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还有光环吗
内容
试读章节

王蒙:别把眼睛盯着“诺贝尔”

说王蒙是中国作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并不为过的。鼻梁上架副金属框近视镜,衣着朴素,举止儒雅,谈吐幽默。像谜一般吸引着他的众多“粉丝”的,不仅有他非凡的经历,敏锐的思维,还有仿佛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及永不枯竭的创造力。2007年10月,王蒙来津参加他的好友冯骥才主持的国际研讨会期间,老杜与他进行了一次获益匪浅的交谈——

为何在海洋大学研究文学

老杜:您好,王部长(他曾任文化部长),对您仰慕已久,又从大冯书中读到不少有关您的轶闻趣事。听说您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创办了王蒙文学研究所。请问,您为何要在一所理工科大学搞起文学研究,五年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蒙: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山东大学,它本是一所综合大学,文科也非常棒,前后在那任教的有梁实秋、闻一多、老舍、洪深、朱自清……都是文坛大家,可见此地有这个风水,有这个灵气,有这个积淀。后来,山东大学迁到济南,把有关海洋的专业留在中国海洋大学。五年前他们成立王蒙文学研究所,大概是想拉着我壮壮门面吧(笑)!我的研究所与大冯的研究院性质不同,是别人研究我的文学创作。我在这儿最擅长的事是每年都来给学生搞个讲座。另外,我在全国结识很多作家、学者、教授,这是我独有的优势,像铁凝、王安忆、张贤亮、韩少功、张炜、尤凤伟、叶辛、方方、舒婷、叶嘉莹、毕淑敏、迟子建、白先勇、余光中、李希凡、冯其庸都去讲过课,还有大冯和你们天津的赵玫。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新加坡的专家学者也是我们的常客……

老杜:学理工的大学,经您这么一折腾,很可能出来几个文学方面的才子!

王蒙:(笑)也许会吧!我还邀请一些“驻校作家”到海洋大学“作家楼”写作,由学校提供食宿和零用钱——只要您的身影能出现在校园里,抽空与学生座谈座谈,写完书在文稿最后缀上一句“某年某月完成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即可。这东西当时你不觉得怎么样,十年二十年之后不得了!今天我住的利顺德(饭店)不也这样吗?孙中山也好,胡佛也好,在这儿住上一天也算历史!有一次开我的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研讨会,张贤亮从宁夏赶来时乘的是一架小飞机,他笑言:“像坐拖拉机一样,我把一百多斤撂这儿了,为你献身了!”作家们都是个体户,平日里各自为战,有这样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对学校,对青岛,对作家都有好处。我们不是要建设和谐文坛吗?

不怠干获取“诺贝尔”

老杜:中国作家一般重视人文,轻视自然科学。您曾感叹中国没有达·芬奇、罗蒙诺索夫那样既懂艺术,又懂自然科学的文化巨匠,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蒙:这个事情现在先不忙。中国之所以缺少文化巨人,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之中,一次次战争,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连生存都成问题,如何造就文化巨人?而且,正规的教育屡受干扰,谁能规规矩矩上学,认认真真读书?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科学不发达的国家。刚才电视新闻报道说,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们离这个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我认为不必着急。因为中国人脑子很聪明,现在又实现了社会稳定,大家能塌下心来念书,扎扎实实搞试验,做学问,写书,国家才有希望。

老杜:提到诺贝尔奖,据说您已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您对获奖有无期待?

王蒙:那是关心爱护我的人提的,不仅是美国一批华人作家,还有其他方面的人士。这里边有许许多多复杂的情况,这些情况我在第三部自传《九命七羊》中会有详细的披露。

心恋浮躁只是一个过程

老杜: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开始崇尚物质,沉溺于享受,从而造成文艺作品的娱乐化和平庸化,您认为这是正常的吗?

