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英格兰人文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小阅读”先期推出的《唐诗风物志》反响热烈,《趣味生活小史》也引起读者关注,这本介绍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文学文化掌故兼旅行指南的小书,很符合书系的设定,图文并茂,趣味盎然,实用贴心。《新英格兰人文之旅》的作者杜先菊,除了实地游历之外,还参阅了相关的传记资料,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更多了解这些人文大家的线索。

内容推荐

新英格兰地区贯穿着美国的两条命脉。这里既是美国的政治摇篮——独立战争催生了美利坚民族,也是美国的精神摇篮———爱默生的《美国学者》宣告了美国独立人文精神的诞生。《新英格兰人文之旅》的作者杜先菊,在波士顿居住多年,求学期间,承蒙周遭各校名师们耳提面命,课内课外大量阅读,对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创作过的人文学者和作家们的生平和作品耳熟能详。捧读之余,亦借近水楼台之便,拜谒先贤们的故居和长眠之地,历史掌故,侃侃道来,书籍电影,娓娓道去,更配有实地照片和访问攻略。捧此书—册,有幸来访者,即可按图索骥,寻访名胜;近期无缘来访者,亦能通过图片文字,神游美国的精神家园:长居者,更可于工作学习之余,深入领略此地的人文底蕴,挖掘遍地可见的人文宝藏,了解美国精神的来龙去脉,真正融入这片新大陆。

目录

前言

爱默生:康科德的圣人

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大女子,《小女子》

艾米莉·狄金森:花园中孤独的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的桂冠诗人

阿尔玛·马勒:搜集天才男人的女人

玛格丽特·傅勒:环绕爱默生的卫星

索菲亚·霍桑:霍桑的月亮女神

从电影中看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人物

杰克·凯鲁亚克:在家乡和《在路上》

鳕鱼角和玛莎的葡萄园:跟着梅尔维尔去看鲸鱼

纳博科夫:纳博科夫翻译《奥涅金》的杂碎

西尔薇亚·普拉斯:诗人,女人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哈里耶特·比彻·斯图尔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梭罗和《瓦尔登湖》

阿卡迪亚公园和梭罗哲学:自然·进步,需求·贪求的吊诡

马克·吐温:身居北方的南方作家,妙语连珠中的深刻忧伤

伊迪丝·沃顿:纯真年代的欢乐之家

傅聪:乔丹音乐厅

华侨看社戏:在约翰·汉科克中心看京剧

探戈坞夏季音乐会

肯尼迪家族与USS JFK退役:怀念美帝国的浪漫时代

哈佛大学:奥罕·帕慕克在桑德斯剧院的哈佛诺顿讲座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政治的牛虻”乔姆斯基讲座

耶鲁大学:布鲁姆《天才们:一百作家/诗人马赛克拼图》

图书馆的乡愁

试读章节

安城街道两旁的房子都很低矮、谦恭,相形之下,狄金森家的房子很高大、气派。艾米莉·狄金森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她的父亲当年是镇上的头面人物,著名的律师,担任过马萨诸塞州的州议员和美国国会议员。

一直知道艾米莉·狄金森离群索居,想象中,她的家一定是在丛林深处。其实,她家离镇中心很近,步行几分钟即可;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她家和毗邻的哥哥家,都是以高大的松树为篱笆,把房子从大街上遮挡住,多少有了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况味。艾米莉的时代,安城虽然较东部的波士顿偏远、保守,却也有许多活跃的学术和社会生活。春意盎然的时候,更难让人想象她的孤寂和落寞。

艾米莉确实也不是如旧的传记里描写的那样孤独怪癖、全然不食人间烟火。2004年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花园》一书,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另一面:艾米莉十分热衷于园艺,写诗之外,养花种草是她的另一主要“职业”。书中罗列出了艾米莉曾经侍弄过或者采摘过的花草,数一数,有六十六种之多。狄金森三分之一的诗歌、一半的信件中,都热情地提及过她最喜欢的野花,从普通的花卉如雏菊和龙胆,到她温室里那些珍奇的栀子花和茉莉花。

狄金森对园艺的了解,使她能够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选择适当的象征符号,用不同的花来象征爱与恨、善与恶、死亡与永生。按照十九世纪的花卉字典,她给每一种花都下了具体的定义,将朋友、家人和爱人与不同的花卉一一对应起来,并在诗歌中大量运用花卉作为比喻和类别。她的诗歌,在朋友间“发表”的时候,大部分是用一朵花别起来,或者是将诗藏在花束中间,不同花卉的选择,本身就传达着一种信息。

