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打开慕尼黑的秘密(王小慧与吾德市长夫妇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市长,能有多少传奇经历,又能有多“疯狂”?9岁立志“当官”,四十出头真的当上慕尼黑市长;25岁爱上了一个比他大8岁有6个孩子的女人。而她过着十年“双重”生活,白天在家照看孩子,晚上才回到男友那里,这样的事情,竟无一字绯闻。是媒体“笔下留情”,还是他们的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又是如何赢得市民信赖,连续十七年担任慕尼黑市长的?这种种谜团,著名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的这本新书首先为你“解密”吾德市长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王小慧女士的畅销书《我的视觉日记》后的又一部佳作。该书采用访谈的形式,以全新的视角,幽默风趣的语言,与慕尼黑市长吾德夫妇进行了精彩的对话,从而引出了这对不同寻常的夫妻许多传奇故事。

书中,吾德还会依据自身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畅谈对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以及青年亚文化的观点,并对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深受市民喜爱的吾德也将现身说法,揭开自己如何能够连续担任十七年慕尼黑市长的“诀窍”,并充分展示自己除从政之外的多项“才艺”,包括睿智的话锋、精彩的脱口秀表演等等。爱迪特则将讲述从市议员到“市长夫人”到摄影师再到电视大厨的角色转变,尽情展现“慕尼黑第一夫人”的亲和力。

故事本身已足够精彩,而和吾德夫妇有着近二十年交情的王小慧,设计的话题恰到好处,经常能激起对方的连珠妙语,既引人捧腹,又促人深思,让一对不同寻常夫妻的传奇故事跃然纸上,也让中国读者领略了政治人物的别样风采。

目录

我眼中的非凡夫妇

爱迪特:走出战争的阴影

吾德:艺术家庭的影响

乡村生活和早年婚姻

一本图文书引起的思考

两条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狂欢节之夜改变人生

反抗年代

十年“双重生活”

女法官与报纸主编

市议员与律师

六个孩子的新娘

女摄影师与副市长

追寻城市历史的壁画

文化论坛与女人沙龙

一个屋檐下的大家庭

第一夫人与市长

城市公共事业

宗教宽容的意义

国际活动和国际友人

卡巴莱小品与漫画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

电视主持人和城市协会主席

憧憬2018奥运会

情迷希腊岛

永久的伴侣:猫

魅力中国

试读章节

王小慧:亲爱的爱迪特,我们已经认识二十年了!虽然我们见面次数很多,但每次见面总有许多事情要说,每次都没机会真正好好聊聊。其实我一直想请你讲讲你的故事,我很好奇,今天终于有时间了。谢谢你。

爱迪特:我也很高兴接受你的访谈,我的故事很多,你想听些什么?

王小慧:听说你童年经历了战争的惊慌和恐惧,你的离奇故事从那时就开始了,那我们就从你童年开始聊吧。

爱迪特:是的,你说的没错。我们就从我的童年开始聊吧。我1939年1月12日出生,不过那时候二战还没开始。正如后来我所知道的那样,那年九月,因为我父亲要参战,所以我的洗礼只得匆匆完成。教父明显没怎么好好准备讲话,他把我说成是“祖国的儿子”。直到他给我起名叫爱迪特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匆忙之中搞错了我的性别。那时候女孩子无足轻重,“祖国的儿子”才是一个家庭的骄傲。

王小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重男轻女,到我父亲为止,我的祖辈都是“长子长孙”,我祖上有不少值得自豪的先人,唯独到我这代是个女儿。还好我父亲向来以女儿为骄傲。我的时代也提倡男女平等了。你现在是慕尼黑市第一夫人,但你并不是在慕尼黑出生的,而是在德国最北边,靠近波罗的海的基尔出生的,是吗?

爱迪特:没错,我的家原先和慕尼黑没有半点关系。我的母亲来自萨尔州,父亲来自柏林。

王小慧:那你的父母怎么去了基尔呢?与战争有关系吗?你对战争还有印象吗?