王蒙:这也是社会转型期一种尚不成熟的心态浮躁的表现,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过程。因为从饥饿线挣扎过来的人,刚吃饱肚子,突然口袋里一下有了钱,又要买车,又要买房,还要买首饰做美容(笑)……这个问题,我觉得慢慢能变得理智起来。总的来说还是往好的方面发展,我不主张过分夸张这个过程,情况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悲观……

阅读的魅力无可替代

老杜:您在中国作协做领导工作多年,我想问一个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海雪原》《红旗谱》《苦菜花》《红岩》……每出现一部优秀长篇小说,都会引发全民的阅读和欣赏,包括据此改编的影片,为什么现在小说多了,却缺乏动人心魄的经典之作?

P10-12

目录

第一章 大师风范

 冯骥才:文人互赏是一种幸福

 王蒙:别把眼睛盯着“诺贝尔”

 余秋雨:投入一个“文化气场”

 《秦腔》幕后的贾平凹

 曹禺:大师百年魂归故里

第二章 学界精英

 易中天:光环下的困惑与无奈

 马未都:与古人真诚对话

 阎崇年:凡人怎样成为圣贤

 孙立群:不把自己当成“角儿”

 蒙曼:我对成名没感觉

第三章 荧屏写手

 海岩:我相信美的感染力

 海岩人生舞台的多童角色

 高满堂:荧屏不能忘记产业工人

 王海鸰: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婚姻

 张永琛:创作是我的生命体验

第四章 国嘴魅力

 赵忠祥:我是电视大树上的一片叶子

 陈铎:老夫聊发少年狂

 倪萍:完美演绎母爱的光辉

 白岩松:与世界对话要讲究方式

 王刚:“我本顽痴”点亮多彩人生

 董卿:青歌赛上一道风景

 曹颖: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鲁豫:魅力来自真诚

 李秀媛: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第五章 时代旋律

 “乔老爷”煮酒笑说歌坛事

 徐沛东:音乐本应更纯粹

 朱明瑛:模仿不能代替创造

 蒋大为:好听的歌为何太少

 关牧村:我追求精神上的完善

 谭晶:“喜儿”是我音乐的一次回归

第六章 笑傲江湖

 马三立仍在“逗你玩儿”

 赵本山:“小品王”的乡村爱情

 姜昆:男人要有责任感

 蔡明:观众是水我是鱼

 巩汉林:看我的戏,不信你不笑

 郭德纲:我就是个说相声的

 杨议:将快乐进行到底

内容推荐

《名人还有光环吗》是继杜仲华《明星大聚焦》《名人,开门》之后的又一次名人荟萃,《名人还有光环吗》收入的多是对当今文艺界顶尖人物,以及曾经引领中国文艺风向的老派艺人深度访谈文章,因而文化含量更大,社会关注度更高,可读性更强。如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余秋雨,贾平凹;“学术明星”易中天、马未都、阎崇年、孙立群;荧屏写手海岩、高满堂、王海鸰、张永琛;魅力主持人王刚、董卿、倪萍、曹颖、赵忠祥、白岩松等;划时代的歌唱家徐沛东、蒋大为、关牧村等;笑星马三立、赵本山、巩汉林、郭德纲……这些名人都多次接受过作者的独家专访并有精彩对话。有些名人作者在长期交往中已成为惺惺相惜、无话不谈的挚友。

编辑推荐

文学大师、学界精英、国嘴魅力、时代旋律、笑傲江湖……资深文化记者杜仲华二十余载“追星”不止,笔耕不辍,揭开名人光环的神秘面纱。

《名人还有光环吗》一书,读者群体广泛,几乎每个年龄层次的传记爱好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共鸣,或激情澎湃或徜徉于时代经典巨作中,可谓深得人心。

透过“名人还有光环吗”?这一问,带领社会大众共同反思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努力创造,不断更新自我,风雨无阻,等等都可从书中涉及到人物的精神财富中领悟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还有光环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仲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36555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7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46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