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明日报》20世纪80年代人物报道作品选
内容
编辑推荐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让一代新闻人激动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是《光明日报》人物报道井喷的时期,也是人物典型常常引起轰动的时期

★这些人物报道给人以正能量,给人勇气,给人鼓舞,给人奋发上进的力量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让一代新闻人激动的时代,这一虽已进入历史但却逝去不远的岁月,燃烧着整整一代新闻人的激情。作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政治开明、经济腾飞、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黄金时代,中国媒体在这一阶段也是最辉煌的时期。就在这黄金十年里,光明日报的人物报道进入井喷期,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的标志性人物报道,譬如张志新、遇罗克的报道让人泪奔,栾茀的报道让人叹息,蒋竹英的报道令人扼腕,韩琨报道使人深思,张华和华山抢险的大学生们的英勇举动让人感奋,谢中秋报道让人醒悟……所有这些人物报道,从总体上看,都给人勇气,给人鼓舞,给人奋发上进的力量。通过这些人物报道,更多读者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同时,这些报道也影响了社会,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作者简介

叶辉,浙江临海人,1954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31年,原为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2014年退休。著有《走向光明——叶辉新闻作品集》《支点——叶辉新闻人物作品集》《从辉煌到平淡》《焦点——叶辉新闻作品集》,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灵魂的香味》。所获荣誉:1991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2005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09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目录

