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1977-2007——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年代。

30年,30段巨细混杂的记忆,试图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变革力量,学习并继承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这是一本关于改革开放的书。这是一本亲历者讲述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唤醒记忆并且重新认识所走道路的书。

本书通过对30个人或口述历史,或还原现场,或记录结果等等的方式,来回溯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推动力。

内容推荐

30个人或口述历史,或还原现场,或记录结果;30年,30段巨细混杂的记忆,试图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变革力量,学习并继承改革的智慧和勇气。这些故事、这些记忆,有助于我们摆脱过度的骄傲与过度的沮丧,有助于重新凝聚改革共识。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

1977:改变命运的开端

1978:我的一九七八

1979:可口可乐,开放的标签

1980:未完成的追问

1981: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1982:“大包干总进军”

1983:破裂的金字塔

1984:袁庚与蛇口

1985:来自南方的“代理市长”

第二篇 暗潮涌动的转轨时分

1986:那一场诗的急风暴雨

1987:“快餐时代”的滥觞

1988:强国梦

1989:中国美术馆枪击事件里的爱情

1990:上交所开锣

1991:思想交锋的难忘之年

1992:惊心动魄的“证券大集”

1993:庄主禹作敏

1994:我知道的中国足球

1995:“刁民”的发端

第三篇 从未断裂的改革道路

1996:互联网的张朝阳年份

1997:巨人的终点与史玉柱的起点

1998:《交锋》巨浪

1999:广信破产

2000: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千禧年

2001:银广夏惊梦

2002:蓝田神话破灭

2003:孙志刚案开启的公民权利道路

2004:桂希恩

2005:“超女”易慧的出路

2006:一次未完成的并购

2007:马云,跃上巅峰的鲇鱼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1948年,那里的工厂甚至成为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工厂。所以,可口可乐首先想到的设厂地点就是上海。

但这毕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上海。消息一出,便遭到上海方面的强烈反对,“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等声音一起向上海市政府压来。

可口可乐不得不放弃上海,改为在北京建厂。北京方面几经周折,装瓶厂厂址最终选在了位于北京五里甸的中粮油下属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里。厂房只有一间,是烤鸭厂给腾出来的。

双方当时采取的合作方式是:中方每年花30万美元购买浓缩液,其他生产线全是可口可乐免费送给。可口可乐方面起初预计投资60万美元,最后建厂花了将近100万美元。佟志广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是引进外资的开端。但是,当时是以完完全全内资企业的形式运作的。真正引进外资还不敢想。”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现任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赵仲彬介绍说,由于地方偏僻,当时北京可口可乐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持水质,因为地处偏僻,当地只能取到井水。佟志广也说,自己一直有个疑问——可口可乐总部在美国亚特兰大,它在全美各地的厂家都是购买浓缩液后自己加水加料来生产最终的可口可乐,但是各地的水质差别很大,如何保证制作出来的可口可乐是一个味道呢?  

在现场,佟志广见到了可口可乐的“秘密武器”——可口可乐公司专用的净化水设备。这台设备不大,但是技术含量很高,主要是对水进行过滤,以使其成分完全符合可口可乐用水的要求。佟志广还有一个疑问,井水过滤后味道能对吗?后来可乐造出来之后,他喝了几口,感觉和在美国喝的还真是一个味道。

事情一开始是非常好的,但是后来很快出现了不同意见。

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的事传出以后,一位老同志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他要求中粮对此做出解释。

为此,中粮公司专门写了报告,阐述了以下5点理由。1.可口可乐是饮料,有名气是因为销售的成功。特别是美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喝这种东西,改革开放外国人来得多了,成为一种必备的饮料,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2.可口可乐里用了我们中国的桂油,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3.我们尚未掌握软饮料生产装罐装瓶技术,引进这套设施,有助于技术进步。4.我们每年花30万美元买浓缩液,但是我们的利润要比这30万美元多出2~3倍。5.我们仅限其在北京设厂,不在其他地方设厂,也是对其有控制的。国家在政策上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能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等。