如今的花园,看起来不大,草地有些稀疏,和那些靠化肥催养的绿得发假的草地相比,显得有些消瘦。零零星星的小花小草,也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转过一面墙去,房子的另一侧是花园,艾米莉曾经在这里劳作;花园中央,是一株极老极壮的白橡树,看起来比艾米莉生长的年代还要古老。艾米莉一定曾经在这棵树下来去,也一定从她隐居的楼上的闺房,眺望过这棵树和树后的风景。从花园方向转过来,房子的另一侧,是一株醒目的玉兰花,正要盛开的样子。

我家旧居的院子里,在差不多同样的位置上,也有一棵差不多同样老同样壮的橡树;那所房子门口也有一株玉兰,比眼前这一株略大些,也比它开得大约早个一两天的光景。相同的花和树,一下子就将过往的诗人拉回了今天。二远离社会 艾米莉生活的时代,她父亲拥有的土地大概有十几英亩。眼前的两家院落,加起来似乎不够这么大:旁边很近处,就是邻家的房舍,对面一家装饰很花哨的小旅店,大概是专门为了来探访诗人的客人而开设的,半圆形的招牌上写着Amherst Inn(安城旅店),初初一看,极像是Her Inn(她的旅店)。艾米莉在少年时代也曾经是个天真快乐的小姑娘。上学的时候,她机智灵巧,善于模仿,写作很优秀,也很用功,成绩也很好。她学的科目也十分丰富:数学,化学,天文,修辞,生理学,古代史,文学,无所不包。

艾米莉深爱她的父亲。但是,父亲永远不在家:他忙着他的公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对家庭的贡献主要是经济供给,而不是感情支持。

母亲也不能成为她感情的支撑。艾米莉的父亲只见过她母亲两次就向她求婚,因为这个女性符合自己的理想:沉默寡言,被动,内向,善良。艾米莉的母亲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无法和丈夫和孩子交流。她身心都不健康,长年忧郁,永远充满了对死亡的焦虑。她的三个兄弟、母亲和很多表兄弟姐妹都死于肺结核,在她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婴儿存活率也很低。从她那个忙碌、冷漠的丈夫那里,她也得不到安慰,就连艾米莉也不同情她: “我从来就没有一个母亲……”

死亡笼罩着艾米莉的母亲,也给整个家庭蒙上了沉重的死亡气息。1850年,艾米莉二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病倒了。医生诊断说她的病是急性神经痛,有些人却相信是严重的忧郁引起了她的身体虚弱。她的病况,和我读到的爱默生夫人的状况很类似。

由于哥哥在上学,母亲身体又不好,艾米莉就承担了许多本该由母亲承担的义务。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等,都是由她来写信。从此,她越来越与世隔绝,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变成了写信,写诗。她一生中唯一的长途旅行,是1855年去过一回华盛顿DC,访问她担任国会议员的父亲。

当然,艾米莉与世隔绝,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她自己。她天性十分敏感,性格也十分复杂:她既胆小怕事、服从、柔顺,又强硬、直率、独立、争强好胜。分别、死亡、疾病,母亲极端内向、父亲频繁在外,都使艾米莉常常感到忧郁和压抑。P32-34

序言

十多年前,我住在里约的朋友家,晚间无事,翻看书架。在科学和实用书中,我看到《名书的故事》、《姜夔词话》、《英美文坛杂话》等台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闲书。临走前,朋友说:“那些书都是一个台湾人搬离时留下的。如果你要,就都拿去吧。反正我们也不看。”于是这几本闲书又被带到了北美。至今它们一直在我书架上,供我随时翻阅。

在这个灿烂的冬日,我又收到另一本闲书——杜先菊所著的《新英格兰人文之旅》。爱默生,艾米莉,弗罗斯特,梭罗……将我带回新英格兰,那个我曾住过,并希望重返的地方。

新英格兰地区,特别是波士顿一带,是最有美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区域,而康科德、莱克星顿以及波士顿一线更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战场,美国就是从那里走向独立。悠远历史、荟萃人文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或隐居于湖畔,或行走于山林间。他们从斑斓之秋、洁白之冬、春花夏虫中汲取灵感,而同好之交又将点滴灵感化作涓涓溪流,嘉惠同代与后代的读者。在《新英格兰人文之旅》中,作者曾自嘲“我一向对马勒夫人阿尔玛·马勒感兴趣,自知低级趣味,却不大敢公开提起”。其实谁又不是既要读书更要读那本书后的人呢?