1978 年

001 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

/ 本报记者 王晨

007 贴心人——记数学研究所五学科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

/ 本报记者 林玉树

015 最高的荣誉

/ 本报记者 卢云

1979 年

025 一份血写的报告——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

/ 本报记者 孙钧 苗家生 陈禹山

033 “ 伯乐”和“千里马”之间

/ 本报通讯员 孙懋德 本报记者 张天来

040 重在表现政策的胜利——地主家庭出身的教师龚福永入党记

/ 本报记者 李维中

042 终生做一好公仆——记八十二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陈翰笙

/ 本报记者 王晨 邓加荣

045 上海的“雪莲”——访彭加木同志

/ 本报记者 金嘉诚

049 维护高考制度 严惩徇私舞弊——山西纪律检查部门严肃调查

王小平高考作弊案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王生明 新华社记者 储少彬

/ 中国青年报通讯干事 马小泉 本报记者 樊云芳

051 风物长宜放眼量——记大连海运学院副教授杨烈宇

坚持搞科研的事迹

/ 本报通讯员 马育文 旅大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宋言荣 本报记者 苗家生

057 我爱你啊,美丽的中华——记勤奋自学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苏阿芒

/ 本报记者 王莉华 路清枝 陈禹山

1980 年

062 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 王晨 本报记者 张天来

082 信仰、信任、信心——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入党记

/ 本报通讯员 孔凡岱 本报记者 朱军 林玉树

087 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

/ 本报记者 梁衡

089 李谷一与《乡恋》

/ 本报记者 理由 邓加荣

096 活着的张志新——郭维彬

/ 本报记者 陈禹山

102 室主任谈镐生——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基础研究室纪事

/ 本报记者 林玉树

107 非党的知识分子当了副省长——记杨纪珂副教授

/ 本报记者 余士锟 胡羊

1981 年

111 追 求

/ 本报记者 樊云芳 山西日报记者 丁炳昌

125 探索者的道路——记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 本报记者 林玉树 陈一超

133 第一把手抓科技——记四平市委书记黄勋章

/ 本报记者 林玉树 肖郁

1982 年

140 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

/ 本报记者 谢军

142 刘毅被拐记

/ 本报记者 王茂修

144 无理取闹 辱骂殴打三名女教师

/ 焦文驷 本报记者 赵学礼 张爱平

146 新一代的理想之歌——记当代优秀的大学生张华

/ 本报记者 王晨 本报通讯员 舒英才

154 鼎山公社“冒尖户”周朴由后进变先进

/ 记者 王茂修 李家杰 通讯员 张友俊

156 副研究员蒋筑英为我国光学事业奋斗终生

/ 本报记者 肖玉华

157 她心中只有祖国——记最近在西德获得博士学位的女科学家韦钰

/ 吕佳 周道纯

160 工人杨小凯被正式聘请为武汉大学教师

/ 殷平

1983 年

162 知音曲——陈毅同志和知识分子

/ 本报记者 马雨农

171 一个业余发明家的遭遇——昆明市橡胶厂一些领导人是怎样对待刘

忠笃的

/ 本报记者 李树喜

178 雪山上的莲花

/ 本报记者 张天来

183 武汉六中老教师杨善卿坚持十年办露天英语班

/ 本报记者 樊云芳 丁炳昌

185 多方刁难和干扰周炎辉教授著书立说

/ 本报记者 殷平 张祖璜

187 张华赞歌的续篇——记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奋力抢救

华山遇险游人的事迹

/ 本报特约通讯员 舒英才

192 党员作家首先是党员 其次才是作家

/ 闻通

1984 年

197 敦煌的女儿

/ 本报记者 吴晓民

206 安徽六安农校发生一起打击迫害知识分子严重事件

/ 新华社记者 蒋志敏 张宿堂 徐元华

210 听农民朱勤学谈信息

/ 本报记者 梁衡

214 工程师王异是罪人还是改革者

/ 本报记者 王恩荣 李宝中 通讯员 曹长青

216 企业家的眼力与胆略——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党总支书记贝兆汉

/ 本报记者 林玉树 王武 广州日报记者 杜凌

227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记彭道儒发明BY-2

润滑剂以后的坎坷遭遇

/ 本报记者 徐颖

235 农民杨泗贤举办文艺座谈会

/ 四川省温江县《都江文艺》编辑部 江文

1985 年

237 高县城里的叽叽喳喳—— 一个英雄模范人物的遭遇

/ 本报记者 王茂修

242 他在田野上辛勤耕耘

/ 本报特派记者 金涛

247 一个苦斗者的足迹——王贤才译述《希氏内科学》的历程

/ 本报特约记者 巴拉吉尼玛

251 爱之路——曲啸纪事

/ 本报记者 陈颂 易运文

258 地矿状元——骆正常

/ 本报记者 张祖璜

264 老农李本常的四个儿子全部考入大学中专

/ 本报记者 李汀

1986 年

267 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

/ 本报记者 樊云芳 丁炳昌 张祖璜

274 从华山到老山——军医大学学员赴老山前线参战纪实

/ 本报记者 刘炳琦 白建钢

278 王树本三访秦穷

/ 本报记者 郑笑枫

280 为了蘑菇云在神州升起——记开拓我国原子弹、氢弹事业的先驱者、理

论物理学家邓稼先

/ 本报记者 刘敬智 本报通讯员 李培才

287 “ 我有可爱的祖国,可爱的集体!”——记路甬祥教授和他的梯队

/ 本报记者 卢良 通讯员 徐有智 周荣新

291 “ 猫跳姑娘”——登东海小岛访全国优秀教师张淑女

/ 本报记者 叶辉 张瑞熙

1987 年

294 他该不该得“伯乐奖”

/ 本报记者 樊云芳 陆永龙 叶辉

299 一个知识型企业家的创业足迹——王洪德创办“京海”公司纪实

/ 本报记者 徐九武 翟惠生

303 十二万元押金与一个工程师的流动——“人才流动好”与

“人才流动难”问题的探讨

/ 本报记者 李树喜 本报通讯员 白建国

307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记三环公司总经理王震西

/ 本报记者 刘路沙

312 她以全副身心奏出长城之魂——记击退病魔重返舞台的

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 本报记者 余传诗 曾毅

314 一腔报国志 多方获支持——26 岁的留美博士陈章良

被北大聘为副教授

/ 本报记者 翟惠生

1988 年

31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主管基建副院长辞职

/ 本报记者 叶辉

318 他不仅创造美——访昆明整形整容专科医院院长陈方中

/ 本报记者 陈可

321 不该发生的悲剧——记科技人员熊吉祥之死

/ 本报记者 张祖璜

324 一场人才流动的“官司”

/ 本报记者 张胜友 赤峰日报记者 杨士臣 屈广臣

327 从“弄潮儿”到“流浪汉”——河南郏县人民医院赵章程

数据管理改革夭折记

/ 本报记者 侯红光

330 沉重的思考——对于一位女研究生被骗案的追踪采访

/ 本报记者 武勤英

334 钱伟长滇西万里行

/ 本报通讯员 王晓洁 张亚光

337 圣陶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

/ 本报记者 韩小蕙

精彩书摘

1978 年

深入宝库采明珠

——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

本报记者 王晨

(1978 年6 月18 日)

1977 年10 月末,在祖国南方一个普通公社卫生院里,弥漫着紧张、急迫的空气,一场全力抢救病危黎族儿童的战斗正在进行。

病儿只有5 岁,3 天前因患恶性疟疾住院治疗,医务人员已经给他用氯喹治了一个疗程。人们都知道奎宁丸,氯喹就是继奎宁之后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一种抗疟药,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公认的“王牌”抗疟药。但是,自20世纪60 年代发现了抗氯喹原虫株,产生了严重抗药性以后,氯喹的疗效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一回,又是完全无效。病儿高烧不退,昏迷不醒,严重贫血,后来又发生消化道出血。眼看危在旦夕,医务人员们心头像扎上了千万根针!

就在这关键时刻,医务人员经过研究,给病儿注射了一种我国自己试制的新型抗疟药,病儿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用药39 小时后,能动嘴了;61 小时后,完全清醒;验血发现,疟原虫已经全部转阴,病儿终于得救了!

