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乾隆时代/中国历史人物时代视角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们心目中的乾隆皇帝,是一位英明帝王,但也是一个昏聩君主;人们心目中的乾隆时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认识和真相之间常常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可喜的辉煌背后也有可悲的历史。

看似平和的时代,其实暗流涌动。封建制度中最后一个盛世虽然来得十分华丽而辉煌,但依然挡不住一个朝代走下坡路的趋势。

本书将为你揭晓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秘密……

内容推荐

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君主,乾隆皇帝遭遇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中的世界日新月异,这是骄傲的乾隆皇帝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乾隆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祖先打拼下来的江山,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个君王所能享受到的所有尊荣。不过,坐享其成的乾隆,还是“兢兢业业”地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乾隆时代。

乾隆时代,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在对外关系上,都达到了顶峰。乾隆作为这泱泱大国的唯一主宰,亲手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但同时也亲手结束了这一切。繁华过后,清王朝的隐患终于浮出水面。

繁荣、浪漫的乾隆时代,在一派祥和兴盛中开场,却在危机和隐患的夹击下没落。

本书将为你揭晓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秘密……

目录

鼎盛与革命:沉睡中的“东方大国”

 乾隆与他的“盛世王朝”

 风起云涌的世界景象

辉煌与腐朽:雾里看花的政治格局

 守成君主的政治游戏

 腐朽: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繁荣与衰落:兴盛与危机并存的“盛世经济”

 清王朝最后的经济腾飞

 暗潮涌动的浮华背后

巩固与扩张:英明帝王的军事作为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炫耀:战争的隐秘动机

兴盛与压制:文化工程与文化公案的并存

 绚烂光彩的文化盛宴

 文化.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大邦与闭关:走上下坡路的乾隆时代

 传统“大国”的浮华与繁荣

 闭关锁国:国势衰弱的直接诱因

忠诚与奸邪: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老面孔

 盛世皇帝的左膀右臂

 “和砷效应”:不得不提的弄权巨贪

追忆与反思: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乾隆皇帝的功过是非

 无法挽救的没落王朝

后记

试读章节

“盛世”是现代人评价历史时经常使用的时髦词。从“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仿佛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作为的君主和能臣,不断创造着治世的辉煌;仿佛总是在老百姓最苦难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救世主,为他的子民们建造一个“太平盛世”。

于是,乾隆皇帝也凭借着自己的“文治武功”在青史上留下了“盛世之主”的美誉。只是这美誉曾被人比喻成“凤尾”,纵观18世纪的乾隆帝,这个比喻却也贴切。毕竟,他的盛世是靠着老祖宗的阴功,祖辈和父辈驰骋沙场、节衣缩食换来的。因此咱们的乾隆皇帝开始了漂亮的凤尾应该干的事,赦免宗亲,肃清吏治换来了“文治”的盛世;平定叛乱,开疆拓土换来了“武功”的盛世——看看,一幅太平盛世的美好画卷展现在咱们老百姓的面前了。

然而,咱们的老百姓忘却了他凡此种种的举动靠的是什么?咱们的老百姓忘却了“文治武功”背后的暗流汹涌:大兴土木、生活奢靡、宠信奸臣、民族压迫……矛盾一点点地出现,矛盾一点点地累积,矛盾一点点地爆发!

清平的盛世

有人曾经给“盛世”下了这样的定义: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样的标准是否符合科学,我们也暂且抛开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标准也当一次历史的“审判长”,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指点江山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史,一个朝代强盛与否不是来自于军事的强大,也不是来自于文化的鼎盛,而是取决于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政策。正所谓军事的强大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却需要政治的保障。由此可见,无论军事、经济还是文化,这里所要谈的一切都要从政治谈起。乾隆时代政治的决策权不是掌握在宦官手里,也不是掌握在外戚手里,更不是掌握在权臣手里,这一点,无论是野史里的乾隆,还是正史里的乾隆,都毋庸置疑,这位皇帝有一个原则,“大事我做主”!因此,谈乾隆时代的政治就离不开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继位不像康熙皇帝那样“临危受命”,也不像雍正那样“夺嫡之争”,乾隆是“密制建储”制度的第一位受益人,因此,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没有“死党”,所有的人都在察言观色,试探着这位新皇帝!所以,这位皇帝更希望通过自己治国才能的展现而在臣子们、臣民们心中树威立信,于是就有了后面他矫正了祖父和父亲的“宽纵”和“严惩”,推行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宽严相济”的政策,结果呢,既得到了亲贵的支持,建立了自己在亲贵中的威信,又严惩贪渎,建立了自己在百官中的威信。另外,经过康雍两朝的大治,我们这位皇帝当上了守成之君。他的守成可不是“隋炀帝式”,而是真正渴望能有自己的建树,或者前面所说的,是希望当一个称职的“凤尾”。于是减免赋税便成为乾隆或者说新朝廷争取各阶级民众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如遇有水、旱、雹、地震等灾害,也都增加赈济和减免额赋,并一再废止各地的多项杂税,再加上重农兴桑、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人们怎能不把他当成治世的明君呢?

