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怎样采访本·拉登(世界顶级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的报道生涯)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一位采访到本·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最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第一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内容推荐

彼得·阿内特(Peter Arnett)先生年逾七旬,是一位长期跟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汁战争的世界著名的战地记者。曾独家采访过萨达姆·侯赛因和本·拉登,是西方媒体中第一个采访到本·拉登的记者。同时还采访过大量国际政坛上风云人物,如阿拉法特、贝·布托、卡斯特罗等等。  1966年因越战的卓越报道而获得了世界新闻业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是全美公认的越战中最出色的战地记者。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阿内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进行现场直播,成为电视新闻转播史上的里程碑。这使他赢得当年的美国电视最高荣誉——艾美奖 1994年,他出版了一小书《从战场上归来》。这本书被《纽约时报》书评版评为当年年度图书。

彼得·阿内特至今一共获得了57项主要的新闻奖。在美国、巴西等国大学获得荣誉士学位。2006年,他还被英女王任命为新西兰官员。他目前是美国和新紫蓝的双重公民。

彼得·阿内特于2007年3月1日出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教授,在汕头执教一个学期。他就自己多年的战争报道经历和媒体从业心得,开展了系列讲座和课程。目前,他已和汕头人学续约三年,成为正式教授。本书是他讲授的他本人传奇的报道生涟。数十幅独家战地历史照片首次披露。

目录

前言 解构战地记者

第一章 从越战到伊战——45年的报道履历

第二章 战地记者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章 龃龉的记者和失败的越战

第四章 报道一场失败的战争

第五章 漫长而血腥的一英里

第六章 “隧道尽头的光明”

第七章 40年后重访越南

第八章 巴格达战火爆发前夕:走还是留?

第九章 现场报道第一次海湾战争

第十章 媒体对军方——伊拉克战争的另一个战场

第十一章 萨达姆如何操控美国和我的想象力

第十二章 伟大的记者之死

第十三章 北京是世界最大的首都吗?

第十四章 卷土重来:—位战地记者与学术界的约会

致谢

试读章节

当初,在战争快要开始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职员一个个撤离,令我困扰。我希望说服我们的技术人员之一尼克·罗伯逊留下来,他却告诉我,一些同事认为,我是一个战争狂,他们认为我为了写一个报道什么都愿意做。我回答说,对我重要的是——我不是来玩儿的,我会谨慎做好任何事情。我说我们能在这里活下来。

拿了雇主的钱,我只是单纯尽到本分。如果我撤退了,就是缺工,那就需要把薪水交还回去,因为CNN雇了我做记者,这是对它的伤害。同时我也说了,如果CNN命令我撤出巴格达,我知道那在他们计划之中,CNN的老板泰德·特纳应该把订户的钱还给人家,订户与他签订了24小时新闻服务的合同,CNN就应提供服务。我说:“我们不能罢工不提供新闻。”

尼克曾对我露齿而笑,回复说:“彼得,这都很好。那你的个人生活呢?我可是有个人生活的,她不想我留在这里,她很担心我,天天都打电话给我。彼得,坦白说,我也害怕。”是他让我到了这里,我总是抱着工作高于一切的态度,而我对此并不总是感觉自豪。

我又尝试了一次跟尼克交谈。“作为一个战地记者,如果你不在这里考验自己,你还可以在哪里考验自己呢?”我告诉他,这跟男子汉气概及强韧无关,这只与专业相关。

尼克后来确实走了,但是一个星期后,他又带着视频发射器回来了,而他的女友也成了CNN现在最好的战地记者之一。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在1991年2月17日清晨打响。当天,有两个同事与我在一起——伯尼·肖(Bernie Shaw)和约翰·霍利曼(John Holliman)。

海湾战争爆发10天前,我被允许采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离开奥拉什德酒店之前,我遭4名保镖脱衣搜身,他们甚至要求我用消毒剂洗手,之后坐上一辆只有司机的黑色宝马私家车,感觉就像一颗炸弹在城市中穿梭。

那时,我就要与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相见,但是我很轻松。

这次会见的地点在市郊的一间小屋里,因为总统官邸已经被炸弹摧毁。我和他的几个高级助手等了片刻,萨达姆·侯赛因独自一人进来。他看起来很整洁,穿着一件大方的蓝色哔叽西装,衬一条花领带。他向我走来,伸出手和我坚定地握了握。他看上去轻松,整洁的胡须、浓密的头发,装扮无可挑剔。他让我想起了好莱坞旧电影里的拉丁情人。

