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小龙
内容
编辑推荐

◎ 扎实的一手资料,使本书独具特色
作者查阅大量文献、档案,以及对李小龙亲友进行了100多次采访,一些当年人物已经去世,其采访资料更显珍贵。

        ◎ 零度叙事,客观还原李小龙的一生
秉持严谨、客观的写作态度,力求细节真实,对传主的缺点不隐晦,优点和魅力不渲染。

        ◎译者,文本,图文并茂
译者专职从事李小龙文化研究与截拳道教学推广工作,译文准确,文笔流畅,并收录李小龙40多幅珍稀照片。

内容简介

他,是问题少年,是打架斗殴的街头混混,是迷途觉醒,自我提升的功夫小子,也是好莱坞的浪荡客,生死绯闻的主角,更是锐意创新的功夫大师,世界知名的功夫片。
我们所理解的李小龙,大多是由这些形象和故事串联起来的,唯独缺少对那个特定时空背景的了解,也因此难以切身体会到李小龙的艰辛与不凡。《李小龙:神话和真实》将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透视李小龙的成长、蜕变,以及如何成就不凡与伟大的艰辛历程。既可以从中窥见李小龙不同时期拳术体系乃至格斗理念的变化,李小龙的思想与个性也袒露无遗。
如果李小龙还健在,看到这本为他而写的传记,可能会感到欣慰,也可能会大为恼火。因为作者在记录他所取得的成就之余,也一并记录下了他生活中不愿为人知的隐秘。

作者简介

作者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中文名包默思,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作家,也是中国功夫爱好者,曾在河南少林寺学习功夫两年。出版有American Shaolin(《少林很忙》)和Tapped Out(《拍地认输》,暂译),作品常年发表于《华盛顿邮报》《君子》《石板》《国家》等杂志。目前是耶鲁大学研究员,居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他花了近十年时间,历经一百多次亲身采访,撰写了这部极为认真、配得上李小龙这位英雄与这个男人的传记。
        译者史旭光,截拳道教练、截拳道·印xin会创办人,专职从事李小龙文化研究与截拳道教学推广工作,著有《截拳道运动入门》《王者之路》,曾担任《李小龙技击法》中文版特约编辑,并接触采访过多位李小龙亲友和嫡传弟子,撰写、翻译的多篇文章在《南方人物周刊》《看电影》《中华武术》《拳击与格斗》《武魂》等杂志上发表。

内页插图

李小龙是个伟大的人。他是那一领域中为杰出的。我希望我能遇到他,因为我实在喜欢他的武术。他越了他的时代。
——世界拳王 穆罕默德·阿里

李小龙是个很“自我”的人,他很看重自己,常常向人夸耀自己的长处。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风,但对我来说,我完全不介意,因为我明白这是他的个性。不论我的想法对不对,总之,我觉得他是个强人,是个值得自负的人,也是世界上武功好的人!
——全美七届空手道 查克·诺里斯

李小龙在我心目中更像一个理想的男人,对我的启发非常之大。因为我能在他身上看到真正的人生观,你知道那不只是电影或者功夫表演之类,而是在生活中的启发。他是个向全世界介绍功夫的人,我相信,在李小龙之前,‘功夫’这个词在西方的字典里找不到。所以,他是的,一直都是。
——喜剧演员、导演 周星驰

我从李小龙身上学到多的是信任,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信任自己的能力。
——NBA篮球运动员 科比

我从小就看李小龙的电影长大的,很喜欢看李小龙的电影,他是非常吸引人的传奇偶像。……李小龙过世那么多年,但他还是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影响力。《一代宗师》的起源就是李小龙。
——导演 王家卫

目录

目录

引言  两场葬礼的故事
part?1 小 龙
第?一?章  “东亚病夫”
第?二?章  新兴都市
第?三?章  叶 问
第?四?章  驱离香港
part?2 旧金山
第?五?章  重回出生地
第?六?章  蜕 变
第?七?章  阳光海湾
第?八?章  奥克兰冲突
第?九?章  进军好莱坞
第?十?章  塑造加藤
第十一章  截拳道
第十二章  从师父到
第十三章  龙套演员
第十四章  无音笛
第十五章  盲人追凶
part?3?返回香港
第十六章  末代大亨
第十七章  唐山大兄
第十八章  精武门
第十九章  协 和
第二十章  猛龙过江
第二十一章  盛名所累
第二十二章  龙争虎斗
第二十三章  叩响天堂之门
第二十四章  后时光
第二十五章  死因研讯

