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飞,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兴趣为民族学、影视人类学、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变迁、生态文明与河西走廊各民族移民定居等。
图书 | 微行集——影视人类学的道路(第一辑) |
内容 | 作者介绍 王海飞,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兴趣为民族学、影视人类学、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变迁、生态文明与河西走廊各民族移民定居等。 目录 这是一个数字时代,我们需要试验 / 1 学院派与不拘泥 / 4 民族志电影可能的几个面向 / 8 《金翼》的学术传承 / 11 从小荧幕到大银幕,蹚一条自己的路 / 25 《喜马拉雅天梯》 / 28 理工男进入清华传媒的道路 / 36 关于“清影放映” / 40 《我在故宫修文物》 / 42 《大河唱》 / 46 学者电影:呈现不同的表达 / 57 关于学者电影 / 60 关于学科发展 / 71 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与影视人类学研究室 / 75 先做事,这很重要 / 87 多重观看的意义 / 99 早期的影像探索 / 102 学科的核心与边界 / 113 关于多重观看 / 119 影像建构的观念世界 / 133 影像赋权和两重田野 / 137 影像,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 147 “闯入”影视人类学的“土”专家 / 150 乡村影像给我的感受 / 163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与东亚所 / 167 云南影像史的几条线索 / 173 影像的力量和我们的责任 / 176 影像中的人和他们的世界 / 187 研究路径和影像反思 / 190 田野关系与文本呈现 / 202 关于二阶电影 / 213 学科建设与交流 / 216 让·鲁什的遗产 / 224 学科未来发展 / 229 民族志电影的边界与市场 / 237 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地拓展学科影响力 / 251 从国际法到人类学 / 255 “不计成本”地推动学科建设 / 259 影视人类学的三重门 / 266 从诗歌到影像 / 274 《七圣庙》 / 277 影片背后的故事 / 287 民族志电影的生产现状和出路 / 291 跨文化拍摄与虚构影像 / 301 接下来要做的几件事 / 304 内容简介 文字书写一直是人类主要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法,影视人类学则在思考如何将人类学的理论阐释以可视方式呈现,以影像方式阅读,通过跨文化交互印证,于“有形”中感知“无形”。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这是一个数字时代, 我们需要试验 ; 从小荧幕到大银幕, 蹚一条自己的路 ; 学者电影: 呈现不同的表达 ; 多重观看的意义 ; 影像, 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微行集——影视人类学的道路(第一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海飞 |
译者 | |
编者 | 王海飞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757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7页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2 |
出版时间 | 2020-11-01 |
首版时间 | 2020-11-01 |
印刷时间 | 202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92 |
CIP核字 | 2020214900 |
中图分类号 | J90-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