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暗中的声音/此岸系列/OPEN思想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将鲁迅《野草》放到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对《野草》的意象、主题、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加以精细的考察,以破译现代文学史上最神秘的诗学文本,解析鲁迅《野草》的精神密码,揭示鲁迅内在的精神焦虑及其所蕴含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秘密,还原一个“诗人鲁迅”的形象。

目录

“题辞”或:导言

(1)《野草》的诞生。

(2)作为“心灵史”的《野草》。

(3)《野草》研究简史略评。

(4)《野草》的诗学方面以及诗学研究的方法论说明。

第一章 “好的故事”或:启蒙的黄昏

(1)青春梦想。

(2)“进化论”与历史观念的转变。

(3)最初的启蒙蓝图。

(4)历史理性与历史经验*“无时间性”*“非人性”。

(5)个体之“自我意识”的觉醒。

(6)“五四”的启蒙实践与“启蒙话语”的形成。

(7)“启蒙话语”的终结。

第二章 “秋夜”或:夜间的经验

(1)“夜”的主题。

(2)内在经验的“夜”的方面。

(3)光线*虚无*“我思”。

(4)失眠*夜读*历史。

(5)睡梦*恐惧*“灵魂之夜”。

(6)民族灵魂的“守夜人”。

第三章 “墓碣文”或:焦虑的本文

(1)《秋夜》首句的分析。

(2)梦*无意识*“征候学阅读”。

(3)历史性本文的“读/写”关系。

(4)历史记忆的材料、方式及其内在焦虑。

(5)“遗忘”的心理动力学。

(6)《野草》的“震惊美学”与“记忆辩证法”。

第四章 “失掉的好地狱”或:颓败的世界

(1)雷峰塔与文明的压抑机制。

(2)“废墟”与历史颓败感。

(3)“荒原”与文明“不育症”。

(4)“密室”与民族的意识空间。

(5)“坟”与历史的终结性。

(6)地狱中的反叛之“火”。

第五章 “过客”或:逃亡的踪迹

(1)“出埃及”。

(2)“逃亡”的经验。

(3)“逃亡”的文化心理学。

(4)“在路上”与路的危机。

(5)道路的“形而上学”与“寻求”主题。

(6)“行走美学”。

第六章 “复仇”或:复仇的幻想

(1)“报仇雪耻之乡”*近代中国的“复仇”意识。

(2)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复仇英雄”系谱。

(3)示众境遇与复仇。

(4)“仇”的深层心理结构。

(5)复仇的二重性*“仇—爱”悖论。

(6)绝望的“复仇女神”。

第七章 “颓败线的颤动”或:沉默的声音

(1)从“呐喊”到“自言自语”。

(2)“声音”*自我意识*权力。

(3)“声音”的诗学。

(4)“声音”中的恐惧。

(5)“无声”的焦虑。

(6)沉默与言说的窘迫。

(7)生命力的声音。

第八章 “一觉”或:写作的曙光

(1)黎明苏醒的时刻。

(2)魂灵跃动的声音。

(3)“圣”的没落。

(4)“道”的空虚。

(5)“听”的误差。

(6)“言”的窘迫。

(7)写作的曙光。

后记:在“野草”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暗中的声音/此岸系列/OPEN思想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1549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97
丛书名 此岸系列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