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基雅维里--一个被误解的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天,马基雅维里的名字难免与“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和“马基雅维里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些名称通常是“恶”、“暴君”、“专权者”、“奸诈”的同义词。

与流行的看法相反,马基雅维里没有杀过一个人,他既不像一个觊觎众人之上权力的政客,也不像二个贪财的居心叵测者、诡计多端的军阀。不过就其作为一名佛罗伦萨外交官的地位而言,他接触过专权者和盲信者、疯狂军阀和刻毒教皇。作为一位大观察家和分析家,他又充溢着诗人的情怀。当1513年美狄奇政权断送了他的生活前程,马基雅维里决定将他的经历和学识融入他曾经写过的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本书讲述了马基雅维里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今天,不会再有恶意中伤马基雅维里名声的情况了,也是为马基雅维里恢复名声的最佳时机。无知和隐匿的动机致使马基雅维里的形象被遮蔽好几个世纪。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得更好些,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马基雅维里冷酷语词的正当性,我们都明白了人的真正本性。

目录

第一章 享受爱而非金钱/1

第二章 马基雅维里时代的欧洲/13

第三章 身不由己/31

第四章 与狼共舞/45

第五章 马基雅维里名扬佛城/71

第六章 与尚武教皇周旋/85

第七章 百感交集/99

第八章 囚禁/113

第九章 放逐/129

第十章 《君主论》/145

第十一章 复出/157

第十二章 最后的岁月/169

第十三章 马基雅维里的遗产/189

附录Ⅰ 马基雅维里的主要著作/203

附录Ⅱ 马基雅维里的生平和时代/204

参考文献/207

译后记/211

试读章节

在洛伦佐和佛罗伦萨人的想法中,西克图斯的计划是居心叵测的,它不仅危及他们几个世纪从事的罗曼亚到威尼斯的商业路线,而且会威胁到意大利多少年来由详备的民主势力和政治才干所捍卫的地区和平。很快所有的人都清楚了,这个新的教皇在拟订自己的计划时其唯一的动机就是自己的利益,很少顾及意大利实际的权力平衡。基于这种情况,洛伦佐感到完全有理由去推翻西克图斯的统治。

作为回应,西克图斯同样感到要对他的银行家动手,事实上也立即这么做了。但他只是做了些鼓动的事情,根本达不到效果,他知道第一仗失手了。挫折伴随着狂怒,他又无力搞到钱款去实现自己的计划,去抑制一下心中的创伤。他郁积起对洛伦佐的怨恨,说他像“一个恶魔,一个无法无天的死对头”。这些促使他公开宣布,他的愿望就是改变佛罗伦萨政局,推翻美狄奇的统治。

6年来罗马和佛罗伦萨之间的摩擦也擦热了外交和意大利政治的日常事项。于是,1478年的4月26日,一个异常温暖、晴空万里的星期日,也是马基雅维里9岁生日的前一个礼拜,他与佛罗伦萨其他6万居民一起被一条新闻震惊了:洛伦佐在一次暗杀图谋中几乎丧命,而那次图谋如果不是西克图斯谋划,也应当算在教廷决策层头上。

有4名暗杀者受雇于西克图斯的侄子吉罗拉莫·雷亚里奥,而此计划由2名资深教会人士酝酿。其中一位是教皇最忠诚的跟随者红衣主教拉费罗,另一位是比萨主教弗兰西斯科·萨尔维亚蒂。不过,尽管有这样一些涉案的强势人物在,就图谋洛伦佐·德·美狄奇生命本身而言则绝对是业余的行动,因此其尚未发生就注定会失败。马基雅维里在他的《李维史论》的第一部中对此作了非常清晰的描述,其中这样描述糟糕的阴谋开局:“这次帕齐(帕齐是佛罗伦萨另一大家族的首领一一译者注)反对洛伦佐和朱利亚诺·德·美狄奇的阴谋与同类事件很相像。具体策划是这样的:他们为圣·乔齐奥主教安排一顿早餐,然后在早餐上杀死洛伦佐他们,在计划中还安排了谁去谋杀,谁去宫殿抓捕,谁到城里去向居民呼喊自由。事件开始发生时,帕齐、美狄奇和主教都在佛罗伦萨大教堂这个庄重的场所,又得知朱利亚诺那天早晨不准备前去用早餐了。这使阴谋分子聚集在一起,那些要在美狄奇家动手的事情就决定在教堂中干了。整个计划也被搅乱了,因为乔万巴提斯塔·达·蒙特塞柯不希望成为谋杀者,说不愿意在教堂干那些事情。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每个行动环节中更换新的主将,这些人根本来不及稳定自己的情绪,并铸成大错,在行动中反给人家碾平了。”(关于帕齐的阴谋,马基雅维里在《佛罗伦萨史》中有详细描述,参见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卷第1章和第2章。——译者注)

