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奖与中华传统智慧
内容
试读章节

2015年,85岁的老人屠呦呦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科学领域里的诺贝尔奖的人!

仿佛一夜之间,“现在弄得满世界都是屠呦呦了”,这位朴厚长者在获奖后,曾这样戏谑地告诉媒体。可能,获奖真正打扰了她平静的生活。但我们相信,这些打扰是善意的,因为,从对这位朴厚长者的解读中,我们能获得更多启迪,更多推动人性完善的正能量。

屠老的成功光华,再度诠释了获得成功与对接传统智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亦再次昭告世人,欲使人生破茧成蝶,突破禁锢重重的思维高墙,从传统智慧中去获取有如神启般的灵感,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屠呦呦获奖的报道中,我们完全能触摸到传统智慧促生成功人生的巨大力量。“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正是以中国先民的智慧作为思维生发的原始起点,怀揣着中国古代贤人留播下的成功金色种子,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屠呦呦获得了炫目的成功,这种成功,因由有自,离不开传统智慧的泽被与灌溉。

1951年,21岁的屠呦呦,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开启了她几十年的在中医领域里的逐梦之旅。屠呦呦选择了即使在现在仍被视为冷门专业的生药学,因为她觉得,生医学专业与中国悠久的中医传统最为接近,这正是她的志趣所在。从青年屠呦呦的选择理性中,我们不仅要再次看到当代人选择专业时的好坏之争的滑稽与虚妄,每一个专业,你真正拥抱了它,倾情投入,持续不怠地学习,任何专业都能成为最好的专业;而且,我们也更能领会到,传统智慧的那种开天辟地的力量蓄蕴极深,只有真正的朝圣者,才能看到启人心智的那道灵光。

中国传统的中医,是屠呦呦成功获奖最直接的哺育者。据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屠呦呦的研究,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她共收集两干多种方药,整体成《抗疟方药集》,并从中选出两百多方药,研制了三百八十多个样品,并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研究灵感,不断改进提取方法;最终获得成功。

中国的中医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博大精深。诸多中医典籍中的记载,既能治人,亦能治心。如孙思邈的《干金方》,其第一卷《大医精诚》,有“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之誉,《大医精诚》论医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论医术:

张湛日: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这些精致的论述,对现代的医德、医术建设的借鉴作用到底有多大,只有留待世人慢慢领会了。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对曾经在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不休争辩中,认为中医不如西医,甚至认为取消中医的持论者,是反思自己观点的时候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中医呵护了汉民族几千年的健康,难道没有其存在的理由?

屠呦呦问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就生动地说明了,中医智慧的力量,亦是无坚不摧?不是也有媒体报道,加拿大的官员就表达了对中医的膺服?动辄言取消中医的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P3-5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制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持下,我的团队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医药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我们成功地从青蒿中提炼出了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对人类来说是传统中医学送给人类的一个礼物。在研究的过程中,传统中医思想理论常常能给我的研究带来灵感,应对难题。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后记

在“自序”中,写作本书的情由,已基本交代清楚。本书正文的内容,也已经完全向读者交代了我思索的结果。

在后记,想表达的是自己深深的谢意。

本人肯定是传统的“铁杆粉丝”,相信我们的传统智慧不仅能哺育中国,更能滋养世界。特别是接受江西省委党校的聘请后,给江西省的行政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课程时,比以前更有意识地去总结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启发,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本书能见天日,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的洪琼、李琳娜诸位友人的大力促成与艰辛付出!感谢江西省委党校诸位良师的抬爱,让我能有一个平台将传统文化拉入“致用”这样一个层面,特别是告诉人们如何借助传统智慧,改变思维方式,获取成功!感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张娜女士,为本书配画了全部插图!更要感谢那些为本书提供材料而又未及一一注明的人们,他们的帮助更有力量。

我坚信,本书的写作,有其存在之意义。

何山石

2015年10月于武昌

目录

自序

屠呦呦:从中医典籍中汲取智慧

莫言:向传统而生

费曼:大道至简

曼德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李政道:“坚忍”之恒道

邱吉尔:永不言败的“行健”者

蒙代尔:领异标新

库切:君子慎独

贝克勒尔与巴甫洛夫:辨夷知微方通神

鲍林:不卜亦先知

爱因斯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玻尔:敏于事而勇于行

海森堡:穷则变

蒂勒、查德威克:日三省吾身

德布罗意、盖尔曼: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肖洛霍夫:谣言止于智者

纳什、居里夫人:士不可不弘毅

薛定谔、基辛格: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

崔琦:志于道,游于艺

特丽莎、马塔伊:爱人者,人恒爱之

多萝西?霍奇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弗里德、萨哈罗夫:换位而思

罗斯福:天生我材必有用

麦克林托克、弗里施、特明:以心即物

马勒、海门斯:于无疑处有疑

曼斯菲尔德、费米:自诚明

萨拉马戈、海明威:文以载道

卢瑟福:卑以自牧

范特霍夫、白川英树:格物方可致真知

米歇尔、谢林顿:三思而后选

聂鲁达、泰戈尔:童心未失两圣贤

赫维奇、埃特尔: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后记

序言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曾作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汉内斯·阿尔文为何会对孔子的智慧表达如此崇高的敬意,已不可求证,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就是汉内斯·阿尔文的思维,是在他对孔子智慧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找到了与这位东方智者思维能内在汇通的结点,所以,他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膺服。

