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四川学者、第五届“四川文学奖”获奖者郑光路耗时数年的心血之作。该书以翔实可信的史料,通过剖析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张献忠的种种“真相”、“迷案”,极真实地解读了明末清初四川大毁灭的那段中国惨烈异常的历史,是一部以独特视角研究张献忠和明末清初历史、填补空白的力作。

内容推荐

四川学者郑光路耗时数年的心血之作《张献忠剿四川真相》,以翔实可信的史料,通过剖析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张献忠的种种“真相”、“谜案”,极真实地解读了明末清初四川大毁灭的那段惨烈异常的历史,是一部以独特视角研究张献忠和明末清初历史并填补空白的力作。

书中真实再现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张献忠“大西国”的建立及其消亡过程。书中破解了许多历史谜团:张献忠究竟剿没剿四川?怎样剿?恶果是什么?张献忠究竟剿杀了多少四川人?史书记载他杀了“六万万”是真有其事还是所谓的污蔑?书中还以独特史料,讲述了外国传教土同张献忠密切相处的惊险岁月;张献忠耽酒好色之谜(有妃嫔三百名)、“藏宝”之谜、死亡之谜……讲述了浩劫幸存者的种种离奇故事:有人屠刀下侥幸脱逃,有人周游“地狱”般而幸存,有人变成野人、飞人、白毛人和“鬼怪”……

书中还真实再现了明末清初历史上罕见的四川“人吃人”现象、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的四川“虎患”、可怕的大瘟疫、天府之国变为千里无人的荒漠……种种惨烈的历史真实画面,令人读后惊心动魄。书中还以独特视角,讲述了清王朝对四川艰难统一的全过程,及“湖广填四川”这一影响中国历史的大移民运动的来龙去脉。

作者追求一种“大俗大雅”,即学术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作者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的史料发现,较之前人的研究有许多创新、突破。本书既可使广大读者真实了解明末清初那段难以说清的历史,也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史、中国战争史、中外交往史、中国人口史、四川地方史等方面极有价值的学术性参考书籍。

目录

前言

开卷语

第一章 明朝末年的四川

 1.蜀王府的黄昏

大明朝的十三个蜀王/“老皇城”的历史烟云/大杀风景的宠妃和忠臣

 2.“都会府”内外的臣民

藩王排场和狗皮道士/四川巡按和巡抚/朱家皇室昏梦难醒/欧阳直痛说末世怪状

 3.古城中的外国传教士

利类思初入四川/安文思获允人蜀/青羊宫中的道士/数千僧、道“游行示威”/吴继善等官员保护传教士

第二章 血染长江重庆失陷

 1.复杂人物张献忠

难以理清的张献忠身世/随军“营妓”和“阴门阵”/大西军湖北收揽人心/一个军师和四个义子/英勇善战和残忍暴虐/“酗酒耽色”残害妇女

 2.改朝换代巴蜀震动

锦江凄凉送行陈巡抚/崇祯上吊噩耗飞传/穷途末路“都会府”哭丧/迂臣死阻蜀王“监国”

 3.忠州胡芦坝屯兵三月

“剽悍亡命”和“狡而多计”/确定对川人的软硬两手/行军扎营独创妙法

 4.重庆顽抗后失陷

巴山夜雨浮图关/大西军攻陷重庆城/忠臣血染较场坝/活剐瑞王和尽诛官绅/“刳耳鼻、断-手”和“屠城”

第三章 张献忠大西国的建立

 1.风雨飘摇古蜀都

龙巡抚接手“烂摊子”/昏王庸臣临阵磨枪/大西奸细潜入成都/军民愤怒阻止蜀王外逃/两县令眷属生离死别

 2.攻城三日成都陷落

烈焰冲天攻入成都/八角古井蜀王自尽/含羞忍耻宠妃惨死

 3.明臣血染大慈寺

侥幸中止的中园屠杀/刘士斗热血溅佛殿/死难忠臣和逃生的将军

 4.“大西国”国号和“大顺”年号之谜

登基大典如逢场作戏/谶语“遇顺则止”和国号的谜团/承天殿诏封文臣武将/“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