跨马驰骋

乾隆本人被人们称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乾隆也自诩“十全老人”,这些盛誉都来源于乾隆时代军事上的十次战争。不管是后人的评价,还是他自己的评价,这里面都有些“吹”的成分。首先,乾隆并不像自己的爷爷康熙那样御驾亲征过某次战役,在其用兵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轻敌和判断失误,至于用人方面基本算得上得当。其次,这十次战争也不真的都充满了正义的色彩,比如大小金川之战,就有多管闲事,炫耀自己之嫌。不管这十次战争业内外的人士给予的评价如何,这十次战争的结果确实达到了一个开疆拓土、稳定局势的目的。至于十次战争中有那么一两次掺杂些别的目的,也无可厚非,毕竟早年乾隆皇帝本人确实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这十次战争也确实有消除内忧外患,统一国家,开疆拓土的作用,当然也确实证明了军力国势强盛。没有强大的国势,没有强大的军队,又怎能保持全胜纪录呢?大家别忘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初定江山百业待兴,然而正在此时草原霸主颉利向大唐发动了战争,唐太宗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势,没有强大的军队,被逼无奈只得用大唐国库里所有的钱向颉利求和,唐太宗让史官把这次求和详细记录下来,称之为“便桥之耻”。这难道还不足以成为军力国势衰弱的教训吗?至于“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这条,就要交由大家去揣摩了。

说来说去,忘了告诉大家都是哪十次战争了:一是公元1747年平大小金川;二是公元1755年平准部;三是公元1757年再平准部;四是公元1759年平大小和卓;五是公元1769年平缅甸;六是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七是公元1788年平台湾;八是公元1789年平越南;九是公元1791年平尼泊尔;十是公元1792年再平尼泊尔。看看,在封建王朝那种功归皇帝,过归大臣的时代,这样的战功也的确辉煌,当年的康熙皇帝也不过就是平噶尔丹、撤三藩、收台湾,咱们这位乾隆爷都可以和他的皇祖们相媲美了,又怎能不得意呢?P3-6

序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使我们在阅读和面对历史时,始终存有一种既是敬畏又是欣喜的态度。于是,我们有了急切地占有历史资源的热情,或者,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用历史的资源去丰富我们现在的生存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我们很谋略地在阅读历史,以为历史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谋略库;所以,我们很技巧地在曲解历史,以为历史处处可以为我们所用。

这样的话,读史就可以明智了!

而我们从何处去感悟历史的魅力,又从何时拥有历史的智慧呢?

读史即是阅世,明智才能获得新知。

所以,历史是人生境界中思想和智慧的风景。虽然已经是过去的,却不仅仅是外在的。

历史是已经远离我们现实之外的事情,但我们却不曾在记忆中将它们删除或更改,或者说,当我们在一次次地反观和解读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在感受和体验来自历史深处的记忆和意义。当历史包容和容纳我们的所思和所想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历史的场景中再次亲历和面对真实的历史和完整的历史,而不是片断中的记忆和断面上的遐想。

我们始终绕不开对“历史·人物·时代”以及“历史人物·历史时代”的综合理解,所以就有了本丛书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

关键人物和历史时代的重合视角,真实人物和宏观时代的历史相遇。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

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和拥有属于我们的历史。

关键人物和历史时代的重合视角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特殊时代,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对特殊时代和关键人物的评价去认识历史?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在读史的时候都会面对这个问题。小到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大到对某个时代的历史定位,都有说不尽的话题,而且在人们眼中历久常新,比如对曹操的评价、对“杯酒释兵权”的认识、对康乾盛世的看法等等。

关键人物与特殊时代,就如同树木与森林;而特殊时代与整体的历史相比,就像是森林之于大地。观察树木,我们可以知道其物种、习性,但是不知道为何这一物种能够生存;观察森林,我们可以知道其与当地水土、环境的关系,但是不知道这片森林在何时出现、为何会以这样的物种形式出现;观察大地,我们能够知道森林与树木生长的原因,但是无法断定大地之上会孕育出怎样的森林与树木。

人物、时代与历史也正是如此。了解了人物,我们便知道他的生平、功过,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就要靠了解他生活的时代来解决;同样,当我们知道关键人物所生活的特殊时代,我们会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为何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推动历史,而这个时代为何会H{现,则是考察时代本身所不能解决的,必须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去思考历史的整体变迁。

关键人物、特殊时代与整体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必须将其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读史中得到有益的借鉴。而整体的历史是很难在朝夕之间了解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也不会产生真知灼见。既然如此,何不从具体的人物与时代中去感悟历史呢?

