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了弱者的尊严
内容
编辑推荐

因为这个社会并不太和谐,所以我们呼唤和谐。因为这个世界常常以强凌弱,所以我们呼唤对弱者多一份爱与同情。因为这个时代有人得势获利后总在改变善良本性,所以我们呼唤回归人情与人性。本书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继《根本利益》之后的又一力作。农民生活在最底层,没有比这更卑微的阶层了。但闻喜县乔庄村的王成志和赵立保、宋宝才、宋天才、许金生、温正奎等7户农民没有想到,这个世上竟然还有人将他们当农民的权利都要给剥夺了

内容推荐

2002年,著名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曾轰动一时,一百多家报干U连载、转载,并被改编成话剧《百姓书记》、电影《信天游》与《决不放弃》,在全国各地公映公演。作品主人公梁雨润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与”航天英雄”杨利伟、“抗非典斗士”钟南山等同台接受了全国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还专门做出决定,号召全党向梁雨润同志学习。《根本利益》和梁雨润事迹在百姓中广为传播。

2004年,梁雨润同志由一名地级市的纪委常务副书记,改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在新的岗位上。这位曾被称为“百姓书记”的优秀共产党人,以其心系百姓的工作理念和灵活创新的办事风格,为我们谱写了更加令人感动、更加精彩的和谐之歌。

目录

第一章 十二年等待人土为安

第二章 谁来恢复我的“村籍"

第三章 难以执行的车祸赔偿

第四章 被拆迁掉的巨额财产

第五章 矿工家属的辛酸泪

第六章 一根铁棍引发的血案

第七章 不结籽的玉米棒子

结语假如没有梁雨润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谁管我女儿的事啊?刘金莲抹着眼泪问,顺手将备好的“冤状”递给公安人员看。

你不是想请法医吗?应该上省公安厅嘛!

于是刘金莲费了大半天时间终于找到那个威严的省公安厅办公地。两眼一抹黑的贫民老妇能引起当局注意的只有哭跪和叫冤,否则即便是饿死街头怕也难有人出面过问一句。

山西省公安厅的领导对刘金莲申诉女儿冤死一事不能说不重视。他们立即派出专家赴大同市,会同当地法医一起对张喜荣的尸体作尸检。时间是1993年元旦刚过的日子。

“他们来后,又对我女儿开膛剖肚,剐走好几个脏器”刘金莲说到此处,老泪纵横。凭心而论,眼睁睁看着已经面目全非的女儿尸体,刘金莲怎么能忍心任人扯动女儿哪怕是一根头发?可为了弄清其死因,刘金莲一忍再忍,这种悲怆欲绝的经历,普天下的母亲恐怕只有她刘金莲有过。

“荣儿啊,你死得不明不白,又要受这样的苦,妈对不住你啊”当省城的法医提着女儿的脏器离开停尸间时,刘金莲伏在冰冷的尸柜上,几度哭死过去。

在期待中的那些日子里,刘金莲几乎每天都要上停尸问看望一次女儿,可每当她看一眼女儿那不成样的模样时,作为母亲的她,不是悲恸得昏死过去,就是难过得直恶心。“到1995年后,女儿的尸体腐烂得实在不像样了,我看后常常做噩梦,所以打那以后就不再去停尸间探望了。”刘金莲对我说此话时,双手捂着心口,眉宇间堆起无限痛楚。

1993年1月11日,一份签有山西省公安厅副主任法医武某大名的《张喜荣死因复核鉴定》出台。这份鉴定共有4页纸,后附张喜荣自杀现场示意图l张,现场及尸体照片50张,无论从法医的专业水平和材料的要求上,都可以说是相当规范的。尤其如“鉴定”上所言:在尸检之前,大同市公安局的一名副处长会同省市和矿区公安分局的侦查、技术干部对张喜荣一案重新作了全面调查访问,并对现场进行了勘验和复核。首先征求了张喜荣亲属意见,查证了有关张喜荣死亡前后的基本情况,走访了原始现场的发现人,认真审查了现场有关证据并在现场反复试验,仔细审查了尸体原始资料等等,从“基本案情”、“尸体上具备吊死征象”、“现场为自杀现场”和“有自杀原因”等四个方面最后得出结论——张喜荣因对婚姻不满,吸人煤气后自缢死亡。

那天,4页纸的“鉴定”如千斤铁石,从刘金莲的手中滑下,落在地上

手捧女儿遗照的她,脑子一片空白。“之后的十几天里,我成了一个白痴,脑子空空的,啥事都不知道。”刘金莲说。

不行,荣儿不是这样死的!荣儿不能白白死去!刘金莲始终不信公安部门所作的她女儿“自缢死亡”结论。她认为公安部门有人“私通一气,包庇罪犯”,为了“洗清沉冤,查明真相”,体弱多病的刘金莲怀着悲愤与一丝希望,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上访之路

