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间外交中争到重要话语权。他以活跃的发言、敏锐的思考、流利的语言,试探着两国的底线;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

他以20岁的狂气扎根草根,用40岁的视野记录着中国变革的欣喜与阵痛。城市、经济、改革、奥数、蜗居、体改、户口、妇女、帅男、地震、学费、网论、世博、成功、地铁、服务、民工、礼让、红包……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照。

加藤嘉一最新力作《中国的逻辑 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尖锐而不乏真诚的直指中国的问题。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存在,中国有它特有的模式,有它特有的速度,有它特有的逻辑。你生于斯长于斯,你眼里的中国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那么,不妨来《中国的逻辑 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看看这个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当然,他不是外人,他来中国八年了,他都是北大硕士毕业生了,他已经是中日问题专家了。

加藤嘉一最新力作《中国的逻辑 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尖锐而不乏真诚的直指中国的问题。你可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但你有必要读读他的观点。在发展和成长面前,情绪只是幼稚的表现。

目录

第一部分

 奥数的逻辑

 网论的逻辑

 80后的逻辑

 90后的逻辑

 成功的逻辑

 服务的逻辑

 礼让的逻辑

 零钱的逻辑

 帅男的逻辑7

 蜗居的逻辑

 官腔的逻辑

 红包的逻辑

 老朋友的逻辑

 弱国的逻辑

 信心的逻辑

第二部分

 2011:中国“体改”元年

 草根的政治

 当官没那么靠谱

 妇女与长寿

 核心利益:底层群体与学前教育

 绿坝之争

 去回归的政治

 大庆前夕的日落

 2008年中国外交:“亮剑”之年

 体育帮政治

 上不起学怎么办

 中国人十大不可思议

 中国人为什么闯红灯

第三部分

 被高估的加工基地

 不合格的教师

 城市的印象

 地铁的故事

 家长的幼稚与无知

 另一种民工荒

 世博的记忆

 四川地震:纪念与反思

 闲人和有钱人

 致北大学子:师生恋与麦当劳

 户口与休假

 三亚的夜宵

 中文比英文重要

试读章节

我一直关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摸索其规律和模式,这样有利于与他们沟通。在我看来中国是文化、习俗、惯例等味道浓厚的社会,它们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身心上。然而有些现象确实不可思议,对此虽然我也尽量想办法加以解释,想借此提出我眼中“中国人的不可思议”。首先声明,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彻底普遍的,更不是永恒意义的。

一、中国人为何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消费税”是百分之多少?征税是每个国家的生存之道,消费是每一个国民的生存之道,国家是依靠国民纳入的税金被养活的。在日本,消费税多少是国民最密切关注的大事,如果政府搞不好这一点,一定要下台了,内阁要垮台了。5%和8%是彻底不同的概念,但几乎所有中国人不知道自己购买商品的时候被国家扣了多少。

二、中国人为何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血型”?日本人习惯问血型,中国人习惯问星座,这是一种生活上的悠闲,没什么,但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型,成问题。“血液”对人的生存是决定性的。我小时候遇到过车祸,出了大量的血,迫切需要输入血液,若那时父母不知道我的血型就惨了,我就基本没命了。知道血型,这是常识,不要等待“到时候”在病床上查清。

三、中国为何有那么多“博士官员”?我认识的许多官员都有博士学位,但他们在读期间依然忙着当官,不怎么上课,似乎也不具备写学术论文的素质,他们通过发挥官员本身的优势,以向教育机构提供政治优惠等方式去“换取学位”。中国的博士学位难道那么“便宜”吗?在日本,这种做法绝对行不通,若有如此政治家或官员,就会被媒体曝光并永远失去身份。我认识几个日本博士官员,他们一般都放弃职位或停职,专门付出一段时间和精力去拿学位,而基本没有所谓“在职研究生”。

四、中国人,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严重缺乏对“性”的认识和把握。上次我跟一个几乎同岁的中国女孩聊天时对方谈到:“性交不是经嘴巴完成的吗?”我一时语塞,怎么有这样的理解?据我观察,许多中国年轻人对性没有正确的理解。这是牵涉到生育的大事,应该重视起来。在日本,从初中开始开设“保健体育课”,男女生一起接受性教育并一起讨论。而许多中国老师把它当作忌讳不深入展开,孩子们则通过所谓“A片”享受性故事,这不能不说是深远的社会问题。

五、中国人为何在开会时不把手机设置成静音,还大胆接电话?不觉得很失礼,没面子吗?这与中国的“面子文化”自相矛盾,不仅影响会议效果和秩序,还阻碍了和谐与发展。说实话,我已经忍受不了了,每次特别想站起来好好教训那些毫无礼貌的所谓专家学者。中国的会议现场往往都是人越来越少,刚开始有很多人,茶歇一次,大家交换名片,将近一半的人达到目的就离开。在华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出席到最后的往往是外国人,中国人除了主办方或与它相关的人之外都基本提前退席,去忙自己的事。在我看来,这种普遍存在的作风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

