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魔法中的科学
内容
亮点展示

1-11.jpg

编辑推荐

★ 书中是一段魔法与科学交织的奇幻旅程,从龙开始,在作者引人入胜的讲述中尽情探秘《权力的游戏》《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系列中奇思妙想的世界里的科学元素。

★ 是不是全世界的神话中都有英雄与龙的主题?中国和西方的龙有什么区别?龙会喷火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龙又可以飞翔?是什么造就了想象中的龙的形象?吸血鬼的存在有科学依据吗?怪物奇美拉的形象是完全虚构的吗?《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系列涉及了哪些遗传学知识?……针对这些奇幻作品中的话题,作者全力用科学的方式解释它们。

★ 精美手绘彩插,铜版纸全彩印刷。

★ 硬壳精装,内外双封,锁线可平摊,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魔法中的科学》是一本分析奇幻生物和魔法世界中的科学的精美图书,内含极具想象力的插画,从生物学和生理学上解析奇幻生物,从物理学和化学角度分析幻想中的魔法材料和精神力量。以世界上重要的和受欢迎的幻想作品作为分析案例,如《指环王》《冰与火之歌》和“哈利·波特”系列等。奇幻文学是一种充满魔力、神秘事件和超自然生物的文学类型,通常被认为是对非理性、迷信和神话的推崇。但在许多关于英雄、女巫、传奇生物和各种魔法的故事中,科学的空间也越来越大。《魔法中的科学》是一段探索隐藏在许多幻想叙事作品中的科学的旅程。龙的神话是如何诞生的?巫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共同之处?雷神之锤是什么原理?角色扮演对魔法的编纂有什么影响?《魔法中的科学》作者在书中探讨这些问题,他试图打破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奇幻世界这两个难以调和的世界的各种偏见,认为科学能促进奇幻文学的魔力,奇幻文学同样也能激发对科学的思考。通过阅读,读者能够对奇幻文学背后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魔法中的科学》对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奇幻文学作品中的魔法进行科学探索,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和解释奇幻文学中一些超自然的现象。

作者简介

米歇尔·贝隆,意大利人,生物学家和科学记者。他为《时尚先生》《科学》《连线》等意大利出版物撰稿,热爱游戏和小说。

周梦琪,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讲师,主讲基础意大利语、高级意大利语、意大利文学简史、意大利语口语等课程。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意大利佩鲁贾外国人大学进修,取得意大利语C1及C2级别证书。多次担任G20南京峰会意大利代表团翻译、米兰创意周南京开幕式、世界博物馆大会等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出版译著一部。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龙的自然史

第二章 奇幻生态元素

第三章 关于进化的情节

第四章 生与死

第五章 力量来源

第六章 神灵与金属

第七章 技术魔法的兴起

第八章 社会中的魔法师

第九章 制定规则,建造世界

第十章 科学与幻想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龙的自然史

神话起源

历史上关于龙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耶稣诞生前五千年的苏美尔神话和中国神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提亚玛特的传说。提亚玛特是古巴比伦的海洋女神,也是原始混沌的象征。传说她的丈夫阿普苏被他们共同生育的后代众神所杀。为了替阿普苏报仇,提亚玛特化身成一条巨龙,后来被众神之一的马尔杜克击败。马尔杜克将她的尸骸一分为二,创造了天和地。在另一个版本的神话中,马尔杜克将提亚玛特的尸骸分成两半,分别扔到了黄道带的南部和北部,形成了天龙星座和长蛇星座。

以英雄与原始混沌斗争为主题的传说记载有很多,马尔杜克与提亚玛特的战斗是其中最古老的代表之一。在这些传说中,原始混沌通常都是以大型爬行动物或巨龙的形象出现。例如,赫拉克勒斯击败勒拿湖畔的九头蛇海德拉,雷神托尔对抗米德加德之蛇,日本雷神须佐之男斩杀八岐大蛇,圣乔治屠龙等等。这样的主题不仅出现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传说中,在很多奇幻叙事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从《霍比特人》小说中的史矛革到迪士尼动画电影《睡美人》中梅尔菲森特化身而成的黑色喷火龙。甚至是在《龙与地下城》神话般的红盒子套装的封面上,也都描绘着战士与红色巨龙厮杀的场景。

