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北大六十年(东方学人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了六十年的一个见证,它见证了这六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六十年的特殊经历。同时,作者也把他个人的人生以及治学的经验教训,写出来供人们参考。

内容推荐

作者这一生从二十多岁就进入了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垂垂六十年矣。他在这六十年中,经历丰富,有过欢笑,也有过痛苦;有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过风刀霜剑严相逼;做过被人尊重的人民教师,也做过不可接触的贱民;有过宾朋满座的盛况,也有过门可罗雀的悲惨。

在这种荣辱变幻不测的风风雨雨中,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可为下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第一章 来北大以前/1

 一、家世/1

 二、兵荒马乱的年代/2

 三、读书过程中的曲曲折折/7

 四、雄心勃勃考北大,两次名落孙山/12

第二章 我考取了北京大学/15

 一、考取了北大,来到了北大/15

 二、学习和生活/17

 三、思想改造运动/18

 四、去江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21

第三章 我当了教师/24

 一、当了教师以后/24

 二、教学生活回眸/26

 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27

 四、在工农速成中学/29

第四章 北京大学的1957年/31

 一、中共北京大学的整风/31

 二、北京大学的反右派斗争/45

 三、我在1957年/52

第五章 1958年的“大跃进”/55

 一、去保定参观“大跃进”/55

 二、门头沟劳动锻炼/58

 三、我们怎样“大跃进”?/66

第六章 北京大学的反右倾运动/68

 一、“大跃进”后的中国社会/68

 二、北京大学的反右倾运动/73

 三、我参加了对马寅初的批判大会/78

 四、1960年,我倒霉的开始/81

第七章 我在1961~1962年/84

 一、饥饿之年/84

 二、我回到了河南老家/88

 三、从河南老家回到北京大学/90

第八章 北京大学的社教运动/92

 一、北京大学社教运动的背景和序幕/92

 二、北京大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106

 三、国际饭店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111

第九章 满怀辛酸话“文革”(上)/115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115

 二、黑云压城城欲摧/121

 三、风刀霜剑严相逼/127

 四、我在北大两大派斗争的日子里/141

 五、我目睹了斗争彭真和宋硕/144

 六、母亲之死/147

第十章 满怀辛酸话“文革”(中)/151

 一、十三陵的迫害狂/151

 二、“黑帮大院”的血泪/154

 三、“黑帮大院”暴露出来的人性/164

第十一章 满怀辛酸话“文革”(下)/166

 一、“黑帮大院”解散,我被囚禁在39楼/166

 二、我被放出了39楼,通过了党员登记/171

 三、江西“劳改”,鲤鱼洲种地/172

 四、返回北大,做了一年勤杂工/191

 五、黎明前的黑暗/193

第十二章 历史的转折/204

 一、1976年10月7日的凌晨/204

 二、“文化大革命”给北京大学带来了什么?/206

 三、劫后人语/210

 四、政治黑风袭击下的众生相/218

第十三章 人民的春天来了/228

 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28

 二、举国欢腾庆胜利,批判“四人帮”的罪行/229

 三、北京大学的拨乱反正/235

 四、我被平了反/237

第十四章 我的新生与学术活动/241

 一、我党的改革开放政策/241

 二、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244

 三、我当了国际政治系的副主任/246

 四、我的教学生涯/249

 五、我的学术活动/257

 六、走出国门,交流学术/263

第十五章 在80年代的政治风云里/277

 一、我参加了一次研讨会/277

 二、不断的学潮和89年的政治风波/281

第十六章 夕阳无限好,平安度晚年/284

 一、退休逢盛世,养生有妙诀/284

 二、弄孙为乐/287

 三、我还要做点事,不能坐着等死/289

 四、丧妻之痛/290

结束语/296

后记/299

试读章节

一、家世

我在北京大学60年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同我个人的性格、经历和家庭环境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写我在北大60年的前面,需要简要回顾一下我来北大以前的情况。

1923年4月8日,我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县城东南30里的研岗村。这是一个不大的村落,这个村向东一里多路是西华县,向南四五里路是郾城县,处在临、西、郾的交界处,距离3个县城都比较远,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村子里没有几个读书人,只有一个人在临颍县城教过高级小学。在这个村里,当时住有一百多户人家。不管是地主、富农,还是贫农,都是种地人,只是参加体力劳动的多少有不同而已。有做小本买卖的,在村子里卖点日用小杂货。他们都是穷人,够不上商人的资格。