尾声  传 奇
后记
李小龙家族
李小龙影视作品年映表
参考文献
译者的话

精彩书摘

第十八章 精武门

1971 年 10 月 11 日,李小龙、琳达带着6 岁的李国豪和 2 岁的李香凝飞往香港。他们在飞机着陆前,专门把搭乘长途航机的舒适便服替换下来,因为李小龙预计会有记者来迎接他们。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邹文怀竟会安排《唐山大兄》全体演员前来恭候。数十盏闪光灯此起彼落,加上一大群孩童手捧鲜花列队迎接,令繁忙的启德机场倍显热闹,且洋溢着一片迎接要人荣归的隆重气氛。1
相比李小龙,邹文怀更是破釜沉舟,抱定成败在此一举的决心。他的前五部电影票房不佳,新成立的嘉禾一直被邵氏打压,他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唐山大兄》是否能一炮打响。从首映活动到广告投放再到媒体曝光,邹文怀不遗余力地对这部电影进行宣传。10 月 29 日首映前,李小龙不断接受平面媒体、广播电台以及电视节目的各种专访。邹文怀想把“小龙”重新推介给年纪较大的观众,他们可能还记得 20 世纪 50 年代黑白说教电影中那个勇敢的童星。为宣传这部电影,邹文怀和李小龙倾尽了全力,因为他们的命运都取决于首映当晚的结果。
邹文怀、李小龙和琳达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众所周知,香港观众是出了名的难伺候。如果一部电影很糟糕的话,他们会直接大声开骂,甚至有人会带刀进电影院,如果电影让他们大失所望,他们就会破坏座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着电影开始放映,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观众的反应。”李小龙回忆道,“刚开始时,鸦雀无声。但到了后,他们开始躁动起来,一遍遍地拍手叫好。观众其实是很情绪化的,如果他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他们会直接开骂,起身走掉。” 当李小龙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多次听到观众为他的角色和表演欢呼叫好时,他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信。眼见他生平幕情爱戏在大银幕上出现时,他侧身靠向琳达,以开玩笑地方式说道:“这是附加福利。”
首映礼的观众席上坐着香港影评人兼电影历史研究学者梅尔 ·托拜厄斯(Mel Tobias)。“我不知道李小龙是谁,我只是碰巧看了首映场。我有一位来自马尼拉的朋友,他想看午夜场,恰好当天的午夜场是《唐山大兄》。”梅尔·托拜厄斯回忆道,“电影结束后,大约有十秒钟的沉默,突然不知道是什么击中了他们,他们开始疯狂叫好。当他们看到李小龙从观众席中起身示意时,他们都惊呆了,继而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当时就感觉到,这家伙一定会成功的。他身上那种东方人和亚洲人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有一种认同感。”
李小龙的梦从那晚开始实现了。“我没想过《唐山大兄》能打破任何票房纪录,”他坦承,“但我确实希望它能够多卖钱。” 观众的反应让他有些不知所措。琳达说:“首映当晚,现场观众欢呼雀跃,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小龙的梦想实现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放映过后,小龙成了耀眼的。我们起身准备离开电影院时,马上被热情的观众给团团围住了。”1
票房数字令人震惊,完全扭转了嘉禾的命运。《唐山大兄》仅在香港 16家院线上映,首日票房高达 37.2 万港元,三天之内突破百万大关。作为仅在香港当地上映的影片,三周之后,累积票房收入 320 万港元。 据《中国邮报》估算,在香港 400 万人口中,有 120 万人买票观看了这部影片,并且打破了此前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保持的票房纪录,从而让这部港产动作片又多了几分爱国主义的色彩。当地一家中文报纸为此叫好:“朱莉 ·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的这部电影自1966 年上映以来,一直是当地电影发行商在票房方面试图越的对象。然而,只有《唐山大兄》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莉 ·安德鲁斯的丈夫布莱克 ·爱德华兹也是李小龙的名人弟子。李小龙从师父变成了。

