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考宅惟型(美术史视野下的战国中山王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战国中山国国王響的墓葬为研究对象,从美术史的视角切入,将墓葬视为一件“作品”,围绕出土器物的制作、墓葬的设计以及整个陵园的营建展开讨论。国君的墓葬不仅能反映特定的时代、地域特点和政治、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有多方群体参与。作者从一座墓葬出发,捕捉拥有者、设计者和制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许能为我们透视古人留下珍贵的“切片”。 作者简介 莫阳,1987年生于北京。2005一201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先后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与文物》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等。 目录 序 引论 从四龙四凤铜方案说起 第一章 譻与譻时代的中山国 第一节 響墓发掘前有关中山国历史的知识 第二节 平山三器与響时代的中山国 第三节 被观看的铭文:作为作品的平山三器 第二章 匠师:作品背后的手 第一节 制器与职司 第二节 物勒工名与中山国的铜器制造 第三节 量产与定制:工匠阶层的分化 第四节 工官:制作者与设计者 第三章 譻墓:作品的角度 第一节 兆域图:中山王的理想 第二节 兆域图的图绘与尺度 第三节 现实:地上陵园 第四节 映像:地下墓室 第四章 譻墓与外部世界 第一节 消失的垣墙 第二节 陵园与陵区 第三节 野心或妥协:视觉权力的争夺 结语 附录一 几案或博局? 附录二 鲜虞中山国文献编年 附录三 響器物勒工名所见工匠及制器 附录四 平山三器铭文集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认为,中山王墓提供了观察墓葬从规划到营建过程的绝佳范例。本书主要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其规划营建过程中的诸问题,并试图藉此考察中山国文化身份转换的轨迹。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考古学还是艺术史,在观察墓葬材料时,都倾向抽取单个器物或门类进行讨论。本书力图避免将都城遗址、墓葬和器物三者割裂来看,而试图由作品生成的角度,将它们置于共同的背景下观察。本书认为,不仅王陵内的器物可被视为作品进行解读,王陵本身从规划到完成的过程,亦可被视为人力创造的作品。甚至王陵存在的城市及空间,都是预先进行过规划和设计的,而不是随心的产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将整个墓葬视为作品,讨论其生成的过程,以及它与参与构筑墓葬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墓葬的观察,可以看到墓作为作品,其生成过程包含了多个作者群体的参与。从王陵自身来看,它的营建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不同作者角色理念的博弈决定了作品的呈现;而从王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历史、社会的种种因素也影响和制约作者群体的创作。对作品本体及其所处时空进行观察,恰恰为我们理解设计者和制作者如何从各自角度认识和塑造墓葬这一巨大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考宅惟型(美术史视野下的战国中山王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莫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267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21-11-01 |
首版时间 | 2021-11-01 |
印刷时间 | 202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2 |
CIP核字 | 2021213900 |
中图分类号 | TU25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