我的祖父陈焕章(1866~1951.12.25),念过几年书,读的是“子日”、“诗云”。他完全不懂那些书中所包含内容的意思,也不会写哪怕是很简单的文章,他的文化程度只能记个账什么的。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国平(1888~1949.12.14),二儿子陈国忠,是一个大家庭。1927年,他们分了家,陈国平和陈国忠成了两家人。

我的父亲陈国平,是个目不识丁的人。由于目不识丁,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他不会记账,同人家有什么经济上的来往,只能用豆子的粒数当他的账本。他种西瓜,每年要留瓜种,只能用一个红布袋装红瓤西瓜子,用白布袋装白瓤西瓜子。他是个庄稼人,一生种地,是个劳动的好手,他的劳动很出名。由于过度的劳动,他60岁就去世了。在很长的时期内,他就我一个男孩,却有5个女孩,在旧社会,女孩是不参加体力劳动的,我因为爱读书,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田间劳动,劳动的任务就落在父亲一人身上。家里虽然也雇了一个长工,但他仍需担负很重的体力劳动。由于没有人帮他干活,他在家里喜怒无常,动不动就骂人,我对他没有好印象。现在想起来,他发脾气也是有来由的,我不应该埋怨他。我从呱呱坠地一个毛头小孩,变成今天一个大学教授,如果没有他的呵护是不可能的。

二、兵荒马乱的年代

1.逃难到异乡

从我出生的1923年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是兵荒马乱的岁月。在我7岁那年的1930年,正是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河南省成为一个大战场。当时我一个小孩子,当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仗,也不了解他们军队的番号,脑子里只有北兵和南兵的概念。现在想起来,南兵大概是蒋介石的军队,北兵大概是阎、冯的军队。不管是北兵还是南兵,都有自己的正规军和杂牌军。正规军一般还有点纪律,杂牌军就是亦兵亦匪了。我记得有一股军队驻扎在我们村里,现在我也记不起来他们是南兵还是北兵,据称他们的头目叫王老五,原是豫西的土匪,后来被国民党收编,但匪性不改,是亦兵亦匪的队伍。开始他们还有点纪律,过了不久就开始在村子里绑起票来了。我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在一个黑漆漆的夜里,把我背到匪兵疏于防守的一段寨墙上,用绳子拴住我的腰缒到寨墙下面,然后,他也跳下寨墙,背着我从护寨河里游到河对岸,踏着夜色跑到另一个叫作贾太石的村子里,在那个村子里住了40多天。贾太石是一个同研岗村大小差不多的村子,但这个村子里的居民性格要强悍得多,他们团结,有组织,也有自己的寨墙,他们加强防守,拒绝匪兵进入他们村子里。这股匪兵只有步枪,没有大炮,进不了村子。在一次交战中,村民无恙,匪兵却被打死了几个。在这些日子里,我这个已经7岁并且懂事的孩子,日日夜夜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匪兵杀人村子,遭受迫害。所幸这股匪兵竞没有能进入这个村子,我们有惊无险。

2.深夜脱虎口

1933年阴历9月,那时候我10周岁,不知道是谁的主意,送我到一个叫作七里仓的村子里读高级小学。这个村子距离我住的村子大概有2里路。说实话,那时候我完全没有读高小的程度。在此以前,我是在一个极为落后的小学校里上学,学校里的几任教师,都识字不多,更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他们只有极简单的数学知识,只会加法和减法,连先乘除后加减、大中小括弧运算都不会。老师如此,学生更不必说了。我读高小,完全是不合格的,每天上课,毫无兴趣,只是苦恼。正是在这个时候,一场匪灾从天而降,我也几乎丧命。