我告诉他,人们想听到他说些什么。他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臂,带我坐到一张靠近3台摄像机的椅子上,这次采访有3家伊拉克电视台拍摄。萨达姆说:“你可以问任何你想问的问题。”此次采访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他谈论了一些关于飞毛腿导弹和战争计划的事,然后,他握着我的手,让人拍了几张照片。接着他就消失于夜色中。

这次对萨达姆的采访以及我关于轰炸掩护战役的独家报道得到了同行的支持,却遭到政府官员及其拥护者的猛烈抨击。我收到了无数的负面信件,其中一封很经典的信件,收信人处写着:“彼得·阿内特,萨达姆的首席公关,CNN,亚特兰大,佐治亚州。”把里面的“四字经”(脏话——译者注)用黄色的铅笔凸显出来。另一封则玩着文字游戏写道:彼得·本尼迪克特·阿内特。本尼迪克特·阿内特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臭名昭著的叛国者。

批评持续了很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收到一封信,是传真过来的两条死亡恐吓。一条说深信我在巴格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工作,另一个又说我为伊拉克工作。以后信件依然持续不断地寄来。两年前我收到这样一封信:“你,阿内特先生,是个叛变的浑球。显然这不是个巧合,你为可能由世界上最卑劣、最不忠的女人们所控制的组织工作。”当然,我不会这么想泰德·特纳的简·方达(Jane Fonda)。

还有一些其他的毫无道理的批评。一个南方报纸的专栏作家John Maddry在海湾战争之后写给他的读者,说我是巴格达派来的恶魔的化身,我就像百年老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和魔鬼圣婴一样可怕。

Maddry写道,在许多人看来,我有很多超自然的特质,有两个实例。我在巴格达的一次播报期间,有电视观众看到我头上长出绿色的角;美国伊利诺伊州库克县一个退休管道安装工人,在夜晚给我拍了一张反转照片,但是洗出来的相片里,我的映像却消失了。

根据这个专栏作家的说法,更甚的是,一位老妇人写的一篇《奇异的肯塔基州的帕迪尤卡广播协会》的文章说,她家的所有植物在我播报完后一夜死光了。P23-25

序言

从巴格达到汕头的战地记者和教授

我知道彼得·阿内特(Peter Arnett),始自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他引起全球注目的现场报道。开战前夕,驻伊拉克的国际媒体纷纷撤离,只有当时在CNN任职的阿内特选择留守。美国开战后,作为唯一在伊拉克战争现场直播的记者,阿内特连续16小时不断地报道战事,将战争展现在每个家庭的电视机屏幕上。阿内特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5年前,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阿内特再一次出现在最前线。但因接受伊拉克电视台访问而且评述美国政府的政策而掀起了风波。大约就在那个时候,我刚受李嘉诚基金会的邀请,在汕头大学筹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启动教学改革。我从没有想到,4年之后,阿内特会和长江新闻学院结缘。

阿内特是位老战地记者,40多年来奔走于世界的战争和冲突现场。几乎可以说,有战争的地方就有彼得·阿内特。当我透过电邮联系他来汕大讲课的时候,70岁的他当时就是在巴格达战场前线。所以,同事为他安排在汕大的住处时,还担心他受不了节奏较慢的的校园生活,或者难于与汕头独特的文化磨合。

出乎意料的是,阿内特成功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很快就适应了校园生活。在报到的第二天,他便一个人坐上公共汽车到市区闲逛了。宁静的校园没有枪林弹雨,没有24小时不断的deadline,但是,阿内特用新闻记者一丝不苟的精神备课、写讲义、讲课,还在年轻助教的帮忙下制作幻灯片。

从战地记者变成大学课堂上的教授,阿内特从教学之中找到了乐趣。学生对新闻的热情、对国际事务的巨大兴趣让他感动。他把自己几十年的战地经历和经验,浓缩成为系列课程,让幸运的长江学子如沐春风,领略到战地记者的魅力及报道艺术。课余,他本着记者的好奇心,深入汕头的大街小巷,和小商贩打交道;他也遍访潮汕的古迹,探讨粤东民风。

在李嘉诚基金会和新闻学院的支持下,阿内特在2007年暑天,带领长江新闻学院学生访问越南,重走他当年的战地,实地考察报道。2008年5月,他又和学生们远征非洲,到乌干达和加纳进行采访报道。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到中国各地讲学,包括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新浪网和大江南北的新闻院校。

本书是阿内特第一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我们乐意为中国新闻界走向国际化略尽绵力。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极端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是长江新闻学院的办学方针。在汕大,我们建立了整个中国大陆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中外结合,引进西方先进的的新闻文化、理念和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融会贯通,建立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新闻理论和实践。中国新闻从业人员迫切需要吸收西方新闻操作的优点,从而建构我们的新闻专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21世纪的资讯社会,建立我们的主体性,在国际新闻舞台上争取发言权。对于西方的资深媒体人士,在中国,同样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学习的过程。