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睿智或神勇,也不在于他们的人生如何丰富多彩、跌宕起伏,而是因为他们处在时代关系网络的交汇点上。

某个时代所承扫的历史任务、所耍解决的发展难题以及思想与社会方面的变迁,是这个时代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时代的关系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之中,有的人物身上只体现出其中某一个具体特色,比如商鞅、李斯、霍去病、岳飞;而有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与奋斗过程,则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昕有特色,并且能够将其个人特色与时代特包融为一体,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无法替代的代言人。

当我们对时代的特色有所了解,并且沿着时代特色的轨迹去探寻,就会发现,那些历史上关键人物的生平经历,已不再是充满传奇和神话的不解之谜,而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必然发展。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摆脱以往那种“传记式”的对人物的理解,才能将对人物的审视和对时代的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对历史产生具体而宏观的认识。

真实人物和宏观时代的历史相遇

一如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同的时代也是各具特色。看似重复的两个时代,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内存特点。划分时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还是技术进步、思想转变?

这些都可以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准,但未免都有过于简单化的弊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的内在合力。而这种合力,则是无法简单地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以标志性的人物来划分历史时代。用人物来划分的时代,更加人性化,更加感性、有人情味,也因其具体、形象而更易于接受阳理解。

乱世出英雄,所以才有了征战沙场开疆拓土的开国皇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才催生了兢兢业业遵循祖制、创造一代盛世的守成之主……金戈铁马的秦汉和同造就了项羽、曹操,浪漫开放的唐朝培育了唐太宗、武则天,阴郁不定的明清走出了朱元璋、乾隆……我们不能否认,时代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烙上的深深的印记,这是历史的力量,是时代的作用。

讲到这里,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上,那就是“究竟是英雄创造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英雄?”这里我们可以将概念适当调整一下,变成“究竟是伟人的性格影响了时代,还是时代的特帝的“大印”。而接下来,在这个朝代里所发生的一切也就都可以理解了。

当这个真实的人物遇到了属于他的时代,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是灿烂如焰火照耀后世,还是凄冷如流星转瞬即逝?

传奇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草根皇帝的代表,出身贫苦,历经磨难终于登上皇位。时世的艰辛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即使是当上了皇帝,他依然在很多地方“同执”地保持着他的“草根本性”。比如说节偷,正是由于创业的艰难,让朱元璋对他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小心翼翼,倍加呵护”,于是才有了那么多的文字狱,才有了东厂这个“特务机构”。整个大明王朝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在朱元璋的统治下,稳定中隐藏着危机,安宁中透露出紧张的气氛。

拥有耀眼光环的乾隆皇帝,在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君临天下,当时全国上下一派祥和景象,因而乾隆皇帝表现出了他个性中张扬、洒脱的一面。他多才多艺,与此同时,清王朝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他好大喜功,于是清王朝连年征战、战事不断……在几十年后,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则显得小气而悲观这并非个性使然,更多的则是时代变迁,分别将人的个性中光明与阴暗的两面凸显出来。

不管怎样,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时代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真实人物和宏观时代总是在历史的环境中彼此相遇而又相互牵连。

恰当或准确的阅渎历史的视角,也许正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关键,将历史人物与历史时代相结合,以具体的人物为点,去解读历史时代的要素,并在时代的环境中分析人物的人生成败与得失c这既不是单纯的人物评论,也不是苍白的时代概括,而是两者的组合产物。时代与人物的交相呼应而组成的历史画卷和场景,是人们品读历史的适当入口,也是我们还原历史的必然出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开始了,在通往历史的道路上。

后记

盛世与隐忧是乾隆时代的关键词,顺着这条线索,你可以感受到真实的乾隆时代。

盛世来自康熙、雍正时代的财富积累,乾隆能享受到这份财富,是他的福气。但是,享福的时候不想着再去创造和累积,本钱吃了数十年,终于被吃完了,留给后代的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后代没有吃的了,又没有接受到好的创造方法,反而继承了恶习,隐忧演变成了现实,终于有一天,盛世没落,世人感叹。

一个时代需要用心去刻画,因为这个时代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人物有机编制而成的,当我们诉说一段历史,诉说一个时代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刻画这个时代的众生相,而这些人正是“指点江山”舞台上的正反角色。

评说一个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普通群众有其朴实的目光,学者有历史的目光,艺术家有艺术的目光,但是不管怎样,让我们“以史为镜”,感悟历史,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再创辉煌!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关系,历史人物等诸方面力求全面地向大家展示这个时代的功与过,力求全面地向大家展示这个时代给世界、给中国、给今天、给未来带来的点点滴滴。在正说的基础上,也糅进了很多传说故事,希望读者能一边客观地审视历史,一边还能偷偷地笑上几次,在轻松中体味历史时代。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人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受益匪浅,因为篇幅问题不能一一致谢,这里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一并表示最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乾隆时代/中国历史人物时代视角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857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9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 17: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