他们的计划落空了,不久洛伦佐和他的兄弟朱利亚诺前来出席弥撒,杀手们随即拿着短剑在大教堂厮杀起来。朱利亚诺被刺伤后死在了大教堂的地板上,但刺向洛伦佐喉咙的短剑则稍稍偏了点,刺过了他的颈部。担心短剑锋口有毒素,曾与美狄奇兄弟一起出席弥撒的洛伦佐朋友安东尼·雷多费将伤口擦抹干净,并用布带拖着朱利亚诺从一处大教堂直通美狄奇官邸的暗道逃脱。

佛罗伦萨顿时一片混乱。几个小时内,每个人都听到可怕的消息,追捕凶手的行动在持续着。在《佛罗伦萨史》中,马基雅维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带武装的或不带武装的公民不是听到召唤就跑到洛伦佐的府邸,大家对洛伦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管这种描述有些夸大(《佛罗伦萨史》是那次事件40年后受当时美狄奇教皇委托而作,因此有理由认为在迎合美狄奇教皇的口味),那些杀手确实无路可走,不久便一个个就范。

那天暴乱袭击发生后,又经过大约一星期,佛罗伦萨在内战的边缘风雨飘摇。但美狄奇对那些严酷的威胁早就习以为常,当暴乱迅速平息后,那些原本跟着有气势的帕齐家族的阴谋分子倒向了美狄奇家族。洛伦佐的交椅也就坐得更稳定了。帕齐这个钱权势重的家族因卷入谋杀朱利亚诺和企图夺取洛伦佐生命而遭放逐。其家族名字从注册中划掉,族徽也被销毁。一些幸存下来的家族成员只能隐姓埋名,直到20年后其家族复苏时才被佛罗伦萨社会所接纳。

阴谋挫败的部分原因是,美狄奇是这座城市最有公众影响力的核心家族,还因为洛伦佐的顾问和护卫者用迅捷的反应和果断的措施去帮助他应对歹徒们。除了拉费罗主教,所有阴谋者都受到了处置。拉费罗主教后来被发现在整个事件中是一个不知情的被利用者,他受到了洛伦佐的宽恕。策动叛乱的真正元凶是大主教萨尔维亚蒂。他在企图从城中逃脱的途中被抓获,匆忙审讯后被处以绞刑,同时受刑的还有其随从们,他被挂在执政团官邸(作为佛罗伦萨统治机构部长议事会的所在地)窗台上。他被挂在那里有数日之久,直到尸体发臭,那些善食腐肉的乌鸦把眼珠也劫掠一空。

在15世纪,儿童并不被禁止去接触可怖的生活事实,所以马基雅维里肯定也与在执政团官邸周围街上的孩子一起看到了那个吊着的人,他想必还嘲笑过那个可恨的人物。确实,在佛罗伦萨很少有人错过那个场景。列奥那多·达·芬奇1473年正在阿格诺罗街的大师工作室并在维罗切奥指导下进行学习,那个工作室正靠近大教堂和执政团官邸,达·芬奇画着在绳索上晃动的大主教,其所思所想后来在他的笔记中保存了下来。

尽管兄弟的死对洛伦佐来说是一场悲剧,但是事变对其个人的形象和信任感有很多好处。在他生命余年(他死于43岁)继续维持着佛罗伦萨的稳定和治理,通过外交和明智的政治行动,他一次次赢得对教皇西克图斯的胜利。当教皇1484年去世时,洛伦佐已经成为教皇继任者英诺森八世的盟友。30年后,洛伦佐自己的儿子乔万尼也当上了教皇,称列奥十世。

在洛伦佐·德·美狄奇当政时期,佛罗伦萨很繁荣,人民过着比以往经历中都要好的生活。这就意味着,马基雅维里的童年虽然无奈于受其父的时运不济,但还算悠闲和稳定。这是夹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之问的短暂和平时期。当洛伦佐于1492年去世时,它就结束了,正好是马基雅维里23岁生日的前一个月。

由一代代美狄奇家族提供高素质领导者的结果是,佛罗伦萨变得很了不起了,她对世界的理解力和她在世界中的地位由和平和相对繁荣的景象传递给了世人。这是一座华丽的城市,游人长期驻足于此。她是学问的伟大中心和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哲学家的孕育地,此等名声无处可比,并被她的市民们珍爱着。但这也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开放得无以复加。当洛伦佐掌权时,驾驭着佛罗伦萨小心翼翼地行驶在那个动荡的政治变迁年代里。当他去世后,佛罗伦萨突然变得很脆弱,同时美狄奇的权势也极大地削减了下去。

