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 |
| 内容 | 作者简介 陈红薇,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科技大学“世界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文学博士,曾在英国利兹大学做博士论文和访问学者。学院外国文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戏剧文化研究、戏剧与影视研究、影响与接受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的研究。 目录 序1 I绪论:何为改写?为何改写?1 章莎剧“再写”:莎士比亚在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独特存在3 II改写/再写:与莎士比亚批判式的对话37 第二章爱德华·邦德:对莎氏神话和人文政治的“再写”39 第三章阿诺德·威斯克的夏洛克:一个来自莎剧的当代人文主义者56 第四章从拼贴到变奏:查尔斯·马洛维奇的莎士比亚76 第五章《第十三夜》:霍华德·布伦顿的莎剧再写99 第六章《李尔的女儿们》:女性主义剧场中的莎士比亚127 III莎氏遗风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演绎155 第七章哈罗德·品特:莎氏暴力主题在品特戏剧中的存在157 第八章萨拉·凯恩:从《李尔王》到“直面戏剧”《摧毁》的跨越183 第九章彼得·布鲁克:当代西方实验剧场与莎剧改编201 IV汤姆·斯托帕德:“谁写了莎士比亚?”227 第十章影响的焦虑:《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229 第十一章《多戈的〈哈姆雷特〉》《卡胡的〈麦克白〉》:话语“游戏”中的莎士比亚257 第十二章莎剧“再写”:“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267 主要参考文献274 内容推荐 《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当代英国戏剧中8位剧作家16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当代改写理论的角度,对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进行研究,以探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莎士比亚在当代英国戏剧乃至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独特存在。论述莎士比亚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独特存在: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一方面,透过战后英国剧作家之笔,莎剧受到了靠前的颠覆;但另一方面,莎剧意义也在被“重写”中获得少见的延伸,成为一种“不在场”的存在。从四个方面——与莎氏的批判性对话、“谁写了莎士比亚?”、莎氏遗风的演绎、“2016:莎士比亚400”——研究莎氏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各种呈现。“再写”是莎剧在当下时代中的另一种诗学存在。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红薇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9720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 印刷时间 | 2019-03-23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561.07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23cm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