爱迪特:我父亲是名海军军官。战争开始前,就驻扎在基尔,于是我母亲和我三岁的哥哥就搬到了那里。我出生在基尔的海军野战医院。后来父亲被派到首都柏林的海军总司令部工作,我出生后在柏林度过了五年的光景。那时候我们住在里特希菲尔德区一幢狭小的双门联体房里。我的童年最初与战争无关,而是在“玩打仗”。路上到处是一堆堆准备用来加固路面的铺路石,我们就在石块后面闲聊,玩“高射炮”游戏,我们朝天上扔石头,好像这样能打中飞机似的。那之后没多久,我们就真的体验到了战争不是闹着玩的。柏林被炸了,夜里一听到警报声,我们就得马上冲到防空洞里躲起来。我们坐在受到惊吓而哭泣的人群当中,一直等到空袭结束。从防空洞出来以后,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到那些房子被炸了。

一天夜里,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在屋里睡觉,父亲突然叫醒我,把我抱到窗前,指给我看:“柏林着火了!”。但当时他一点也不惊慌,而是非常镇静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真正的男人气概。那一夜的天空通红通红,这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大火。

大人总认为孩子会特别敏感,其实并非如此。当窗外的大火已燃成可怕的景象时,我并不清楚眼前这场灾难的严重程度,我还无法理解一座着火城市的不幸。最多就是认识了火的危险,我开始感觉生活不再那么安定了。

大人们还觉得孩子在防空洞里会害怕,可事实上也不是这样。相反,只有当我看到大人的反应时,才意识到事情有多严重多危险。舅舅在斯大林格勒牺牲了,当母亲换上黑色衣服痛哭时,我才渐渐知道,一个模糊的难以捉摸的危险正向我们一步步逼来。亲人的突然消失使得家中的幸存者深陷恐慌和悲痛。当时我们不知道,大家都很喜爱的舅舅其实并不适合打仗。舅舅阵亡了,我外公最终得到的只是装有他骨灰的邮件包裹,外公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死亡之路,这件事的阴影他始终无法摆脱。

接下来的几天里,柏林不断遭到轰炸,我更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那时,我们必须穿着衣服睡觉,以备随时冲向防空洞。我意识到,我们已身处危险,不可能再过正常的生活了。一夜的轰炸过后,我们看到到处是被炸毁的房子和烧尽的废墟。花园也被炸坏了,眼前的一切特别触目惊心,透过一面残缺的墙看到一问有架钢琴的完整卧室,它兀自矗立在那里。我突然想到,这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家,我的房间,这让我非常害怕。此外,那些被炸死的邻居,那些坐在残缺不堪的房子旁和破损汽车前哭泣的人们,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在接下去几个轰炸的夜晚,我向天空祈祷,希望我们能够在这场厄运中不受到伤害。当听到从前线传回邻居的男人们阵亡的讯息,当听到孩子们的哭诉,这是最难过的时刻。眼前展现的是一片深渊,让我不再理解这个残酷的世界。

后来我们去了萨尔州的外公外婆家,那是一个很小的地方。那里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切如同往常一样井然有序。路上到处都飘舞着纳粹旗,游行队伍不断,有时还会经过家门口。我们看到邻居家的小伙伴弗里茨(Fritz),我哥哥欣喜地说:“啊,弗里茨也参加了!”他指的是希特勒青年团的游行和演习。这样一个游行演习深深吸引着男孩子,这支身着军装的队伍看上去充满活力,令人羡慕。男孩子都想参与其中,而不是做旁观者。军队的乐曲听起来让人激动,各种体能训练让男孩更显健美和阳刚。我的哥哥为此感到非常骄傲,连三岁的妹妹也能说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个复杂绕口的希特勒党派的名称。

王小慧:你的父亲作为海军军官,是在第一线作战,还是像一名高级官员在海军总司令部工作呢?

爱迪特:一半一半。他在军舰上执行任务时,我们几个月都看不到他。他在柏林总司令部时,每天晚上都能回家。他在那里是海军上将和最高指挥官的副官,他非常自豪能够这么接近舰队的最高统帅,他觉得这非常重要。每天早晨他穿着军装离开家,晚上也是这样回来。我曾一度觉得他只是在展示他漂亮的军装,我对这个印象并不深,只觉得他对一切都非常严格,甚至很刻板,刻板到难以忍受。有时,他在家也会谈到军事行动或者和其他军官的一些惊险遭遇。我对这些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我的哥哥却听得津津有味。

