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
内容
编辑推荐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文笔生动、鲜活,以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连缀而成,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被誉为国内第一部最为完整的胡耀邦传记。《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以女儿满妹的视角写父亲的一生,亲切感人;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或知之笼统的历史细节和重要史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一部以文学之笔撰就的具有学术价值的领袖传记,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内容推荐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是胡耀邦同志的女儿满妹满怀思念撰就的纪念父亲的感人文字。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的一生和最后的日子,多侧面地回顾了父亲的革命生涯与精神风采。《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对人们了解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那段百废待兴、艰辛备尝的岁月,对于学习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研究十年“文革”史、拨乱反正史、改革开放史等具有独特、珍贵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永远的沉默

 1 想对父亲说

 2 最后的故乡之行

 3 跨越太平洋的焦虑

 4 父亲还在吗?

 5 每天4000余人自发吊唁

 6 追悼会里里外外

第二章:浏阳红小鬼

 1 贫苦的农家娃子

 2 14岁只身投奔革命

 3 大难不死

 4 没见过这么年轻的首长

第三章:驰骋在疆场

 1 终于上了前线

 2 活跃在太原战场

 3 挺进西北西南

 4 解甲履新 建设川北

第四章:团旗火样红

 1 “务于七月底抵京”

 2 团中央第一书记

 3 学生们的朋友

 4 运动中的思考

 5 廼兹府关东店

第五章:风雨正义路

 1 代职湘潭地委

 2 任职陕西省委

 3 “文革”被打倒

 4 “红小鬼”还是“胆小鬼”?

 5 “三胡一王”的故事

 6 一夜之间

 7 五七干校的磨难

 8 给外婆写悼文

第六章:激流沉与浮

 1 新“三门”干部

 2 “假如我能活到那一天……”

 3 再次被打倒

第七章:真理的号角

 1 带给叶帅三句话

 2 拨乱反正的序曲

 3 理论的旨首和投枪

 4 冲破“两个凡是”

 5 第一次理论交锋

 6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7 一个存在不同看法的会议

 8 功绩讲够 错误说透

 9 几乎没有被记述过的一段

第八章:圈点平冤案

 1 中组部的鞭炮声

 2 积案如山步履维艰

 3 雪中送炭急人所难

 4 “这样的案子你也敢翻?”

 5 解决殃及1亿人的问题

第九章:人格的追求

 1 推不掉的重任

 2 “讲真话符合人民利益”

 3 “知识是领导的本钱”

 4 人与神的困惑

 5 宽厚博爱之心

 6 “东郭先生”

 7 慈祥的长辈

 8 家事乡情

第十章:跋涉新长征

 1 “要吃米,找万里”

 2 先跑“老少边穷”

 3 一心让群众脱贫致富

 4 来个“反弹琵琶”

 5 “星罗棋布地建设”

 6 “南深北黑,比翼齐飞”

 7 轻车简从首长失踪

 8 “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

 9 “个人的作用任何时候都是第二位的”

 10 未完成的夙愿

第十一章:勤政中南海

 1 打开改革开放的窗口

 2 文学艺术的春天

 3 新闻要让人爱看,爱听,爱读

 4 尊重教师尊重知识

 5 “相遇贵相知”

 6 批阅人民来信两千封

 7 “唤起国民的竞争精神”

 8 独特的外交风格

第十二章:引退勤政殿

 1 推进“全面改革”

 2 重建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

 3 为了端正党风

 4 建立“第三梯队”

 5 厉行机构改革

 6 坚决废除终身制

 7 辞去总书记职务

第十三章:共青山水情

 1 共青的来历

 2 选址富华山

 3 安息共青城

附录:胡耀邦生平大事年表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4岁只身投奔革命

1926年7月,北伐军进入浏阳后,当地农民运动有如干柴烈火,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1927年5月发生“马日事变”,农会骨干遭到屠杀,8月下旬,湖南省委决策打长沙,9月放弃这一计划。那年,父亲12岁,正在高小读书。深受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影响和进步老师们的教育,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里仁学堂的校长陈世乔指定为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

那年秋天,湘赣边界爆发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27年9月17日,起义部队主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三个团损失甚重,被迫南撤,辗转会师于文家市。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堂的一间教室里,主持召开了扩大到营一级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做出了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决策。

20日清晨,千余名起义官兵在里仁学堂的操场上整队集合时,父亲与他姨妈的儿子杨世峻等一帮高小学生,嘻嘻哈哈地趴在学校围墙的豁口上看热闹。当时这些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正在目睹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

父亲看见一个面容清秀、长发掩耳,上身穿着一件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声调高亢地说:这次秋收起义我们打了几个败仗,这不要紧,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还留有队伍。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革命总是要发展的,总是要胜利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可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因为老百姓在我们这一边,有了群众就有了天下……

这时,队伍里有人议论说:毛委员讲得真好!

