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道的开始(茶经)/经典3.0
内容
编辑推荐

从牧牛的小和尚,到—个影响全世界的茶圣!

陆羽在禅寺中长大,老和尚要他读佛经,可是他天生倔强,有自己的想法,非要读“儒典”。陆羽不喜欢佛经、不喜欢当和尚;喜欢文学、喜欢时间形形色色的事物、喜欢红尘立里的人世体验。他一生的经历与追求,最后都集中在茶的道理上,茶道也就始于陆羽。学习茶经,学习茶道,其实主要都是学习里面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

《茶道的开始(茶经)》一书由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讲述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内容推荐

《茶道的开始(茶经)》讲述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茶经》,分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十章,而十章中的其中五章是关于茶业的宏观记述。

《茶道的开始(茶经)》导读者郑培凯教授认为陆羽的《茶经》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茶文化经典。郑教授从神农的传说开始谈起,再对照《茶经》的内容并旁征博引各种考古和古籍资料,细述历代茶人在制茶、泡茶、喝茶、茶仪的演变。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来看,郑教授认为《茶经》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审美感觉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具体讲的是茶碗,由此延伸到其他茶具、茶仪、饮茶环境;二、择水与用火,讲究“活水”与“活火”;三、本色,强调茶有本色,茶有真香,不假外求;四、“茶性俭”,讲求质朴,强调俭朴之美,发展出简约哲学,把形而下的饮茶行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此后的茶道演变,无论是宋代宫廷与士大夫的点茶斗茶,寺院茶仪的持修空灵,明清文人的清雅茶聚,日本茶会的和敬清寂,都因陆羽的开示,而得以开创自成体系的饮茶天地。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郑培凯

原典选读 陆羽原著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试读章节

陆羽写《茶经》,不是单纯讲什么样的茶好喝,怎么烹茶才好喝之类,不是一本饮食类的家居日用书,其中蕴积了他对生活的体会,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茶经》的主旨是说,喝茶要懂规矩,不能够随便乱喝,而且要能懂得品味,是一种文化的累积,是一种艺术行为,其中有“道”。这应该跟陆羽成长的环境有关,他在佛寺里长大,成天耳濡目染的是规矩仪式与精神追求,同时他又性好读书,追求人世间的海阔天空,最后归结到茶饮与生活的关系,从时间(历史)与空间(产地)探求其中的真谛,并从中发展出意义与道理。所以,陆羽一生的经历与追求,最后就集中在茶的道理上面,茶道也就始于陆羽。

陆羽《茶经》是唐代出现的最有系统的茶书,开创了茶道,创制了饮茶器具,建立品茶艺术。这本书共分十节,一共只有七千字左右,平均每节七百字左右,有的段落长一点,有两千字左右,短的只有两三百个字,甚至几十个字。一般又分成三卷:卷上有三节,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一之源,讲茶的定义、性质、功用,提供了茶的植物学知识。这个“源”的意思是茶的本原、本质、性质,以及茶的各种名称,及其字义。茶的外观形状如何?茶的内在性质如何?服用之后有什么效果?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兼有植物分类学与药物学的内容。二之具,讲采茶与制茶的工具,不是讲喝茶的器具,其中还包括制茶作坊中的设备。三之造,讲采茶的季节、制作茶叶的程序、茶叶的等级,提供辨别茶叶优劣的方法。仔细说明什么季节、什么天候应该采茶,采了以后怎么处理?如何辨别茶叶的优劣?特别提出,单从外表是很难辨别好坏的,要累积经验,才能分辨茶叶的内里质地。

卷中只有一节,即四之器,却篇幅甚长,讲的是烹茶与饮茶所需的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茶具”。我们现在喝茶,使用各种不同的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碗、盖杯,以及匀茶汤的茶海、装茶叶的茶罐、挑茶叶的茶勺等等,现在台湾还使用了闻香杯、倒茶水的茶盘、盛茶渣的滓方,各种各样的花样。陆羽讲茶具的篇章特别仔细,讲了二十四种茶具,再加上盛放茶具的都篮,这是因为他把茶具当作饮茶仪式的道具,创制了一整套茶具,并由此设置了茶仪,确定了茶道的物质基础。封演《封氏闻见记》里就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卷下有六节,即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五之煮的“煮”,讲的是烹茶的过程,涉及如何用火、择水、烹煮。唐代喝茶的流行方式,是把茶叶制成团块保存,要喝茶的时候先要烤一烤,烤匀了才碾碎使用。择水也是门学问,喝茶一定要用好水,从古到今,道理是一样的。至于烹煮与饮用,都要遵循恰当的方式,才能喝到一碗好茶。六之饮的“饮”,则是饮茶的精粗之道,也就是品味审美之道。陆羽讲品茶的精粗之道,讲的就是文化涵养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与《红楼梦》里妙玉批评贾宝玉乱喝茶是牛饮,着眼点相同,就是喝茶不只是喝茶,也是文化修养的展现,就有了品茶艺术。七之事,讲的是喝茶的历史,收集了古代饮茶的记载,从神农一直讲到唐代的材料。

八之出,讲的是茶叶的出产,也就是产地。陆羽列举了天下各地茶产,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地,可说是包罗了中国的南方地区。在唐朝的时候,陆羽算是足迹遍天下了,但是他主要的行踪还是沿着长江流域,清楚知道从巴蜀到浙江的产茶情况。至于贵州、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的情况,他没有实地考察过,也就明确地标出“未详”,显示了他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极富实证精神。九之略,是考虑到具体的情况,简化了制茶、煮茶、饮茶的方式,也就是不违背茶道精神而采取的简约版。十之图,讲的是在饮茶的场合,挂出一幅书写茶道的图轴,烘托出一个雅致的背景,让人感到饮茶有一定的仪式,要用各种适当的茶具,还要挂一张茶道书轴,要有一个整体的文化氛围。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饮茶要有一定的ambience,要有一个审美的环境。日本人进行茶道,也非常重视营造优雅的庭园环境,在茶室内还特别设计有一个龛,挂一幅书法,制造情趣,提供精神超越的氛围。《茶经》立了挂图的规定,要喝茶的人挂一张书写茶道的图轴,就是这个道理。陆羽创制茶道,把种种细节程序都设计好,都当成一门学问,作为文化艺术来钻研和投入,心思十分细致周到,实在是了不起。P32-37

序言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被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陕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象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呼。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著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数据、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道的开始(茶经)/经典3.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培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06790
开本 16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