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年来,读到戴明贤默默地写的好几本书,例如关于安顺,他如数家珍,邵燕祥从他的笔下,真正感到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热土的感情,与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的熟悉是分不开的,也是做不得假的。戴明贤如此,一二百年前的郑子尹也是如此。读了戴明贤《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这部写郑珍的“诗传”,读了经他精心摘引、解读的郑诗,贵州这片曾经多灾多难、边鄙贫瘠的土地,变得于他亲切起来,诗人郑子尹的身影,也在他的亲人、乡邻、挚友和学生之间,像浮雕一样突现出来。

内容推荐

贵州建省晚,僻处西南一角,较少受先进地区、主流文化的青眼。在中国进入近代历史的分娩阵痛期,贵州遵义出了一位被清诗学者誉为“清诗冠冕”的诗人兼经学大师郑珍(字子尹)。

郑珍生性淡泊,人生愿景是乡居奉母、读书著述,却被贫穷逼着一再跨进八股考场;他与世无争,战乱却弄得他家破人亡。他的诗犹如日记,是他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的实录,是这个万方多难的历史时期的一部极其生动的诗史。田园、母亲、读书和友情,苦旅、游观、民瘼和战乱,在诗集中交织成一个强大的气场。

《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作者戴明贤耗数年时间,写成这部“人诗互证”、体裁独特的诗传,以表达对这位乡先贤的心仪和敬慕。此系《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作者“贵州往事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为《安顺旧事:一种城记》和《物之物语》)。

目录

自序

郑珍家世

子午山孩

 _郑珍:人与诗 

后记

试读章节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三十四岁。

纪事:在郡修《遵义府志》。

民谚“冬冷皮,春冷骨”,子尹自来营养不足,又好静不好动,因之体质单薄。有一天向晚没加衣裳,就受了风寒,睡不好,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心里对书院学生讲话:

穷人乃富骨,春服三重棉,一刻偶不戒,遂为风所缘。故知终日间。

违己即生患,老氏云无身,此语或未然。(《病夜听雨不寐示诸生

四首其一》)

未病时倦作,病中念徒多。可动尚如此。或死将奈何。所以贵有

我,手足岂得过。静言思百年,已往悔复那。(《其二》)

春雨如有情,隔檐一夕语。病骨负尔多,不共耕者苦。明日我山

前,泥浆满黄牯。呻吟亦良慰,卧看锸灯鼠。(《其三》)

我年二十时,终年不识床。对书见日落,忽复窗已光。今日万不

如,坐看汝辈强。奈何惜精力,徜徜而徉徉。(《其四》)

穷人生了富贵命,春天还要穿厚棉衣。稍微疏忽,就被寒风盯上了。所以从早到晚都应当注意身体的感觉,稍为疏忽就会出问题。《老子》说“无身即无患”,这话不一定对。“有身’’已是事实,改变不了。

没病的时候什么都懒怠做,生起病来又想着做这做那。手脚灵便的年纪尚且这样,以后老了怎么办?所以正要珍重这“有我”,手勤脚快,不可得过且过。静中回忆逝去的日子,多少事情悔不转来。

春雨有情,隔着屋檐,向我絮絮叨叨了一夜;可惜我病骨支离,不能同农友们一起下田耕作,辜负她了。一个人躺着,眼睛瞅着老鼠偷灯油,心里想象明天田坝里热闹非常,牛们浑身稀泥拉着犁铧的情景,虽在病中,也觉欣慰欢喜。

我二十来岁的时候,一年到头不知道床有何用。太阳落山时在读书,天亮了还在读书。而今万事不如人了,只能坐着看你们身强体健,干这干那。可一定要爱惜青春,及时努力,不可因循荒废了啊。

子尹此时才三十三岁,可是早已多次在诗中伤老嗟衰了。这是他体质荏弱、营养匮缺、处境蹇困、性情善感这四个因素引发的“综合症”。

但是,他虽时有萧飒之感,却从没患上自闭症或忧郁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牵挂的对象:

佳人一别一岁余,遣二茅龙为致书。古宅嵩阳渠好在,东溪明月近

何如?未知前面路犹几,止觉今年头易梳。寒食清明将到了,可来  共吃桃花鱼。(《桃花二首其一》)

不见你这位美人(桃花)一年多了,我派两条茅龙给你送这封信去。嵩阳古宅别来无恙罢,东溪明月近来如何呢?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年好活,只发现今年头发更稀少了。清明节快到了,请来尝尝我们这里的桃花鱼罢。

桃花李花历乱开,一日吟此一万回。燕子不情竟无信,黄莺无故亦

不来。时时清昼独此酌,兀兀醉眼临高台。锦绣江山想仙去,茂陵

刘郎真蠢才。(《其二》)

桃花李花开得热闹,引得我每天来观赏一万次,吟哦一万次。无情的燕子一点音信没有,黄莺也无缘无故不来了。不去管它们,我独酌独饮,独醉独赏。人间这样美丽,那位埋在茂陵的汉武帝刘策居然想做神仙,真是个蠢人!

只要面对自然美景,子尹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开朗、风趣、兴致勃勃。盼桃花早开、怨燕子迟来、整日流连花树之间。想象力也超越自然:遣茅龙送信、邀桃花吃鱼。用李白诗:“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尤其第二首,逸兴遄飞,妙手偶得。

“桃花鱼”是黔北桐梓新站溪的一种鱼,头上红斑宛如桃花瓣,因此得名。子尹由桃花联想到桃花鱼。

立夏这天,子尹在郡署园子里散步,发生在荷塘的一个小景,撼动了他的心弦:

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春风欲舍去。尽日抱之吹。对此伤我

心,泪下如缏縻。天岂欲我穷?天岂欲我衰?日月自见多。大化谁

能持!栏边秃尾雀,摧老看众嬉。微物亦有然,聊复酒一卮。(《春

尽日》)

绿色的荷苞随夏气长出水面,像一个嫩生生的婴儿。不知为什么,春风像是定要把它灭掉,整天对着它狂吹。这景象叫我伤心,眼泪成串地掉下来。难道上天是在暗示:我就像这株小荷,天意要我贫困、要我衰老吗?转念一想,不是天意,而是日月积累叫人渐渐向老,这个过程谁也遏止不住。这时又见池栏上站着只老家雀,老得尾巴都秃了,它望着小雀们蹦跳嬉戏,神态坦然。你看,连这种小东西也知道顺应运行之理,我伤感什么呢,再去喝一杯罢。

……

P127-129

序言

一个诗人的存在和发现

邵燕祥

郑珍,生卒于一八0六至一八六四年间,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一代诗家,更是中国诗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然而这位生于偏远的贵州山乡,曾短期出任小官却大半生穷愁潦倒的诗人,虽为乡邦文献所记载,也只获少数文史钜公给以青睐,而对于现代一般的新旧文学爱好者,他几乎是从没听说过的陌生人。

这正像一颗行星,就其体量看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然而高悬天边,寂然悄然,泯然于众星之间,等待着发现。

我之知有郑子尹,是一九八二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贵阳和遵义旁听黎庶昌国际研讨会,才了解到郑子尹和莫友芝与黎庶昌同为“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但那一次除了弄清遵义市区子尹路命名的由来以外,于其人其诗仍是一无所知。

本书的作者戴明贤,据他在自序中说,对这位乡先贤也是从懵然不知,经人点拨,在十年动乱中偷暇精读,乃得成其知音。戴明贤对遥远天际这颗诗星的发现,并著为此书,带领我,也将启发众多今天与尔后的读者感知这颗星的存在,接受这颗星光芒的牵引。