这类神话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人类总是幻想着要与一个巨大而可怕的爬行动物作斗争?记者马特·卡普兰试图在他的《怪物科学》一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历史性的分析,结合自身古生物学的学科背景,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最初的人类在短时间内就学会惧怕毒蛇的毒性、蟒蛇的缠压和鳄鱼的大嘴,对于这些动物的恐惧可能已经植根于他们的基因中(正如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龙》一书中所说的,这种恐惧也根植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中),也根植于他们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意大利语中的“drago”(“龙”)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draco”和希腊语中的“drakon”,两者都可以被翻译成“龙”或者“蛇”,这并非是偶然。实际上,古希腊的龙大多就是没有腿和翅膀的,但却常常具备咬人时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

然而,龙是大型生物,而世界上最大的活体爬行动物是生活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湾鳄(学名:Crocodylus porosus),其长度可达七米。它们的确很大,但还不够大。

到这里,我们的恐龙就要登场了。想象一下,如果你们生活在三千年前,对生物学、分类学和进化论一无所知。再想象一下,如果你们听说这种身上长满鳞片的动物,它们会用尖锐的獠牙或者吐出的毒液杀死其他生物,你们便会对任何爬行动物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最后再想象一下,当你们在挖取和寻找贵金属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些比你们一生中见过的最大的动物的骨头还要更大的股骨、肋骨甚至是颅骨。这个时候,你们脑海中有没有自然而然地根据上面这些信息拼凑出一个龙的形象?

在这方面,任何一个史前巨型动物(猛犸、羊毛犀牛或巨型鹿)的标本遗骸都有可能引起一段传说,或者引发人类祖先的恐惧[1],但是恐龙的骨架无疑是比较理想的。更适合的还有古代海洋生物(如蛇颈龙或鱼龙)的标本遗骸,因为它们容易让人联想到与龙的形象相关的巨型水蛇的形象。

[1] 可以合理地认为,很多来自不同动物的骨头被错认成是属于同一种生物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神话和民俗中会存在如此众多的杂交怪物,例如(狮头、羊身、蛇尾的)怪物、狮身蝎尾兽或狮身鹰头鹰翼兽,当然还有龙。

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龙喷火的问题。喷火是欧洲中世纪龙族的一个主要特征。如果你们回想一下,从亚瑟王传说中的龙族,到贝奥武夫击杀的喷火巨龙,再到托尔金笔下盘踞在孤山的史矛革,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喷火龙都是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封闭的洞穴或者墓穴之中可能存在着像甲烷或硫化氢[2]一样的易燃气体,某个粗心的矿工或者寻宝者可能在工作或者寻宝的过程中无意间将这些气体释放出来。到那时,只需要一个火把或是镐在石头上摩擦出的一道火花就足以引燃熊熊的烈火,也许还会伴随着几声咆哮般的轰鸣声。瞧,这就是你们所说的龙。

[2] 一种气体,有难闻的气味,有毒,人们常常将这两个特点与龙及其栖息地相关联。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可能解释了喷火龙的神话是如何诞生的,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如火焰般呼吸的生物的器官到底是如何活动的。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回来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讨论其他的话题,就从不喷火的巨龙开始吧。它们可不会被轮值的英雄撕成碎片,而且它们也并不邪恶。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去到东方的世界吧。

龙的国度

在帝王时期的中国,龙是权力的象征,还曾出现在清王朝的标志上。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现在的很多中国人也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不过,龙这种生物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价值已经慢慢超过了它原来的政治价值。这种变化体现在,例如,鉴于龙在西方是具有攻击性的生物,因此中国没有使用龙作为 2008 年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

事实上,基于我在文化方面的学习,尤其是对历史的研究,我从小时候就发现:中国的龙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龙,与西方世界的龙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大魔域》中的幸运龙看起来更像是一条身体很长的飞天大白狗,它性格开朗,友善而乐观,与我之前认知里的龙的经典形象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西方概念里的龙都是爬行动物,长着四条腿和一对如蝙蝠一般的膜翅。但是在中国神话中,龙有着蛇的脖子、青蛙的腹部、鲤鱼的鳞片、骆驼的头、鹿的角、兔子的眼睛、公牛的耳朵、老虎的腿和鹰的爪子。它的每个特征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有些特征属于蛇和老虎这类比较危险的猛兽,其他则属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家禽动物,例如鲤鱼、公牛和鹿。此外,每一条中国龙身上覆盖 117 片龙鳞,其中 81 片充满着阳性精华,余下的 36 片浸润着阴性精华。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龙似乎不是人类祖先恐惧的化身。它们不是人类想要逃避的怪物,而是具有伟大智慧的,与水和风有关[1]的高贵生物。不过别搞错了,它们是非常强大的生物,性格也很难对付,拥有带来雨水的自然力量,能够滋养田地和动物,同样也能够产生破坏性的风暴。没错,这就是中国龙的阴阳两面。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会展现出好的一面。