P28-32

序言

我眼中的非凡夫妇

我在世界上游历多年,在德国生活了23年,认识了无数有意思的人物,他们当中又有许多特别的、传奇性的人物成了我的朋友。

比如被称为世界两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丽莎(Lisa Dela Cala),她在事业最高峰时为了残疾的女儿毅然告别舞台,现在她与丈夫陪伴女儿住在与世隔绝的古堡里,只是偶尔在阳台上向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粉丝招手示意。没有一个陌生人可以进入她的古堡,更不让媒体采访拍摄,但是她却破例地给我讲她的人生故事,甚至几十年来更加破例地让我拍照和录像,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还有大艺术家汉斯(Hans Joerg Voth),他大部分时间孤独一人生活在南非的沙漠中,他甚至不用发电机,宁愿用汽灯、蜡烛,因为发电机的声音破坏了他所寻求的绝对寂静,会影响他的思维。他早已功成名就,随便画一张草图都可以在艺术市场上卖很多钱,他可以在大城市里住,拥有很多助手,但他宁愿一个人生活,甚至不要太太陪伴。在那里,他一切自己动手,过着几个世纪以前的“简单生活”,为他的精神世界辟出最大的空间而远离尘世的一切浮华与喧闹。

还有著名女作家、女权主义者安娜(Anne Rose Katz),60岁时,比她更著名的演员丈夫去世后,她不顾全社会的一片哗然,与一个小她一半年龄的青年电影导演热恋后结婚,写下了获得德国当年文学奖的爱情诗集。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讲的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她说:她一辈子没写过诗,更不要说是爱情诗了,但爱情使她获得新生。她不需要钱,所以把奖金捐给社会,但她需要社会认可她的爱情。在无数电视访谈节目中,她勇敢地向保守的德国社会宣称,为什么社会认可老男人娶年轻女子而反过来却不行?为什么爱情一定要建立在肉体而不在精神基础之上?她为女人争取同等权利而身体力行。就是她把我介绍给了吾德夫妇。

曾经有出版家朋友建议我把我这些朋友的故事写成一本书,那会很有意思。

可是,在所有这些朋友中,我最想写的、有最多故事可写的、最不同寻常的一对夫妇就是本书的男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安·吾德(Christian ude)和爱迪特·冯·威尔瑟·吾德(Edith von welser-Uae),他们的故事怎么看都更像是个传奇,可以写成小说,拍成电影,但虚构小说和电影中许多细节恐怕不及真实的故事那么精彩,这就是生活,他们的生活。

在本书的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前,他们生活经历迥然不同。

她是海军军官的女儿,总是居无定所,到处搬家,幼时经历过战争的纷乱,也尝过偏远地区的闭塞之苦,她在严厉粗暴、毫无温暖亲情的家庭里长大。而他出生时战争已经结束,他的父母是编辑和翻译家,住在慕尼黑市中心艺术家聚集的施瓦宾区,父亲为迎接他的出生写了首热情洋溢的诗,他在充满艺术与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展开梦想的翅膀。

她作为女儿,在半个世纪以前,勇敢地怂恿母亲离开父亲,提出“你为什么不离婚”,后来终于与母亲离开了那个专制的冷冰冰的家。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九岁时就编辑出版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份报纸”,他认为他编报纸就像农民的孩子种庄稼那样自然而然。

还在上中学时她就怀孕了。那时的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双胞胎孩子藏起来并躲到乡间去,否则孩子的父亲将被禁止参加高考。而他九岁时就立志当市长,在学生时代就成为活跃的青年政治活动家。

他们初次相遇在1968年,见面的地方很特别:慕尼黑市政府的大会议厅,他作为记者要采访那个著名的女议员,而她当时根本没把这个毛头小伙看在眼里。他俩压根没想到,这个会议厅将成为他们以后几十年里政治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五年后,在施瓦宾区狂欢节的夜晚,他们再次相遇。这一次爱情进发了火花。他坚信,他爱上了她,这是他命中注定的女人。而她也在稍稍踟蹰之后爱上了他。

但是,那时的她已经结过两次婚,有了六个孩子(其中有两对双胞胎),比他大整整八岁。而他只是个25岁的法学系学生,和同学住在集体宿舍里。

他们的决定是戏剧性的:在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法国旅行后,两人在分别时抱头大哭,因为他们不知如何面对她第二任丈夫,他是个好人。

当他鼓足勇气与她丈夫谈话时,没想到迎来的不是“决斗”,而是徐志摩式的奇迹,她的丈夫成全了他俩的爱情,只是希望她继续照顾孩子。

因此,近十年里她都过着一种双重生活,白天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晚上到男友那里去。一早她又要赶回家为孩子穿衣洗漱做早饭送他们上学。

