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学理上阐明为什么文学研究发生人类学转向,而文化人类学方面为什么出现文学转向(人文转向)。文学人类学是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研究大潮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孕育其生长的潮流可概括为两个学科的研究转向:一是文化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人文转向);二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陈述人类学的文学转向,说明这种学术转向基本改变了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从以往一味效法自然科学的“人的科学”旧范式,转向效法哲学解释学和文学批评的“文化阐释学”新范式。从学术史脉络上梳理两大学术转向,注重将文化视为一种符号文本的阐释人类学学派的理论与实践。如代表人物格尔兹的“厚描”理论如何受到美国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的影响。再如“写文化”讨论中文学研究界提供的启示等。由此引申出人类学前沿性争论:民族志写作的文学性、民族志传记的诗性等。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文学人类学近三十年的理论演进:其一是范式转向: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其二是文化文本的立体建构与阐释。其三是文、史、哲、宗教等不分家的“神话历史”整合性视野。其四是对大、小传统重新划分和界定的学术理念。其五是符号编码N级系统论。从前文字的图像,到甲骨文产生,再到先秦经典的出现,分别从先后发生的程序考虑,把文化文本的看成历史性生成的。 目录 上编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章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从伯克到格尔兹 一、超越科学主义:格尔兹和人类学的转向 二、思想源泉:从维特根斯坦到伯克 三、伯克对文化阐释理论的启示 四、跨学科引领创新:伯克与格尔兹的共同经验 第二章当代英美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一、范式转移:科学民族志的危机 二、承前启后:《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的话题延续 三、当代实验民族志文类 四、女性写文化 五、世界体系与多点民族志 六、数字化时代的民族志 第三章文化批评与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一、表述危机与人类学写作的实验时代 二、写作:文学转向的契机 三、焦点问题:真实与虚构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启翠,叶舒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372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42000 |
出版时间 | 2019-01-01 |
首版时间 | 2019-01-01 |
印刷时间 | 2019-01-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58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