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张载品国学(先生的课堂)
内容
试读章节

张子平生:苦学不倦,乐而忘忧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重要的思想家,开创了关学,是理学奠基者之一。张载被其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推崇之至。朱熹将张载与程颢、程颐对比,认为其地位与“二程”地位不相上下。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王廷相和王夫之两位大家的学说;张载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视为理学的代表著作之一,被列入科举必读书籍之列,甚至御纂的《性理大全》及《性理情义》都曾收录他的著作,历代政治家对其赞誉颇高。

张载的思想在中华思想发展长流中占比颇重,后世思想界受张载影响颇深,张载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而与其在后世不凡地位相距甚远的是,张载出生并非高官子弟,其祖、父二辈皆为中小官吏。而其父于其少年之时丧,他便承担起家族重担,较早就接受人生洗礼。

张载的政治生涯与其被后世政治家推崇程度并不成正比,大起大落是常有之事。而早年便经历磨砺的张载心智成熟,坦然面对。即便是身处所谓低谷之时,他仍能以平和心态对待。于政治不顺时,转而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加强思想深度。

政途坎坷,未失初心:苦学不倦

张载其祖、父皆非朝廷大官,其父于上任之时病故,张载与其弟年幼,无法回归故里,因此便住在凤翔郦县横渠镇南大振谷口,这便是“横渠先生”的得名之源。

张载少年之时,西夏(1044年)经常骚扰侵袭北宋西部边境,宋军抵御无能,于宋仕宗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宋朝向西夏“赐”娟、银和茶等大量财物,这些刺激到了“少喜谈兵”的张载。在他二十四岁时,为便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献策,建议出兵攻打西夏,同时派出一些部队夺回被西夏抢占的土地,而此等设想却并未得到施行。范仲淹“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来激勉张载这位可造之才研读《中庸》,张载则将满腔抱负转战到儒家经典研究上,并且有越战越勇之势,张载却因不满足而遍阅佛道之书,并于“六经,,之中寻实现抱负之策,悟出儒、道、佛三教互补之理,使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之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张载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讲学之际与程颢、程颐共同讨论道学宗旨,张载自认“吾道自足,何事旁求”,并认为自己在学术之上开拓探索的领域充分,不需再求别的事。

张载曾做云岩县令,在任期间办事极其认真,倡导尊老爱幼,极重道德教育。一到月吉之日,张载便会设酒席来招待乡里老人,询问居民的难处。每逢这时,就是整个乡里交流解决问题之时。张载“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确保颁布文告家喻户晓,政令得到进一步通行。在渭州任职期间,环庆经略使蔡挺与张载私交甚好,蔡挺对张载非常信任,只要与军事有关,无论大事小事,皆要资讯张载,可见张载在蔡挺看来是可靠的智囊。张载曾建议军资数十万救济灾民,救千万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还为边疆兵防建言献策,提议撤销戍兵换防,招募当地人士取而代之来护防。

得御史中丞吕公著赞誉“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的张载被召见面圣,“皆以渐复三代为对”回复神宗治国问政的方法。但张载并未因此大展宏图,宋神宗虽想对张载委以军事重任,但张载对自己要求颇高,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宋神宗任命其为崇文院校书。当时正处于王安石变法期间,王安石也赞张载之才华,不时询问其对变法的看法,但张载对变法看法大有保留之意,后来张载因与王安石对新政变法有着诸多分歧,逐渐引起王安石反感。后因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张载之弟张戬被贬谪,恐被株连的张载递辞呈回到横渠镇。

P2-5

作者简介
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冲突》《世界绘画文化》《菊与刀》等。
典话题,将相关著述精选出来,结合当下工作和生活的具体案例,对南怀瑾的国学理论进行引申解读,帮助读者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为自己的心灵找到正确的指引和文化的滋养。
目录

第一课 张子其人: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

 01 张子平生:苦学不倦,乐而忘忧

 02 张子著作:儒者通天、地、人之理

 03 理学崛起:三教并行,儒学复兴

 04 儒学新视角:天人关系

 05 关学:再传何其寥寥也

 06 关学的精神:尊儒、重礼、务实

 07 关学后继者:以“天道”为精髓

第二课 天道观:为天地立心

 01 立大本、斥异学

 02 太和所谓道

 03 天道:太虚即气

 04 气之聚散,万物之生灭

 05 “两端”说:一物两体

 06 相感:“两端故有感”

 07 阴阳二气:“化”与“变”的运动

 08 “天道”与“人道”:天人合一

 09 至诚,天性也

 10 性与诚:互逆与互补

 11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12 大其心:德行所知与见闻之知

第三课 人学思想:为生民立命

 01 “仁人”的标准:无欲而无畏

 02 仁、义、礼、智,不可分割

 03 “仁”与“理”的辩证关系

 04 “天地之性”:天命之谓性

 05 “气质之性”:人亦出于太虚

 06 人性二元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07 人的自我修养:“变化气质”

