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天动地(关汉卿传)
内容
试读章节

为他勾画生命蓝图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金国派去前往蒙古地区视察的钦差大臣。公元一二一○年,这位钦差大臣来到蒙古大帐,铁木真和众多部落酋长一起会见。按照惯例,皇帝诏书驾到,附属国的头领应该跪倒在地拜接。这位钦差大臣奉例行事,明令铁木真跪接。他绝不会想到,这会激怒铁木真,会加快国家灭亡的速度。当然,更不会想到他的刻板举止,会影响到关汉卿的命运。

铁木真怒火中烧,却没有火烧使臣,居然双手抱臂,玩笑着问:

“当今新君为谁?”

可怜的钦差大臣居然听不出这话里的滋味,老实地回答:

“先前的卫王允济也。”

铁木真轻蔑地一笑,随即朝南大吐一口唾沫,冷冷地说:

“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此等庸儒亦为之耶?何以为拜!”

言毕,冲出大帐,策马而去,钦差大臣被晾在一边,弄得一脸没趣。倘若事后钦差大臣反思,还真不能怪罪铁木真狂放。此时,铁木真早已今非昔比,他东征西杀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这可是件非同寻常的大事,纵观往昔,在辽阔的草原上,每一个部落都有一杆图腾,都有一群钢骨铮铮的莽汉。争营帐、争水草、争牛羊、争女人,部落间的征战厮杀何曾停息过!鲜血灌溉着大地,灌溉着青草,也灌溉着无数从不畏死的壮士,一批批倒下去,一批批站起来,继续着先辈的征战厮杀。

就是这个铁木真用征战厮杀终止了往日的征战厮杀,高举着“苏力德”代替了各个部落的图腾。他也在山呼海啸般的呼声中,被尊为大海一样浩瀚澎湃的成吉思汗。

大海一样浩瀚澎湃的成吉思汗哪能把金国皇帝放在眼里?

钦差大臣错误地小瞧了铁木真。更错误的不是他没有认识到铁木真已成为成吉思汗,而是没有认识到金国皇帝今非昔比,不是那个能在马背上纵横驰骋的金太宗。当今皇帝是完颜允济,成吉思汗嘲弄唾弃他并不讨分。

成吉思汗策马而去,并没有熄灭掉心中的怒火。他锋利的目光盯住了南面,将士们即策马奔向南面,即把戈矛刺向南面。第二年,大军铺天盖地逼近金国的西京(山西大同),守将胡沙虎丢弃城池,仓皇逃进中都。闻风而逃是为将的大忌,不处死也得治罪,罪轻了还不足以服众。那么,逃跑将军胡沙虎是什么下场?事实告诉我,“下场”这个词用得大错特错。胡沙虎不但没有受到丝毫的惩处,还官升一级,权重一等,摇身一变腰挂右副帅大印,成为守卫中都北面的将军。受到如此厚待,胡沙虎该如何办?公道说,完颜允济这么开恩,胡沙虎应该把他当作再生父母,即使赴汤蹈火,也应万死不辞。可惜,这样的词语我又用得大错特错。成吉思汗大军直抵中都,眼看恩赦他的皇帝危在旦夕,胡沙虎不仅不救,还用独一无二的行为创造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他优哉游哉,选个偏僻的山野去打猎,发泄自己装在肚子里的火气。上次蒙古大军追赶得我如兔子般仓皇逃窜,这回我要追得兔子仓皇逃窜,出口闷气。没想到完颜允济这皇帝还会生气,生气地派出使臣前去催促督战;没想到胡沙虎比皇帝还生气,而且,皇帝生气没事,他一生气就出了大事。恼羞成怒的胡沙虎串通几个心腹,冲进中都,杀进东华门,占据了皇宫。转眼间,皇帝完颜允济成为阶下囚;再一转眼这世上已没了完颜允济,一杯毒酒要了他的命。

