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黎莉莉/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系列之一的“黎莉莉”专辑。黎莉莉女士是《狼山喋血记》、《大路》等影片的著名女明星,也是中国上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物之一。

本书通过讲述黎莉莉女士一生中发生的几件大事——在“明月社”的岁月、奔赴武汉、投入新中国建设等故事,来描述她这个忠心耿耿的文艺战士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黎莉莉女士一生中发生的几件大事:在“明月社”的岁月、孙瑜以及联华影业公司、关于《狼山喋血记》、最难忘在重庆的日子里、和罗静予在一起的日子、投入新中国建设、当年抗日情绪化为自觉行动、三年美国生活等,来描述她精彩的一生。

目录

序言

送我画册借机访问

当年抗日情绪化为自觉行动

幸运却不幸福的童年

在“明月社”的岁月

孙瑜以及联华影业公司

关于《狼山喋血记》

奔赴武汉

最难忘在重庆的日子里

花花世界里的穷明星

《塞上风云》西北行

《气壮山河》与《血溅樱花》

三年美国生活

黎莉莉的父亲——钱壮飞烈士

和罗静予在一起的日子

投入新中国建设

行云飘飘流水潺潺

莉莉走了

试读章节

2005年,黎莉莉已是91岁高龄,是中国默片时代享有盛名的电影演员中,当时唯一的健在者。

2003年,与她晚年结为伴侣,相爱甚深的著名美术家艾中信去世了。黎莉莉一直心情郁闷,一直身体不好,一直拒绝外界采访。

2004年,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陈鲁豫访问黎莉莉时,用的是“瞒天过海”的办法。请黎莉莉儿子罗丹、儿媳叶向真帮忙,事先没有告诉黎莉莉,摄像机架好,鲁豫入室,才请她出来,完成了访问任务。这些年来,黎莉莉在公众场合露面,还是在十年前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活动中,此外她留给当代观众的印象就是在关锦鹏拍摄的电影《阮玲玉》中客串亮相。

2005年5月下旬,我到了北京,打电话和黎莉莉联系,最担心她身体不好,拒绝我的访问。电话中,她说她没有忘记我这位朋友,要把她精心编写出版的画册送给我,邀我到她的新居去。

既然做客到了她家中,访问的事我就不必点明了。其实,我认识黎莉莉是最近二十年的事,见面不过两三次,虽然和她有函电往来,但对她的许多事知道得并不详细。我这个记者出身的人,在重庆动身之前,对于访问她就做好充分准备。今天,不过是为了弄清一些不太清楚的人和事。

1985年3月,我初识黎莉莉。在北京西总布胡同51号一问低矮的陋室里,室内放下两张床和一个沙发,其他就没有多少活动的余地了。真叫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中国一位著名影星和一位著名美术家的居室。

那时,黎莉莉刚步人古稀之年,身体还好。傍晚,她从郊区赶回来,圆圆的脸上泛着紫红色健康的光彩。她告诉我,今天去看了一位农村的老朋友。居室迎门的墙上,挂着一帧容貌俏丽、光彩照人的黎莉莉年轻时代的大照片,从站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脸庞轮廓上,依稀可以看出她和这张照片的相似之处。也许是由于她青年时代擅长舞蹈和喜爱球类、游泳等多项运动的原因,当时虽已七十高龄,仍很健壮,看上去不过刚刚进入花甲之年。她和我畅谈她的影剧生涯,长达三个多小时。告别她时已临近午夜,院子里月色正浓,她一定要把我送到大门外,用厚重又温暖的手拉着我,重申她的心愿,希望我多写追忆舒绣文、应云卫、吴茵、孙瑜、罗及之等她的好友以及她的丈夫罗静予的文章。这些人都是抗战功臣,却遭受“极左路线”不公平的待遇和“四人帮”的迫害。更要我不忘周恩来总理几十年对文艺界人士的关怀。

二十年来,我都一一照办了,并寄给她看了这些文章,她说没有忘记我,是因为没有忘记我的诚信。

黎莉莉的新居在广安门的一座高层建筑里,北京的朋友们都很羡慕她这座宽敞、明亮、室内有跃层,还有个小花园的新居。黎莉莉在跃层的会客室里等着我。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最近,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承认他们侵略中国犯下的罪行,而且气焰十分嚣张。我们一开始交谈,就触及到20世纪30年代旧事。那时,日本鬼子杀我同胞掠我地,但国民党政府当局在我们演戏和拍电影时,却不准说“东北是我们的”,不准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黎莉莉说:“从1933年到1936年,我参加拍摄了《小玩意》、《大路》、《狼山喋蚴几部电影,都有反帝国主义的内容,那时只能以‘敌国’、‘野狼’来称呼他们,凡是有爱国心的演员谁不愤怒?”

用什么来描述黎莉莉的抗日情绪呢?“那时”,黎莉莉做了个扔东西的手。势给我看,我一下子没有搞懂是什么意思。她补充给我说:“一看到是日本的东西,我就扔,提倡国货,就是救国。热天,渴了也不买日本饮料,别人买’来送给我喝,我就扔在垃圾桶里。”也就是说黎莉莉的抗日情绪已经化成自觉行动。

“八一三”事变,日军攻打上海,黎莉莉丝毫没有犹豫,放弃了她在联华影片公司的工作,公司欠她的一千多块钱薪水也不要了,立刻跑到前线,投身到抢救伤兵的工作中去。在伤兵医院里,她把沾满血污的纱布、绷带洗干净,给断了胳臂、失去腿的伤员擦洗伤口,喂他们吃饭。抗战期间常唱的那支《慰劳伤兵歌》,这时蓦然在我心中响起:“你们正为着我们老百姓,为着千百万父母儿童,受了极荣誉的伤,躺在病院的床上。”我仿佛看到黎莉莉在闸北伤兵医院病区为伤兵服务穿梭的身影。