 08 “天理”:本然至善

 09 “人欲”:人对物欲之追求

 10 “天理”与“人欲”:辩证的统一

 11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第四课 道统论:为往圣继绝学

 01 孔孟绝学:圣学需专礼法修

 02 道不同,谓之异端

 03 佛与道:虚实、有无观

 04 形与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05 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不散

 06 气聚为“神”,气散为“鬼”

 07 “穷理”:万物皆有理

第五课 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

 01 复“井田”制而均贫富

 02 治理社会宗旨:“利民”与“足民”

 03 和谐社会图景:尊高年、慈孤弱、纯乎孝者

 04 《西铭》本旨:事天如事亲

 05 适当分权: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

 06 巩固边防,计民以守

 07 三代之制:井田、封建、肉刑

 08 进化社会史观:“通其变”中不断发展

 09 人为之礼与自然之礼

第六课 教育观:穷人伦之理,尽无私之心

 01 “见闻之知”求知的第一阶段

 02 “德性之知”:“穷理”与“尽性”

 03 “有知”与“无知”:有若无,实若虚

 04 教育目的观:“立人之性”“求为贤人”‘学为圣人”

 05 早期教育观:“养正于蒙”

 06 学政结合,敦本善俗

 07 “尊德性”与“道问学”

 08 立志向学,勤勉不息

 09 学贵心悟,去疑求新

 10 克己从礼,自我教育

 11 “集义养气”与“行养结合”

第七课 鬼神观: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01 鬼神:祭祀与义理的统一

 02 辩证的鬼神观:“鬼神,往来屈伸之义”

 03 批判鬼神迷信

 04 疾病与虚妄:“独见独闻”之“怪”

 05 显物隐变:体物而不可遗

 06 自然神祗祭祀:以天事鬼神

 07 祖先祭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08 正统祭祀:自然山川之神

 09 儒家生死观:生死为气之聚散

 10 鬼神说:二气之良能也

 11 宗法思想:根植于大同理想

第八课 自然观:不知张子,又乌知天?

 01 乾坤与阴阳

 02 一体两面:乾坤即天地

 03 宇宙演化论:天地从虚中来

 04 星辰河汉:天系与地系

 05 理学自然观:一阴一阳之谓道

 06 生生万物,皆有内在机制

 07 “一分为三”与“三分为一”

 08 日月五星,随天左旋

序言

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世人称其学派为“关学”,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郦伯,敬称张子,封先贤。张载《横渠语录》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为历代所颂,经久不衰。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生,因《周易。坤卦》有“厚德载物”一语,故其名日“载”。张载自幼天资聪颖,因其少年丧父,故成熟很早,十岁时师从外傅,便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志向和品格,乡邻称其“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因西夏经常扰掠宋朝西部疆界,而积弱积贫的北宋王朝为求取边境和平连年向西夏“赐”绢、银及茶叶等大量珍宝,青年时期喜论兵法的张载就此事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写成《边议九条》,向其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希望联合焦演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二十二岁的张载。张载向范仲淹谈论了自己对戍守边防的问题以及护卫疆土、收复失地的主张,范仲淹对张载宏伟的志向高度赞扬,但却对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他认为张载出类拔萃,知其必有远器,作为军师将领过于屈才,劝他不必在边防军务上下功夫,鼓励他去读《中庸》,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儒学的研究上,说他作为儒生发展儒学定可成为家国大器。

范仲淹的劝告对张载今后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张载彻底弃武从文,回家开始饱读儒家经典。在刻苦攻读了《中庸》之后,张载并不满意,便又将佛家、道家之书遍读一通,感到这些书籍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宏大理想,最终又转回到儒家学说上来,深读儒家“六经”。经过十多年的埋头苦读,张载终于悟出了儒、释、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渐渐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宋仕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远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第,同时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在此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虚怀若谷,静心听教二程对《易经》的理解,感到自己的学问还远远不够。他对一起听讲的人诚实地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也由此在京城名声大震。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举荐张载,宋神宗召见张载并询其国政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的回复令神宗非常满意,欲派其到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因张载不愿参与时任丞相王安石的变法而推辞,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后因其弟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戬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之后,写下了大量著作,在此期间整日读书讲学,因讲学关中,故世称其学派为“关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奏请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以复兴古礼整治风化,张载带肺疾进京,任礼部副职同知太常。同年因病辞官返乡,途中病逝于临潼馆舍,享年五十八岁。

内容推荐

张载,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侨居郧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其名和字取义于《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开宗立派,终身清贫。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处,横渠先生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以实际行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

王颖著的《跟张载品国学(先生的课堂)》从张载的经典著述和思想精髓出发,深入浅出总结了他的儒学天道观、儒学道统论及自然观等,阐述了他对社会、人学、教育等多方面的构想,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张载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编辑推荐

关学学派创始人,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张载先生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冯友兰先生尊为“横渠四句”,至今备受推崇。它不仅是儒家学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

王颖著的《跟张载品国学(先生的课堂)》以他的生平、经典著作和思想精髓出发,分成八个部分,阐述他对儒学的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张载品国学(先生的课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76046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8-06
首版时间 2018-06
印刷时间 2018-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80
CIP核字 2018042812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8.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