从三个月大出镜算起,李小龙已出演了 23 部电影,大多数票房都不太好,没有一部能像《唐山大兄》这样成功。究竟这部电影有何独特之处?显然不是电影质量问题。导演罗维在 1988 年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回想起来,《唐山大兄》拍得非常简陋。我没有太多时间,只能草草拍完了事。”
李小龙全新的打斗场面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与大多数为一部电影接受短期训练的动作不同的是,李小龙是一位真正的武术家兼艺术大师。《唐山大兄》中其他人的打斗像是在孩童打闹,而李小龙则如同一阵级旋风。香港观众从小看功夫片长大,当他们看到这部电影时,一眼就分辨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为了证明他动作的真实性,李小龙和罗维使用了长镜头拍摄——有些镜头持续了 20 秒,甚至更长。另一位嘉禾导演米高基说:“李小龙会设计一场打斗,然后让摄影机自由跟拍,这样你就知道那不是假的了。别忘了,李小龙当时面对的可是一群懂功夫的本地观众,他们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你骗不了他们。”
但仅仅有真本事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杰出的武术家在闯荡演艺圈时都铩羽而归。在擂台上有效的东西在电影中未必行得通,能让观众兴奋起来才是重要的。李小龙之前在好莱坞当过动作指导,他知道如何在电影中去表现自己的技能,使之看上去与众不同。这就是夸张的艺术。在电影中,他可以旋转起来连踢三脚放倒三个坏蛋——然而换作在现实中,他可能未必做得到,不过在电影中,观众相信他没问题。正如《华盛顿邮报》的一位影评人所说的那样:“李小龙的动作令人赏心悦目,充满了爆发力,并且优雅、风趣。自从史蒂夫 ·麦奎因在《大逃亡》中骑摩托车之后,李小龙的动作戏让我再次听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他的表演有点儿詹姆斯 ·卡格尼(James Cagney)式的傲慢和史蒂夫 ·麦奎因早期的疏离感。”
在当了 25 年演员之后 ,李小龙终于学会了如何将动作和情感结合起来。从《青蜂侠》中友善的男佣加藤到《唐山大兄》中狂暴的郑潮安,这一转变充满了戏剧性。自从李小龙 18 岁出演《人海孤鸿》以来,这是他次出演主角。在这段奋斗、被拒、努力工作的日子里,他成功地获得了 X 要素——这是一种能够让玛丽莲 ·梦露(Marilyn Monroe)越劳伦斯·奥利维尔爵士(Sir Laurence Olivier),从“”蜕变成“伟大演员”的难以形容的特质。《龙争虎斗》的联合制片人保罗 ·海勒(Paul Heller)认为:“在摄影机面前,李小龙是的焦点。有些演员可以成为出色的演员,但在镜头面前,表现平平。镜头喜欢捕捉李小龙。他的能量、天赋及情感都可以透过摄影机和银幕表现出来。” 李小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方法,可以将他拥有的能量很好地释放出来。“我能感觉到它在我体内奔走、咆哮,”李小龙跟朋友们分享此刻的感受,“我比以往更自信了,因为我刚刚演了一回主角。”
李小龙激动人心的表演唤醒了公众的意识。1842年的香港人口只有7000人,到了1971年,人数飙升至 400 万。香港本质上是一个由英国殖民统治的难民营。如果说需要振兴民族意识的话,那肯定是身居香港的华人。他们不仅饱受自卑的折磨,还面临着身份危机:他们究竟是中国公民,还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臣民,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龙争虎斗》的导演罗伯特 ·高洛斯(Robert Clouse)认为:“李小龙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贡献,要比许多政客或烈士大得多。这对数百万劳工阶层及贫困民众来说,如同一剂良药。他重新点燃了人们的自豪感,让他的同胞们在数百家电影院里欢呼雀跃。他们突然自我感觉好多了,在新的中,痛苦和偏见也随之减少了一些。”
《唐山大兄》能大获成功也要归功于一场震惊海内外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在该片首映前夕让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彻底爆发了。重要的是,它牵扯到了中国南海一些岛屿和钓鱼岛的领土归属问题。 1895 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和钓鱼岛,并将钓鱼岛等多个小岛改名为“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无人居住的岛屿被置于美国的行政管控之下。1969 年,联合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钓鱼岛附近海域蕴藏有大量石油。于是,中国及日本立即宣称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并因此唤醒了中国人痛苦的回忆。1971 年6月7日,美国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Richard Nixon)宣布将钓鱼岛的施政权移交给日本。《唐山大兄》于10月30日上映,同年11月2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声明美国将在“尖阁诸岛”遇袭时支援日本。
中国人深感遭到背叛,于是,抗议和愤怒的社论开始出现。李忠琛在喇沙书院的同学、欧亚混血儿马西安诺 ·巴普斯蒂塔说:“我对那件事记忆犹新,美国人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把钓鱼岛给了日本。你可以问任何地方、任何教派、任何信仰或是任何政治背景的中国人——他们在钓鱼岛的问题上完全支持中国。在 1971 年我们被迫做出选择之前,我们一直没有身份意识。当美国把钓鱼岛的施政权移交给日本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是中国人。”
在民族主义极度高涨的环境下,由于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中勇敢地为华工出头,与恶势力抗争,所以中国观众非常喜欢他。他下一部电影《精武门》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民族主义,从而使得大众更加喜欢他。

前言/序言

译者序
瞧,李小龙,这个人!