在开学后半个月的时候,阴历9月中旬一个漆黑的夜里,大概是三更天,我正在熟睡,忽然被什么东西惊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同房间睡觉的20来个同学,一个也不见了,屋里只有一盏煤油灯,放着暗淡的光。窗子外一阵阵啪啪的枪声和冲天的火光。枪声是从村子的东头传来的。身处乱世的孩子比较敏感,知道是有土匪进到村子里来了。他们大概是从村子东端的寨墙上爬进来的。我十分惊慌,马上穿上衣服,从床上跳下来,慌忙中,裤腰带也找不到了,用手提着裤子,跑出学校大门外。跑到哪里去呢?我没了主意,看见眼前有一片甘蔗园,无奈中,就钻进甘蔗园里躲避。枪声越来越近,我感到天亮之后,这里无论如何是藏不住人的,于是就从甘蔗园里钻出来,向着西面的寨墙跑去。从甘蔗园距离寨墙大约有500米的光景,这里是一片坟墓,杂草丛生,荆棘满地。在这里往前跑,几乎跑几步就要跌一跤。也不知道跌了多少跤,我终于跑到寨墙边。当我爬上寨墙之后,土匪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学校,他们的手电筒光一闪一闪的,令人胆战心惊。此时此刻,我幼小的心灵斗争激烈:被土匪抓住,要花很多钱,会导致倾家荡产,甚至会丢掉生命;如果要从四丈高的墙上跳下去,也可能会丢掉生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心跳墙下去。当我冒着生命的危险往下跳的时候,脑袋里一片空白,只无奈地叫了一声:“我的娘呀!”随着叫声,我落地了。我没有死,也没有受伤。虽然跳下了寨墙,但寨墙下还有护寨河。深秋季节,河水正旺,至少有一丈多深,当时我也不会游泳,跳下去就会丧命。这时候,我也顾不得许多了,拼着命跳下了河。我以为这次是必死无疑了。然而,上帝保佑,我竞莫名其妙地游到了河对岸。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是怎样游到河对岸的。过了护寨河,走了100多米,还有一条河,这条河的水小深,我趟水过了河。深秋天气,已经相当冷了。我穿着全身湿透的夹衣,冻得浑身发抖,几乎走不成路了。

天依然漆黑,我东西南北莫辨,我冷、我怕、我有点昏迷,我不知道何处是我的家乡,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走。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一个早晨起来捡粪的老人,我不知道他是哪个村的人,在我迷路的时候,他给我指出了路。这样,我很快就到了我的村子——研岗村。当我回到研岗村时,我的父母正在村头抱头痛哭。可他们一看到儿子平安地回来,马上破涕为笑了。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大难不死。

P1-4

序言

记得有一天,朋友和我在一起聊天,他们说我这一生从20多岁就进入了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垂垂60年矣。他们认为我在这60年中,经历丰富,有过欢笑,也有过痛苦;有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过风刀霜剑严相逼;做过被人尊重的人民教师,也做过不可接触的贱民;有过宾朋满座的盛况,也有过门可罗雀的悲惨。在这种荣辱变幻不测的风风雨雨中,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如果写出来可为下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

我想是的,这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的确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记录下来。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记录下来呢?

第一,走大路,也要准备走小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人都希望走阳关大道,但却常常碰上崎岖小路。走在阳关大道上,自然可以满怀信心、毫无顾忌、大步挺胸地走去。但也应该记住,你也要有走艰难险阻小路的思想准备,当你一旦走在艰难险阻的小道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形势,坚定信心,切不可悲观失望地走上绝路。“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人的人生经历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不要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人都希望上进,但上进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切不可利令智昏,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之流,为了扩大其党羽,采取“贫者富之,贱者贵之”的策略,用封官加爵的手段招兵买马,于是有不少贪利之徒投靠那些野心家,跟着他们丧心病狂地干尽坏事。于是,确有不少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在一个短时期内,他们身居高位,八面威风,前呼后拥,颐指气使。由于他们是非正义的、反人民的,最终仍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十年之内历史来了个大转弯,把颠倒了的历史又颠倒了过来。那些表面看起来的庞然大物,一下子成了阶下囚。王洪文、张春桥、陈伯达、姚文元、关锋、戚本禹、马天水……之流,就是这样一些投机分子。他们想踩着别人的肩膀爬到天上去,想用别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想当年他们震天动地,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何其雄也,而在几年之后,束手就擒,被投之囹圄,又何其悲也!他们的兴衰荣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第三,做一个大写的人,即做一个正直的人。所谓正直的人,就是不唯利是图,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一个正直的人,即使是处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也要不为利诱,不为威服,堂堂正正,凭自己的良知做事。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些丧心病狂的入,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经常用小恩小惠的办法,或用威胁的办法,要你为他们的罪恶目的做证明,许多人在他们的利诱和威胁之下为他们的罪恶目的做了证明。在诬陷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罪恶活动中,就有许多人为了救出自己,不惜昧着良心,对刘少奇落井下石。但也有人有浩然正气,威武不屈,贫贱不移,顶住压力,说实话,不说假话。周扬曾十分错误地整过胡风,“文革”中,周扬落难,整周扬的人希望胡风借机报仇,他们要胡风起来揭发周扬,而胡风虽身在囹圄,却凛然正气,不肯落井下石,让他们失望了。张闻天,我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因在庐山会议上批评了“左”倾错误,被错误地打成反党分子,在“文革”中,他再次落难,被批判斗争,造反派逼迫他诬陷刘少奇。张闻天光明磊落,堂堂做人,实事求是,无一字伤及刘少奇。

