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心地善良的“书疯子”
老子曾拜离家19里地的常家坡的常枞(cong)为师。他总是坐在前排听讲,中午吃完自己带的饭,就跑到树林里去背书,被同学们称为“书疯子”。
有一个叫杜杰的同学争强好胜,以“第一聪明学生”自诩,忌妒老子学习好,有一次向老师提出自己要与老子进行背书比赛。在老师的同意下,双方约好“三场两胜”。
第一场比赛,杜杰背了26片书简,老子背了29片书简。这时,杜杰非常紧张,在拼命准备下一场比赛时,跟同学说:“赢不了老子,我就不活了。”
第二、三场比赛,杜杰分别背了33片和45片书简,轮到老子背诵时,他分别流畅地背到32片和44片书简时就戛然而止。按事先约定,老子比赛输了,并挨了老师打手板心的处罚。后来,有同学告诉老师说:“老子是有意让的。”常枞非常后悔。
04 信言不美
老子的家乡是牡丹之乡。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卖“牡丹根”的人,把貌似牡丹根的狗尿蒺子树根摊在红布上,用动听的言辞招揽顾客:“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花朵足有盆口大,艳丽无比花中王。”老子听了他的话,便买了一株“牡丹根”,回家后把它栽在院子里。不久,那根便发芽长叶,再以后成了一棵手指头粗的小树,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它开出牡丹花。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棵狗尿蒺子树,老子很生气。
第二年春天,村里又来了一个卖牡丹根的人。老子因为上了一回当,便冲着卖牡丹根的人说:“你卖的是狗尿蒺子,还是真牡丹?”那人不说话,先瞪了老子一眼,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就这里一堆,你想买就买,不买拉倒!”老子心想:“这人说话实在,脾气耿直,不妨试试。”于是便买了一株根回家栽种。十多天后,那根长出了嫩芽,后来长得像小树一般,又过了十多天,顶尖开出了十几朵像碗口般大的牡丹花,引来左邻右舍的观赏。
老子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两个卖牡丹的,一个说得天花乱坠,结果是假的,一个说得并不动听,结果是真的。真话不中听,中听的并不是真话啊!”
后来,老子在著《道德经》时,特地写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05 以智统情
老子成年后,经商容先生举荐,去东都洛阳求学:三年之后,老子在周王朝当了一名“守藏史”。他广泛阅读各侯国典籍,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造诣极深,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名人。
有一天,老子收到家中来信,信中说家母病危,于是回家探望母亲。他回到家时,母亲已经逝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老子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然,他发现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时觉得腹饥体乏,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都感到很奇怪,等待老子醒来时,问他道:“你母亲逝世了,为什么你大吃大睡,一点也不悲伤?”
老子答道:“人生在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和谐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智依赖于情,又是情的主载。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办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办事合度。母亲生我,恩重如山。今天,母亲辞我而去,我之情难断,若不以智统,就会痛不欲生。我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困乏而欲睡。”
众人听后,心里都豁然旷达。
P16-17
我既不是学哲学出身的,更不是哲学理论研究者,甚至不敢自诩为一名自觉的哲学爱好者。只是因为教学实践需要的缘故,我在哲学园地里与大师们相遇、相识、相交,并为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和折服,从而选编了先秦圣哲们的一些轶闻趣事,其中难免挂一漏万。然而,我问心无愧,因为自始至终我是用心去做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我来做此项工作,所付出的辛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若写作之初即为了成书出版的话,我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我出版本书是被不知不觉地“逼上梁山”的。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现在总算有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此书付梓之际,我只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尼采曾言:“人类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我企盼的只是为筑“桥”而铺垫一块砖,我注重的只是辛勤劳作的“过程”。其实,我从哲学大师们那里得到的惠泽是无法估量的,更是无法言表的。
我编著此书,只有一个心愿:愿您——结识先秦圣哲,与大师们品茗共话,促膝谈心,领会哲人深邃的思想,体悟人生的真谛,谱写好自己的生命交响曲。
本套丛书为我主持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胡兴松工作室”和“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胡兴松工作室”的科研成果,特此衷心感谢给予我殷切关怀的各级领导及有识之士,感谢那些一直热情帮助我的同仁、始终支持我的家人、精心校改书稿的编辑以及施予我滴水之恩的人。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胡兴松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他们是:王立群、王敏、孔令启、吴姣、吴熙龙、陈小莉、陈美英、杨柳、胡亚敏、高永新、段梦妤、郭云奎、梁慧芳、熊汉生、彭珏。