所幸的是,她受到媒体的“保护”。虽然在当时,作为有夫之妇与一个小她八岁的男人有“婚外情”,照理是为社会尤其是以保守著称的巴伐利亚州所不容的,更不要说是一个议员,甚至还是一个女性。但民众爱戴他们也接受他们的爱情,因为他们十几年来一直积极地为社会为民众服务。

经过十年的“地下状态”后,他们终于结婚,组成了一个十几个人的

“大家庭”。虽然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婚姻,但他的父母理解他。当时让他感到唯一遗憾的是他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多年之后他把这些孩子看成

“上帝给他的礼物”,他坚信,只要你给他们爱,他们就回报以爱。他成为这些孩子们的“爸爸兼朋友”。

1990年他当选为慕尼黑常务副市长,1993年接任市长,以后连任四届,成为德国政坛上唯一连任时间最长的市长。在以保守著称的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能成就他那样的事业,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他是个“反潮流英雄”:

在全德国最守旧的巴伐利亚州,他是一名激进的民主人士;

在全州基督教民主联盟党执政的一统天下里,他作为社民党领袖被选为首府慕尼黑市长,包括反对党人也投他的票;

在天主教城市,他是一名新教教徒;

在著名的“单身汉大都市”,他却与15个家庭成员住在同一屋檐下;

在热哀于啤酒和足球的全城,他宣称更爱喝的是红葡萄酒,人生中“最不能放弃的是文学和猫”;

当所有人都在追捧实力更强、战绩更佳的拜仁慕尼黑足球队时,他却不畏指责,坦言自己是实力弱、战绩略逊一筹的“慕尼黑1860”的支持者;

作为宝马总部所在城市的市长,他却公开说自己是自行车爱好者,每年夏天带领普通市民骑车观赏城中名胜古迹,当义务讲解员;

他支持几年前仍被保守派猛烈抨击的同性恋现象……

尽管他如此与当地社会潮流格格不入,但他创造了德国政坛的历史纪录,每次选举的票数越来越高,甚至赢得超过三分之二的选票。

她不把自己局限在“第一夫人”这个位子上,在吾德当选市长后,爱迪特主动退出政坛,做她喜欢的摄影师职业,她出版了许多画册,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从事各种慈善活动,同时,她以她积累的丰富的政治经验,成为他最重要也是最亲密的顾问。

2005年,他被选为超过5000座城市、5000万居民的德国城市协会的主席。而她自2007年起,开始主持一档电视烹饪节目,并在节目中介绍由她邀请的有趣的名人嘉宾,我有幸成为这个节目第一期首播的嘉宾,没想到这节目后来大受欢迎,不断重播,甚至一天重播两次。

2009年,她庆祝自己七十大寿时,巴伐利亚州媒体写道:吾德家热闹得“像个王宫”。可见他们夫妇在慕尼黑受到怎样的尊敬和欢迎。

我与他们夫妇认识屈指算来已经二十年了,那年我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慕尼黑的摄影集《观察与体验》,市长主持的文化论坛邀我做嘉宾,他向所有论坛的参加者介绍我和我拍的那些照片,这对那时的我是极大的荣誉,是他把我一个外国留学生正式介绍到德国公众面前,介绍到德国主流社会和媒体面前,那件事是安娜促成的,因为她特别喜欢我的摄影,还请我为她那本爱情诗集拍摄封面作品,她后来选中的是我拍的抽象人体。

从此之后,我与吾德夫妇成为好友。当时作为摄影家的爱迪特说特别喜欢我的一张照片时,我还有点受宠若惊。没想到若干年后她甚至对别人说她是我摄影作品的粉丝,这更让我感到担当不起。

后来,我成为爱迪特在家中办的“女人沙龙”的成员,那是定期在她家的周末自助早餐会。虽然我没有很多时间每次到场,但每去一次都会感到很开心,而且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她的那些女客人不像中国人想象中的“名媛”,而是有创意、有个性、有意思的一群名女人,其中不乏演员、作家、艺术家、学者,兴到浓处那些歌唱家或者喜剧演员会即兴表演一段。