P22-24

序言

我首先清楚自己所选择撰写的这位主人公的类型。我向来不喜欢写国王或王后、教皇或政客的生平,因为我感兴趣的不是领导者,而是那些形成我们思想世界的人。对我来说,统治者和君主、主教和总统并非真正渗透在我们过去和现在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一些无法抹去的大人物常常闪亮登场,其生平绚烂迷人,不过只有很少的例外,他们的生平充满有价值的信念和巨大的成就(这里我特别想到的是丘吉尔和乔治·华盛顿)。但是,所有此类生平中的果敢行为和耀眼光芒其真正的造就者,真正的划时代策划者,不是那些发动战争或通过法律的人,而是那些发现、描绘和发明的众生相。

几乎所有这些真正重要的人都来自相当普通的境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其一生中未得到赏识。莫扎特和列奥那多·达·芬奇、伊萨克·牛顿和伽利略,他们都来自不起眼的家庭。狄更斯、法拉第、道尔顿均出身极其贫寒。一边是这些最受尊敬的创造者因其智慧为人所知,一边是他们生前被人忽视,死后相当长时间也被人忽视,我们只需注意一下莫扎特、凡·高、哥白尼、门道尔即可,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巨人。

进而言之,真正的历史大人物经常是他们时代实权掌握者的下层服务人士。他们的声音微乎其微,受到上司的赞誉不足称道。马基雅维里就是这样一个虽然伟大但毫无权势的人。他来自平常人家,但取得了出众的成就。与历史上大多数有创造力的人相比,马基雅维里更多地与领导者打交道,但从那些天生的和豢养的权威人士处招来的苦楚也多得多。

在《李维史论》中,马基雅维里这样观察道:“在所有受赞扬的人中,那些最受赞扬者当数宗教的首脑和崇信者。紧挨其后的便是那些共和国和王国的开创者。再往后值得提及的就是那些行伍人士,他们或者扩大了自己的王国或自己的祖国。最后就是操弄笔墨的人。”这就清楚了,他也意识到文人和有创造性的个体很少能得到什么权力或产生影响。他在写于1513年或1514年的喜剧《曼陀罗花》中评论道:“对于那些无权无势的人来说,即使是一条狗也懒得来理睬。”

有几幅保存下来的马基雅维里塑像和画像,其中大多作于1498年马基雅维里担任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之后的10年间。也许最著名的一幅画像由桑第·迪·提托所作,现在悬挂在佛罗伦萨维奇奥宫殿,它紧挨着马基雅维里工作多年的地方。此画大概作于1505年,画面上的马基雅维里身着正式的办公服,黑色的背心套在红色羽绒袍子外面,左手握着山羊皮手套,右手则模仿政治家的样子按在桌面的一本书籍上。衣服的尺寸看上去大了些,越发显得衣服里面是一个瘦弱的身子。他的脸像是一个小的野生动物,如一只狐狸或山猫,瘦骨嶙峋。他的头发向后梳理,两边额头显露,眼睛又小又黑。他的嘴很有趣:薄薄的嘴唇,微笑时几乎抿住了,这时脸部肌肉收缩,嘴唇收起,一种十足的玩世不恭的笑。很遗憾,尼科洛的朋友达·芬奇(作那幅画时正当达·芬奇第一次与马基雅维里相见)未能花点时间为马基雅维里作画,因为马基雅维里脸的每一部分都值得揣摩,就像《蒙娜丽莎》那样有迷人的地方。

马基雅维里看上去的那种相貌是,其脸容易与恶棍卡通叠加在一起,额头所显示的一对兽角使其转眼变成恶魔。但是这种怪诞与生活本身毫不相干。今天,马基雅维里的名字难免与“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和“马基雅维里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些名称通常是“恶”、“暴君”、“专权者”、“奸诈”的同义词。确实,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已经如此出名,以致人们在形容、描写这些思想史时多半感觉到是有人在干那些勾当。

然而真理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东西。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在许多方面完完全全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喜欢与朋友做伴并与他们一起在佛罗伦萨的酒吧酌饮。他与女人调情,赌博;他结婚,为人父。有15年的光景,他清晨起来,然后处理外交和内政事务。他为之服务的政府被美狄奇王朝推翻后,旋即一贫如洗;他失去了工作,又被短暂监禁,遭受拷打,很多年都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得到工作。在放逐期间,他转而从事写作并创作出好些跨历史、政治和军事分析的重要著作,同时还创作出两部喜剧和商籁体诗歌、歌曲、散文等。他最著名的著作当数《君主论》,该书近500年来广为阅读,现在还每年成千上万本地售出。

与流行的看法相反,马基雅维里没有杀过一个人,他既不像一个觊觎众人之上权力的政客,也不像二个贪财的居心叵测者、诡计多端的军阀。不过就其作为一名佛罗伦萨外交官的地位而言,他接触过专权者和盲信者、疯狂军阀和刻毒教皇。作为一位大观察家和分析家,他又充溢着诗人的情怀。当1513年美狄奇政权断送了他的生活前程,马基雅维里决定将他的经历和学识融入他曾经写过的最重要的著述之一。