死就死吧,如此尸居皇位,还不如瞑目安生。哪知,死了也不能安生,好歹人家也当了三四年皇帝,咋也该给个谥号,顺着前面的流水推舟,世宗、章宗、宣宗,他得个宗字并不过分。遗感的是人家只给了他个卫绍王。卫绍王就卫绍王吧,后人忍气吞声求个安宁。可惜,求个安宁并不容易,成吉思汗的战马戈矛已奔驰挥舞到中都城下。不讲和不行,讲和不给东西不行,光给东西也不行,还得给人家个黄花闺女供成吉思汗享用。给哪个黄花闺女?选来选去,选定的是岐国公主。你道这岐国公主是哪位?不是别个,就是卫绍王完颜允济的女儿。  悲剧啊,悲剧!

皇室的悲剧,必然导致国家的悲剧。

P42-43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位戏剧大师,在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时,关汉卿把艺术的空灵、飘逸让给了他人,以一个慷慨悲歌的斗士形象,取得了跨向时代前沿的通行证。他作品中的创意和场景,也许可以被另一只手复制出来,但沸腾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戏剧中的激情,却是无法复制的。那是关汉卿生命的标记!

文史专家刘彦君

作者把史料的搜集和耙梳,与剧作的研究和解读内在地结合起来,在互为参照中,寻其踪,察其人,读其作,解其戏,并以杂剧叙述方式的借用与化合,独辟蹊径地完成了这部大传。

文学专家白烨

后记

凡事是不是都有缘分?我不敢断定,但是写作这本关汉卿传记,我认为绝对是缘分所致。

大抵是二○一二年五月,我在《文艺报》看到百位文化名人传记工程启动的消息,当时就心头一热。不过只一刹就凉下来,惯有的卑微主宰了自身。百位文化名人,个个成就煌煌,名声赫赫。赫赫名人自然要名声显赫的作家去写,这样才相匹配。自己虽然扑腾文字三十余年,可都是业余为之,且多是散文,极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著名难,要唱红更难。因而,便打消了念头。

让我挺身进入这个行列缘于著名的报告文学家赵瑜先生。忽一日,他从北京打来电话,推荐我写关汉卿。推荐我的原因是他读过我写的《山西古戏台》一书,以为我对戏剧有点研究。说研究是对我的拔高,我只是在写这本书时下了一点功夫。读过几本关于戏剧史的图书,重要的是带车跑遍大半个山西,在偏僻的远山荒村寻找观赏每一座古代戏台。走访的时间,数倍于写作的时间。没办法,我就是如此笨,将一个事物吃不透、玩不转,愣是下不了笔。所幸这番功夫没有白下,《文艺报》的图书排行榜上曾出现过该书的名字。此事已经过去,哪料却没有走出赵瑜先生的记忆。

写关汉卿我是有些犯怯,对之所知太少,唯恐亵慢了这位戏剧大师。我倒是对柳宗元很感兴趣,就他那一首“独钓寒江雪”便足以走进他的内心,活画他的身魂。我赶紧和主办此事的黄宾堂先生联系,可是已有人认写。再着眼刘禹锡,也名花有主。返回来再写关汉卿吧,还是信心不足,真怕矮化了这位巨匠。可就在此时,何西来老师打来电话鼓励我写。一九八八年在鲁迅文学院研修,入学就是何老师给我们授课。后来,我的散文集《豆蔻岁月》出版,又是他作序点化。我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何老师悉心指点,他的鼓励增加了我的勇气,便打定主意来写关汉卿。

真正面对关汉卿大有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之感。我只好埋头学习,先阅读他的杂剧散曲,再阅读研究他的图书,一本一本读了三十余部。读得如醍醐灌顶,身心畅怡,关汉卿好好将我滋养了一把。不过,我迟迟不敢动笔草拟提纲。按照规定,认写的作者拟定的提纲经专家组通过才能进入正式写作。直到读过几种元代戏剧史、中国文学史、世界古典悲剧史,我才有了初步把握。我以为对关汉卿不能拔高,拔高是对他的虚妄;不能贬低,贬低是对他的亵渎;不能照搬,照搬是对他的无奈。必须用心中的感悟重铸历史的真实,写出关汉卿的精气神。而最基本、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他的剧本、散曲,真正切入进去,他的许多谜团都可以破译。比如关汉卿的出生时问、地点一直是专家学者反复探究的课题,虽然他的作品没有标明,但是,把握了他的心路历程,也就领悟了他的身路历程。

