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精)/中国传统技术的新认知 |
内容 | 内容推荐 除了宝船的设计建造,郑和船队还使用了哪些技术保证安全远航?下西洋给中国航海技术带来怎样的变化?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晓珊副研究员以古代世界航海技术发展为背景,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事件及相关航海技术的来源与变化,指出下西洋壮举以宋元以来中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船队系统地吸收了当时中外先进的航海技术,其成果又向中国民间扩散,促成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航海技术的基本格局。 目录 第一章 洪武海运:前郑和时代的明朝国家航海事业 第一节 从《大元海运记》和《海道经》看郑和下西洋之前的航海技术 第二节 明初海运军队的组织与运转方式:以《西洋朝贡典录》作者黄省曾家族为例 第二章 郑和船队的航行阵型与信号传递 第一节 靖难官军与锦衣卫在下西洋船队中的作用 第二节 明代水战与航行中的船队编组和指挥方式 第三节 旗号与灯火在古代航海中的应用 第三章 定量航海技术和航海指南在郑和下西洋前后的变化 第一节 过洋牵星术:下西洋船队对印度洋地区航海技术的借鉴与吸收 第二节 铅锤测深与短时段计程技术的来源与传播:兼论计量单位“更”的演变 第三节 从航海指南书写方式的变化看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科技的影响 第四章 下西洋航路上的航行风险与应对技术 第一节 顺风、候风与险风:风帆时代的航行动力和应急对策 第二节 “针迷舵失”与线缝船:古代航海者应对岛礁区风险的方式 第三节 古代航海文献中的海洋环境与生物导航 第四节 从天妃与针、舵、水柜等诸神信仰看航行中的常见问题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之后的明代官方航海事业衰退现象 第一节 遮洋海运与郑和下西洋军队的最终去向 第二节 成化十九年出使满剌加海难事件对明朝海外交流的影响 第六章 后世流传的郑和下西洋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 郑和航海档案被焚传闻之误传与变迁 第二节 “疑古”与“信古”之间的20世纪以来郑和宝船技术史研究 附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精)/中国传统技术的新认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晓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01100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3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20-04-01 |
首版时间 | 2020-04-01 |
印刷时间 | 202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73 |
CIP核字 | 2020030483 |
中图分类号 | K248.1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67 |
宽 | 19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