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芭蕉谷/中篇小说金库
内容
试读章节

这女人,姓姜,有过四个丈夫,因此,身边的一群儿女,样子不相像,正是不足为怪的。

第一个丈夫,做小买卖的,是个走边地的好角色。傣族人和景颇族人都同他合得拢,愿意把他们的麝香和象牙也拿给他,只调换一点点烟草布匹之类的东西。他自己,很勤俭。赶起路来,像马一样,连小便都是一边走一边拉起大裤脚来撒的。饿了时,就把货担子挑到彝人门口,只买一两个铜板的蜂蜜,拿来嗄饭,别的菜和盐,是不需要的:因为这样,才能经饿些。后来,同这女人结婚了,就把成天赶路的生活全盘结束;而在芭蕉谷的路边,修起两间茅草屋来,开起息客的店子。

芭蕉谷里,没有另外的人家,到处都长着芭蕉,芒果,椰子,和一些常年不落叶的野树。门前屋后,总有紫绿的含羞草蔓生着,年青的女主人,光着肥大的足板去把它割了,不久却又长了过来。

店子的生意,也像谷里的草木一般,极其茂盛。先前经过这里的客人,需要在大树底下生着野火,露天过夜的;现在却得围着矮脚桌子,坐在茅檐下面,享受男女主人亲手端来的汤菜了。即使夜半时候,听见岭头豹子吼叫,也用不着担心,因为身子已在安稳地方,还害怕什么呢?第二天,就是多给主人索去一些店钱,自家心里也还要满意地觉得:这实在是应该的呵!

店子渐由两间添成三间,屋外的空地,也开辟成了马场。每天的黄昏,两人都疲倦到了极点,但眼里却总是含着微笑,而且满带着幸福的光芒。

可是,不久,男主人就中了瘴气,起初发着寒热,后来便剧烈起来,吃点草药,不见效,请山那边的傣族人来送送鬼,也不行。终于,撒手去了。这悲惨日子的到来,正是门前一树黄熟的芒果,给风吹落满地的时候。回想一下,芒果开花,两人才来到山谷里的快乐的日子,真是过得不久呢。

女人到这时,好像才从梦中醒来,明白她是完全孤独的了,没有邻家,没有亲戚,而且围绕在她四周的,又只是些没人烟的山岭和野蛮可怕的森林。先前背着包袱,随着丈夫,含泪离开的家乡,(那是个有人家有田园的地方呵!)好像是已经隔得很远很远,自己一生,再不能一个人翻山越岭,走回去了。不过,幸好她还有个怀孕的肚子,这算是丈夫留给她的一份希望,一点光明,她也凭了这,才能把自己支持下去,打发掉许多悲苦的日子。

但过路的马夫和客人,却常常打趣她,把她看成无主的东西似的,任意说些调笑的话语。

“老板娘子,一个人不难过么?我想,白天倒容易呀!吓,吓。”

“听我劝,老板娘子,学尼姑做啥?该寻点,……哈哈。”

同时还有意无意地,唱些男女偷情的歌曲。

女人渐渐觉出年纪太轻,独处总不是事,何况早晚又不得不有个帮手,而且,在孩子诞生的前后,更加少不了人照顾,于是,便让一个做生意的汉子走进店来,补了老板的地位。从此过路的马夫和客人,也再不敢当面说无礼的话了。

可是,这汉子,在远方另有家的,到边野地方来,原只想白手抓钱,发财回去,哪能长久住下去呢?不到一年光景,便将店里的钱财完全卷去,悄悄逃走了。

前回只失去了心爱的丈夫,这回更一同打失了勤苦的积蓄,女人几乎哭得死去活来。此后,每天早上,客人一去后,若是觉得心里难过,便抱着女儿,爬上岭头,在爸爸的坟上啜泣一番,并且诅咒自己,数说自己的不是处。一面将坟上的荆棘拔去,让那些会开好花的野草顺顺畅畅的长着。  这时,她照常做事之外,唯一的快乐,便是整理坟场,和看女儿天真的微笑。

