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 欧洲卷 |
内容 | 内容推荐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原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书是该项目欧洲卷的成果。欧洲汉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本书是中国学界关于欧洲汉学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评论。本研究在专注于疏通主要知识范型的基础上,进而讨论欧洲汉学界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思考和认识,分别对欧洲大陆四大汉学重镇——意大利、法国、德国、俄国——的中国古文论研究各设专章,通过整体扫描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辨析中国古文论研究在欧洲的主要方式和发展方向,深入地探讨这一研究领域与诸如美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基本呈现出欧洲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清晰形貌,并将有利于中国学界了解欧洲汉学古代文论研究的大致情况。 目录 导论 章 19世纪欧洲对中国文学的基本认识(以百科全书和德语区相关研究为中心) 一、19世纪欧洲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文学 二、19世纪上半叶德语区之语言文学史著述中的中国文学 第二章 中国文论在法国 一、文学中国在法国(16世纪至19世纪) 二、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法国中国文论 三、20世纪法国汉学的文学和文论研究转向 第三章 德国的中国文论研究 一、导言 二、德邦: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lz 三、德邦论《沧浪诗话》 四、马汉茂论《李笠翁曲话》 五、傅熊论《诗品》 六、卜松山与《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 第四章 中国文论在俄苏 一、中国文学知识在俄国的早期积累 二、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文论在俄罗斯的传播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中国文论研究 第五章 意大利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 一、引言 二、早期的中国文学研究:传教士汉学与世俗汉学(1600-1960) 三、中国文论研究的开场与发展(“二战”以后) 四、意大利“中国文论”研究的繁荣时期 五、史华罗与“情感论”研究 六、结论 外编 发明中国,抑或从中国美学中发明思想――朱利安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 一、朱利安汉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二、对朱利安汉学研究的回应 三、淡(fadeur):中国审美理想 四、势(propension):审美运作机制 五、迂回(detour):意义的微妙性 六、裸体(1e nu)的缺席,或形式的缺席 七、大象无形,本源性的中国绘画 八、间:思想工具或对话场地――朱利安与成中英之间关于“对话之可能性”的对话 九、结语 中西文人名对照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 欧洲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维规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289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9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88000.0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印刷时间 | 2019-11-05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7.8,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