父亲这才知道,讲话的这个人叫毛委员。

这是父亲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年代里,自己的命运竟会和这个高个子的毛委员联系在一起,并终生追随他的事业。

9月21日下午,工农革命军由毛泽东率领,沿着罗霄山脉南下,向江西进军,一些乡民和学生跟在部队后面送行。父亲和他表哥也尾随着队伍,一直跟了十几里地。后来不少人都陆续回家了,父亲却跟着革命军一直走到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高升岭,在起义军的一再劝阻下才折返回家。

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里仁学校的校长和有进步思想的老师们遭到通缉,不久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父亲和同学好友冒险到老师家悼念。

学校被迫停课,父亲无学可上,回到家里。浏阳被国民党占领,共产党和农民起义军转入地下。

这时,父亲常去五神岭玩,他外婆、舅舅就住在那里。那里的将军庙则是革命者聚集的地方。当地十三乡地下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们早就知道他,常派他写口号,组织孩子们贴标语。由于父亲比其他孩子有文化、见识多,点子也多,就被同伴们当做“总指挥”。他一去,孩子们就聚在一起,听他讲故事、讲见闻,有时还跟他学唱歌。

后来学校复课了,父亲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1929年夏天,父亲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恰逢浏阳公学创办招生。这所当地唯一的县立中学,那年共招收100名新生。这是那位远房长辈胡祖荣,坚决地要求祖父,让我父亲和他的儿子胡耀清一起报考。

浏阳县城离父亲家80多里地,他再也不能走读了。但在学校食宿,一个月至少得3块银圆,加上每学期10块银圆的学费。一年起码需要50块银圆的费用。这在当时相当于25石大米,对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来说,委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国外出版的一些关于父亲的传记中推断,能承受这笔费用的胡家,不会是贫农,至少是个小康人家。

事实上,1926年父亲考上文家市里仁学堂时,就因家境窘迫,祖父无奈,停了伯父的学,以全力保证在学习上比伯父显得更聪睿、更有悟性的父亲能够继续读书。

这次,祖父又一次咬紧牙关,同意了胡祖荣的第二次坚持。父亲以他的早熟和过人的智慧,没有辜负众乡亲们的期望和祖父母及兄姊的拼命劳作。没过多久,入学考试的成绩张榜公布在浏阳县城里。至今家乡不少老人们都还记得,父亲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浏阳公学这所远近闻名的学校。

父亲考上中学,在乡亲们眼里就像考中了秀才,对于仅有几十户人家的苍坊村来说,是一件大事。胡氏祠堂族会再次开会,决定由胡氏宗族担负父亲上学所需费用:祠堂负担2/3,久如会负担1/3。我祖父为那50块银圆的学费和生活费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贫困使得早慧早熟的父亲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父亲的中学英语老师喻科盈老人说:“我的印象是,他天资聪明,学习认真,不懂就问,好追根求源,成绩优秀,在班上一直是佼佼者。”

父亲在浏阳公学的同班同学俞文彬也清楚地记得:“我们同学对耀邦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他是全校的高才生,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语文和英语,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他的作文常被张贴在墙壁上给同学们示范。喻科盈老师在他的英文练习本上,总是批着:Very good!他是班干部,组织能力和工作方法都很好,所以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尊敬他。”

父亲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条理清晰,文字简练。有一次校长吴纪猷在学生作文栏里看到他的一篇文章,十分欣赏,在全校师生集会上表扬了他。这件事就如父亲考取这所初中一样令人难忘。他在那次作文考试中描述的农民艰辛劳作生活的文章,被判卷老师评为第一名。