市长是这个沙龙唯一的男宾,虽然他很少有时问在家。我们的早餐常常吃到晚间甚至深夜,它比我在中国参加的很多表面奢华但浮光掠影的社交活动都来得有意思。

有一年我应杭州政府之邀,举办了“德国摄影家看杭州”活动,请了十位著名的德国摄影家包括爱迪特来拍摄杭州。起初大家对这位“第一夫人”有些距离感,但一件意外事故改变了大家的态度。那是临走前几天在上海,我们到我的朋友戴志康先生的“九间堂”晚餐,他在客厅里摆满了蜡烛,灯光幽暗、富有情调,爱迪特不小心一脚踏空,踩到看上去与黑大理石地面几乎一样的水池里,脚腕立刻肿得像个大馒头。 (后来戴先生还特别把那片室内水池铺平了,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此后几天,她除了看病,只能躺在酒店里,同行的摄影师们每晚带了酒和小吃到她的房问去“陪她”,结果大家发现她一点架子也没有,后来都与她成为好友。发生这样的意外,她没有任何抱怨,虽然此后她动过两次腿的手术,至今腿脚都不是十分灵便。为此我很自责,但她却一再说她很喜欢这次活动,很喜欢这帮朋友。有次我回慕尼黑,她还特地把这些朋友从各地邀来一起聚餐,欢迎我回来。

我特别感动的是吾德夫妇曾经两次专程飞到中国,参加我的活动开幕式。一次是我在同济大学的工作室成立仪式,一次是天津市政府为我主办的大型回顾展。这两次活动都是他们利用一年中仅有的几天假期自费来中国。特别是我的工作室成立是个小小的活动,我给他们写邀请信时原想他们不会有空来出席,没想到他们一口答应。许多人很奇怪,慕尼黑市长这样重要的人物,怎么会专程来上海参加一个小小的工作室的成立晚会。其实,我了解他们,他们从来不看重什么规格和名分之类,他们看重友情而且率性。他们来中国总是把公务活动之外的时问交给我安排。这样常常会惹得有关部门不高兴,甚至责问我市长这么重要的人物在华行程与活动为什么由你个人来安排?其实他们实在不了解市长夫妇。他们就喜欢无拘无束地在上海大街小巷闲逛,在小馆子里吃上海小吃,并不喜欢总是公务会见,前呼后拥。

那一年,我刚在上海成立工作室,是我在国内的第一个落脚点,吾德市长和同济大学周家伦书记为我剪彩,吴启迪校长为我题词。我记得吾德在会上说,王小慧是慕尼黑的骄傲,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回到中国上海,但他相信我仍然会把慕尼黑当成自己的家。他们也会永远把我看成慕尼黑施瓦宾人。他那次说得很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吾德另一次为我的展览开幕讲话是在慕尼黑宝马展厅,他说他不是为宝马公司,而是为一位艺术家来的。那天慕尼黑电视台来录像,原来说好他只讲5分钟,也播5分钟,但他一口气讲了29分钟,他说要介绍六个不同的有意思的人物,分别是建筑师、作家、典型的知识分子、文化交流大使当然更是一位艺术家,这六个人其实就是王小慧。因为他讲得太精彩,电视台无法剪辑,结果破例播了29分钟。后来我把这篇开幕词作为我的访谈录《双子座》的序言。

市长的讲演口才是全德国出名的,他的演讲甚至录制成光盘在书店里销售。他的一个业余爱好是热衷于类似周立波“海派清口”那样的卡巴莱小品,以他的幽默和口才,一个人常常可以撑起一个半小时的演出。

记得大约五六年前,我陪吾德夫妇去杭州,途中汽车上的情景令我感动:他俩手拉着手,她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就这样好久一动不动。很少见到在一起生活这么久的夫妇还能这样亲密无间,于是我悄悄按下了快门。

我们在回来的路上,谈起他们夫妇的爱情故事,我第一次听他这么详细地叙述,包括许多感人细节,我被深深打动了。我说应当写出来,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本书。一位出版家朋友也鼓动他们写,而且承诺出版中文版。

她看来心动了。但他说,我实在没时间,等我这届市长卸任,退休了一定写。

我问他:你决定退休?

他说:是的。

我问:你退休后做什么?

他说:做“脱口秀”,还有写书。

他说你帮我在中国找个安静的地方我来写这本书。

但是,他任期快到的时候,他的党团和选民一定要他再连任,虽然他已经连任了三届,而慕尼黑没有比他更合适更有威望的候选人。果然,他这次竞选的得票之高是创纪录的。

我听到他连任的消息,打电话祝贺他,开玩笑说,看来写书的事遥遥无期了。

他却认真了,说:这样吧,你来提问,我来回答。这样可以轻松些,我利用假期来写。

他真的认真了,排了时间表,每个假期都排了写作计划。

于是,我们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时间,有了这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打开慕尼黑的秘密(王小慧与吾德市长夫妇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1876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