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画风雅/悦心
内容
内容推荐

古画风雅,读懂不易。本书正是一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画与诗词艺术的优质读本,蕴含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诗词文学、历史与美学知识。根据绘画品类的不同,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美人如玉”“山光水色”“活色生香”“文人雅事”及“历史传承”。作者从专业角度对各绘画品类的技法进行赏析,佐以相关的诗词文化、名人逸事等予以交融解读,同时还挖掘出古画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生动再现了古人景景入画、事事用心的生活美学,使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古画的艺术之美和古人的生活之美。

作者简介

苏春玲,笔名苏三公子。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供职于深圳某机关,长期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分析工作。曾任海关总署《金钥匙·书画视界》编辑,发表有散文、书画评论、小说等若干。

目录

辑一  美人如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仕女画
 

千古风流事——“好色”的明朝画家
 

扫眉才子笔玲珑——女性画家 

辑二  山光水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
 

结庐在人境——诗意栖居
 

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景·雨声 

辑三  活色生香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花鸟画
 

一案四时春——花事
 

花开堪折直须折——宋人·春天 

辑四  文人风雅
 

此事只关风与月——雅事
 

诗酒唱和领群雄——雅集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渔隐 

辑五  历史传承
 

寒夜客来茶当酒——茶文化
 

高山流水觅知音——抱琴、又化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博古文化

序言

写一部品读中国古画的文集,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计划了很久。2009年,匆匆忙忙间写了一部初稿,虽然后来由于个人原因未能付印出版,却是我写读画记的一个初步尝试,也成为现在这本书的基础。
   

写这本书的初衷,也许缘于年少时候观画的一些感悟,又或许,更早一点,缘于我自小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热爱和痴迷。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而又颇有艺术氛围的家庭。据说很多年前我祖父向我祖母求亲的时候,顺便把自己画的一幅仕女画放在了见面礼里面,我的外曾祖父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分爱才,他看上了我祖父的绘画才能,便同意了
这门亲事。社会变迁,几经辗转,这对恩爱的夫妻最终扎根在一个偏远小镇
。我后来就出生在那个小镇。小时候物资比较缺乏,文化艺术书籍尤其稀缺,更谈不上互联网了,然而血液里残留的一点艺术细胞使得我对艺术求知若渴,满怀一腔热忱投入到学习研究和探索中。早期关于中国古画的记忆不过是家里挂着的几幅挂图,还有书本里的历史资料。
那时候总有许多疑惑:为什么阎立本在《步辇图》里把皇帝画得那么高大,其余随从都小了几个号?
为什么古代仕女画里的美女们看起来总是千篇一律?为什么朱耷的画里“八大山人”的花押写得像“哭之笑
之”?……带着诸如此类的众多问号,我渐渐长大。后来到北京上大学,最开心的事就是到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展览,阅读、购买大批书籍,从中一一解开疑惑和不解。这个过程是愉悦的,也是一种释然。
   

如果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熟读古画三百幅,便可对中国美术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品读中国古画,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观看画面的内容,就像简单的“看图说话”,这是绘画带给观者的第一感官印象;二是分解作画的技法,比如这幅画使用了何种皴法、笔法、墨法、设色。以及采用何种构图,这是技术层面的专业分析;三是深入解读画面背后的意义,包括画作的创作过程、画家的创作意图,延伸开来还有画作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甚至还有画家的生平逸事及相关的收藏历史,相当于把古画当成历史资料
去研读,这也是本书的灵感来源和主要内容。
   

对于我来说,品读古画不仅仅是对画面的欣赏,也不是简单分析画家的技法,我更注重的是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知识,
对古画作进一步的深层解读。比如我写《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景·雨声》,里面不仅分析了历朝历代
画家关于雨景的绘画作品,同时还列举了历代诗人描写一年四季不同雨景的古诗,很多家长朋友收藏转发,用来当作孩子学习专题古诗的辅导材料;在《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渔隐》一文中,我列举了历代名家关于渔父
、渔隐主题的绘画作品。同时也从历史文化角度探究了中国古代文人推崇隐逸、隐居的历史现象;而在朋友圈里转发量最大的一篇《千古风流事——“好色”的明朝画家》中,则涉及大量历史上的著名仕女画画家,如唐寅、仇英和陈洪绶等,以及他们与美女之间一些有趣的传闻逸事。
   