在《君主论》成稿的年代,该书被视为偏激的论著,今天人们还是这么认为。《君主论》也是出版物中最受误解的书籍之一,那些误解它意思的人同时也误解了作者本人,不时用作者书中阐发的哲学来损毁作者的名声。我敢说在文学、哲学和政治学中还找不出比这更极端地遭受误解的事例来。

问题部分出在马基雅维里的性格特征上。正如上文所言,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的身上也有离经叛道、非正统的锋芒。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指导,同时他自己并没有信仰或精神教条。他是一个放荡不羁者:经常出入青楼柳巷、赌窟魔室;经常放怀饮酒,混迹浪徒。他把戏子、下流之徒与国王、教皇等混杂在一起,而且公开表达倾慕前者之意。他的写作也是这样直率诚实。

马基雅维里的语词刺耳又强烈。他的观念就像鱼叉、金属片,一点都没有温馨柔软的意蕴。自然,大多数人不喜欢这样。500年前大多数读过《君主论》的人都不认同它,今天许多读《君主论》的人也不认同它。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损于马基雅维里阐述的真理。道理很简单,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不喜欢去直面真理。

今天读《君主论》的时候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曾经是半个千纪来被一代代人广泛阅读过的作品。这里还得提一下,对此书有很多讥讽,其实马基雅维里的生平也充满了嘲弄,要知道西方世界长久以来被许多人读过的唯一书籍是《圣经》,它提供的看法与《君主论》表达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不难想见,许多人对于自己所读的书,不一定读得时间长就能领会书名背后包含的意思。开列一个书单的话,我们可以举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莎士比亚的剧作(尽管它们未必真的被批阅过),但这些都无法与《君主论》相提并论。我还得提醒一下,《古兰经》、佛经、孔学这些古代书籍都在给人以教诲,西方世界也要面对《圣经》普世力量的挑战。

马基雅维里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基督教。他将有组织的宗教当做一种社会控制的设置和工具,但他也确信宗教有害于社会的演变,因为它引导群众关心虚幻的身后世界而非实在的当下世界。对于马基雅维里而言,《圣经》就像许多古典作品一样,它用玫瑰色的眼镜来透视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达的观念就是马基雅维里认为的那种不根据真实的人性来定义现实世界、实践现实世界的思想典型,希腊的哲人用不可能企及的理想来构建他们的观念。马基雅维里也用评价柏拉图理想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基督教的道德。对于马基雅维里而言,基督教营造的教义结构是不现实的和不自然的,因而无真实价值可言。

如此这类的意见并没有使马基雅维里名噪一时。事实上,马基雅维里的名字遭到诅咒是因为他1527年逝世前几年有人盗版印制、抄袭、传播了《君主论》。不过那时的马基雅维里也习惯了被人不屑一顾。那些曾经想对他表示尊敬的人,尤其是那些其行为被他鲜明剖析过的君主,都会在马基雅维里阐述的真理世界面前感到难有其立足之地。而那种不屑一顾完全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写照,它意味着大多数统治者和君主对一本揭示他们手段的书本身毫无兴趣可言。

今天,不会再有恶意中伤马基雅维里名声的情况了,也是为马基雅维里恢复名声的最佳时机。无知和隐匿的动机致使马基雅维里的形象被遮蔽好几个世纪。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得更好些,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马基雅维里冷酷语词的正当性,我们都明白了人的真正本性。

后记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赵轶峰教授知悉我涉足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多年,便雅意托付我翻译迈克尔·怀特所著《马基雅维里——一个被误解的人》一书。迈克尔·怀特写过多种传记作品,其文字生动流畅,其观点独树一帜。在西方,这类传记作品通常不能归入Fiction(即文学味极浓的作品)之列,所以翻译时须格外小心。另外正如原书副标题所示,阅读马基雅维里的书,悟其思想,品其人生,稍有疏忽便会有“误解”产生。所以接到译事后,时间虽紧,仍然不能心急,我采取“1日1页,节假日3页”的速度原则,细细翻译,半年有余,译稿方成。在这一过程中,我受惠良多。其中我的研究生曾试译过部分章节,他们的译文从不同角度有助于我对原文的理解。在一些经典语段翻译方面,还参考了国内已有的学术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马基雅维里的有些概念(如Virtu等)很难翻译,我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处理,其中的道理可参见拙著《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文中还有许多意大利文和专业名词,这些要做到大家都认同确有难度,译文尽量做到自我统一。至于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概念也只好按照译者多年研究的心得和理解程度作出适当的翻译处理。此外,在文本格式上也略有改动。凡此种种均有可能导致出现不够完美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周春生

2007年8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基雅维里--一个被误解的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迈克尔·怀特
译者 周春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255330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4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