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格非论/中国当代作家论 |
内容 | 作者简介 陈斯拉,1980年出生,广东河源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文艺争鸣》《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两次。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参编著作、教材三部。 目录 引言 作为意念核心的“存在” 一、理解中国当代文学 二、先锋视野里的格非 三、格非的写作小史 四、写作的内核:对存在的勘探 第一章 从木匠到作家 第一节 生命最初的形状 第二节 十五岁出门远行 第三节 师大读书且论道 第四节 “博尔赫斯的面孔” 第五节 对存在的勘探 第二章 作为先锋的格非 第一节 无序的现实与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 记忆与梦幻 第三节 空缺与重复 第四节 圈套与迷宫 第三章 格非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叙事的历险者与存在的勘探者 第三节 影响的焦虑:小说的歧途 第四章 文化转向与叙事转型 第一节 变化的缘起 第二节 格非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 乌托邦的诗学 第五章 欲望与困境: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第一节 智者的迷惘 第二节 欲望的诗学 第三节 “声色”与“虚无”:时代性的两个面相 第六章 桃花源:存在的秘境 第一节 革命乌托邦 第二节 政治乌托邦 第三节 爱情乌托邦 第四节 诗人之死 第五节 古老的敌意 第七章 抒情与诗意:格非的中国故事 第一节 诗人小说家与中国小说传统 第二节 红楼笔法下的世态人情 第三节 内在超越的精神向度 第四节 中西融合的叙事资源 第八章 “重返时间的河流” 第一节 故乡的回望 第二节 精神还乡 第三节 文学的回声 结语 深刻的重复 附录 格非创作年表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间拥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早日实现中国文学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为此,作家出版社特邀请当代最具影响力与活力的评论家、学者,以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相结合的阵容,撰写一套全新的“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采用专著的形式,一位研究者专注于一位作家,以一对一方式全面梳理作家的生平、作品。重点放在作品上面,覆盖作家的创作历程与所有作品,尤其是作家代表性、标志性作品上,结合时代风貌、社会思潮,以客观、理性、对话的态度,深入研究作家的精神构成,透彻解析作品的精神实质,以期达成阶段性的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作家研究成果。《格非论》是第一辑之一种,由评论家陈斯拉撰写。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格非论/中国当代作家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斯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3994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2 |
出版时间 | 2018-06 |
首版时间 | 2018-06 |
印刷时间 | 2018-06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14 |
CIP核字 | 2018051170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53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45.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