第四,十年“文革”历史告诉人们,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文革”是一场浩劫,“文革”中一些人的所作所为,邪气十足,他们在迫害人的时候,读的是语录,用语录给自己壮胆;他们发狂的时候唱语录歌,表示自己的胜利;他们出去“杀人”,要早请示;打、砸、抢回来,要晚汇报;他们怪模怪样地跳忠字舞。在20世纪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却出现如此愚昧的行为,真叫人不可思议。这种邪恶不灭,天理不容。

第五,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中国历史上这一令人伤心的年代。“文革”十年,中国有亿万人遭迫害,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下至中国的平民百姓。中国有两句成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供人明辨是非,衡量得失,权衡轻重,通晓古今。不能认为某些大人物是天生圣哲,他们的知识、见识、智慧主要是从读书得来的,通过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圣哲们做人、做事、治国、安天下的教诲,和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后,从无知到有知,从愚昧到文明。从执政者来说,熟悉“文革”全过程,总结“文革”经验教训,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是提高执政能力之必要;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

在谈了我的人生的经验教训之后,也要谈谈我的教学与治学的心得,亦即我的学术思想和活动。

我这一生的职业是教师。从小算得上好学,坚持不懈地努力求学,终于当上了北大教师。本来教学与治学是我的本分工作,可惜受到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的冲击,几十年大好年华被浪费掉了。何止浪费掉了,简直备受摧残!真正教学与研究占用的时间有限,这是我一生很大的遗憾。好在我挺过来了,还有机会做教师工作,尽管时间不多。回想起来,我对于自己的教学与治学是不满意的,因为本来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一些,但这是时代造成的,我没有办法改变它。不过,我既是教师,多少也有教学与治学的点滴体会,也在有关章节中把它们写出来,或许也会对后来的教师同行们有点参考价值吧。

我在第一至第三章写了我的求学与初为教师的工作情况,我觉得爱好读书学习是一种美德,对人是大有益处的,作为教师则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才可以做好教学工作。当你作为教师时,对学生认真负责就是必须的师德,我自觉我是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的。

第八章中我回顾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它使我在社教运动之初就受到批判,那时我没有向错误地批判我的人低头,而且我至今仍认为我的论文是成功的。我认为学术研究就是要探求事情的真相,而不能受政治的影响,随政治气候而变化,否则,那不是学术而是骗术。

从第四到第十一章,主要记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其中我特别注意记录历史和思想史的资料。我是研究思想史的,我写回忆,是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来写的,而不仅仅是记录我的个人经历。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写回忆,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启迪后人,是有好处的,也是有必要的。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来认识我们国家的这一段历史,能够让后人更好地研究历史,认识历史。这是我写作的基本态度。

我在第十一章最后两节中,还有第十二章的某些节里,也对我国的那一段历史作了自己的分析,希望能对研究者有参考价值。

在第十三章里,我比较集中地讲了我的学术活动,包括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包括出境访问、讲学、交流。

在这本书里,我多次谈到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有我一生的经历作为基础,也有我一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基础,是经过严肃认真反思的结果,而不是跟随政治风向随时可以改变的。经过了多次的政治运动,我在学术研究上,就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极“左”思潮,宣扬民主主义这几个方面。我努力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热爱自己的国家,也够得上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做学术研究,就是认真地研究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认真地研究我国的现实政治问题,真诚地为我们党和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我的政治观点能够为较多的人所接受,能够为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起一点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北大是一个小人物,只生活在一个院系里,对北大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我所写的东西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只有个别事情是我听到的。在我写听到的事情之前,都亲身去作过调查核实。事情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个人的记忆不能保证都绝对正确无误,个别事情的个别情节如果有误,请批评指正。

后记

历时数年,这本小书终于出版了,我感到很欣慰。这本书虽然内容不那么丰富,写得不那么精彩,但它毕竟是我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了六十年的一个见证,它见证了这六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六十年的特殊经历。同时,我也把我个人的人生以及治学的经验教训,写出来供人们参考。我想,这本书对于后人是有意义的。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那些为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的人们。我在北大的许多同事和朋友,看过这本书的初稿,对我写作这本书予以肯定和支持,我要感谢他们!我的很多学生兼朋友给我提供了热情的帮助,王刚最早向我提议写作这样一本书,并不断予以鼓励和督促,几年来始终为这本书的出版操心劳累;江荣海联络我的其他学生,为我出书予以支持;吴丕对这本书的书稿做了认真的校对,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翟校义为本书的出版进行联络。还有不少朋友和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以鼓励、支持和帮助,这里不一一点名,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陈哲夫

2008年11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北大六十年(东方学人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哲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1470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