汉内斯·阿尔文是从“人类要生存下去”这一普世命题出发来谈孔子智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智慧的启发,就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扩充至这位东方智者给这个世界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启发力量。

应该说,像汉内斯·阿尔文与孔子智慧这种极富意味的思维对接,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是经常发生的,而且,发生的主体也不仅止于诺贝尔获奖者与孔子之间,比如莱布尼茨对《周易》二进制思维的惊叹,拉康在进入老子的思维世界之后,深为折服,并且谦虚地认为自己是受汉语的影响,才会对语言问题有一点研究。

这都生动地说明,在当下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智慧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总结中国传统思维智慧对世界的启发以及寻找中国传统思维与世界其他民族思维的共通性,是有意义的。

这便是本书《诺贝尔奖与中华传统智慧》写作的重要缘起。

《诺贝尔奖与中华传统智慧》选择了屠呦呦、莫言等近五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他们的成功,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进行总结,以让那些在路上的成功追求者,瞻仰前贤,获得启示。同时,从我们渊深源厚的传统文化中,如经、史、子、集中进行搜罗,找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类同的思维智慧,让读者在中西智识的辉映中,领略成功思维的美妙,为自己的成功获取智力支持。

鉴于讲清楚我们民族的历史,讲明白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讲好中国故事时,往往会陷入板滞、呆涩的尴尬境地,所以,本书抛弃了令人生厌的、面目冰冷的学术式书写,而是将我们的传统智慧,与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一并用故事的方式,温暖地呈现给读者。我总是相信,在中国人普遍脱离传统已很久、几代人几乎未曾得传统文化濡养的背景下,讲中国传统文化,浅显一点,再浅显一点,离我们的人民就近一点,再近一点。

这本小书,在如下三个层面上,进行了粗浅探索。

其一,人获得成功,助推的因素很多,但思维方式无疑更为重要,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其是之谓l如白川英树因为可导电的塑料而获诺贝尔奖,若没有逆向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坏事何能成为好事?之所以有时候获得成功如此艰难,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定式、陈规、惯性等砌起来的高墙给禁锢起来,我们走不出这厚重的高墙,便无法触摸成功了,思维若不能破茧,人生便难臻成蝶之境!

其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智慧,与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功思维,在内理上是完全相通的。还以白川英树为例,他的使不导电物导电的逆向思维,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维完全同趣,白川英树用这种思维来解决科学研究难题,孔子用这种思维来处理人际关系,实现自己内心道德的完善,两者同趣同归。

其三,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通过这种中西合璧的呈现方式,我们能更好地检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当然,包括前人的思维方式与成功法则。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只是站在墙内揽镜自照,赏也罢,批也罢,爱也罢,恨也罢,都是自家言说,而不能看到墙外的风景给我们提供的参照。本书的写作,就是想找到这样一种参照,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到底有多大的弹性,足以支撑国家、民族、个人的成功!

以上便是对这本小书的大概描述,书中的诸多观点,仅仅代表本人一种致思的努力,若对读者诸君有一丝启发,则善莫大焉。当然,恳请深爱传统文化、对成功有渴求的同道中人批评指正,以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认、更全面的把握,应是更幸福的事!

内容推荐

85岁的老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个朴厚长者的成功光华,再度诠释了获得成功与对接传统智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亦再次昭告世人,欲使人生破茧成蝶,突破禁锢重重的思维高墙,从传统智慧中去获取有如神启般的灵感,将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何山石编著的《诺贝尔奖与中华传统智慧》选择了屠呦呦、莫言等近五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将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与中华传统智慧相结合,一并用故事的方式,并配以三十多幅精美的插图,温暖地呈现给读者,以让那些在路上的成功追求者,瞻仰前贤,获得启示,并从我们渊深源厚的传统文化中,如经、史、子、集中进行搜罗,找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类同的思维智慧,让读者在中西智识的辉映中,领略成功思维的美妙,从而破茧成蝶,走向成功。

编辑推荐

何山石编著的《诺贝尔奖与中华传统智慧》一方面,选择了屠呦呦、莫言等近五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他们的成功,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进行总结,以让那些在路上的成功追求者,瞻仰前贤,获得启示;另一方面,从我们渊深源厚的传统文化中,如经、史、子、集中进行搜罗,找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类同的思维智慧,让读者在中西智识的辉映中,领略成功思维的美妙,为自己的成功获取智力支持。本书不仅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揭示了我们的思维何以被种种定式、陈规、惯性等高墙禁锢,而且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如何推倒重重高墙,从而破茧成蝶,走向成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奖与中华传统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山石编
译者
编者 何山石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53995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5251625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