[1] 在《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铠甲是绿色的,位于五老峰瀑布脚下。在鸟山明的《龙珠》中,标题里所说的“龙珠”具有召唤神龙的能力。召唤出的神龙强大善良,性格急躁,能够实现召唤者的愿望。

但是传说和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会不断地被人们融入新的元素,因此东西方文化中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龙的形象也发生了碰撞和交融。最著名也最重要的案例就是厄休拉·勒·吉恩所著的《地海传说》,许多人(包括笔者自己)都认为这是西方奇幻文学的基石。可以这么说,她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与托尔金相提并论且不落下风的奇幻作家之一。地海世界里的龙族有着古老的历史起源,它们强大而聪明,性情反复无常,颇为狡猾,对人类的生活不多过问。它们也非常睿智,有些甚至还很友善。它们是富有多变性格和复杂心理的生物,这种特征也表现出厄休拉·勒·吉恩对道家文化的极大兴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海的世界中,龙族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尚不清楚这是否是进化过程或是其他非科学性的动因所致。

在《龙与地下城》中也有不同类型的龙,尽管它们的道德倾向与它们的种类紧密相关:彩色龙(白色、蓝色、绿色、红色和黑色)是邪恶的,而金属龙(黄铜、赤铜、青铜、银和金)都是善良的。奇怪的是,在《巨龙之书》里面关于金龙(金龙是所有金属龙里面最尊贵、最强大的龙)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了东方龙的一些特征,例如它们都有着长长的胡须,它们在空中的飞行轨迹也都如在水中遨游一般。

蛇的亲戚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古生物学发现与研究的大宝库。尤其是对恐龙的研究和发现,汉语中用“konglong”一词来表示这种生物,“kong”意思是“恐怖”,“long”则表示“龙”。从远古时代起,村民们就常常把大型恐龙的化石当成是龙的骨头收集起来(有些居民直到现在仍然还在收集它们)。因

为传说龙的骨头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成分,经过煮熟并研磨制成粉末后,可以与其他草药一起制成药剂,用来治疗各种病症。

这些珍贵的化石经过研磨熬制,最后居然变成治疗风湿病的中药,想到这里,是不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你们要知道,龙骨治病的这种传说其实对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是大有帮助的。正是多亏了这些收集龙骨的居民给他们带路,他们才得以顺利进入拥有丰富恐龙化石资源的隐秘地区。这些居民还会将自己找到的骨头化石出售给古生物学家。

因此,我们对龙与恐龙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觉得意外了。它们不仅在字面上有很强的关联,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着紧密的关系。以至于在中国发现的许多恐龙的名称中都包含了“龙”字。例如,寐龙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沉睡的龙”,它的大小与现在的鸭子一般,是一种长着尖锐獠牙的爬行动物,生活在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到一亿两千万年前。寐龙被发现的化石呈现出它处在休息状态下的姿势,与许多现代鸟类睡觉时的姿势非常相似。

当然,龙与恐龙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在类型小说和流行的动画作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决战少林》是一部 2003—2006 年在美国播放的动画片。该片由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华人编剧许丽珍构思和制作,讲述了四名少林和尚与邪恶力量作斗争的故事,其中融合了中国武术、疯狂科学家和东方文物几大元素。在第三季的第六集中,其中一个角色因为霸王龙的出现而感到担忧,于是他向一条巨龙求助说:“你能跟我们讲讲他吗?因为基本上你也算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巨龙愤怒地回答道:“你说什么?!如果我对你说,你基本上是只猴子,你感觉如何?你这是在惹我们生气,我们可是史前的野兽。仅仅因为他说话带有英国口音并不意味着他很聪明。我们喷火、飞翔和吃东西的时候可都是闭着嘴的!”