那些没有尊严、饥寒无常的漫长岁月是怎么过来的,刘金莲说可以写三大本书。“过去我是一个家庭妇女,不认得字,后来为了弄清女儿死因,我学会了写状子、给领导写信”我无法相信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会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也使我想起了本文主人公梁雨润对我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拿出上访人员百分之一的精神来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我们这个国家就不会再有多少上访人员了,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得多。

身为母亲的刘金莲,对女儿之死由公安部门给出的死因结论无法认可,所以她认定女儿死得冤屈。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儿女一旦出现这样的不幸,相信天下的父母都会与刘金莲一样,必定追问个明白。因为儿女的生命在父母心头重如泰山。

连续三次尸检,看着女儿长久地躺在冰冷的太平间尸柜里一天天腐烂的凄惨情景,换了谁都会撕心裂肺而盖着矿区公安局、市公安局、省公安厅大红印章的一份份法医鉴定书,犹如大山压在刘金莲的心头,令她窒息难忍。

“女儿死得不明不白,我做母亲的哪能咽下这口气?!”刘金莲对天发誓: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找出“凶手”。

P9-11

后记

本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

北京 10月10日,就在笔者正与梁雨润交谈时,突然有人急慌慌地前来向他报告:几个山西籍的人在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的门口闹事,谁也劝不动。

“那我去一下。”梁雨润连与我打个招呼都顾不及,起身便走。一个多小时后,他汗水淋淋地回来了。

“对不起”梁雨润一边擦着汗珠,一边向我抱歉道,“刚才把几个上访群众送上回太原的火车了,耽误你时间了。”

一直为突然冒出来的事绷紧神经的我顿时轻松地笑了:“你到底有什么招儿呀?公安警察和别人都治不了的事,你一去就这么顺当地解决了?”

梁雨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因为我跟群众谈得拢。”

“怎么才能谈得拢?”

“当然首先你得跟他们有共同语言,讲话还得有技巧,他们能听得进去,觉得你没有架子,与他们平起平坐的,而且要公正、公平地看待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与意见,并敢于作出判断,承担责任,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绝对不能用高高在上、简单粗暴又什么责任都不敢负的态度对待群众”梁雨润说得很随便,但我听后细细品味却极感深刻。于是也有了下面笔者和他的几段对话——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干部恰恰就是做不到你说的这几点。”我说。

“主要是感情问题。看他对老百姓,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百姓有没有基本的感情。没有了对百姓的基本感情,你就不会感觉别人的事有那么重要、那么紧迫,所以你也就不会去认真负责地处理。”梁雨润说,当他每次看到有老百姓来找他,尤其是看到他们流着眼泪、跪下双腿来求自己时,就会揪心。

“一个人一辈子、一个家庭几十年,谁能保证不会出现三长两短?就算今天你有权有势,你也保证不了一生都顺畅,何况你有后代、你有亲朋好友,他们也不出一点问题?想想这些,我们就会对那些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心态好一点,工作勤奋一点,或者态度好一点,把事做得细一点,本来可能很激烈的矛盾就化解了,再难的事也不用拖那么长时间了。

“当公务员的不办真事,当干部的不为群众着想,怕麻烦,怕惹事,这是我们现行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导致一些地方的社会不和谐、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梁雨润深有体会地说,有些事,你早发现、早处理了.就什么矛盾和冲突也没有了。你拖着不办、不处理,麻木不仁,甚至说些难听的话,做过伤人感情的事,群众情绪不对立才怪!小问题就一下变成了大问题,局部问题一下变成了全局问题;个人的事、单位的事,一下可能变成了国家和政府的大事了!

“所以和谐问题,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公务员的执政理念、勤政能力以及他们的素质与水平。当然不是说老百姓本身就没有一点问题,但群众与执政者产生矛盾和分歧时,执政者是主要因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我经常对一些官员说,你们少请客一次、少外出旅游一次、少到国外跑一次,省下的钱就能解决一个甚至好几个群众的困难了。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些地方的干部和领导,遇到需要为群众解决一些经济困难时,就说没钱、没钱。应该承认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有些地方财政不算宽裕。可是我们真的就一点能力也没有吗?不是的。我举个例:山西有个地区,有个上访群众就是为了15000元的事,与政府闹了好几年,当地干部为这个人光到北京一次次接他回去花的钱就有15万之多!如果那里的干部和领导会算一笔账的话,这个群众的问题不早解决了嘛!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地方的干部和领导并不算这样的账,他们只算给群众解决困难时要花多少钱是如何如何的‘没办法’,可从来不说为应付和处理这些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全国各地一年光为应付和处理群众上访事件所花费的人力财力不计其数,数额惊人!