六、中国人的电动扶梯为何不连接在一起呢?为何上下楼梯需要绕到另外一侧呢?这样很麻烦,要是遇到那些在公共场合上表现很不文明的人阻挡走廊,就要花很长时间,严重浪费时间资本。我知道店方是为了让客人多看看产品,尽量促进消费,但这样造成人的流动陷入严重低效,从社会运转效应看绝对弊大于利。

七、中国人为何不回电子邮件,或回得那么慢呢?我已失去耐心与中国人用电邮沟通了,只好打电话、MSN或直接见面谈。是中国人没有用电子邮件的习惯,还是根本忽视我这个人?这是许多老外之间普遍的“抱怨”。我跟其他日本人或外国人之间几乎是快速、同步来回邮件,这被认为是信任的基础。其实,电邮既能节省见面的成本,与电话相比更能沉淀下来整理思路,反而提高办事的效率和成功率。在我看来,中国人没有明白通过电子邮件沟通的优势何在。  八、中国为何有那么多“闲人”?我知道中国人多,许多人下岗失业。但不说外地,连北京这一世界中心任何时候都能看到闲人,他们天天与邻居聊天、打麻将、下棋。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可干的事儿吗?据我不完全的统计,中国至少有3~4亿闲人。我发自内心地想知道,那些闲人是靠什么吃饭的?是国家补贴?亲人给钱?还是赌博呢?

九、中国为何有那么多没有手纸的厕所?五星级酒店基本都有,但许多商场、超市、餐厅、书店、公厕等地方都没有放置手纸,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也造成厕所变得更乱、更脏。从保持卫生、文明、秩序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我觉得,国家还是需要制定有关规定,要求所有公私场所务必准备手纸比较现实。

十、中国的家长为何“干涉”孩子那么多年?许多家长在孩子大学毕业之后还要给予照顾,包括买房买车、就业、搬家等。长此以往,不管这个年轻人多聪明,他都无法靠自己的双腿独立走下去。在日本,孩子基本上高中毕业就半独立,只要大学学费的一半,其他都自己打工。大学毕业就彻底独立。日本孩子是向父母借钱的,我至今还有5万多人民币没还。P139-142

序言

至今写了不少文字,坦白而言,我有点写累了。但是基本没有写不出来的时候,毕竟曾经当过专业运动员,对我来说,意志决定成败,写不出来也要写,就这样奋斗到了今天。有时候想,该停下来,哪有那么多可写的?写多了,就会麻木,适当停下来对你发挥灵感、储备知识、磨炼文笔,是有好处的。

我对自己的写作现状是不满的。原因如前所述,写多了。明知该停下来,静止一段时间,却做不到。令人奇怪,是否是我的自控能力正在下降?抑或,有着较大局限呢?

做不到不写作的原因,恐怕不是内因,而在于外因。中国这个社会,话题太广了,素材太大了,印象太直了,现象太多了,背景太深了,面貌太谜了,我不得不去观察,去消化。曾有无数读者对我说,“你不了解中国”或“你很了解中国”,我都不接受。对于一个事物的了解,不存在“谁更”,只需不同的视角和身份即可。

中国的“意见市场”开始接受外国人说话了,这是较大的进步。像我这样以批评为谋生工具的人,也没有被排除。能够相逢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我是幸运的。我写任何一篇时政评论,素材都不是从网上搜来的。我这个IT大外行不太习惯常在网上混,更多的素材是从跟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拿来的——那才是最新鲜的生活。顽固的我,依然坚信:深入草根、走进草根、突破草根,才是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

城市、经济、改革、绿坝、奥数、蜗居、体改、教师、妇女、帅男、地震、学费、闲人、网络、世博、亚运、成功、地铁、服务、家长、民工、礼让、零钱等等关键词汇,都是我从亲身经历出发,解读了代表当代中国问题的逻辑。逻辑不是自然存在着的,是被人寻找、发现、挖掘的。本书汇总的每一篇文章之间是形成了一条逻辑的,它叫中国。

由衷渴望,我给出的逻辑能够成功地被读者解读出来。被解读的一条逻辑将叫什么?它叫中国人——迄今为止,我最用心的观察对象。

我努力去了解中国的过程是永久持续的,至少在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如此。每个时刻,每个地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步一步,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去充实我的中国观。我永远不会自称“我是中国通”,更不会承认“我是中国精”。我不过是一个比较关心中国问题的草根观察者,仅此而已,但却足够。

加藤嘉一

2011年3月3日

于伊豆海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加藤嘉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73036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5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3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