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著的《欧也妮·葛朗台》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情节生动,布局严谨。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小说从欧也妮的生日讲起,引入了一场争夺女继承人的斗争场景。紧接着,又从小说的高潮——家庭纠葛方面,切入夏尔的背信弃义。再急转而下到小说收尾,给读者留有余味。整部小说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自始至终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
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细节的描写,塑造了爱财如命的、毫无亲情的、吝啬的葛朗台。在金钱主导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暴发时期的守财奴形象。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一个金钱毁灭人性与家庭的故事,也是整个法兰西历史的一个真实断面。
精彩的故事,悲惨的结局,自问世以来,一直令人们百读不厌。
巴尔扎克著的《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前半期法国外省的索米尔城,以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
夏尔风尘仆仆地来到葛朗台家,带着他时髦的家当和巴黎的贵族气
派,他会受到热情招待吗?吝啬的葛朗台又将会怎样对他呢?
夏尔·葛朗台是个二十二岁的美少年,此时与这帮地道的外省人形成了奇怪的对比。他的贵族气派早已令他们心中不快,都在琢磨如何嘲弄他一番。这一点需要说明一下。
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还和孩子差不多,处世还很幼稚。因此,他们一百个人当中,可能有九十九个行事和夏尔·葛朗台一样。这个晚上的前几天,他父亲吩咐他去索漠的伯父家住几个月,也许这位住在巴黎的葛朗台想到了欧也妮吧。
这还是夏尔生平第一次来外省,因此很想显显巴黎时髦青年的派头,他相信以自己的阔绰和文雅,一定会令这些乡下人自惭形秽,羡慕不已,从而为当地带来新的潮流,引进巴黎生活中的精髓。反正他是下定决心,在索漠的这段日子里,他会极端讲究衣着打扮,要比在巴黎花更多的时间来刷指甲。其实有些潇洒的小伙子还故意不修边幅,以便透出难以模仿的风度呢。
夏尔带了巴黎最华丽的猎装,最漂亮的猎枪,最威武的马刀和最时髦的刀鞘。他有一全套设计精巧的背心:灰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金龟子色的,带金丝的,带光片的,带条纹的,双面的,有高领的,有平领的,也有翻领的,有纽扣直到脖颈的,还有金纽扣的。他还带了各式各样最流行的活领和领带,两套名师设计和制作的套装及工艺最精细的内衣,以及他母亲赠送给他的一套金质梳妆用具。
花花公子的那套七零八碎也都带了,连一个玲珑剔透的小文具盒也没落下。那可是一个最可爱的女子送的,起码他是这么认为。他叫她安内特,她还是一个贵妇人呢,为了消除丈夫的某些疑虑,只好暂时牺牲自己的幸福,现在正愁眉苦脸地陪伴丈夫在苏格兰旅游。他幸好带了非常漂亮的信笺,半个月可以给她写一封信。总之,巴黎浮华生活的一套行头,可以说一应俱全,从决斗开始用的马鞭到决斗收场用的精美手枪,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混日子的所需用品,已经样样齐全了。
爸爸命他独自起程,不可铺张,因此他便把驿车的前厢租了下来。他拥有一辆小巧玲珑、特意定做的轿车,他打算在六月份乘坐它前往巴登温泉,与贵夫人安内特会面。于是,他为不会在此次外出时糟蹋这辆轿车而感到高兴不已。
夏尔预备在伯父家里碰到上百客人,一心想到去森林中去围猎,过一下城堡生活。他想不到伯父就在索漠;他在这儿问起葛朗台,只是为了打听去法劳丰的路;等到知道伯父在城里,便以为他住的必是高堂大厦。索漠也罢,法劳丰也罢,初次在伯父家露面非体体面面不行,所以他的旅行装束是最漂亮的,最大方的,用当时形容一个人一件东西美到极点的口语说是最可爱的。
漂亮的栗色头发刚刚在图尔请理发师烫过,换了衬衫,系一条黑缎子领带,配上圆领,衬托着一张笑吟吟的白脸蛋;一件紧身的旅行外衣半系着扣,露出一件高领开司米羊毛背心,里面又是一件白背心。怀表漫不经心地随便放在一个口袋里,短短的金表链拴在扣眼上。灰色的长裤,两边系扣,加上黑丝线所绣的图案,显得美观大方;他手里挥动着一根手杖,风度十分潇洒,黄金雕刻的杖头和色泽鲜艳的灰手套相得益彰。最后,他的便帽同样品味高雅。
巴黎人,只有巴黎人,只有上流社会的巴黎人才能将精雕细刻与气派风度结合得这样浑然一体,才能巧妙地融合种种无聊的服饰和点缀,显得天衣无缝。这通身的打扮,再加上他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真透出腰插手枪、臂揽美人、身怀绝技的青年人的朝气。
现在,要是你在欣赏了夏尔的翩翩风度之后,能够想象出身为索漠本地人的克罗旭叔侄的样子,那么对在这间灰乎乎的客厅里,二者之间展现的巨大分歧,将有更深的体会。他们三人都爱吸鼻烟,鼻涕流出鼻孔许久也不愿去理会,棕红色衬衣的领子皱皱巴巴,掉在衣褶上的烟末天长日久已使衬衣发黄。软塌塌的领带刚一系上脖子便被扭成麻花一般。他们衬衣之多,可每半年才洗一次,将它们统统压在衣柜底下,久而久之,变黄变灰,失去光泽。他们最为情投意合之处便是邋遢至极,老气横秋。
他们的面容也和他们的破旧衣服一样憔悴,和他们的长裤一样皱皱巴巴,仿佛早已精疲力竭,变硬变僵,变得畸形。其他服饰更是毫无讲究,不但全不成套,而且更无新潮可言,整个一副外省人的打扮,好像衣着整齐只是为了饱他人眼福似的。
P30-31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读书为乐。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更是书中的精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了让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较大的调整,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加强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灵获得智慧雨露的滋润,从而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出版的《阳光阅读》丛书就是根据“新课标”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携手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精心打造的,是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典范之作。
在选择篇目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经典性 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本丛书所选的百部中外名著,大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过的经典作品,能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精神基础,为他们提供精神营养,使他们终生受益。
权威性所选的百部中外名著,全部来自“新课标”指定必读书目和教育专家的课外推荐书目,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的人生之路。
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 在选择书目时,我们还注意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互补。如课内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丛书中便收入了《红楼梦》,并在阅读指南部分专门对《红楼梦》全书做了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而所选的《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
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文学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兼顾古今中外,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高中阶段还要读一些哲学著作和艺术理论著作。在本丛书中,《论语通译》属于文化经典著作,《谈美书简》属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范畴,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小说也兼顾了古今中外,《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是中国古典小说,巴金的《家》属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在内容的编写上,每本书增加了简明实用的“阅读指南”和“感悟思考”。
阅读指南 通过对作品全面的介绍,让孩子在阅读时更轻松。如《巴黎圣母院》的导读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如在《家》的导读中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通过这些导读,我们希望一方面能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名著的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感悟思考 丛书中经过精心编写的感悟思考题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在读完全书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阅读名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阳光阅读》丛书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阳光阅读》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