第四章 根基难稳的大西国

 1.征川北讨伐李自成

并非张飞显圣救保宁/谁塑的梓潼张献忠神像/绵州新创“灌银水”死刑

 2.巴山蜀水的反叛

“忠贞节烈”的怪闻、奇闻/建国之初一度争取民心

 3.两县令眷属凄凉逃川南

无可奈何两家分道扬镳/残忍妄诞的反张“义师”

 4.礼部尚书吴继善之死

张献忠的“骂娘”诏书/别有用心举荐传教士/吴继善全家的惨死/大西皇帝的“反社会型人格”

 5.南明势力在四川的死灰复燃

王应熊、樊一蘅誓师遵义城/双方拼死拼活、斗智斗勇/反抗大西国者风起云涌

第五章 治国无方的大西皇帝

 1.骇人听闻的各种酷刑

杀江鼎镇、龚完敬两尚书/“强盗逻辑”和装神弄鬼的“天书”之谜/是“农民英雄”还是“封建帝王”/“剥皮酷刑”和“手掌记功”

 2.“杀鸡取卵”一样的“打粮”

“流寇”本质的“打粮”劫掠/多少粮饷才能供养张献忠百万大军

 3.“非帝王之器”全靠杀人树威

汪兆龄怂恿“杀人树威”/严酷的“军事化”管制和“保甲法”

 4.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屠杀读书人事件

大西国首次“科考”闹剧/秀才颜天汉“里通外国”成为导火线/军事惨败导致仇视读书人/屠杀读书人事件详情/究竟杀了多少读书人/侥幸逃生者和乱杀扩大化

第六章 屠杀“七亿人”的历史谜底

 1.大西皇帝身边的外国传教士

张献忠亲谈为何憎恨四川人/张献忠对天主教的态度/传教士亲历成都大屠杀/传教士的记载应证了中国史籍

 2.张献忠声称“不留毫末贻他人”

屠杀由成都向各州县扩展/张献忠疯狂变态和部众复杂表现

 3.屠杀“六万万”和“七亿”的历史误读

张献忠究竟杀了多少四川人/史籍中“共杀男女六万万”不是造谣/张献忠杀了近二百万四川人

 4.“五马先生”亲历州县的大屠杀

从“兵不甚扰民”到滥杀无辜/目睹大西军残酷“草杀”/掳人虎口后的所见所闻/逃离“鬼门关”惊险万状/亲历者们关于暴行的相同记录

第七章 张献忠死亡真况全记录

 1.欲离四川“江口”大败

穷途末路欲离四川/什么要大规模屠杀部下/东走“江口”折戟沉沙

 2.末日疯狂摧毁成都古城

青羊宫中张献忠凄惶拜神/血腥“屠城”和军眷“尽皆杀绝”/张献忠为什么要烧光、杀光/张献忠“藏宝”之谜/后人寻觅“藏宝”的悲喜剧

 3.圣谕碑、七杀碑之谜

一路滥杀和大西皇帝的圣谕碑/“七杀碑”是怎么一回事

 4.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屠杀部下暴行

顺庆浩劫后疯狂屠杀部下/张献忠是“抗清”民族英

 5.传教士陪伴大西皇帝的恐怖日子

将进鬼门关的外国传教士/张献忠眼里的“海外方士”

 6.张献忠魂断西充凤凰山

大西骁骑营都督刘进忠降清/清军昼夜疾驱三百里奇袭/张献忠死时的细节和准确日期

 7.大西残军南逃贵州、云南

刘文秀拼命破重庆绝处逢生/遵义杀汪兆龄再走云南/占据云南孙可望、李定国内讧

 8.利类思、安文思九死一生的结局

落入清军之手几乎饿死/到北京后的灾难和最后归宿

第八章 大西军余部的彻底消亡

 1.明将杨展之死引发四川动荡

杨展保护农耕遭奸人艳羡/杨展之子杨理璟惊险逃奔川北

 2.孙可望归顺南明强求当“秦王”

张献忠死后四川的残破和孙可望归顺南明/张献忠余部剿灭南明在四川的军力

 3.大西军余部末日哀歌

刘文秀大军大举进攻四川/清军和刘文秀军阆中大决战/孙可望降清和刘文秀、李定国之死

第九章 近于毁灭的天府之国

 1.历史上空前的“大饥荒”和“人吃人”

四川百姓残酷生存状态和粮食“天价”/四川惨烈的“人吃人”真实历史记录/乱世幸存者的真实记录

 2.“虎患”和“瘟疫”继续毁灭四川

老虎泛滥成灾的怪异时代/虎害在四川持续了多长时间/“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等可怕瘟疫