耀西是“超级马里奥”电子游戏系列中最具特色的角色之一。但他到底是恐龙还是龙呢?宫本茂创造的这个英雄水管工马里奥自发行之日起就拥有众多的粉丝。如果说,这些粉丝和维基百科一样,都是把耀西视为拟人化的恐龙,那么在日文版的《超级马里奥世界》中,他被称为“超级龙耀西”,而在《超级粉碎兄弟》中,他甚至长出了翅膀,还学会了喷火。这样的设计似乎是受到了另一款电子游戏《魔鬼世界》(1984年)中龙的角色的启发。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许多其他的日本电子游戏和漫画中,例如《游戏王》《神奇宝贝》《数码宝贝》和《塞尔达传说:时之笛》。《最终幻想 12》中四大怪物之一的霸王龙也非常类似真实的恐龙。《火影忍者》的漫画中的某个角色甚至可以变身为一条巨大的八头蛇,这让人联想起被须佐之男斩杀的神龙八岐大蛇,并且它身体的某些部分覆盖有羽毛,这也非常接近现代对恐龙形象的认知。

《火龙帝国》是 2002 年由罗伯·鲍曼执导的电影。电影中的巨龙从沉睡中醒来,将世界化为灰烬。电影的开头描述了人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确定了龙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罗伯特·海因莱因在小说《荣耀之路》中认为,龙是恐龙进化的结果,由于恐龙体内的甲烷含量高,所以它们具有喷火的能力。最后,如果你们想欣赏一下霸王龙和龙之间的精彩对决,我推荐大家观看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 2004 年制作的科幻纪录片《最后的龙》,在片中,制作方认为龙和恐龙是具有共同血统的生物,也试图去讲解龙和恐龙拥有的某些能力。

前言/序言

前言 /莉西亚·特洛伊斯

十五年来,我一直从事写作和演讲,再加上我原本性格就很外向,我真的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公开讲座。听众问过我很多事情,包括各种奇怪的问题,然后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当一只手从桌子下面举起来,然后那个问题就被抛出来。那个总是不断被问起的问题:“天体物理学到底与写作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我不仅是奇幻作家,而且还是天体物理学家。我拥有博士学位,并且从事了十年的科研工作。即使在今天,尽管我不再进行直接的研究,但我仍通过科学普及与天体星球研究保持着联系。我的这种双重身份总是激起读者的好奇,当然,我敢肯定,它也引起了出版商们的兴趣,因为他们已经从中看到了一些有助于销售和推广我写的这些故事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幻想和科学就好像是位于一条假想线相反的两端,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很多时候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您致力于写作是为了以此逃避数字的冷酷吗?”曾经有人这么问过我。

我承认在他们问我之前,我从未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习惯将人视为不同元素的总和,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元素,但是它们可以自然地共存于同一个人格之中。因此,我喜欢天体星球,想了解它们,与此同时,我也梦想着龙的世界,幻想着用冷兵器决斗的场面。我并没有发现这两点之间有任何矛盾!

但是,当他们不断问你同样的事情时,你自己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我热爱的两件事情,在大多数人看来会觉得如此遥远,甚至不可相容,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却很正常?答案也非常简单,现在就摆放在我面前:这本书里就有答案,而且解释和总结得非常好。但是要找到这个答案,你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意大利文化尤其如此)在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之间建立起如此清晰的界限,并始终将它们作为对立的两方?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写了千千万万的篇章。所以,我在这里也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米歇尔·贝隆在这本书中也是如此。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种划分界限的方式会产生误导?

一方面,我们习惯于将幻想视为与童年密切相关的事物,而那些在成年后依旧保持幻想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怀疑和非议。此外,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有人告诉我们,从现实规则中释放出来的东西就是富有想象力的,是无限自由的。从这两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幻想永远是并且仅仅是对现实的逃避,幻想和现实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因此幻想常常被认为是有害的行为。而在叙事层面上的幻想就意味着,你可以在你的故事里写任何你想写的事情,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可以毫无束缚和限制。“是你在决定角色怎么做,做什么,不是吗?”当我抱怨自己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情节问题时,非专业人士这样的反问就让我深有感触。