这时,她的面前放着由吴作人题写的“行云流水篇”,副题:回忆、追念、影存的画册。她把打开的画册捧给我,在她的名字后面加了个括弧,写着钱蓁蓁三个字,这是她的原名。

这里,我就从她的身世说起了。P1-5

序言

2005年初,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溯游抗战重庆丛书》,共10卷。书目刚一公布,网络上就出现宣传文字,受到读者和出版界注目。

我作为该丛书之一《又见大后方影剧明星》的作者,应出版社之邀,与《丛书》总主编蓝锡麟同志出席了当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书市签名售书,并接受与会记者提问。在天津书市上,不但购书读者纷至沓来,与会记者对这套丛书也表现出极大兴趣,新华社、中新社、《武汉晨报》等诸多媒体记者追踪至重庆对我进行采访。我深知不是我的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好,而是抗日大后方话剧业绩卓著,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抗战时期重庆电影也构建了不平凡的成就。因此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在抗战时期,即开始了抗战影剧的宣传与资料的收集,60余年迄未稍懈,今天乃得到前辈艺术家及关心抗战影剧人士的青睐。这时,重庆出版集团及美术中心负责人周永健、郭宜决定将原已策划编撰的《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系列丛书工作付诸行动,请我与出版社郭宜、郑文武同志,于5月下旬星夜赶往北京,开展组稿工作。

《黎莉莉》是《丛书》计划中的一本,原拟请黎莉莉同志亲自撰写。其时黎莉莉已是91岁高龄。到了北京才知道,她因年迈体衰,最近几年已经拒绝外界的访问,由她亲自撰写自己的画传,几无可能。我和黎莉莉大姐相识已久,受其嘱咐,为宣扬抗战影剧,宣扬应云卫、舒绣文、吴茵、罗静予、罗及之等抗战影剧功臣,乃常相往来。她视我为颇诚信的朋友,这次我到北京后与黎莉莉联系,她在电话中说:“你来了正好,我有画册送你。”

到了广安门黎莉莉的新居,看到黎莉莉大姐,她虽然精神尚好,毕竟已是垂垂老矣。互道近况之后,她把早已准备好的、装帧精美的《行云流水篇——回忆、追念、影存》一书赠送给我,在署名黎莉莉之后,又在括弧内写上她的钱蓁蓁原名。并且又拿来两册,送给同去的出版社两位年轻的同志。

我捧着她这本沉甸甸的、堪称记录她历史全过程的画册,既有获赠宝书的喜悦,又添加了请她撰写她的画传的犹豫。面对这位年逾九旬、拖着多病之躯完成自己历史的写作,现在身体更衰、药吃得更多的老人,我理不直气不壮地表达了请她撰写画传的要求。黎莉莉带着微笑婉拒说:“全在这本书上了。”这时,同去的两位同志流露出失望的眼神。

无奈之下,我只有自告奋勇地说:“实在不行,有了这本画册在手,您的画传只有由我来写了。”

黎莉莉大姐当即欣然首肯。

撰写《黎莉莉》,对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黎莉莉来到抗日大后方的情况,我比较熟悉:对于她在抗战以前和建国以后的情况,我虽然不是完全陌生,毕竟知道的不多。我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史实根据的事,宁顾付缺而不杜撰。因此,这部分的人和事,只得求助于黎莉莉著述的《行云流水篇——回忆、追念、影存》这本书,有的记述竟是“照录”下来的。我收藏的抗战影剧图片,虽然数以千计,但有关黎莉莉的活动部分,尤其是抗战以前和以后部分,大都是录用《行云流水篇——回忆。追念、影存》独有的,在此应该说明白。

写这本书,因为有些事情不尽熟悉,我则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提早动手。2005年5月从北京回来,我就着手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拣我比较熟悉的抗战部分,先写这一章。没有想到,尚未完稿,就在8月9日有记者访问我时(附记之后),传来黎莉莉已于8月7日辞世的消息。痛失我刚刚访问过不久的、敬爱的黎莉莉大姐,这样快,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

这以后,我写这本书就格外努力。遇到难题,以往可以找黎莉莉大姐解答,但现在她已驾鹤西去,找到她再也不可能了。为了史料的无误,我查找家中藏书常到天亮:为了描述准确,我尽力回忆几次访问黎莉莉时她的音容笑貌,在笔记本中寻找蛛丝马迹。在书中,写到的与黎莉莉有关人物,除了文艺界人士以外,对于钱壮飞烈士,李克农、邓宝珊等人,我也作了些补充。尤其是周恩来同志对黎莉莉及其家人的关怀,我作了力所能及的追述,以表达我对伟人周恩来的敬爱。

为了该书的编辑、印刷,减少因字迹潦草带来的差误,我以将及80岁的高龄,从2005年8月起,学习用电脑来写这本书。我是用电脑写字而不是打字。用电脑写字,常常闹出所现非所写的笑话,远不如运笔几十年,下笔即成文的方便。仅以写黎莉莉名字为例,我若写上千个黎字,在写字板上就要写下一千多个黎字,才能准确完成任务。速度虽然慢了许多,将来书出版时,错误则可减少许多。因此这本八万多字的书稿,竟然让我费时一年又两个月之久。2006年6月以后,重庆又逢百年不遇的连晴高温,家中虽有电扇、空调。也避不开大环境热浪的袭击。何况还有拉闸停电之日。几个月来虽有汗流浃背之苦,但为了这本《黎莉莉》,我愿意,我快乐。

拉杂写来,言不尽意。是为序。

2006年10月6日于重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黎莉莉/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5758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6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3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