第十章 浩劫幸存者的种种离奇故事

 1.乡村知识分子傅迪吉的浩劫记录

亲眼见“一两银子买五斤”人肉/挖“野粮”吊命时戏剧性逃生一幕/深山中的避难天堂/浩劫岁月的真实社会风情记录

 2.欧阳直传奇般的“地狱”历险记

在大西军和“摇黄”屠刀下虎口余生/周游“地狱”般种种历险而九死一生

 3.被抓入“蛮峒”当奴隶娃子的费密

 4.活人变成野人、白毛人和鬼怪

奇迹般杀头未断的幸存者/野人、飞人、毛人、活人变鬼怪/传奇般的亲人劫后重逢

第十一章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痛史”

 1.大毁灭后的四川究竟剩下多少人口

持续战乱37年后的四川毁灭概况/裁并州县和县官只能当“托儿所”头头/1661年统计四川只有八万人左右

 2.“湖广填四川”的成果不应该当成颂歌唱

“湖广填四川”的成果只是先民尸骸上的花朵/康熙皇帝说应将这段历史“载入史书”

附录:有关张献忠的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巴山夜雨浮图关

崇祯十七年(农历甲申)五月初六(1644年6月10日),山城重庆。

重庆府衙内,一片惊恐气氛。专到重庆的原四川巡抚陈士奇,成为明军首脑。他每天焦头烂额地同关南道兵备副使陈缥(羽白)、重庆知府王行俭、巴县知县王锡等人急谋御敌之策。

还有一个大人物,就是从汉中逃难到重庆的瑞王朱常浩。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第五子,母端妃周氏,建藩南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在汉中修建“瑞王府”,历时26年方告建成。朱常浩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去南郑就王位,享不尽的富贵荣华。同蜀王朱至澍一样,也是个酒色昏庸之徒。

崇祯十六年冬十一月十九日(1643年12月29日),李自成破汉中前,瑞王由陈缥护送狼狈不堪出逃。陇西官吏、仕绅等数万人挈妻携子、哭声连天跟着瑞王一齐逃亡重庆。

四川百姓不愿让瑞王把祸水引入川,故瑞王在川北保宁(今阆中)很滞留一阵,把专司此事的四川上巡道葛奇祚弄得“抑郁成病”。后来瑞王好歹到了重庆,葛奇祚终卸大包袱,哀叹一声:“我事完了!”咽气而死。葛奇祚是清官,囊无余物,被士民敛钱埋了……

朱常浩已五十多岁,身体高大却肤黄浮肿。他如丧家之犬,已无藩王傲狂,每天也降尊纡贵到府衙打探消息。

陈士奇安慰他说:“总兵曾英忠勇足恃,谋略过人,有劲兵数万。标将李占春、余大海、胡鸣凤等皆娴熟军事……李占春威名尤著,外号‘李鹞子’,是大将才。我命曾英守万县湖滩,刘麟长守丰都观音滩,赵荣贵守梁山白兔亭……防御可称严密,王爷勿忧!”

此时长江正春水陡涨,湖滩水险,曾英以兵扼守,张献忠难攻。

农历五月,江水稍退。张献忠大军攻湖滩,连战三日,曾英抵抗顽强。张献忠大怒,命令都督马元利、张化能等督阵:“兵卒胆敢后退者格杀勿论……攻不下湖滩,你们提头来见老子!”

张献忠连杀几员无功将军后,大西军将士冒死冲锋,都督马元利五月二十六日(1644年6月30日)攻据湖滩。

但明朝猛将“李鹞子”李占春和曾英,仍在万县湖滩上游,以舟师列阵拼死抵御。

大西军一时不能冲破明军江中防线,便取道梁山陆路力攻白兔亭。明将赵荣贵以木石哗啦啦滚下抗击。大西军死伤甚多,仍疾攻不退。白兔亭关上矢石俱尽,赵荣贵只得弃关逃走保宁……

其后大西军在涪州水路大败明军,一箭射中明军亲自督战的总兵曾英脊背……曾英惨叫一声败退望州关,又被追来的大西军砍伤面颊,惨号着手杀数人,好不容易和守道刘麟长逃走川南……