“都是国家的钱,人民的钱,纳税人的钱!我们应当学会心疼我们靠汗水和辛劳换来的财富,不然国家再强大,早晚也会吃穷吃空的!而且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原本几千元、万把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还没法解决!

“建立社会和谐,司法公正、公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在一些群众有意见,闹事,就是因为司法不那么公正、公开,人情案居多。一些法律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首先要解决司法本身的问题,这是关键。

“最后我想对普通百姓说一句话: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时期,进入转型的历史关头,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随之也不断突现。追求社会和谐,过上富足、祥和、快乐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好愿望。但现实生活中,难免有些不如人意之处,我们每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应当以健康的心态,正确面对可能出现在你身上的问题和矛盾,学会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尤其要体谅政府和国家的难处。考虑问题和处事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人与人相处时,更应发扬谦和、谦让的中国传统美德,即便理都在你这一边,也要做到得理让三分。这样,我们13亿人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共处。”

身体力行的梁雨润,思考比笔者写《根本利益》时更加成熟和深刻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天更能感动你我他

在《为了弱者的尊严》一书收笔时,正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有幸聆听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他倡导“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号召作家“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去创作,以及“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等话语,长久地回响在耳边。当代的进步文艺为了什么?我们作家的创作应该走什么方向?这些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给我们作了深刻的阐明。备受鼓舞之际我有一种欣慰:回顾近十年来所走过的文学创作历程,我自我检查,感觉基本在朝这一目标实践,并且没有停止过。十年来,我创作了十几部作品,近三百万字,虽然觉得很累,而且经常有朋友劝我别那么累了。确实很累——作为非专业作家,作为负责一家大型文学期刊的主编,再腾出时间写作本身就已经是件很累的事,问题是还必须使作品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注定是更难的事。但我一直没有听进朋友们的劝告,原因很简单,单位的工作责任是不可推托的,写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更加不能放弃。尤其是在已经相对越来越熟练的创作实践之后,感觉要写和可以写的或者别人压来的任务太多了绝不是贪婪,绝不是随意,更绝不是想进入“工业化”的写作状态,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写,别人追在你后面等着你去写。

有人认为,一个人写作到一定阶段就可以吃老本了,小说家和诗人可能是这样,但对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来说,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除非你的文学激情和新闻感觉没有了。一个充满文学激情和新闻感觉的报告文学作家,不可能在你生命允许的每一分钟内停止关注社会、停止写作生涯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给予了今天的报告文学作家的一种财富和生命的不懈推动力。你可以耗尽精力,你可以缩短寿命,但你不能不满怀激情地一次次投入火热的生活,采撷鲜活的素材,进行紧张的创作——像战士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一样。

我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减弱这种对报告文学创作的激昂情怀,我太热爱和适合报告文学了,报告文学使我丢失了生命中的许多宝贵东西,又使我拾回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和心灵的满足——这种财富和满足就是作品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得到了回应。

写梁雨润即是一例。

我历来主张,报告文学必然具有“报告”的对象与“报告”的效果。一部报告文学,我们检验它优秀与否,如果不考量读者和社会及市场对它的反馈,就将失去这一文体本身的意义。没有读者和没有影响面的作品,首先就已失去了报告文学应有的文本功效,获再多的奖也没有任何用。同样道理,不能一版又一版地发行、被一批批读者长久阅读的作品,也不可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报告文学,更无须去谈论它的“文学性”了。在各种媒介大膨胀、大发展的今天,报告文学越来越被近似的文本样式(如电视中新闻和“纪实”类的东西)所挤压,报告文学的创作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形势与发展态势。报告文学又因它独特的新闻材料所构成的基本内容,常常容易被电视与报纸的新闻所赶超和克隆,很自然地被公众淡化与漠视。如果加上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报告文学毫无疑问将面临“死亡”的境地。为了这一文类的不“死亡”并能重新散发独特魅力,我们只有靠比从事任何文学类别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们付出更多的劳动与高超的智慧去实现。我们不可能有那些具备越来越完备的现代化手段的新闻记者们的强势条件,也不可能有小说家和诗人们那样悠闲潇洒的生活方式,报告文学作家是冲锋的战士,是驰骋的骑士,是生命驿站上的赶路人!我们永远疲劳,我们永远激情,我们永远年轻,我们才可能永远保持其文体的存在价值与创作这一文体的意义!

这是读者对报告文学作家的要求和文体自身所决定的。今天的人民依然非常愿意看优秀的报告文学,非常喜欢看那些与他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报告文学作品,我因此而继续狂热地热爱报告文学,并愿意写更多梁雨润式的人物,写伟大时代出现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重要事件。我热爱报告文学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写于2006年初冬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坎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拿出上访人员百分之一的精神来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我们这个国家就不会再有多少上访人员了,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得多。

——梁雨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了弱者的尊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建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779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8: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