可是,不久,她发现肚中留有孽障,而且渐次蠕动起来。便停止到坟场上去了,因她觉得这是一件害羞的事情,会对不起女儿的爸爸的。并且,一壁想起那个卷逃的男子(一想起,就有着一双狡猾的眼睛,闪现在她面前),就一壁拍打她的肚皮,恨不得快些落地,好让自己干净做人。

同时,那些过路的马夫和客人,看着她的大肚皮,更加说出放肆的话来了,而且也不再叫她老板娘。

“胡乱同人困觉,怎么成?总要下细找个好的。”

“我想,找一匹马,倒要好些,它不会踏了你,就跑了的。”

接着,眼睛是斜斜地瞧,或者突然发出了哄笑。然而他们又是不能得罪的,因为他们究竟是生活的靠山,衣食的源头哪。

她慢慢又觉得有个男子的好处了,但一想起才受欺骗的事情,就竭力把这念头打消。可是,身体便从此在劳作和气苦中衰弱下去,每天疲倦来像病了一样。到要生产的前半月,简直倒床了,动弹不得。P1-4

目录

芭蕉谷

一个女人的悲剧

石青嫂子

我是怎样走上文学的道路的

试论艾芜笔下的女人形象

在他乡与故乡之间

文化与人性的纠缠

艾芜——文坛人物杂记

怀艾芜先生

艾芜年表

序言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继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之名(novel)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作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所说的白话,仍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挣脱自叙传性质而向广大的社会面开拓,开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长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铺子》、《春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动。乡土题材聚集了众多作家,萧红、沈从文、王鲁彦、吴组缃、沙汀,还有废名,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和《边城》,或凄厉,或幽婉,更富于鲜明的艺术特色。左翼作家蒋光慈、叶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斗争的中篇,对于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小说来说,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革命。其中,蒋光慈较早揭示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并因此遭到内部批判,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写大时代里的边缘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顾惜,是另一种笔墨。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宿命般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角色的演变过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不重现实而重审美、重感觉、重印象、重情调,以中产阶级趣味烹制都市文学。在此期间,巴金、老舍、张天翼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且都有中篇制作。巴金后来写的《憩园》,一种挽歌调子,似乎与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颇异样。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但是实质上,在“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背后,却混杂了不少传统主义、民粹主义的因素,意识形态代替了个人思想,形式——所谓“民族形式”——比较单一。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间,丁玲的《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对个人理想和女性主义作最后的坚持,可谓弥足珍贵。在“国统区”,包括抗战时的“沦陷区”,张爱玲写下《金锁记》、《倾城之恋》,以第三只眼看人世,着意经营现代传奇。还有师陀,他的《落日光》、《果园城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异军突起,写作《饥饿的郭素娥》,从形象、情节到语言,则明显地带有一种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后,小说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创作,隶属于这一过程而基本上成为被改造的产物。一些著名小说家停止了小说写作,如进入领导层的茅盾、巴金;一批“国统区”作家对新政权心存疑惧而逃逸,如张爱玲;而沉默,如沈从文;而改变作风,如老舍。“解放区”作家一路高歌猛进,柳青的长篇《创业史》名重一时,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然而到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小说,主题基本上是“写中心”的,因此很难具备优秀的品质,中篇的数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题有所开拓。其中,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严肃的,敏锐的,小说揭露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闪耀着一个“少布”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宗璞的《红豆》,忠实于对校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的描写,无意中涉入禁区。但是,这些颇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销声匿迹。像路翎、丁玲这些出色的小说家,在“肃反”及“反右”斗争中,先后遭到整肃,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的伤害。

至七十年代末,一场浩劫过后,社会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活跃一时,一批作家解除了荆冠,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另一批青年流放者从农村归来,正式练习笔耕,小说家队伍于是迅速壮大。这时,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读物及文学经典,包括现代小说被介绍进来,大型文学刊物纷纷创刊,这就给中篇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温床。

继“重放的鲜花”之后,一批带有创伤记忆的作品问世,其中有《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一个冬天的童话》、《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叙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数把上山下乡运动当成一场人生劫难来描写,像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这样作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回顾,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灵魂的皈依者为数极少。王小波属于明显的异类,他的《黄金时代》表现“文革”的禁锢与荒诞,想象大胆、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独创性。至于阿城的《棋王》,体现一种道教传统文化的逍遥心态,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说开始向现实生活掘进,一类着重于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写技术知识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写农村青年男女的《人生》;一类倾力表现中国面临的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的责任承包,城市的企业改制,等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可以作为代表。此间,一批描写民俗,表现人性的作品出现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小说。