《新英格兰人文之旅》拼出了一幅令我神往的北美文学版图,而这一版图绝非炫耀博学。台湾出版的《英美文坛杂话》很吸引人,但却是编译而成,而这本书都是作者亲自访问后的随笔集。我真羡慕杜先菊得地缘之便,而此“便”不止地缘还包括了心灵和审美。杜先菊从书本上结识了邻居爱默生,其爱人和友人。聆听着马勒交响乐,她从马勒夫人的传记中勾勒出德奥以及欧洲百多年前的文化风貌。或拜访作家墓地,或近观帕慕克签名,《新英格兰人文之旅》所涵盖的文人不止于新英格兰地区,也不仅于上个世纪。

在杜先菊的随笔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女诗人。在离群索居又单身的日子,艾米莉·狄金森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她与爱默生的异同?西尔薇亚.普拉斯以“无眠”赋诗。我曾是失眠者,我理解的失眠是病态的冷色,而无眠的色彩比失眠丰富得多。无眠之夜可能是粉红色的,因爱而激动而快乐的无眠,如鸽子般诉说着的无眠之夜,但西尔薇亚的无眠之夜是一张布满麻点的碳纸,星星好似窥视孔。那张碳纸让我想起多年前我用来刻钢板的复写纸,它既无纸的脆,又无绸布的爽,蹭在手上脏脏的颜色。诗人的《无眠》真是太暗太冷了。

除了宁静湖畔的梭罗,《摘罢苹果》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新英格兰人文之旅》中还记述了相对大众作品的作家,其中多数作品已被改编成电影。比如《人性的污点》就是以麻州西部为背景,而《纯真年代》的作者伊迪丝·沃顿居住过的山峰庄园就在麻州西部的波克夏。

如今《莫比·迪克》(《白鲸记》)已是家喻户晓,但多少人会注意到那本书是献给霍桑的?据文学史,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充满神秘意象,而那个时期的美国文学被称为浪漫时代。霍桑和梅尔维尔与英国的狄更斯同时代,从作品中能看出英国欧陆文学与北美文学之差别,而这些差别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狄更斯生活于复杂的传统社会,而梅尔维尔面对的土地广袤荒蛮,其笔下是“咆哮的大海,残酷无情的大自然,和坚强执著、与大自然搏斗的捕鲸人”。他的笔触自然是激情澎湃!

我读霍桑的《红字》时还是少年,因出身不好,那时的我也戴着一个“红字”。然而,直到读《新英格兰人文之旅》,我才了解到,霍桑夫人索菲亚不仅是霍桑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也是一位和善但严格的批评家。《红字》写成时,索菲亚反应强烈,霍桑说:‘这个故事使她心碎,让她头疼欲裂,只好上床休息——这就意味着,这个故事是一个辉煌的成功!’尤其是在家境困窘时,作为妻子的索菲亚对丈夫的一贯支持,对于霍桑坚持自己的写作生涯,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霍桑,我与纳博科夫和杰克·凯鲁亚克亦有地缘。我曾走过纳氏捕蝶的山道,也到访过他开笔写作《洛丽塔》的小旅馆。凯鲁亚克到达海拔一英里之城丹佛时,获得自由的感觉,反叛与冒险情绪强化了他初见西部大河山的激动。二十年前,我自东部开车首次穿越洛基山脉,过丹佛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却油然而生。自那之后,我无数次到过丹佛,但我却在那座城市里寻找着繁华。

诚然,真正的西部生活未如凯鲁亚克或纳博科夫西行般的浪漫,即便如纳博科夫和凯鲁亚克也因生存需要必须远行。杜先菊又何尝不是?

我与杜先菊相逢于虚拟空间,交往于文学江湖。初识之际,她的人文素养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后十年,我知道她除了“揾食忙”,依然保有形而上的乐趣。她行文十分机智俏皮,其作品获得广大读者大喜爱。如今她的文字集结成书,值得祝贺。

让我们静下心,读一读这本闲书吧。

杜欣欣

2014年春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英格兰人文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先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66563
开本 32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509705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