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历史证明了阿内特是先行者。他在2003年3月31日接受伊拉克电视台的访问时,对美国政策颇有微词,引起了美国内四方八面的攻击。但他的看法,其实和其后无数英美记者、评论员以及退休美军将领的看法没有区别。他本人对海湾战争的报道更从未受人质疑。

阿内特其后被英国的《每日镜报》聘为特派员。在同年4月1日的镜报上,他承认接受伊拉克电视台的访问是判断上的失误,但同时为自己的访问内容辩护,他说:“美国政府内部对从巴格达发出的报道非常敏感。他们不想让有公信力的媒体从这里发出报道说(美国政策)有很多问题。美国国内的右翼媒体和政客正在寻找一切机会来针对留在这里的记者,挑他们的刺,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我的错误判断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5年之后,美国的主流媒体已发现他们被布什政府欺骗了。主流报纸像《纽约时报》已经公开道歉,称他们在报道战争真相上可以“做得更好”。事实证明,阿内特早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来讲述战争真相。

现在,阿内特将暂时退下火线。他已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续约3年。我期待他给中国的新闻记者和学生带来更多可供分享的经验,也祝他在中国生活继续精彩。

2008年6月3日

(本序作者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后记

如果没有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婉莹院长的极力鼓励和支持,这本书绝不能问世。正是陈院长,首次邀请我来汕头大学讲述我的战争报道经验;也是她,提出把这些讲座结集成书,让全中国的学生受益。

我在中国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汕大宜人的学术氛围和热情高涨的新闻专业学生而充满刺激。学院的教师都很热心地向我提供帮助。我要特别感谢学院的副院长范东升教授和彼得·赫福德教授,多亏他们两位的帮助,我才得以顺利地从战争报道向学术生涯过渡。

我要感谢李嘉诚基金会和他们的职员,他们的友善和帮助使我很快适应了汕头。

我的教学助理高文欢耐心地领着我一步步熟悉汕头的定居生活。还有,在我准备讲座系列的幻灯投影和发表演说的时候,文欢和他匪夷所思的电脑技术又是多么的重要。

我还要感谢我研讨课的学生们,他们志愿把讲座和其他材料翻译成中文。他们包括:张竹筠、李胤茜、高文欢、黄艳芬、庞艳杰、彭珍梅、屈运栩、刘雁、周慧苑、张灿华、茹萦莹、周燕妮、黄锦芬。在香港,李洁将讲座和照片收集并整理,为出版做准备。感谢新闻学院的常为民副教授为此书做的细心审校工作,李梓新为本书做的后期合成及出版统筹。

最后,我想感谢汕头市民的友谊和帮助,当我在这座历史城市游历的时候,他们总是礼貌地招待我,让我觉得宾至如归。

彼得·阿内特

书评(媒体评论)

萨达姆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臂,带我坐到一张靠近3台摄像机的椅子.这次采访有3家伊拉克电视台到来拍摄。

——彼得·阿内特

1997年3月,我在本·拉登的藏身之地采访他。等了1个小时后.拉登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有6英尺4英寸(约1.9米)上下,他移向我们坐的地方,停在我们跟前,使我们有压过来的感觉。他头上缠着白色头巾,穿着白色长袍,长袍外还罩了一件迷彩战斗夹克,右手紧紧地握着一把AK-47冲锋枪。他的长胡子里夹杂着一些灰白的胡须,没有笑容,眼睛里闪着固执的光芒。

——彼得·阿内特

老布什总统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后写了两本书,书中都埋怨我的报道,并对我的报道充满了愤怒。在他的第二本书里,他仍然坚持我是说谎者。大家都清楚,没有人喜欢被总统称作说谎者。

——彼得·阿内特

发动战争的理由是萨达姆储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他与本·拉登的联系。我多次到伊拉克采访联合国武器检查人员,他们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于本·拉登,有参考价值的是萨达姆的首席发言人阿齐兹的话,他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本·拉登假如曾在伊拉克停留的话,他已经被逮捕入狱了。之前的1997年3月,在对本·拉登的采访中,我问他怎样看待萨达姆·侯赛因。本·拉登回答“他是阿拉伯人的败类。”他向其他阿拉伯领导人描述说萨达姆正在忙于颠覆别人。

——彼得·阿内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怎样采访本·拉登(世界顶级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的报道生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彼得·阿内特
译者 常为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7931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4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