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于二。一二年国庆时节开始撰写提纲,一气写成两万余字。提纲初成,写作的蓝图基本绘就。不日,我去北京出席全国散文代表大会,前来祝贺的李炳银先生告我,我的提纲通过了。他是丛书编委会特请的专家。这平添了我的信心,随即我前往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村、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常平等地考察。又隔些日子,我赴京参加丛书创作会。会上何建明、张陵、何西来、王春瑜、田珍颖、郭启宏等先生的指导发言,对于我把握虚与实、史与文的关系有很大启示。可是回来,我还是没敢动笔。我连读三遍关汉卿的作品,越读越觉得自己太矮小,以矮小肢体去仰视他魁梧身躯,怎么也难把握得体。我得垫高自己,垫高的办法是读元曲、读宋词、读唐诗、读楚辞、读《诗经》,溯源而上,一直读到《南风歌》《击壤歌》。整整一个冬天,我用古典营养哺育自己,丰满自己。不知不觉新年的钟声响起,我突然身心豁亮,坐在窗前升始敲击……

自正月初一下午起,埋头写作。中间唯有正月十六去了一趟太原,赵瑜先生召集山西参与传记丛书写作的作家座谈。各位的高见给予我颇多启迪。两个多月后,我完成了第一稿。写作如庙殿塑神像,提纲是绑缚龙骨,初稿只是挂起粗泥,要完工还需敷细泥、描色彩,而且一道工序比一道细致,丝毫含糊不得。我将精细到底。

写到《感天动地窦娥冤》时蓦然想起,一九六○年改编的蒲剧《窦娥冤》拍成电影,红遍城乡。正上小学五年级的我,被这股热潮激荡得身心难安,居然在算术演抄的背后写起剧本。内容是洪汛涛的神话《神笔马良》。这可能是我生平首次创作,可惜那个本子不知流落到了何方。如此一想,原来我走上创作道路,还是关汉卿引领呀!如今我写关汉卿的传记,似乎是早已命定的缘分。

这缘分还维系在诸多老师关爱上,六月底收到刘彦君老师和白烨老师审稿的指导意见,我当即认真拜读,进而深深反思。我深知自己对关汉卿的理解还有距离,于是没有急于涂改,而是再度潜心阅读史料,走进那个年代,努力贴近关汉卿的心灵世界,三个月后才又坐在桌前修改。如今书稿即将付梓枣梨,我衷心感谢不断通讯联系指导的黄宾堂先生、原文竹女士,感谢费心审稿的各位老师,感谢付出辛劳的责任编辑冯京丽老师,以及带我走近关汉卿的各位老师!