比起前三十年,这个时期中篇小说的数量陡增,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在主题的发掘方面,多满足于形象地复制意识形态结论,整体风格“温柔敦厚”,缺乏作家个人判断的独立性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关于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歌颂”与“暴露”二元对立模式,对现实中的黑暗面、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观意识往往与现存秩序相妥协。即便如此,喧哗一时的中篇小说,仍然显示出为五十年代以来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的风气很快偏移了被称作“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所确立的关于人的历史命运的悲剧主题,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有两大创作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寻根文学”,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类学、文化学的源头。从表面上看,“寻根”是现实问题的深化,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否弃了对现存体制的实质性追询,公式化、符码化。王安忆的中篇《小鲍庄》,在国民性的探寻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饱满的汁液,是这一路文学中少有的佳作。还有一个现象是“先锋小说”,旨在形式上做实验,内容相对单薄,有不少西方现代主义的赝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个别小说活跃着新的思想元素,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但是大体上,这些实验小说颇类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领异标新,多少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说整体乏善可陈。当此艰难时世,有人倡言“新写实主义”,“躲避崇高”,“分享艰难”。应运而生的这一类小说,可以说是正统文学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确,艺术追摹宏大;个别作家貌似解构正统,如王朔,实质上是一种“别裁”,一种补充。由于有着各种权力资源的支持,潜在势力是雄厚的。但这时,一种相反的文学趋势也起来了,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叙事”。叙事的个人性,在这里竟成了反社会的一个遁辞;正如有人标榜“女性主义写作”,却置换了这个源自西方用语中的自由、平等这样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而从事纯个人题材的写作,琐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满色情描写。此时,又有所谓“新生代”群体顺次登场,批评家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澜,呈崛起之势。其实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也缺乏文学训练,浮嚣有余而坚实不足。

新世纪以来,又有人提出“底层文学”的口号。倘若能够正视现实,关注底层,对于有着几千年“瞒和骗”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应当说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但是,以我们的作家目前的素质和状态,要高张并坚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些被称为“大腕”的人物继续编造冗长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难”作题材,也是随意编织材料,违背生活逻辑;而且在主体方面,也缺乏起码的诚爱与同情。作品的“酷”,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者,作品大多显得粗糙,因此在总体上比起八十年代,中篇小说创作不见得有长足的进步。较为优秀的作品,有尤凤伟的《小灯》和林白的《回廊之椅》,两者对土改历史都有颠覆性的叙述;描写矿工生活的,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刘庆邦的《到城里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以及徐则臣写农民工的“北漂”系列小说。此外,像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钟晶晶的《第三个人》,则以其哲理性和诗性,在众多以故事性见长的小说中显出一种罕有的杂色来。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内容推荐

《芭蕉谷》里的姜大嫂,《一个女人的悲剧》里的周四嫂,《石青嫂子》里的石青嫂都是生活在边地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坚忍而勤劳,活着的最大奢求只是家人的平安和生命起码的温饱。然而,旧时代的“鬼世道”那种铺天盖地的令人窒息的黑暗裹挟着她们,使她们无所逃离于天地之间,即使她们也有着“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活得可怕死得也可怕,令人活不下去世道中的一幕幕人间悲剧。

《芭蕉谷》作者艾芜的笔墨是平淡而冷静的,静寂的群山,荒蛮的森林,浓黑的夜,泼天的雷雨仿佛只是衬托和见证,使得这人世间的惨剧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编辑推荐

艾芜的笔墨是平淡而冷静的,静寂的群山,荒蛮的森林,浓黑的夜,泼天的雷雨仿佛只是衬托和见证,使得这人世间的惨剧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芭蕉谷》收录《芭蕉谷》、《一个女人的悲剧》、《石青嫂子》三部中篇小说代表作。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一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芭蕉谷/中篇小说金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219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7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