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与德国的文化对视、对话与交往,可能是异质文化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相互影响的一个范例。本书中,来自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汉学、日耳曼学、媒体研究、文化政策和教育政策研究、对外文化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中德两国学者及文化交往的实践者尝试从知识和行动的双重层面审视和反思如何接近中国和德国。这是靠前外聚焦“中国能力”和“德国能力”的部研究专辑。 作者简介 胡春春 ,1972年生,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中心研究员。研究重点为现当代德语文学、德意志文化和中的文化交流。 目录 前言 把脉中德文化对视、对话与交往 胡春春/001 部分 基础篇 歌德的智慧:文化的普遍与特殊 ——中德现代转型的共同问题之一 单世联/003 何以为中国 ——全球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认同 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023 一个有关中国工程或何为中国性的个体阅读 胡春春/035 德国哲学中的中国思想 ——普世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认同政治 赫尔穆特·海特(Helmut Heit)/055 儒学拯救世界 ——作为自由民主秩序之替代的儒家方案 白彤东/072 测定“德国文化”? ——国际日耳曼学作为文化学的学科新定义 ·阿尔特迈尔(Claus Altmayer)/081 第二部分 德国的“中国能力”篇 强化“中国能力”之路径 潘宇舟(Matthias Stepan) 安德利雅·弗兰策尔(Andrea Frenzel)/103 跨文化的“中国能力” ——跨学科和教育学的思考 施特菲·罗巴克(Steffi Robak)/126 中德相互认知需要怎样的能力建设? ——浅析两国之间的误解及其原因 毛小红/145 柏林工业大学的“中国能力”建设 ——中国科技文化中心的跨学科教研经验与 佳实例 艾思古(Sigrun Abels)/154 卡尔·阿恩德和现代汉语教学的专业化 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164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能力” 冯晓/183 德国政界如何看待中国 芮悟峰(Wolfgang R?hr)/189 第三部分 世界和中国的“德国能力”篇 供中国参考的“德国能力”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的自我理解和方法 欧迪拉·特里贝尔(Odila Triebel)/205 “德国能力” ——以德国文化政策协会和文化政策研究所为例 伊丽斯·马克多夫斯基(Iris Magdowski)/215 中国大学生的“德国能力”培养:历史与现状 杜卫华/224 提升中国留德学生的“德国能力” ——一种框架方案 孙进/235 后记/24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春春主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分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45770 |
开本 | |
页数 | 2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5000 |
出版时间 | 2019-1 |
首版时间 | 2019-05-01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751.6-53,D6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9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