2013年4月30日尘泥村初稿

2013年10月31日修改

2014年4月12日再修改

目录

序幕

铁蹄踏碎科举梦

 楔子

 第一折/东原乐 尧民歌 感皇恩 青哥儿

 第二折/水仙子 甜水令 点绛唇 柳叶儿

 第三折/鬼三台 川拨棹 夜行船 豆叶黄

 第四折/迎仙客 叨叨令 梨花儿 红芍药

颠沛流离人生路

 楔子

 第一折/普天乐 庆东原 喜迁莺 醉花阴

 第二折/滚绣球 风入松 混江龙 后庭花

 第三折/满庭芳 寄生草 搅筝琶 圣药王

 第四折/斗鹌鹑 醉高歌 游四门 醉太平

多情未必不丈夫

 楔子

 第一折/蔓菁菜 贺新郎 端正好 绵搭絮

 第二折/鹊踏枝 朱履曲 粉蝶儿 沽美酒

 第三折/斗虾蟆 上小楼 醉春风 天净沙

 第四折/落梅风 牧羊关 剔银灯 挂玉钩

魂系苍生感天地

 楔子

 第一折/朝天子 节节高 天下乐 折桂令

 第二折/驻马听 太平令 殿前欢 调笑令

 第三折/小桃红 得胜令 胡十八 金蕉叶

 第四折/哪吒令 乌夜啼 雪里梅 哭皇天

散场

 楔子/雁儿落 随煞尾 黄钟尾 步步娇

附录一/关汉卿创作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用惊涛拍岸的气势活画了人世沧桑,岁月烟云。不过,他那如椽的巨笔指向的仅是帝王将相,在他的眼中帝王将相才是风流人物。

倘若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似乎就不尽然了。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洗尽铅华,更能见本真的光色。当然,这里的风流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文学大师、艺术泰斗。我这么思考,是因为我的目光锁定了关汉卿。

在历史的风云册上,翻遍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关汉卿的名字。触目可及的帝王将相多如牛毛,横竖皆是,可是世人谁能忆起这些面孔?这些名字能够载入史册,是因为在世事的涡流里,曾经弄潮逐水,甚而回转波澜。不过,当世事成为历史,他们却只能躺在册卷里蒙染尘埃。

倒是关汉卿这样的文人墨客,活着被权贵主宰的世道挤对在主流以外,死后却越来越辉煌夺目。书写中国文学史,无论怎样也绕不开中国戏剧;书写中国戏剧,无论怎样也绕不开元代杂剧;书写元代杂剧,无论怎样也绕不开关汉卿。关汉卿和元代杂剧的兴起繁盛,和中国戏剧的发展成熟,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换言之,关汉卿用他生命的挣扎、灵魂的呐喊,撞响了文化的黄钟,奏出了戏曲的大吕,世人在那音韵里听到了石破天惊的尘寰绝唱。在关汉卿的绝唱声里,元代杂剧走向繁盛,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关汉卿在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淘洗之中,更见风采,更见光芒!

自然,为这样一位屹立在文化苍穹的伟人作传,应该将目光紧紧盯住他的血脉基因、他的生命行迹。这没有错误,却远远不够,倘若关汉卿仅是某一时段、某一地域的文化名人,这样的关注或许绰绰有余。但是,对于关汉卿这位戏剧泰斗、文化巨擘,却难免深深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壑。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才不至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而且,这绝顶不只是中国戏剧的绝顶,还必须是历史的绝顶,以及在历史中并肩耸立的文化绝顶和文学绝顶。如此俯瞰观览就会发现,成就一位关汉卿中国历史颠簸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积淀了数千年,中国戏剧孕育了数千年。

纵目世界戏剧史的阔野,中国戏剧的发萌并不迟缓。若是与印度、古希腊的戏剧相比,我们不仅没有丝毫的落后,甚而还要比之更早。中华的戏剧快要万条垂下绿丝绦了,印度和古希腊还只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可是,当人家早已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却连一枝出墙红杏也未见。步履蹒跚的中国戏剧似乎在耐心等待,等待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一个人的降生,这个时代是元朝,这个人是关汉卿。

当然,这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的空耗,而是为关汉卿那震撼尘世的绝唱积蓄应有的能量。穿透岁月的迷雾,我们听到了先民的歌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古老的《击壤歌》。《击壤歌》和关汉卿的距离十分遥远,似乎毫无瓜葛,但是,那击壤游戏里包含的歌之舞之,却是戏剧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在那个时候,虞舜要夔教化年少的孩童,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研究上古史的专家解析说,这是孩童们装扮成各种动物,随着石磬声款款起舞。款款起舞,还要装扮,显然朝戏剧的目标迈进了一步。若是打量后来成熟的戏剧,无疑装扮是戏剧关键的因素。假如以这样的速度成长,中国戏剧断然不会落后于印度,更不会落后于古希腊。