父亲的记忆力好得出奇,上初中时就能从头到尾一字不错地背诵《滕王阁序》。这使教国文的周乃经老师对这个来自偏僻南乡的穷孩子印象极深。

父亲的姨表兄杨世峻,书没有父亲读得好,考试遇到难题答不出来的时候,就找父亲帮忙。父亲个子小,坐在教室前面,考试时一有东西打到他身上,那准是表哥的小纸团。父亲就将答案写在纸团上,再扔回去。

父亲与杨世峻非常要好。杨世峻比他大两岁,人高马大,十分威武。父亲跟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不用再担心大同学欺负他。每当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寻衅跟他过不去时,杨世峻总是出来帮他打架,拳脚相助,奋力解救。

这种取长补短的“互助”,可以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开始。杨家住文家市,其母是我祖母的远房表姐。后来杨世峻与父亲分别参加了红军,从此改名杨勇。这位在长期革命战争烽火中建功立业的勇士,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

父亲在课余活动时间也很活跃。他喜欢朗诵,擅长演讲,是校鼓乐队的鼓手,喜欢参加竞争性的运动,担任过篮球队的队长。

住校使父亲有机会阅读报纸,接触社会。他结识了一个家住东乡、思想进步、年龄比自己大三岁的万宝久同学。接触多了,万宝久常悄悄告诉他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等等。慢慢地,父亲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顾拼命读书了。1929年冬季,父亲由同乡杨贵英、李敦影、邱维等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就这样,父亲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生涯。

1930年4月初,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第一、三、四纵队攻占万载、铜鼓,进入浏阳境内,直接威逼浏阳县城。国民党浏阳当局惊恐万状,实行全城戒严,县立中学解散。5日拂晓,红军攻克浏阳县城。

然而,敌人援军很快赶到,红军受到两面夹击,4月10日撤出浏阳。此时,学校大部分教员、学生四散出走。由于万宝久说红军可能会乘胜攻打长沙,父亲便和他决定一起去看看。他俩向学校庶务要回了已交的伙食费,和英文教员带着的十多个学生结伴而行,向长沙出发。路上,万宝久告诉父亲,他是秘密团员。

到了长沙,父亲和万宝久在妙高峰中学住了三天,听到从浏阳来长沙的人说红军主力已经转移,没有被消灭的国民党民团和红军游击队还在城郊对峙,万宝久认为红军不会攻打长沙了,便跟父亲商量好一起先回到县城,然后分别回家一趟,再去参加红军。第四天,两人动身往回走,快到县城时父亲碰上了一个远房叔父,于是和万宝久分手,各自回了家乡。

回到中和乡已是5月中旬。其时,家乡到处是一片革命景象,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父亲一到家,赤卫队员、少先队员们便纷纷向他打听县里和省里的消息。

6月后,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红军打平江,克浏阳,攻长沙。7月,已是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的父亲,与乡工作人员一同创办了少共列宁学校,搞得红红火火。此时,中共浏阳县委决定,分别从东、南乡抽调大批干部去西、北乡开辟工作。木匠出身的李敦影被调走,父亲被委任为团支部书记,一直工作到同年9月。10月,父亲被调到浏阳县第十八区区委工作。那时,父亲整天忙着写标语,印传单,教农协会员唱歌,集会上登台演讲,在宣传工作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久,他被到浏阳、茶陵等11个县选拔干部的湘东特委看中,前往江西湘东特委儿童局工作。

1930年8月,毛泽东直接指挥的红军从江西长驱直人。攻进湖南,一举全歼了进驻文家市不久、立足未稳的戴斗垣旅。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情绪更加高涨,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

当时,湘鄂赣(即浏阳、平江、修水、铜鼓、通城等县)边区和湘东特区相互间的主要往来通道,是由宜春到萍乡间敌人控制较弱的一条较窄的封锁线。但通过这条封锁线要涉袁长河,过30多里沿途有不少碉堡的敌占区。因此,宜春县游击队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经常来往于两区的干部以及信件、物资安全通过。

那次,父亲和其他二三十人连同信使,随一支游击队下山,刚刚进人白区边界,正碰上出来巡逻和侵扰边区百姓的敌人。敌人见父亲他们人少势单。便猛烈开枪攻击。敌众我寡,游击队负责人当即决定撤退。山路狭窄,情况紧急,不到15岁的父亲被且战且退的人们挤掉了包有被单、鞋袜和褂子的包袱。同行的人们被这一吓,不愿再去,坚决要回家。父亲也需重整行李,便与他们一起回到了家乡。