套一句熟语,如果子尹先生在地下或天上有知,也该会感谢戴明贤为他写这卷“诗传”的劳绩。让更多后人走近这位寂寞百年的诗人及其诗作,也让这些心血浇溉的生命史、社会史不致湮没于岁月尘沙。说来可怜,我刚打开书稿时,竟不知道郑珍是郑子尹的本名,子午山是他家乡的山,别署“子午诗孩”则寄托着他对慈母的孺慕之情。待读到最后一页,这位陌生的诗人,已经成为我声息相闻的近邻,忘年相交的契友,可以月下同游,可以花前对饮,可以雨夜联床,甚至是结伴奔波在逃难路上,可以互相倾诉共同的忧患与各自的悲欢,而不问是十九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了。

戴序中介绍了晚清以来诸家对郑诗的崇高评价,皆是有所据而云然,并非溢美之词。人们将他置于唐宋以来的大家、名家之间加以论列,多是从他与各家风格的异同来突出他的优长。这是学者之言。在像我这样的诗歌爱好者,或多或少读过一些传统诗作,且各有偏好,自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有所欣赏,有所品鉴,不必拘泥于论者的排名,也可以说,读诗,读好诗快我胸襟,斯为得之,又岂在为诗人排座次哉!

不过,从接受心理来看,一个读诗的人总有更容易引起共鸣的题材和风调。读郑子尹写自己亲历的穷愁坎坷,写周围的民间疾苦,总使我想到杜甫、白居易以至皮日休,偶写乡居闲情,又使我想起储光羲、范成大,而诗人主体,更使我想起黄仲则、龚自珍。然而这只是某些近似而已。郑珍就是郑珍。这部“诗传”的好处,正在戴明贤创为“以人驭诗,以诗证人,因人及诗,人诗共见”的体例,避免了单纯的传记“见人不见诗”(往往需要另找诗集合参)和单纯的诗集“见诗不见人”(往往需要另找有关诗人的史料),为读者节省了翻检之劳,也更利于知人论世~不但有助于读者了解了历史的大背景,而且交代了诗人的具体处境,乃知一词一语,都自有心路历程,不是无病呻吟了。

戴明贤这样的写法,也许不是学术论著的取径,却十分适合向一般读者“普及”一位诗人诗作,犹如陪同游客进入一条花径,一片丛林,随引随行,即景指点,远胜遥对着草木花树,空泛地说花有多么香多么好看,树为什么有的曲有的直了。

我之知远在贵州的戴明贤,比我之知郑子尹早十来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拜读了他写的历史小说《金缕曲》,心向往之。文革后的文学界不断发现被不正常年代埋没的人,也发现了戴明贤,《金缕曲》选载于《小说选刊》。后来1992年我在贵阳见到了他,这是我们缔交之始,于今也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来,读到他默默地写的好几本书,例如关于安顺,他口数家珍,我从他的笔下,真正感到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热土的感情,与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的熟悉是分不开的,也是做不得假的。戴明贤如此,一二百年前的郑子尹也是如此。读了戴明贤这部写郑珍的“诗传”,读了经他精心摘引、解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讲”,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心会)的郑诗,贵州这片曾经多灾多难、边鄙贫瘠的土地,变得于我亲切起来,诗人郑子尹的身影,也在他的亲人、乡邻、挚友和学生之间,像浮雕一样突现出来。

