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有着与其他名绣不同的独到之处,她是由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绣——广绣与潮绣所组成。
本书从中国刺绣和岭南文化特色这两大背景进行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20世纪粤绣的盛衰变迁。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粤绣之根——中国刺绣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介绍了如何理解、欣赏粤绣。第二章至第四章依照时间为序,按三个时间段——20世纪初叶、中叶、末叶,叙述了粤绣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状况。结语部分对20世纪的粤绣发展进行了反思。
图书 | 20世纪岭南粤绣发展史/20世纪岭南艺术发展史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粤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有着与其他名绣不同的独到之处,她是由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绣——广绣与潮绣所组成。 本书从中国刺绣和岭南文化特色这两大背景进行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20世纪粤绣的盛衰变迁。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粤绣之根——中国刺绣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介绍了如何理解、欣赏粤绣。第二章至第四章依照时间为序,按三个时间段——20世纪初叶、中叶、末叶,叙述了粤绣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状况。结语部分对20世纪的粤绣发展进行了反思。 作者简介 杨晓旗,任教于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教授,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高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及科研工作。近年来,专注岭南传统工艺传承及其当代应用设计的研究,任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导师团成员,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主持并参加相关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目录 引言 传统手工艺存在的意义 第一章 粤绣的观赏之道 一、中国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刺绣 二、粤绣释义 三、粤绣的风格 四、粤绣依存的文化土壤 五、粤绣审美之维 第二章 老树新绿绣坛盛景 ——20世纪初叶的粤绣 一、开风气之先,吸纳西洋画技 二、产业化经营,顺应时代发展 三、全方位革新,提升艺术表现 四、时势造高手,个个绣技精绝 五、产品类别多,根植民众生活 第三章 沉浮交错 砥砺前行 ——20世纪中叶的粤绣 一、新中国伊始,艰辛的产业恢复(1949-1956) 二、稳步发展,再攀艺术高峰(1957-1965) 三、十年波折,困境之中的坚守(1966-1976) 第四章 改革开放沧海桑田 ——20世纪末叶的粤绣 一、拨乱反正,徘徊之中求发展(1976-1978) 二、开放搞活,高速扩张创佳绩(1979-1989) 三、优化产业,传统手工现调整(1990-1995) 四、时代变迁,世纪之末转式微(1996-1999) 结语 非遗传承路在脚下 导语 本书是对于20世纪粤绣发展的系统总结,通过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将整个20世纪的粤绣发展历程串联起来。然而,本书不仅限于让广大读者了解粤绣,作者更希望提升对以粤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回到百姓日常生活当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20世纪岭南粤绣发展史/20世纪岭南艺术发展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晓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2305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3 |
出版时间 | 2021-06-01 |
首版时间 | 2021-06-01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28 |
CIP核字 | 2020024370 |
中图分类号 | J523.6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