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西艺术伦理观流变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殷明明,男,1980年3月生,文学博士,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安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已在《人大复印资料》《文艺争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术界》《江淮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很好青年人才支持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 目录 章 中西艺术伦理观的基础形态 节 史前时代的艺术与伦理 一、史前社会的社会属性 二、史前社会中艺术与伦理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与伦理的自觉整合阶段 一、中国艺术伦理观的基础形态 二、西方艺术伦理观的基础形态 三、轴心时代中西艺术伦理观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艺术伦理观的意识形态化阶段 一、汉代艺术伦理观的意识形态化 二、古罗马艺术伦理观的僵化 三、中世纪艺术伦理观的神圣化和意识形态化 四、大一统时代中西艺术伦理观的异同 第二章 中西艺术伦理观的曲折展开 节 中国艺术伦理观的曲折展开 一、艺术觉醒时代的三种艺术伦理观 二、唐代整体主义艺术观的复兴 三、群而思无邪:理学的艺术伦理观 四、**的艺术伦理观 五、清代对**艺术伦理观的反省 第二节 西方艺术伦理观的曲折展开 一、来自娱乐性和虚构性的攻击 二、从外在规则到心灵法则 三、对立中的互补:康德对艺术与伦理关系的阐释 四、席勒式的道德——审美乌托邦 五、席勒之后的两种倾向 第三节 分化时期中西艺术伦理观之异同 第三章 艺术现代性中的艺术伦理观 节 西方形式主义对艺术伦理维度的冲击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艺术伦理观的复杂走向 一、个体本位的艺术观 二、整体本位的艺术伦理观 三、政治伦理本位的艺术观 四、从形式本位到欲望解放:形式主义影响下艺术与伦理关系的异变 第三节 选择与重构:西方话语影响下的中国艺术伦理观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艺术伦理观中的西方影响 二、艺术去伦理化中的西方影响 第四章 伦理转向:迷失中的重建 节 迷失的后现代艺术与“无伦理的道德” 第二节 西方当代艺术研究的伦理转向 第三节 立场与方法: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伦理研究的三种进路 一、个体的膨胀与欲望化的艺术 二、道德形而上主义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 四、叙事伦理 第四节 西方“伦理转向”的后现代性与中国艺术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结 论 一、伦理观的分歧与艺术意志的走向 二、双重失衡:中国艺术伦理观的困境 三、艺术伦理观重建中理论的责任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西艺术思想史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艺术伦理观,以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在史前艺术观、前现代艺术观、现代艺术观和后现代艺术观的框架中进行中西比较,探求其中的共同性与复杂性。 本研究表明,中西艺术伦理观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有着相似的问题意识,在演进上有相似的阶段性:从史前艺术与伦理的混沌一体;到前现代艺术受到伦理的控制;再到现代的艺术自律,认为艺术无涉伦理;而到了后现代,则又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与伦理的内在联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西艺术伦理观流变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殷明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26951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5000 |
出版时间 | 2020-1 |
首版时间 | 2020-06-01 |
印刷时间 | 202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56 |
CIP核字 | 2020097048 |
中图分类号 | B82-056 |
丛书名 | |
印张 | 2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长春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80.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