大西军先锋精锐十余万,后勤负载者二十余万,置横阵四十里,江左为步兵,江右为骑兵,水陆三路直扑重庆。

六月初八日(1644年7月11日),大西军攻下涪州(今涪陵)。十一日(1644年7月14日),大西军溯江而上,陆路取道南川等县。

张献忠百余艘大战船,都悬挂“澄清川岳”的杏黄大旗,江中绵延数十里,鼓角震天……

史料记载,大西军即将兵临城下时,重庆城内惶恐万状。

这天瑞王朱常浩吓得面色发青地赶到府衙,声音颤抖说:“陈大人,不好了!我手下人已飞马回报:张献忠命令各路贼兵,要在六月十八日会合于重庆城下。陈大人,孤怎么办啊?”

陈士奇凄然说:“我已多次急檄石柱县土司女将军秦良玉援兵来救援重庆,奈何久盼不至啊!”瑞王喃喃哀叫:“孤如何是好?孤如何是好?”

巴县知县王锡等人都瞧不起这个流亡藩王,讥刺说:“朝议早命龙文光为四川巡抚。陈大人在四月将归家乡,而京师告变。陈大人抱‘必报国仇’之志,舍安趋危到重庆督师抗贼。王爷乃大明嫡宗,大不了像先帝一样殉国罢了,何惧之有?”

瑞王霎时软瘫一团泪流满面,喃喃哀叫:“孤不想死!孤不想死啊!”

重庆知府王行俭不觉垂泪,转身对陈士奇说:“陈大人,你乃被先帝早罢职谢事之人,并无守土抗贼之责,何必同我们职官同守孤城待死?趁现在还有路可逃,陈大人,你速速离开重庆吧!”

陈士奇惨笑一声说:“士奇既决心到重庆,就没想到惜此残躯。我逃去,何以对君父?我誓与四川共存亡,早晚追随先帝于地下罢了……行俭,莫说丧气话,跟我速到浮图关前线督战!”

浮图关为嘉陵、长江两水相汇最近之地,为攻守重庆双方之必争地。

陈士奇到浮图关上,走到始建于唐朝的“夜雨寺”中。遥望苍茫江山、狼烟千里……陈士奇悲从中来,喃喃吟诵唐朝王维写巴县的《晓行巴峡》诗:“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梢行。登舟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关南兵备副使陈缥低声对巴县知县王锡说:“唉,大敌当前,尤谈诗文……难怪人皆说陈巡抚‘有文名,不知兵’!”’

重庆知府王行俭对陈士奇道:“浮图关‘夜雨寺’是以唐朝李商隐《夜雨寄北》名诗而修,乃渝州名胜,可惜乱世破败不堪了!”

壁间青石上有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陈士奇摩娑诗碑,喟然长叹:“如太平岁月,吾当暮宿夜雨寺,领略商隐之诗情画意,何其快哉……惜兵荒马乱,我已再不能回福建漳浦家乡,与老妻翦西窗之烛、共话巴山夜雨了!”

众将吏听了鼻酸,无不垂泪……

大西军攻陷重庆城

大西军于甲申年(1644年)六月抵重庆下游约四十里,明朝重兵防守的要冲铜锣峡。

此处江峡险要,历代守川者都在这里“锁江御险”,峡口石壁至今犹存拦江铁锁的旧痕,确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娴熟军事的李定国向张献忠建议:“长江素称天险,而舟船水战中以矢石、拍竿、冲撞、接舷等为主。居上水的一方很占便宜,胜多而负少。故三国时晋灭吴、隋灭陈,都是先攻占上游巴蜀或荆襄,而后才顺流东下攻敌……铜锣峡硬攻不易。我们可奔袭重庆上游,再抢舟顺急流而下,一定势如破竹,攻下重庆指日可待!”

