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俞吾金全集 第13卷 散论集(Ⅰ):读书治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主编的话


2014年7月16日,俞吾金教授结束了一个学期的繁忙教学工作,暂时放下手头的著述,携夫人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在弗雷泽大学举办的“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计划会议结束后自费在加拿大作短期旅游,放松心情。但在会议期间俞吾金教授突感不适,虽然他带病作完大会报告,但不幸的是,到医院检查后被告知脑部患了恶性肿瘤。于是,他不得不匆忙地结束行程,回国接受治疗。接下来三个月,虽然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组织了不错医疗团队精心救治,但病魔无情,回天无力。2014年10月31日,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俞吾金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俞吾金教授的去世是复旦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哲学界的巨大损失。十年过去了,俞吾金教授从未被淡忘,他的著作和文章仍然被广泛阅读,他的谦谦君子之风、与人为善之举被亲朋好友广为谈论。但是,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和危机重重的世界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到他的去世留下的思想空场。有时,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纷纭复杂的现实时,我们还是不禁会想:如果俞老师在世,他会做如何感想,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批判和分析!
俞吾金教授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精彩的。与期颐天年的名家硕儒相比,他的学术生涯只有三十多年。但是,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1983年6月,俞吾金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六个硕士、博士生同学一起参加在广西桂林举行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认识论”全国学术讨论会,他们在会上所做的“关于认识论的几点意见”(后简称“十条提纲”)的报告,勇敢地对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做了反思和批判,为乍暖还寒的思想解放和新莺初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探索做出了贡献。1993年,俞吾金教授作为教练和领队,带领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并一举夺冠,在华人世界第一次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辩论赛的电视转播和他与主编的《狮城舌战》《狮城舌战启示录》大大地推动了全国高校的辩论热,也让万千学子对复旦大学翘首以盼。1997年,俞吾金教授又受复旦大学校长之托,带领复旦大学学生参加在瑞士圣加仑举办的第27届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在该次会议中,复旦大学的学生也有优异的表现。会后,俞吾金又主编了《跨越边界》一书,嘉惠以后参加的学子。
俞吾金教授1995年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当时是国内最年轻的哲学系主任,其间,复旦大学哲学系大胆地进行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荣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他领衔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在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是很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的课一座难求。他多次被评为很受欢迎的老师和研究生导师。由于教书育人的杰出贡献,2009年他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
俞吾金教授一生最为突出的贡献无疑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及其影响。他在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就出版的《思考与超越——哲学对话录》已显示了卓越的才华。在该书中,他旁征博引,运用文学故事或名言警句,以对话体的形式生动活泼地阐发思想。该书妙趣横生,清新脱俗,甫一面世就广受欢迎,成为沪上第一理论畅销书,并在当年的全国图书评比中获“金钥匙奖”。俞吾金教授的博士论文《意识形态论》一脱当时国内博士论文的谨小慎微的匠气,气度恢宏,新见迭出,展现了长袖善舞、擅长宏大主题的才华。论文出版后,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青年学子做博士论文的楷模。
俞吾金教授天生具有领军才能,在他的领导下,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他本人也长期担任基地主任,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译丛》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交流建立了重要的平台。他长期担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外国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参与主编《西方哲学通史》和《杜威全集》等重大项目,为复旦大学成为外国哲学研究重镇做出了突出贡献。
俞吾金教授的学术研究不囿一隅,他把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命题,如“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是意识形态批判”“从康德到马克思”“西方哲学史的三次转向”“实践诠释学”“被遮蔽的马克思”“问题域的转换”等,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和文集。由于俞吾金教授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和影响力,他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他是全国哲学界首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钱伟长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哲学卷中,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哲学家中的专享入选者。俞吾金教授在学界还留下许多传奇,其中之一是,虽然他去世已经十年了,但至今仍保持着《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最多的记录。
显然,俞吾金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学人中最有才华、成果最为丰硕、影响优选的学者之一。他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得益于他的卓越才华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更重要的是缘于他的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塞涅卡说:“我们不应该像羊一样跟随我们前面的羊群——不是去我们应该去的地方,而是去它去的地方。”俞吾金教授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从事学术的。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即《思考与超越》的开篇中,他就把帕斯卡的名言作为题记:“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异;并且他全部的义务就是要像他所应该地那样去思想。”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考无愧于此。俞吾金教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事学术研究。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哀悼他去世的博文中曾写道:“曾有几次较深之谈话,感到他是一位勤奋的读书人,温和的学者,善于思考社会与人生,关注现在,更虑及未来。记得15年前曾听他说,在大变动的社会,理论要为长远建立秩序,有些论著要立即发表,有些则可以暂存书箧,留给未来。”这段话很好地刻画了俞吾金教授的人文和道德情怀。
正是出于这一强烈担当的济世情怀,俞吾金教授出版和发表了许多有时代穿透力的针砭时弊的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新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生命中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去世前两年,俞吾金教授在“耳顺之年话人生”一文中说:“从我踏进哲学殿堂至今,30多个年头已经过去了。虽然我尽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人生匆匆,转眼已过耳顺之年,还有许多筹划中的事情没有完成。比如对康德提出的许多哲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对贝克莱、叔本华在外国哲学目前的地位的重新反思,对中国哲学的中道精神的重新阐释和对新启蒙的张扬,对马克思哲学体系的重构等。此外,我还有一系列的教案有待整理和出版。”想不到这些未完成的计划两年后尽成了永远的遗憾!