现在大家将要阅读的这本书就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清楚地说明:幻想绝对不是这样的。托尔金曾经对于逃避现实的指控作出回应:囚犯的逃亡与逃兵的逃亡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区别。逃避并不一定意味着远离现实,而是让自己沉浸在另一个现实中,只是这个现实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去甚远。其实在最开始,我们都只能从现实出发开始想象。贝隆在书中也非常清楚,并且非常有效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点:我们在奇幻作品中读到的,或者说以其他方式享受到的一切内容都与现实有着深厚的渊源,从龙的形象的起源,到魔法必须遵循的规则,都是对已经存在的神话或近乎神话的传统的重新阐述、重新诠释。对于这些传统,除了效仿和遵循,作家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因为这就是幻想的运作方式:没有人发明任何东西,我们所有人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能够打动我们的东西,不是从这里拿,就是从那里取,然后将其拖入我们个人生活经历的大熔炉中,再从中提取出新的事物。因此,如果其他人从中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科学就是那个在你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向你透露结局的朋友,因为他已经看过了。也就是说,科学是纯粹的理性,它不会涉及超出既成事实范畴之外的冲动,并且科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牢笼,在其中就只能僵硬地活动。要驳斥这个立场,倒也不需要惊动佛爱拉本德,有我们卡洛·罗维利就足够了:“在眼见为实之前的理解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这是他在最新著作《时间秩序》中说的话。在看到事实之前先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想象性的行为。对于不亲身实践科学的人来说,科学的这一面大多是陌生的,直到最近才开始向公众传播。科学需要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也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创造力不是在编写小说作品或在设定故事时代背景的时候所使用的那种,而是找到特定数据集的基本规则或构思实验以验证理论的这类创造性行为。事实是我们不习惯把这些行为认为是想象性的。我们喜欢的逻辑就是:科学是枯燥的,幻想是无限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少向我们展示对比鲜明的单一色彩,因为无尽的色调过渡会让它们互相融合。幻想与科

学也是在不断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彼此共存。

贝隆在书中还非常清楚地指出:幻想没有止境,只需要服从无限自由的乐趣,但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想象必须要服从内部一致性法则,这是为了保有那种悬而未决的难以置信,这是读者与作家之间的一种默契。因为这种悬而未决的感觉,无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无论离现实世界多么远,只要它的结构框架符合其自身的内部一致性,读者都会相信作家告诉他的一切。用艾可的话来说:“如果在我的世界里,公主都是被王子亲吻后复活的,并且只有王子这么做过,那么我就不会发疯似的、不加任何解释地非要让公主被巫婆吻醒。”我们都被逻辑定律所束缚,即使是在由最狂野的想象所产生的世界中,我们也是如此。

我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但是创造是需要规则的。没有规则,它将散布在上千条溪流中,不会产生任何历史,只是些含糊的印象,徒劳无益。贝隆专门撰写了一整个关于魔法的章节来说明这一点,告诉我们有多少魔法体系的产生都归功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并且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哪怕只是大体上的调整——为了防止它们变成牵强扯入的元素,破坏了故事情节。

最后,这本书还驳斥了一个错误观点:奇幻小说的读者都是容易受骗的不成熟的人。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下子就把哈利·波特变成了算命先生?甚至某些顶着科学家头衔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书呆子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对幻想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热情。他们会无数次地讨论《星球大战》中死星的规模和可行性,或是幻想世界在生物学和地理学方面的合理性。他们想要根据幻想世界的定律和我们现实世界的定律来检验幻想世界的真实性,为此他们对科幻世界展开了各种研究和调查。这肯定是对幻想世界充满激情和真心热爱的结果,或者也是对创造它们的人无比钦佩的结果。在形式和方式上,它无疑是幻想,但也是科学。因此,即使是掷着骰子,梦想着拿起武器与邪恶巨龙战斗的彼得·潘,在我们看来似乎也不是那么不成熟,似乎与科学的距离也没有那么远。

我一直认为,人文与科学文化之间的界限以及幻想与科学之间的界限已经极大地损害了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并且一直以来持续如此。这就是当米歇尔·贝隆为了写这本书打电话给我并采访我时我很高兴的原因。是的,你们将会在书里面看到我和我的故事,而且,当我能够先读到书稿时,我感到更加高兴了,因为我感觉自己沉浸在一个充满激情和有趣的文本中。它清晰的思路和翔实的例证终于解释了我为何可以既是天体物理学家,又是幻想作家。在这些文字中,你们会找到我每次演讲都命中注定会被问到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天体物理和奇幻小说没有任何矛盾,幻想并不总是对现实的逃避,科学也不是缺乏想象的逻辑的枯燥领域。你们在书中还会发现许多可供阅读的奇幻书籍、可以尝试的角色扮演游戏和令人兴奋的视频游戏。

书中所写的文字,是一种抵抗;是对这个只有一种声音,并且封闭在窒息现实视野中的世界的抵抗;是对那些没有足够想象力,无法懂得一个道理的人的反抗。这个道理就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幻想和科学只能是齐头并进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魔法中的科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米歇尔·贝隆
译者 译者:周梦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153496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2021-03-01
印刷时间 202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464
CIP核字 2020202584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8
153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