这种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叫“青蒿素”,它已经多次显示出良好疗效了。了解这种药的研制过程的人们,高兴地把它比作从祖国药学宝库里发掘出来的一颗明珠。

向难关挑战

1967 年5 月的一天,北京一个单位的会议室里,汇聚着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几个省、市的科研人员。他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在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关怀下,即将全面展开防治疟疾的研究。

要知道疟疾的厉害,可以读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闻道云南有滤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涉步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诗人描绘的那种令人恐怖的“瘴烟”,就是疟疾。在那黑暗而漫长的岁月里,疟疾伴同着水旱洪涝、连绵战争而猖獗流行,吞噬了不知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人们为“打摆子”所苦,对它讨厌极了。

解放后,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疟疾仍然是世界范围的常见传染病。特别是在氯喹这类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越来越降低了作用以后,寻找新型抗疟药的任务,就越来越急迫地提到了各国医学科学家的面前。很多方法,试过了,很多实验,失败了。这是药学研究中的一道难关,是一项关系着亿万人民保健灭病的光荣任务。

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激励着科研工作者们树雄心,立壮志,攀高峰,破难关。他们说:我们有祖国医药学这笔得天独厚的丰富遗产,只要遵循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努力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就一定能从祖国药学宝库里发掘出抗疟新药。

从中草药里发掘筛选抗疟药物的工作开始了。从南方到北方,从内地到边疆,几个省、市派出了一个个科研小组,一支支找药队,活跃在南方的崇山峻岭,行进在北方的平原沟壑。他们风餐露宿,开展普查,走到哪里就向那里的群众请教。那几年,正是林彪、“四人帮”疯狂破坏的时候,他们挑动武斗,制造混乱,把一些研究单位搅得乌烟瘴气;他们阻塞交通,停车停船,逼得科研人员肩挑行李,背着实验设备步行下乡。不管受多大压力,冒多大风险,科研人员都勇敢地坚持进行工作。四年多过去了,收集整理的单方验方近万个,中草药数千种,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是,到底哪一个方子中的哪一味药是最理想的抗疟药呢?科研工作者们在顽强地探索着,探索着……

“绞汁法”的启示

“难道氯喹‘王牌’就不可替代,祖国药学宝库再也挖不出宝来吗?”1971年初夏,参加协作研究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苦苦地思索着。

主要担负这项研究工作的是一位解放后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实习研究员。她曾经把中医研究院十几年积累的治疟方收集成册,从中选择了200 多方药进行了动物筛选实验,没有得到成果。祖国医药学书籍记载最多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常山,经过大量研究,它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毒性太大,病人服后剧烈呕吐,而且药源困难。那个实习研究员曾经这样问自己: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经到顶,我们就真的无路可走吗?

就在这时,党组织让她去广州参加专业会议。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对这次会议非常关心,对抗疟药研究亲自做了重要指示。这使科研工作者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那个实习研究员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闯出一条新路,让周总理放心!

新的攻关又开始了。科研人员请教老中医,翻医书,查《本草》,分析群众献方,扩大筛选药源,即使有一丝希望的也不放过,又对100 多种中草药进行复筛。头两遍虽然一无所获,但他们发现,用作对比实验的葡萄糖酸锑钠,当它的有效剂量不足时,也会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结果。纯度相当高的化学药尚且如此,成分复杂、杂质又多的中草药,当没有掌握其客观规律时,它的有效成分很可能无法集中,以致显不出有效的结果。而一旦改进了方法,是有可能从低效、无效向高效转化的。

可是,到底怎样改进方法,究竟哪一种药可能有高效抗疟作用呢?科研人员还是没有理出头绪。他们翻看了古今大量的医药学著作和资料,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从各种治疟方到现代《中医杂志》,从总结祖国传统医药学经验入手,吸取着丰富的营养,寻找突破口。突然,那个实习研究员被东晋葛洪的医著《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段话吸引住了:“青蒿一握(一把的意思),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思忖:许多医书都记载着青蒿抗疟,过去我们和别的单位也都试验过,没有发现明显的抗疟作用,所以把它丢掉了又拾起来,拾起来又放弃了。1600 多年前的葛洪,为什么在这里特别强调要用绞汁法呢?这个问题真使她绞尽了脑汁,蓦地,她想道:古代用绞汁法而不用通常的水煎法,会不会是存在着温度干扰的问题呢?换句通俗的话来说,青蒿是不是怕热呢?

科研人员立即改进方法,开始了提取青蒿抗疟成分的新的化学分析研究。他们历尽艰辛,得到了一种青蒿提取物,它是实验记录本上的第191号样品。    

1971 年10 月4 日,实验第一次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好征兆。第191 号样品用于鼠疟模型,出现了百分之百的效价,疟原虫全部转阴。科研工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一鼓作气,加班加点,继续去粗取精,又找到了对鼠疟效价更集中而毒副作用更低的有效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型抗疟药已经曙光在望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明日报》20世纪80年代人物报道作品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45980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