臣的存在,权臣势力的扩张,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皇帝主观或者客观的需要;当他不再有这种需求,或者他渴望乾纲独断的时候,权臣与皇帝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君主在制度上的强势地位,使权臣在与皇帝的较量中不可能占到任何便宜。因此,清代的权臣没有篡权或者干预皇帝废立的任何机会。如果皇帝对他们不满,他们只能任其宰割。因此,清代权臣的结局大都不甚完美,善始善终的很少。

在人们的印象里,权臣也许是专擅朝政的坏人,是祸乱朝纲的罪魁。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权臣都为非作歹。有些权臣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而操劳,成为忠臣的楷模;有些权臣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皇帝敛财,给皇帝出主意,想尽各种办法取悦皇帝,成为宠臣的榜样;有些大臣运用手中的权力拉帮结派,但并未打击忠臣,只是增添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力,求得群臣对自己政见的长期支持而已。他们不同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出众才能,用不同的手段实践着各自的政治理想。他们是这个王朝的精英,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一下他们在不同历史情境中的心路历程,我们一定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权臣的快乐与苦恼,理解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清代文献档案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最重要的十三个权臣做一个宏观勾勒。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入物,有助于刻画和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把握人物与其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沧桑。我们希望权臣们的“回忆录”,梳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历史,讲清清史上的大事,揭开读者关心的诸多清代疑案,以活灵活现的人和激动人心的事,淋漓尽致地呈现一幅幅清代社会、清人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选取的权臣,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资深谋臣型:比如范文程。他能让皇帝言听计从,他能让自己的建议迅速变成朝廷法令。尽管这样的大臣并没有专擅朝政,但权势依旧熏天。

——传统专权型:比如鳌拜。他倚仗自己在朝廷大臣中的崇高地位,借辅佐的皇帝过于年幼的机会,在处理国务时较为跋扈,为皇帝所不喜。这与历代传统的权臣,诸如董卓、曹操类似。

——党同伐异型:比如明珠、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穆彰阿。这类大臣不是依赖一己之力,而是通过结成官僚集团影响和控制朝政,其中某些集团还形成勾结或者对抗之势。

——摄政专权型:比如多尔衮、载沣。清代一共曾经有过三个摄政王,其中济尔哈朗很快就被多尔衮架空。作为摄政王,他们掌握着国家实际的最高领导权,是不称皇帝的皇帝。

——效忠朝廷型:比如奕诉、李鸿章。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朝廷的效忠,因此在权臣序列中,是罕见的善终者。

——皇帝宠臣型:比如和坤、曹振镛,他们凭借皇帝的宠信长期位居首辅的位置,大权在握。

同样是权臣,多尔衮、范文程和鳌拜身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彰显了清王朝奠定国基的艰辛;同样是权臣,明珠、年羹尧、隆科多身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彰显了康熙、雍正时代开创盛世的雄心;同样是权臣,张廷玉的谨慎与和坤的贪财,彰显了乾隆盛世的两面——一个噤若寒蝉的戮心盛世,一个金钱为王的财富盛世,在拥护与忧虑之间,在信念与现实之间,塑造出一个矛盾的盛世;同样是权臣,曹振镛、穆彰阿的为官哲学,彰显了乾隆盛世负面影响的扩大化,特别是朝臣发言权的丧失,明哲保身倾向的加强以及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政治思路;同样是权臣,奕诉、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努力及其失败,不得不告诉人们: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未遇之历史巨变的清王朝,在被动应对这一切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即便是时代的精英也无力挽回;而同样是权臣,作为摄政王的载沣,其悲剧只能说明一个问题:20世纪初的清王朝,在革命的洪流中气数已尽,退出政治舞台只能是他的唯一选择。这些权臣的政治生涯,其实就是清王朝由开国走向鼎盛,由鼎盛走向没落的历史。他们的人生,就是清代历史的缩影。他们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由作者独立完成。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资料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书资料中心提供的文献档案支持,在此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资料室吴玉清、王绪芬两位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于沛教授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权臣回忆录(清代卷)/王朝绝密档案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34721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