如果李小龙还健在的话,他今年应该八十一岁了。
他会是怎样的一番模样?他的事业、拳术以及个人生活又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产生无穷的想象。但对去世之前的李小龙,我们不能仅凭想象,因为他真实存在过。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尽力从各种资料中去发现他,以此来丰富我们对他的认知,这是我们了解他的方式。
在种种认知渠道中,传记无疑是为常见也为简单有效的途径,它会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对传主的整体印象。可惜受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国内出版的李小龙传记,在资料的丰富性以及信息考证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它们更多是将李小龙当作偶像,行文间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印象,从而显得标签化。尽管李小龙确实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化的存在,但我们不能仅靠标签去认识他,而更需要细节的填充,通过大量真实的生活细节去真正了解他。
本书的作者马修 ·波利自幼喜欢李小龙,就读大学期间曾选修中文,通过研读老庄经典以及阿伦 ·瓦兹等人的著作,增进了对李小龙思想的理解。此外,他还付诸行动,习练功夫。大三时,他从普林斯顿大学退学专程来华,入少林寺习武两年。之后,又专门研究混合格斗这项运动。在接连出版 American Shaolin (中文版书名《少林很忙》,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年版)和 Tapped Out 之后,在友人的建议下,开始动笔撰写这本李小龙传记,以记录李小龙不平凡的生活与成就。
为了完成本书,马修 ·波利耗时七年,在香港、洛杉矶、西雅图等地多方奔走,采访了上百位与李小龙有关的人士,获得了极为宝贵的手资料。他广泛查看、研究李小龙的信件、日记以及各种与其有关的书籍、文章和档案资料,并写下了大量笔记。马修初步整理而成的文字资料约有 100 万字,之后,在李小龙“雕塑论”的指导下,对原始素材进行了删减,剔除与主旨无关的内容,以清晰简练的文笔和谨慎的分析,完整刻画了李小龙的一生。其英文原书有 640 页,单是引文条目及备注便有 100 页之多。就我个人阅读经验所及,在李小龙传记类的书籍当中,从未见过如此详尽的资料说明。更难得的是,上述提到的百余位受访者中,有很多普通采访者难以触及的关键人物,比如李小龙的遗孀琳达 ·李 ·卡德韦尔、李小龙影视事业的合伙人邹文怀、李小龙生前后的接触者丁珮、《青蜂侠》中的搭档凡 ·威廉姆斯、好莱坞知名制作人弗雷德 ·温特劳布、保罗 ·海勒以及嘉禾高管安德鲁 ·摩根(李小龙在美国的葬礼便是由他负责安排,他也是李小龙后两年事业发展的见证人),等等。此外,还有李小龙青少年时期在香港读书时的一众同学,以及李小龙在美国生活时交往过的朋友和具有代表性的弟子。其中多位重要人士如今已过世,后人再无机会追问与李小龙有关的话题。所以,本书在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性以及珍贵性方面远同类题材的其他著作。
出色的传记写作,资料收集仅是步。接下来,马修 ·波利要完成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写作方式,并给出自己的解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呈现真实存在过的李小龙,但这并不容易。本书出版时距离李小龙去世才 45年,尚有部分当事人及图文影像做证,由不得作者自行架空事实、想象虚构,走小说路线,更不能变成冗长沉闷的历史资料堆砌。终,马修 ·波利在传记作家亚历克斯 ·本·布洛克(《李小龙传奇》的作者)和马歇尔 ·特里尔(《史蒂夫 ·麦奎因:一位好莱坞偶像的生平与传奇》的作者)的指点下,明确了写作方向,决定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背景和李小龙所处的环境为依托,通过事件中各方人物的回忆来还原历史现场,以呈现李小龙是如何在自我意志的支配下,适应环境、提升自我,并终脱颖而出的整个过程。
既然是回忆,难免会有选择性遗忘。在同一事件中,不同的人物基于不同的立场,说法自会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代出于不同的考虑,也会出现前后说法不一的现象。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作者会尽可能地依据历史背景,结合多方言论进行理性分析之后,再谨慎地给出自己的推断,而不是预设立场、结论先行,然后做资料补充。比如关于李小龙是否奉子成婚一事,马修在查证琳达撰写的两本有关李小龙的著作中,发现她很小心地回避了这一关键细节。在其他人撰写的十多本李小龙传记中,也无人提及此事。“当我试图弄清楚为什么李小龙大学辍学后突然结婚时,我注意到他们的个孩子李国豪,在他们结婚(1964年8 月 17 日)后仅仅五个半月(1965年2 月 1 日)就出生了。在我对琳达的采访中,她承认是未婚先孕。但她不能完全确定是在李小龙去奥克兰之前还是之后发生的,她倾向于是在之前。‘他走之前知道了吗?’她自问自答,‘我想他知道了,否则他不会那么快回来。’由于没有找到他中途回西雅图的原因,所以我相信是之前发生的。”以上推论,以备注的形式出现在本书中。