遗憾的是,戏剧却奇迹般地拐个弯,进入祭祀的场所。《书·伊训》疏有载:“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每逢祭祀之际,巫觋就装扮成各种神鬼,手舞足蹈,在无意识的舞蹈中表演得像模像样。即使在《论语》中出现过的乡人傩,也在祭祀的囹圄里徘徊。乡人傩是每年腊月举行的驱除鬼怪仪式,表演者扮饰着傩,头戴凶神恶煞的面具,身披兽皮,手持戈矛,蹦蹦跳跳驱赶鬼神。戏剧专家视之为“傩戏”,只是这古老的傩戏没有走上舞台,现今还在河北、安徽、湖北那些偏远乡村的胡同里辗转。

回眸戏剧漫长的渐进过程,也有比傩戏令人欣喜的亮点,一个是装扮表演的具体化,一个是表演人物的多样化。探究这两个亮点,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一是楚庄王身边的优孟,模仿公孙敖竟然能以假乱真,简直就是一出惟妙惟肖的宫廷活剧。另一个亮点潜藏在屈原的《离骚》里,《东皇太一》便如一场角色鲜活的小戏。可惜的是宫廷戏没能走向舞台,屈原笔下的人物表演只有少数专家学者能够窥视,中国戏剧还在狭小的圈子里打转转。

在中国戏剧史的链环上,不能缺少了百戏杂陈和歌舞小戏。但无论是百戏杂陈,还是歌舞小戏,抑或是囹圄在宫廷,抑或是拘禁在狭小的市井瓦棚。百戏杂陈在汉代才出现,《总会仙倡》那场景盛大的歌舞表演,《东海黄公》那情节简单的搏击武打,明显拓展了随兴发挥的表演,进入预先编排的程序。这“规定性的情景”,又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古往今来,读破青史的圣哲无不感叹:时势造英雄。时势造武雄,时势也造文雄。关汉卿拼却性命也无法改变时势,时势却会轻而易举改变关汉卿。时势让关汉卿心酸,让关汉卿痛苦,关汉卿在戏剧里释放心酸,释放痛苦。戏剧便与关汉卿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汉卿因戏重生,从戏而终,谁要动摇他的信念绝不可能。他狂狷放言《不伏老》: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撷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碴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铁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黄钟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尾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早已和梨园烟花,和戏剧演艺,生死相依,难舍难离。

一个素有凌云志、志在蟾宫折桂的学子,如何自甘堕落,堕落进烟花倡优之列,还是那样自信,自信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一个沉沦在烟花梨园之中的浪子,为何又会成为戏剧泰斗,一代宗师,大红大紫,光彩得让那些跻身蟾宫的王侯将相都矮之三分,自愧弗如?  就让我们拉开大幕,进入关汉卿演绎的人生大剧。

内容推荐

这本《感天动地(关汉卿传)》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与散曲作家,其著名代表作《窦娥冤》让后人认识了他。本书作者乔忠延博览史书、精心研读,以文学的视角,写关汉卿的追求与杂剧相融合、命运与散曲相激荡的一生,用心中的感悟重铸历史的真实。利用传主关汉卿作品中使用过的曲牌作为章节题目,以及在叙述中引用传主关汉卿作于不同时期的杂剧、散曲的许多作品文本和经典桥段是本书的两大亮点。

编辑推荐

关汉卿,和梨园烟花,和戏剧演艺,生死相依,难舍难离。

一个素有凌云志、志在蟾宫折桂的学子,如何自甘堕落,堕落进烟花倡优之列,还是那样自信,自信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一个沉沦在烟花梨园之中的浪子,为何又会成为戏剧泰斗,一代宗师,大红大紫,光彩得让那些跻身蟾宫的王侯将相都矮之三分,自愧弗如?

就让我们翻开由乔忠延编著的这本《感天动地(关汉卿传)》,进入关汉卿演绎的人生大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天动地(关汉卿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忠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4354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4132467
中图分类号 K825.6=4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