11月初,父亲重新收拾好行李,独自一人找到了游击队,要求再闯敌人封锁线。这回被护送的约有三四十人,护送的人员也增加了,采取半夜通过封锁线的办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顺利通过白区后,父亲独自一人连续走了两天山路,最后到达了莲花苏维埃特委。当时党特委书记李孟弼、苏维埃主席张启龙、团特委书记罗青山,将父亲留在了特委任职儿童局局长。此时,父亲整整15岁。

1931年2月,父亲被调到湘东南特委,担任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

1931年8月,父亲又被调到湘赣省委所在地永新县,担任省儿童局书记。当时在永新县城北门有一座木质的二层小楼,门口挂着省少先队总队部和省儿童局的牌子。二层东边是省少先队总队部,二层西边是省儿童局。一层是杂货铺。父亲住在二层西边,与住在东边时任省少先队总队长的谭启龙是邻居。父亲比谭启龙小一岁,两人很快成了十分要好的同志和朋友。他们不但一起工作、学习,还一起休息、玩耍。一有时间,父亲就教自幼失去父母的谭启龙认字。

那时,16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参加少先队,过半军事化的生活。他们打着黄绑腿,戴着红领巾,拿着梭镖或大刀,每天操练,有时还配合红军打仗。而16岁以下的孩子则由儿童局组织,除了站岗放哨以外,就是识字、唱歌和跳舞。

在谭启龙的记忆中,父亲“是那里少有的初中生,不但能写文章,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刻蜡版”,算得上“一个见过世面的小知识分子”。根据他的回忆,那时的父亲“生性活跃好动,组织能力强,善于组织安排,把儿童局的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当时出版的《列宁青年》和《共产主义儿童报》上都有他的笔迹”。

1932年12月,父亲和谭启龙、宋新怀等跟随冯文彬。到了中央苏区团中央局。

当时任苏区少共中央局副书记的冯文彬,在去湘赣省委检查工作时认识了父亲。40多年后冯文彬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那个16岁的未成年人,正在编一个儿童刊物,自己写文章,自己编排,自己刻蜡版印刷,自己搞发行。编得生动活泼,很有内容。”

P43-49

后记

时光荏苒,转瞬间拙作已面世五载有余。每每念及当年撰写和出版的艰辛,仍恍如昨日,不胜欷嘘……

谢谢广大读者多年来一直购买并阅读本书,也不断有人来信谈感想、讲亲历、析正误、提建议,其细致认真与热情,令我感动不已。

承蒙专家厚爱,五年多来本书屡获殊荣。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图书奖到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从徐迟报告文学奖到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以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评奖时总有专家提到本书,满怀感情地褒奖本书,以至数次高票胜出。我当然明白,这是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前辈们以此奖挹后学,也是对我的极大鞭策。

我更知道,本书无论畅销还是获奖,更多的是全国上下对父亲的由衷爱戴和思念。大家都想了解他、记住他,至今依然深深地怀念他。在此,我向广大读者和对本书给予过无私帮助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的深情厚意!

尽管当下盗版猖獗,盗版图书销售比正版书要火得多,但据出版社消息,本书所印早已告罄。出版社还告知,本书已被选进新闻出版总署的农家书屋书目,希望再版重印。

在深感不易的同时,很高兴有了勘误的机会。应当说明的是,更正内容除了出版方面的技术问题外,主要来自素不相识的读者来信,牵涉的往往是某一事件的确切时间、地点和数字,以及有关人员的准确称谓。凡此种种,我已核查后一一改过。非常感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写信帮我勘误的读者朋友们,还要为没有对你们的来信一一作复表示歉意,敬请大家理解和原谅!

为了满足读者的愿望并丰富版面,再版增加了不少照片。感谢新华社原高级记者崔宝林先生、北大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勃先生,以及有关机构、个人所提供的作品和帮助。只是父亲生平照片不多,保存分散,且年代久远,虽几经查询,仍有摄影者尚未联系到。出版社希望与这些摄影家尽快取得联系,并会按有关规定办理。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当这本书再次摆到父亲墓前时,又一个五年倏忽而逝。的确,人类的生命只是宇宙的瞬间。但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瞬间组成了永恒,并时而迸发出史诗般的璀璨。

父亲,你安息吧!

满妹

2011.03.30 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满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86546
开本 16开
页数 52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4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