除了对资料详加推敲,马修在落笔时从未将李小龙当作偶像或一个神话来写。相反,马修笔下的李小龙更加亲切平实、生动立体、骨肉丰满,既有雄心壮志的激昂,也有时运不济时的困惑、彷徨。重要的是,马修着重描写了李小龙在不同境遇下的生存状态,从当时的人际关系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探索,并据此分析他的行事方式,从而对其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独到见解。
其中,值得留意的是关于李小龙与黄泽民比武动机一事,马修备注道:“多年来,琳达一直声称是旧金山传统武术界给李小龙下了战书,上面用中文写着,‘停止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她的观点是,旧金山传统武术界对李小龙将中国功夫的奥秘透露给白人和黑人的举动感到愤怒,于是派了黄泽民去教训李小龙。如果李小龙输了,他将停止教外国人,并把武馆关掉。如果他赢了,他想教谁都没问题。琳达的这个版本后来被编入好莱坞传记片《龙:李小龙的故事》,成了李小龙神话的一部分。问题是没有人认同琳达这个版本,当事人黄泽民也否认这一说法。当我向陈大卫询问此事时,他只是笑着说:‘我觉得他们这么说是为了让李小龙看上去像是位英雄。’李小龙在奥克兰时期的朋友兼学生冯天伦也认为,琳达的说法有不实之处,‘他教我们时,也有白人学生在场,这件事并不像她说的那样。’然而,琳达向来以诚实著称。每位见过她的人,包括我本人,都觉得她很谦逊、体贴,不像是恶意诽谤他人的人。我不相信她是在编造故事。与很多丈夫一样,李小龙对自己的妻子偶尔也会撒谎。当他这位有孕在身的年轻白人妻子问他为什么要比武时,他要么承认自己出言不逊,侮辱了旧金山的功夫师傅,要么说:‘亲爱的,他们不希望我教授白人功夫,比如像你这样的。’可是在 1964 年,旧金山的几家武馆都有在教授白人学生,没有人试图关闭这些武馆。更何况有多名目击者回忆了李小龙在新声戏院的表演,以及他过激的言论对观众的影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是比武的起因。琳达回忆中所提到的战书是用中文写成的,可她既看不懂中文,更不会说中文。”
比武发生时,李小龙年仅 24 岁,年少气盛,有此表现再正常不过,也正是这种基于事实的分析,让李小龙距离读者更近。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经此一役,李小龙开始彻底反思自己的武学体系,从而大破大立,创建截拳道,开创了武坛发展的新局面。
除此之外,在撰写《龙争虎斗》一章时,马修 ·波利采访片中的主演约翰 ·萨克松时又有了新发现:起初,该片的设定是群主演(白人、黑人及亚洲人)。考虑到美国市场的接受程度,制片方拟定白人为主角,并据此请来约翰 ·萨克松出演。然而,当约翰抵港后,李小龙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席间提出想看看他的侧踢怎么样(好武之人的惯常举动)。约翰踢过几脚之后,李小龙让其为自己执靶,结果……“你相信自己会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吗?”马修在采访中问约翰 ·萨克松。约翰笑着回答:“天早上过后,我就知道肯定不是我了。”
在本书结尾处,马修结合当年李小龙的死因研讯内容,在走访多位医学专家之后,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分析。
书中类似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段落不胜枚举,作者通过多位当事人的回忆与现有档案资料相比对,以极为严谨的考据方式,将已被捧上“神坛”的李小龙重新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读者可以从书中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窥见李小龙的成长、转变,以及如何成就不凡与伟大的艰辛历程。如果李小龙还健在,看到这本为他而写的传记,可能会感到欣慰,也可能会大为恼火。因为作者在记录他所取得的成就之余,也一并记录下了他生活中不愿为人道的隐私。
但传记本身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取悦传主,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如实呈现人物的风采。或许本书作者仍有偏见存在,可是,他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读者对李小龙的真实认知,这也是我郑重推荐本书的理由。
李小龙自己曾说过一句话:“你知道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吗?一个人。”

史旭光
2021 年 3 月 29 日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小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修·波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59590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休闲游戏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