大西军果然声东击西,以舟师佯攻铜锣峡。张献忠则亲率精骑在南岸登陆,由山中小道西进,绕过重庆城疾驰约一百五十余里,攻下重庆上游的江津县,夺得明军船只;然后下令水陆两路反扑重庆西南陆上门户——浮图关。

佛图关险,矢石齐下,击死大西军甚多。但明军腹背受敌,大西军终于在六月十七日(1644年7月20日)一举夺关。

明兵簇拥着督阵的陈士奇,仓皇撤回城内。下游驻守铜锣峡的明军见归路已断,不战而狼狈溃逃……数十万大西军立即过峡,合围重庆。

重庆城墙古意盎然。这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的指挥使戴鼎,在宋城基础上砌筑的石城。重庆城“高十丈,周长十八里”,环江为池、因山筑城,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城门十七座,九开八闭,暗合九宫八卦。“九开”城门是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

张献忠率大船百余艘,鼓角连天鱼贯而上。每只船上“澄清川岳”的黄旗在江风中哗啦啦响……张献忠在黄葛渡登岸,战将马元利、孙可望等在白岩渡抵岸。数十里江岸大西军旗帜如林。

张献忠威风凛凛,乘马与众将重庆城下往来审视形势,到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朝天门。汪兆龄指着城楼上“古渝雄关”的题匾说:“这是重庆正门。因朝廷圣旨须经此门送城内,故名朝天门。”

张献忠说:“重庆是川东重镇,老子要在四川称王称霸,弄烂顶个尿用?先派人进城劝降!”于是劝降者手执白旗,明朝守城门军士放进。各官纷纷问:“张献忠三番五次扰我四川,意欲何如?”,劝降者狂傲传达了张献忠原话:“暂以巴蜀为根,然后兴师平定天下。归诚则草木不动,抗拒则老幼不留!”

陈士奇大怒,骂道:“我等岂是怕死之辈?来人呀,拖出去砍了!”劝降者血淋淋的脑壳,骨碌碌从朝天门城楼扔下。

张献忠大怒,又摆“阴门阵”,抓来一些妇人光溜溜地裸体在城下辱骂,城上也不理会……张献忠怒发冲冠大吼:“攻城!攻城!”

这时城中士绅富家早纷纷逃出城外。瑞王朱常浩哀求陈士奇:“陈大人啊,孤自汉中避贼来,哪晓得在重庆更吓人!如今献贼攻城紧急,孤也赶快逃出城去吧!”陈士奇厉声说:“四城皆围,王爷怎逃?况你仓皇出逃,岂不大乱军心?”

朱常浩哭哭啼啼问:“那贼至城下,你能退贼兵吗?”

陈士奇茫然无策,只说:“新任四川巡抚龙文光正在顺庆(今南充)聚集援兵,奈何久不至……且听天由命罢了!”

P83-88

序言

张献忠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长期以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论调。有人说“张献忠是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有人则说“张献忠是从未乱杀人的农民起义领袖!”

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关键性的历史真相并不广为人知。虽然距今仅三百多年,许多历史问题已模糊不清,充满“谜案”和神秘色彩。

近几十年来,在明末农民起义和李自成、张献忠的研究方面,其明显特点是一味采取肯定、赞扬的做法去“拔高歌颂”、“任意妆扮”。

正如学者南炳文教授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中所言:“现实政治生活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左倾’倾向也不能不影响史学工作者。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整个中国史学界间或发生将古人现代化、过分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立论偏激等‘左倾’现象……部分研究者学风不正,在读书不够、心得不多的情况下,勉强著书立说,导致粗制滥造,谬误迭出。”

“不隐恶、不虚美”,是中国史家传统精神。研究历史,不能“先人为主”(先贴标签、定好框框)、“以论代史”(以评论代替史料根据)、“实用主义”(为现实需要而去演绎历史)……

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些研究者因为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的需要,先将张献忠定性为不容人置疑的“农民起义英雄”,再寻求史料依据和“改造史料”,去曲解甚至伪造史料。对同一种文献,凡有利于张献忠的(如说其英勇善战、早期也不滥杀),就引用并充分肯定;但还是同一作者、同一本书中对张献忠暴行的记录,就回避或干脆说成是“污蔑”、“反动”、“狂吠”、“走狗”、“造谣”……他们完全不顾张献忠暴虐残杀的真实历史,千方百计地为张献忠屠杀行为“辩诬”,其做法产生的不良影响至今未能得以消除,如现在互联网上主张“以暴易暴”而歌颂李自成、张献忠暴虐行为的言论很多,并且常以某些“极左”著述为根据。

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的阅读和研究,详细剖析张献忠的历史真相,其基本评价是:

(一)张献忠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和李自成一起率领“义军”,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