通过这番解释,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当时为什么给可口可乐限制呢?佟志广介绍说,对它的产量进行控制,一是怕可口可乐影响我们的软饮料发展。另一方面,这种限制也是一种保护,避免引起太多事端。另外,佟志广承认,尽管在美国工作多年,思想不算保守,但是当时自己对可口可乐也有警惕之心。赵仲彬是香港人,自己的子女有的就在内地生活,回忆起当年的情况也是哑然失笑:“当时走在路上总要回头,害怕身边的行人里就有内地的便衣,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北京装瓶厂投产后,可口可乐又计划开更多的厂。第二个厂址选在了深圳,可口可乐公司开出的条件是:提供每分钟500瓶的装瓶线,价款的50%为无偿赠送,另50%价款由进口可口可乐公司浓缩液补偿。起初广东省领导支持在深圳设厂,后又改为广州。  1982年年初,可口可乐副总裁、国际部总裁哈利去广州签署有关协议前,广州也出现了“反可口可乐潮”。当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领导都在北京开会,他们要求“慎重”并且推迟签字。而此时,中央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哈利及其专机的入境签证,将按期在北京入境,并于第二天转赴广州。紧急情况下,外经贸部部长的代表王品清请示国务院领导,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指示“按原计划进行”。王品清亲自去机场迎接哈利及其代表团,广州厂最终于1983年投产。

有了前两个厂的基础,准备在上海建第三个厂就比较顺利了。上海厂建成投产后,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前去参观并题词。

P27-28

序言

1977年至2007年,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历史,一个我们曾经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我们曾经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曾经备受挫折,心灰意冷。但是最终,我们没有迷失方向,我们勇敢地迈进了一个新的世纪。

这30年的中国历史,使众多预言家的盲目与肤浅暴露无遗。中国的复苏与开放如此充满戏剧意味,它在经济上的成就如此充满魅力,它所取得的社会进步历代无双。但是,当我们试图对这个伟大的巅峰时代进行总结之际,却发现它面对的并非总是一片讴歌与赞美,而是不时在一些人群中呈现出令人沮丧的抑郁氛围。

我们中的许多人,对30年前的历史所知甚少,对那段历史的描述往往流露出不谙世事的甜蜜与惬意,以致否定开放,肯定“文革”。我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对这30年的历史也所知甚少,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开放,更不知道改革开放中的利益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以及改革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希望能深入考察这一段历史,记录荣与衰,权衡利与弊,评议长与短,分析得与失。当然,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我们希望做殷勤的守望者,透过历史的风雨剥蚀,把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觉与痛觉会聚在一起。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变革力量,学习并继承变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当然,相对于这一持续30年的大变局,30篇巨细混杂的文章着实难以再现其全貌,甚至配不上这一段空前绝后的历史。然未有涓涓细流,何来历史长河之奔涌?我们想,还原一部分记忆有助于我们消除一些不愉快与不信任,有助于我们摆脱过度的骄傲与过度的沮丧,有助于重新凝聚改革共识。

如果我们善于从历史的遭遇中汲取力量,那么我们对当下的许多问题就不至于感到突兀和茫然,我们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就不至于因为思想的锋利而丧失了行动的从容。

后记

我们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把1977年确定为改革开放的元年,并在2007年制作了《开放:1977~2007》系列专题。我们这样做,并非只为别出心裁、夺人先声。我们以为,1977年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整个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重建,中国艰难地复苏了。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之肇始,不仅仅起自1978年。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错过这一段惊喜的旅程。也因此,当赵力、刘坚、孟雷、黄海川、郭为忠等人为筹划这一专题跑到郊外深夜长谈的时候,无不感同身受,兴奋难抑。当往事与现实纠结在一起,那些历史本身的人物与事件、情境与细节,才更加丰富、生动,对曾经的云谲波诡、风雷激荡,我们才真正有所体悟。

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明白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所说的: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人们只有借助于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充分理解现在。真正的历史意识,不在于历史素材的占有之多寡,而是在于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正确理解。

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尚做不到“总体史观”,无法远距离观察这段我们曾经亲自参与了的历史,我们甚至无法彻底抹去蒙在那些人物与事件上面的油彩。但我们相信,对于历史的解读不会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我们只求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这段历史不仅是陈年老账的积累,它更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情感力量。我们奉献的文本难免粗糙,但是我们非常真诚。

感谢中信出版社和“蓝狮子”。感谢马立诚、吴晓波、凌志军等人对这一专题的支持。马立诚先生还曾为这一专题亲自约稿。他不仅是这一专题的作者,还是策划者,在持续8个月的策划、制作过程中,他给予了我们诸多有益的提示和启发。

感谢所有的读者。

仲伟志

2008年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30年前中国到处都是废墟,人民愚昧而贫穷。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月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从经济增长的指标来衡量,中国这段时间里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史所少见。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话语的主题词。——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月

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实践。短短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香港《文汇报》2008年1月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梦想实现了: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俄罗斯《独立报》2008年1月

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路线以来,中国经济便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如今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取得如此硕果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韩国联合通讯社2008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经济观察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1006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5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