我相信,郑珍——子尹先生和他的诗的巨大存在,一经这次的发现,将永远不会被中国人忘记或忽略。

2012年12月25日

后记

郑珍的《巢经巢集》,我小时候就从父亲的书橱里看得眼熟,但只记住了这个怪怪的书名,内容一句没读过。初中以后自己选诗读了,多年里只知道那些名声显赫的大诗人,其余不屑一顾,很有点势利眼。文化大革命闹起来时,我已与四十位同仁一起,在此前的“四清”运动中,从供职的省广播电台下放到大方县百纳中学教书,躲开了城市里的红色恐怖。学校经常停课,教师空闲很多,有的学中草医,有的学剪裁缝纫,有的终日清谈,各行其是。我知道写小说不能碰了,就拾起了丢荒多年的儿时爱好:刻印临帖;同时起意学做旧体诗词,抱着杜甫和苏东坡的五古七古恶补。一九七三年初回到贵阳,与春茗词人陈恒安前辈恢复了联系,他看了我的两首习作,欣慰于有人不忘此道,鼓励了一番,并郑重地说:我们贵州人学五七古有“不二法门”,就是巢经巢。不久,父执志斋吴晓耕先生从安顺专程来贵阳探视卧病的先父,我陪他去省博看陈先生,两位老诗人谈得很开心。分别后互赠七律,陈诗说“别集共尊三不惑,汉亭惟仰一且同”,上句说的是他俩的老师杨覃生(诗文集名《三不惑集》),下旬即指郑子尹(别号之一日且同亭长,且念居音)。于是我知道郑诗非读不可。

但那时找不到。连陈先生自己的一部,也在此前送给从苏州回贵阳探亲的老友谢孝思先生了。几年后,“文革”结束了,文艺创作又合法了,我出差上海,在旧书店发现一部《巢经巢集》:中华书局聚珍版,小开本,连史纸精印四册,品相极好,一时间心跳怦然,惊为艳遇。要问定价几何?定价一元六角,合四毛钱一册。携去拜望陈先生,他爱不释手,但我寻觅多年方得如愿,也实在难以割舍。如今,我已藏有郑集数种,包括珍贵的家刻本(五之堂主人舒奇峰君搜获两部,慨然分赐),而陈师谢世已近三十年了。

得了郑诗,赶快补课。他是学者兼诗人,诗作风格多样,其中典故多多的一类,我从白文本读得云山雾沼;另一类以白描手法写乡居生活的诗,则如话如画,非常可爱。后来获读学者的注释本,才把“生涩奥衍”的那一类诗,大致弄明白了,发现有很多是弥足珍贵的“诗史”。渐渐由诗及人,觉得与这位乡前辈非常亲近,种种情怀,感同身受。于是产生了写他的念头。最初试写的两段,钱理群兄见了,觉得这种写法有趣,此后几年,他每与杜应国兄通电话,总不忘让应国向我问问进展,使我不好半途而废。竟不妨说,这本小书有一半是他催出来的。

初稿拉出来,十分粗糙,很无自信。先后恳请挚友袁本良、王尧礼、杨宛、龚勤舟诸君分别认真审读,除校对电脑误植外,对复述不惬之处,也多有指导。尧礼正疵尤多。勤舟并为手绘郑珍行旅地图。在此稽首致谢。虽然如此,但郑诗理解难度大,谬误仍然难免,敬候高明指教。特别感谢诗人邵燕祥先生赐序。还要感谢责任编辑杜丽女士不弃这种逆时尚而动的文字,这本书已是她与我的第三次愉快合作了。  黔中戴明贤

2012年8月28日谨叙于适斋

书评(媒体评论)

多年来,明贤兄不仅对贵州历史文化的开掘与书写,不遗余力,而且每有新作,必要进行学术文体、叙述文体的自觉试验,从《一个人的安顺》,到《物之物语》,再到这部集编年、纪事、译述、注解与评议为一体的复调文本《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一步一个台阶,显示了不竭的创造活力。

——钱理群

二十年来,读到戴明贤默默地写的好几本书,例如关于安顺,他如数家珍,我从他的笔下,真正感到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热土的感情,与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的熟悉是分不开的,也是做不得假的。戴明贤如此,一二百年前的郑子尹也是如此。读了戴明贤这部写郑珍的“诗传”,读了经他精心摘引、解读的郑诗,贵州这片曾经多灾多难、边鄙贫瘠的土地,变得于我亲切起来,诗人郑子尹的身影,也在他的亲人、乡邻、挚友和学生之间,像浮雕一样突现出来。

——邵燕祥

尼采说他只爱“用血写成的书”,郑珍的诗真正是用血写成,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明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6039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