(二)张献忠智勇双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善用“诡道”的杰出军事家。

(三)张献忠进入四川建立大西国后,已彻底成为充满封建皇权思想、耽酒好色(有妃嫔三百名)的封建帝王。两年多时间,他不断在巴蜀大地“杀鸡取卵”一样地抢掠、剿杀,造成以成都平原为主的四川重要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度破坏。尤其是在大西国的中后期,他的疯狂剿杀让四川损失了近200万人口。事实表明,大西国和历代封建王朝并无任何本质区别,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革命政权”,同时张献忠也绝不是某些史学家所谓的“广大人民把他看作农民的领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草头皇帝”不但“治国无方”,其奢侈腐化、专横残暴,比秦始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不能把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基本灭绝的责任,完全归罪于张献忠一人。除张献忠外,清军、南明残军、各地方武装、“摇黄”土匪、吴三桂叛军等也曾乱杀人、大破坏。长达四十余的战乱,以及瘟疫、虎患、灾荒……使明末清初的四川逐步濒于毁灭。

以上结论,决非凭空而出,而是建立在大量史料的研究基础上的。

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课题,本书作者以数年时间潜心阅读各种史籍,并在四川各处实地考察。本书广征博采正史、野乘、稗史、文集、笔记、奏议、方志、揭帖、碑铭……本书所述内容,都有史实根据,并严格按照学术性文章要求,加以注释以标明资料出处。

应强调的是,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简单描述历史的层面,而是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同时在诸多方面有重大史料发现,较之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相信将引起各界读者的反响和关注。如《明史》等记载张献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历来被许多人嘲讽为胡编的“天文数字”,从而成为反证张献忠并未胡乱杀人的“钢鞭论据”。本书作者从古汉语知识和中国古代数学着手,论证这种记载并不是“拙劣而荒唐”,更不是什么“造谣”,解开了这一非常重要的历史之谜。

本书作者还花很大力气,将史籍中以中国农历记载的年、月、日,经查阅罕见的古代万年历,换算对应成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元历法,以利于读者理解和专家学者研究。这在通常文史类书籍中是极少见的。

本书还附录有《有关张献忠的相关文献史料》。读者不仅可从本书附录中了解作者著书立论的根据,还可供进一步研讨张献忠作为重要参考,并以之判断本书作者对张献忠历史真相的研究是否正确。

从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上讲,本书作者一贯主张学习和发扬司马迁《史记》那种“文史结合”的优良传统。

历史著作,如果平铺直叙罗列史料搞成千枯的“论文”式,对作者而言当然写作时更省事和简易,但使读者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而难以卒读。张献忠的所作所为是广大民众盼望了解真相的一种“大众历史”,更不应只停留在学术殿堂供极少数专家学者“把玩”。如能把真实史料通过情景描写、人物活动和对话的文学叙事方式来解说,则生动得多。这就是近年来不少学者倡导的“让学术研究和生动的表现形式相统一”。

本书大致按时间(编年)顺序,在强调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尽量以鲜活的语言,把原本十分复杂、枯燥的史料,以生动而简明的情景化、细节化或以人物对话形式来表现,尽量使史料的真实性和描述的文学性相结合,使之“大俗大雅”,即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的完美结合。需要强调的是,书中情景化、细节化和人物对话,并非凭空虚构。一些是史料中本有,作者将其译成白话;一些只是将史料中“第三者”枯燥的叙述方式,转化为生动的改写而已。但在关键、重要的部分,作者则更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原始性、学术性,决不因“文采”而妄加改动。

作者尽力使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也使之具有《史记》那种“纪传体”和“传记文学”特色,即用文学描写手法,艺术地再现那段大动荡、大毁灭的真实惨烈历史“画面”。能否达到以上目的,尚望各界读者教正。

曾连任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主任的赵尔劲先生,向作者讲述了满族在四川的历史,这里特向赵尔劲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多年来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曾得到许多文化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是:流沙河、雁翼、谭继和、袁庭栋、伍松乔、王大炜、肖玉英、卢泽明、蔡文斌、赵明、白郎、付克友、郑红、潘文伟、石维、史幼波、盛红、蒋蓝、赵小凤、曾文凤、焦虎三、熊英、席永君、王庆跃、姬勇、孙和平、王芳、韩非、雷康、余茂智、彭雄、高志和、杨佛章……这里谨向以上老师、朋友们致以衷心感谢。

作者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光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944032
开本 16开
页数 4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