胡兴松
2015年5月12日于前海湾畔
哲学是鲜活的,可以趣读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身人面的女妖司芬克斯站在路旁向行人提出了一个谜语:早晨四脚走路,中午两脚走路,黄昏三脚走路。这是什么?猜不出谜语者都要被其吃掉。后来,聪明的王子俄狄浦斯从此路过,说出了谜底,女妖即跳崖而死。这条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就是“人”。其实,人之谜,是一个猜不破的永恒之谜。世上最伟大的杰作是人,最难读懂的也是人。这不仅是因人的形形色色,更是因人的变化多端。要写好大写的“人”字,要读懂“人”这部天书,无论自觉与否,都离不开哲学思维与方法,因为“哲学就是人学”、“哲学的秘密就在于人”。
人们初入哲学殿堂,常会产生哲学语言晦涩难懂、哲学理论枯燥乏味的感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因为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哲学绝不是学究式的教条,哲学始终都是鲜活的。这是因为:其一,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语),具有鲜活的内容;其二,“哲学无定论”,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破译世界的奥秘,在哲学的殿堂里并不存在绝对正确、至善至美的真理,哲学的发展是鲜活的;其三,就哲学的表达形式而言,虽然在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像赫拉克利特这样的哲学家为免被民众所轻视而故意将哲学著作写得晦涩难懂的情况,但从哲学总的发展史来看,哲学书籍一般都是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而哲学的晦涩难懂和枯燥乏味,则往往产生于呆板、僵化的表述。正因为哲学是鲜活的,需要趣读,也可以趣读,所以,本套丛书以“趣读哲学丛书”命名。
正因为立足于趣读,本套丛书舍弃了完善哲学理论体系的追求,因为我欣赏克尔凯郭尔的《宫殿旁的狗窝》这一则哲学寓言故事。请允许我复制如下:“一位思想者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建筑,一个体系,一个包容万有及世界历程等等一切的体系,然而,假如我们考察他的个人生活,会发现一个可怕而荒唐的事实:思想家本人并不居住在这座恢宏、高大的宫殿之中,而是住在旁边的马厩里,或者在一个狗窝里,或至多住在脚夫的草屋里。假如有人提醒他注意这个事实,他就会发怒,因为他并不惧怕生活在幻想之中,只要他能够完成这一体系——这也同样借助于幻想。”正因我不愿居住在“宫殿旁的狗窝”里,所以我在本套丛书中力求另辟蹊径,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新颖别致的角度来阐释哲学道理,反映哲学鲜活的本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效果是否一致,读者自有评说。
我们不奢望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哲学王”,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哲学头脑,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哲学思想。在“经济繁荣”的条件下出现“哲学贫困”,绝对是民族与国家的悲哀。为此,我们必须变革“贫困的哲学”,使哲学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使哲学走出书斋、走近大众,使哲学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我企盼本套丛书在这一方面有所促进与推动。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是“爱思”之学,哲学青睐充满智慧与思维的头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英国著名哲学家毛姆则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最早的哲学家就是出于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进而通过思辨来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从而形成独特的哲学学说的。努力吧,也许你就是未来的哲学家!
我喜爱鲜活的哲学,也期望大家能喜爱我用此种方式来阐释和解读哲学。“我爱”与“爱我”的和谐统一,是本人追求之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胡兴松
2015年5月12日于前海湾畔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哲学大师的生活史。胡兴松编著的《中国哲学大师的智慧》由16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先秦哲学大师的轶闻趣事构成。通过哲学大师的那些事儿,我们可以领略大师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幽默达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撷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以正确看待世界,应对纷繁复杂的人生。
胡兴松编著的《中国哲学大师的智慧》记述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6位哲学家的趣事、言论及思想:老子、庄子、杨子、孔子、孟子、荀子……这些思想家不仅是在哲学方面有所成就,实际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也来源于他们。学习他们的思想,品会他们的行为,也就是在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阅读本书后可以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他们留下的足迹,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的“入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