上大学时,每到周末,我最喜欢跑美术馆、博物馆,还有琉璃厂、潘家园、什刹海边上的旧货市场,在那里能看到很多旧书、古董和古画。那时候,
北京的美术馆、东四周围一带,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从美术馆出来,不久
便可走到三联书店。书店二楼是艺术区,艺术书籍比较贵,一群穷学生买不起,便小心翼翼地捧着书,挨着挤着坐在楼梯上看。1999年,我用自己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赚来的1500元钱买了《中国传世名画》和《世界传世名画
》,这两套书印刷极其精美,还附赠一双翻书用的手套,以示珍贵。我很高兴以后不用走很远的路、不用挤书店也能看画了,每天把画册打开,放在小床上,仔仔细细翻看。我大学宿舍里90厘米宽的小床上,几乎一半的空间都留给了我的画册,还有一张从琉璃厂买来的古筝。小床拥挤不堪,却令我觉得格外舒心。大学毕业后,这两样东西被我当成大学宝物千里迢迢、不辞劳苦扛到了深圳。
   

工作之后有了钱,便可以买更多的画册,走更多的地方,参观更多的博物馆、美术馆了。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去的最多的景点除了教堂,就是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欧洲博物馆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令我为之倾倒。当年在书
中看到的油画一一呈现在眼前,震撼之余更感到欣喜万分。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夏天,我一个人在英国游玩,住在伦敦的帝国理工大学,出门就是赫赫有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1ctorla and A]bert
Huseum)和科学博物馆,距离特拉法加广场边上的国家美术馆也不远。每天观展、赏画,晚上到附近的小酒馆就着炸鱼、薯条喝几杯小酒,无忧无虑地沉浸在这种单纯的生活里,这是艺术给我最美好的回馈。     

导语

本书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

精彩页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仕女画
   

很难知道从哪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开始用绘画记载当下的生活状况;又是在哪一天,他们仰望天上的星空,俯视脚踩的山河,突然想到:我要记录下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要记录下这呐喊着欢呼着的人们,这奔跑着舞蹈着的人群。从那一天开始,历史被记载下来,岁月流光不再寂寞无声。
   

翻看世界艺术发展史,几乎所有民族绘画的开始都是人物画,如同结绳记事,如同象形文字,最早的绘画是记录“我们”。又过了许许多多年,人类进人文明时代,中国古代开始出现形象清晰的人物画,而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人物画被称为“仕女画”。
   

就现今发现的仕女画而言,最早的应该是在长沙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约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据说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绘画作品。
   

但是,最早有文字记载,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的仕女画,则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作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魏晋:清瘦之美
   魏晋时期是一个风采特异的时代,至今我们仍然会带着无上的敬意回看那些魏晋士人的潇洒风采。这是中国人“人生艺术”的巅峰时期,是一个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时代。在绘画方面,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侧重于表现高逸超脱之美,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形象一般来自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我们从现存的画作中,可窥见魏晋时期的美女风姿——瘦、秀、清,气度高雅,脱俗飘逸,颇有道骨仙风。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无锡人,出身名门望族。很小就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能诗善赋,擅长书法音律,尤其精于绘画。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的作品大都散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一直为历代视如珍宝。谢安说:“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说顾恺之的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现在看来此话有些夸张,但是试想公元4世纪之时,人类发展史上的许多事情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而顾恺之的画已经相当成熟,不得不说已经是一种传奇。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展开联想而作,山川、树木背景营造出一种奇异飘渺的梦幻场景,其中的洛神、仙女等仕女形象线条流畅,显得仙气缭绕,又让人感到一种飘逸浪漫、诗意盎然的意境美。
   他的传世名作《女史箴图》,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而画制。当其时,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专权,张华作《女史箴》,以女史的口吻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借机讽喻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后。而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便是这篇文章的连环画版本。
   

其中一段《修容饰性》描绘的是宫廷贵妇清晨起来梳妆打扮的情景。图中女子容貌端庄,神情也很柔和,侍女梳发的姿势描画得非常优雅而抒情。画中的线描用笔十分流畅老道,这是顾恺之线描的特色,被形容为“春蚕浮空,流水行地”,人称“春蚕吐丝描”,又叫“琴弦描”或者“高占游丝描”,为后世画作各种线条(尤其是白描和行云流水描等)的演变打下了基础。
   

妇女梳妆为何也算是一种道德规箴呢?原文是:“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衍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修容饰性,意指以修外在之美饰内在之美。魏晋时期尤其注重外表容貌的修饰,从《世说新语》中就能看到许多美男子的故事,比如有“玉树临风之态,飘逸飒爽之姿”的潘安,比如“风神秀异”最后被“看杀”的卫玠,等等,都充分说明了修容饰性对当时名士们的重要性,表示的是一种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其还具有难以比拟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是世界美术史上公认的“中国超级国宝”。目前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另一幅为唐人摹本。据说后者最得原版风采,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盗往国外,后来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该摹本从不公开展出,一直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只供研究使用。
   

唐朝:圆润之英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隋唐时局势才算稳定下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疆域对外展拓,经济空前繁荣,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及国际交流空前频繁,思想空前活跃,妇女也得到了空前解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唐朝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人们的审美观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仕女画也,随之,进入繁荣兴盛阶段。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画风雅/悦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三公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35604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2021-03-01
印刷时间 202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76
CIP核字 202100617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