俞吾金教授去世后,学界同行在不同场合都表达了希望我们编辑和出版他的全集的殷切希望。其实,俞吾金教授去世后,应出版社之邀,我们再版了他的一些著作和出版了他的一些遗著。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哲学遐思录》《哲学随感录》《哲学随想录》三部随笔集,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新版,20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遗作《新十批判书》未完成稿。但相对俞吾金教授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献,这些只是挂一漏万,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我们之所以在俞吾金教授去世十年才出版他的全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俞吾金教授从没有完全离开我们,学界仍然像他健在时一样阅读他的文章和著作,吸收和借鉴他的观点,思考他提出的问题,因而无须赶着出版他的全集让他重新回到我们中间;二是想找个有纪念意义的时间出版他的全集。俞吾金教授去世后,我们一直在为出版他的全集做准备。我们一边收集资料,一边考虑体例框架。时间到了2020年,是时候正式开启这项工作了。我们于2020年10月成立了《俞吾金全集》编委会,组织了由他的学生组成的编辑和校对团队。经过数年努力,现已完成了《俞吾金全集》二十卷的编纂,即将在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出版。
俞吾金教授一生辛勤耕耘,留下650余万字的中文作品和十余万字的外文作品。《俞吾金全集》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1)生前出版的著作;(2)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3)外文文章和遗作。
俞吾金教授生前和身后出版的著作(包含合著)共三十部,大部分为文集。《俞吾金全集》保留了这些著作中体系较为完整的7本,包括《思考与超越——哲学对话录》《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精神探要》《意识形态论》《智慧》《:在历史的天平上》《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其余著作则基于材料的属性全部还原为单篇文章,收入《俞吾金全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集(上、下》《外国哲学研究文集(上、下)》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集(上、下)》等各卷中。这样的处理方式难免会留下许多遗憾,特别是俞吾金教授的一些被视为当代学术名著的文集(如《重新理解马克思》《从康德到马克思》《被遮蔽的马克思》《实践诠释学》《实践与自由》等)未能按原书形式收入到《俞吾金全集》之中。为了解决全集编纂上的逻辑自洽性以及避免不同卷次的文献交叠问题(这些交叠往往是由于原作根据的不同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而导致的),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这些著作打散处理。
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了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我们根据主题将这些文章分别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集(上、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集》《外国哲学研究文集(上、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集》《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哲学观与哲学教育论集》《散论集》(包括《读书治学》《社会时评》和《生活哲思》三卷)。在这些卷次的编纂过程中,我们除了使用知网、俞吾金教授生前结集出版的作品和在他的电脑中保存的材料外,还利用了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查找那些散见于他人著作中的序言、论文集、刊物、报纸以及网页中的文章,尽量做到应收尽收。对于收集到的文献,如果内容基本重合,收入最早发表的文本;如主要内容和表达形式略有差异,则收入内容和形式上最完备者。在文集和散论集中,对发表的论文和文章,我们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以便更好地了解俞吾金教授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
除了已发表的中文著作和论文之外,俞吾金教授还留下了多篇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外文文章,以及一系列未发表的讲课稿(有完整的目录,已完成的部分很成熟,完全是为未来出版准备的,可惜没有写完)。我们将这些外文论文收集在《外文文集》卷中,把未发表的讲稿收集在《遗作集》卷中。



《俞吾金全集》的编纂和出版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俞吾金教授去世后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就表达了想出版《俞吾金全集》的愿望,饶涛副总编辑专门来上海洽谈此事,承诺以很优惠的条件和不错的编辑团队完成这一工作,这一慷慨之举和拳拳之心让人感佩。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全集的出版,出版社与我们多次沟通,付出了很多努力。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饶涛副总编辑、祁传华主任和诸分卷的责编为《俞吾金全集》的辛勤付出,我们深表谢意。《俞吾金全集》的顺利出版,我们也要感谢俞吾金教授的学生赵青云,他多年前曾捐赠了一笔经费,用于支持俞吾金教授所在机构的学术活动。经同意,俞吾金教授去世后,这笔经费被转用于全集的材料收集和日常办公支出。《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也受到复旦大学和哲学学院的支持。俞吾金教授的同学和同事吴晓明教授一直关心全集的出版,并为全集写了充满感情和睿智的序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孙向晨也为全集的出版提供了支持。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俞吾金全集》的具体编辑工作是由俞吾金教授的许多学生承担的。编辑团队的成员都是在不同时期受教于俞吾金教授的学者,他们分散于全国各地高校,其中许多已是所在单位的教学和科研骨干,有自己的繁重任务要完成。但他们都自告奋勇地参与这项工作,把它视为自己的责任和荣誉,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付出自己的心血。
作为《俞吾金全集》的主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而始终抱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来做这项工作。但限于水平和能力,《俞吾金全集》一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此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汪行福  吴猛
2024年6月"
内容推荐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充分展现了俞吾金教授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洞见。《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不仅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希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厘清未来哲学探索的方向,也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目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俞吾金全集 第13卷 散论集(Ⅰ):读书治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吾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295852
开本 其他
页数 74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665
出版时间 2024-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大学教材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哲学、宗教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