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译注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为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本书分注释、译文、评点三部分,在参考历代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了逐篇逐章的注译和解读。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一部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本书分注释、译文、评点三部分,在参考历代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了逐篇逐章的注译和解读。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试读章节

1·1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6]?”

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即先生、老师,如称孔子、老子、曾子等。《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学:这里,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按时温习。[3]说:通“悦”,高兴,喜悦。[4]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5]不知:不了解。愠(yùn):恼怒、怨恨。[6]君子:《论语》中的“君子”,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对学得的知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学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评点

历来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连贯。但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是前后相互连贯。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也有一定道理。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1·2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后一说较为可信。[2]孝弟: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tì乯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xiǎn乯:少的意思。[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评点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孝弟为仁之本”。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由“孝弟”而展开,“孝弟”是儒家八条伦理道德原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的两条。儒家文化思想,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确立,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也特别完备。儒家思想可用“仁义”来概括,要达到“仁义”的境界很难,但可以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孝敬父母,热爱兄弟,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每天必须处理的常事,做来不难,若能够做到,仁义之境界就可以达到了。在儒家八条伦理原则中,“孝弟”居于首位,说明孔子学说以孝悌为仁之本。

……

P2-3

序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后来,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程子(程颐)日:“《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记录的虽然是孔子的只言片语,但书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和教育思想。

孔子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的思想,孔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在《论语》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自认为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之为鼻祖。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做一个正当的‘人’,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式的,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并被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宋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盛赞《论语》是“二千年来东方人思想之总源”。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年轻时我也很怀疑。到了望九之年,我感觉到其实用不着半部《论语》,有几句话就能够治天下。如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看不仅中国大治,世界也大治,世界和平就有了保证。这一句话就够了。”由此足见《论语》对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存在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后记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对国学的热爱,无不体现了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正视与反思,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我们推出了《论语译注》一书。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文字简易通俗,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同时,我们参阅了中华书局的《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新华出版社的《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李鎏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论语)讲义》(李里著)等书,在此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出版时间仓促,虽然再三小心谨慎,也难免有所遗漏错误,真诚希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教。

金海民

书评(媒体评论)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梁启超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

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年轻时我也很怀疑。到了望九之年,我感觉到其实用不着半部《论语》,有几句话就  能够治天下。如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看不仅中国大治,世界也大治,世界和平就有了保证。这一句话就够了。

——季羡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译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25922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5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8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