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爱纪(香港卷)/三城记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香港卷。本书收录香港2000——2001年度25篇优秀小说,主编侧重选取在形式技巧上有创新的香港短篇小说。其中,黄碧云的《无爱纪》以“写生命的畸恋遗恨、阴鸷犀利”而成为本书中最有分量的作品。王良和的《鱼咒》、昆南的《天堂舞哉足下》和西西的《解体》等从多侧面反映了香港这个“迷人的异化都市”。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上海卷。本书收录香港2000——2001年度25篇优秀小说,包括黄碧云的《无爱纪》、王良和的《鱼咒》、昆南的《天堂舞哉足下》和西西的《解体》等。

目录

序/许子东

鱼咒/王良和

意粉、竹叶、小纹和其他/小榭

欲望之钳/王贻兴

地铁故事:一场生日/文绮云

解体/西西

长发/沈大中

神秘文具优惠券/李碧华

人间喜剧(三则)/阿浓

王子爱上美人鱼/林超荣

天蓝水白/祝捷

反手琵琶/陈汗

晴朗的一天/陈慧

6座20楼E的E6880**(2)/陈丽娟

我、阿荞、牛蛙/梁锦辉

无爱纪/黄碧云

飞翔/郭丽容

天堂舞哉足下/昆南

电话/叶辉

体育时期P.E.Period/董启章

就是这样子/蓬草

五三七七/蔡炎培

莫明其妙的失明故事/潘国灵

跳/绿骑士

自由落体事件/颜纯钩

理发/谢晓虹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我那蓝色的彩雀呢?它把我的万龙打死了,它后来怎样了呢?我记不起来了,像这么微不足道的事,我记不起,谁还会记起呢?然后我就知道这种鱼注定永远孤独了。如果母亲没有送给我第一条彩雀,我后来怎会爱上斗鱼呢?母亲说,家里的空瓶子都给你霸占了。是的,鲜奶瓶、腐乳瓶、酱瓜瓶。一个一个都变成了我的鱼房子,放在厨房旁边的地上,七个八个的排成一行,瓶子与瓶子之间隔着一张纸卡。凭经验,我已经懂得相鱼,知道哪一条武功高强,大王、二王、三王的排了等级。我的大王是红彩,身手非常灵活,擅于转身突袭,从未败过,因为它的鱼尾不像别的彩雀像一柄葵扇,而是开了叉,像踏着两个风火轮,所以我给它取名哪吒。二王是蓝彩,一次和金锋斗鱼,二王的鱼鳃给金锋的“深水炸弹”咬住,左拉右扯地噬去了半边。我以为它一定死掉的,在水里撒了一把盐,尝试为它疗伤,倒没抱什么希望。谁知二王竟然活过来,只是每次愤怒时把鱼鳃翻起,只能翻起一边,但勇猛犹胜从前,我就为它改了独角兽这个名字。常常,我俯卧地上,抽起隔在大王和二王间的纸卡,让一条鱼看到另一条鱼,无缘由的突然充满恨意,愤怒地隔着瓶子摆出战斗的姿态,不时“叮”的一声啄响瓶子。我可以随意把纸卡在瓶子间插进抽出,看它们愤怒、寂寞、亢奋、无聊、趾高气扬、死气沉沉,情绪瞬息万变。而我最深爱的就是哪吒,红得像从我的身体流出来的新鲜的血,在水中凝固、燃烧,对着一条残废,只能翻起一边鱼鳃的独角兽,充满敌意的激情。它有时候会游近我,奇怪地转动着眼睛,缓缓升起身子,在水面吸一口气,又看我一眼,才转身游向另一个方向。我常常出神地望着它,直到母亲要进厨房,不耐烦地说:“让开!让开!”

那时候,我真的很羡慕金锋,我从没看见他给母亲责打。他的彩雀都是名正言顺问母亲要钱买的,不像我,总是要偷。她的母亲给他买鱼虫,洗瓶子,他闷的时候还跟他斗鱼。和金锋稔熟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到他家里玩,几个小孩子把他的家弄得乱七八糟,他的母亲也不介意。我是在他的家里第一次吃到芝士的,我咬了一口,才懂得惊叫,什么?猪屎?他们哈哈大笑。我们吃面包的时候,金锋精神失常的三哥,远远望着我们,怯怯地走近,金锋和金辉总是高声喝骂:“滚开!滚开!”他们喊他懵鬼,我们也跟着喊他懵鬼。懵鬼总是赤着上身,穿着蓝色的短裤,瘦得青青白白的凸出一排一排的胸骨。他常常蹲在厨房,一片一片的把一张完整的纸撕碎。有时他饿极了,眼中闪着贪婪的光,给金锋喝骂后仍不肯离去,趁我们谈话分神之际,倏地冲前抓了桌上的面包,奔进厨房蹲着吃起来。金锋和金辉发现了,总有一个恼得咆吼着追进厨房,砰砰砰地对他拳打脚踢,有时是两个轮着揍,砰砰砰,砰砰砰的像有节奏的鼓声。金锋出来的时候,甩着手说:“这懵鬼铜皮铁骨,打不怕的,打得我手指骨都痛了。”后来,只要金锋的母亲不在,懵鬼偷面包,或者明抢,我们几个小孩子,就会学着金锋和金辉,高声大叫“懵鬼偷面包”,然后追进厨房砰砰砰地一拳拳朝他的头和肩背打过去。懵鬼也不挡,只死命把面包塞进嘴里,嘎嘎嘎嘎的像是在吃着鱼虫的鸭子。我们出来时边甩着手边笑着说:“这懵鬼铜皮铁骨,打不怕的,打得我手指骨都痛了。”P.9-11

序言

王良和的《鱼咒》是近年香港短篇小说的一个颇令人注目的收获;黄碧云《无爱纪》是本选集中占据最多篇幅(恐怕也是最有分量)的作品;《天堂舞哉足下》和《解体》则是资深作家昆南、西西的最新实验;而在诸多年轻人获奖佳作里,编者特别推荐研究生谢晓虹的《理发》。

在编这个选本的过程中,我只是考虑小说的写法(个人以为“怎么写”是衡量小说艺术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但在编定之后,再重新通读一遍全部入选作品,这时才留意到“写什么”的问题,这时我才发现这本小说选几乎可以说是一本“香港另类情色爱小说选”。其间原因,除了显而易见也无法避免的编者的偏见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可以讨论的因素呢?

不论世纪年历怎么划分,这都是新世纪的第一个香港短篇小说的双年选。近年来香港的文学期刊明显增多,在刊物和报纸上发表的小说数量也在上升。然而,为什么这些小说的“题材范围”(一时想不到新式“话语”,姑且沿用“老土”观念)反而有些缩窄了呢?除了余非等人写过少数讽刺办公室政治选举内情的小说或老少昆南在现代主义抒情中夹一些抗议符号以外,前些年的“失城文学”好像迅速消失了。不仅直写政治的少了,武侠科幻或社会讽刺或历史新编或商场家族争斗的故事,也都不再成为“文艺小说”的叙事焦点(至少在编者比较喜爱的这些小说当中)。余下来的,我们便看到形形色色男男女女甚至男男或女女之间的种种情/色/爱故事。而且,俊男美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曲折爱情白日梦也很难找到(需要者很容易移步畅销小说书架或地铁站报刊亭)。可以读到的大部分书写情色的“文艺小说”,从高手王良和、黄碧云到名家昆南、李碧华再到多产的陈慧、陈汗再到王贻兴、谢晓虹等“写作新人类”,都在合作描绘一幅幅另类的香港情色地图——背后当然耸立着这个异化的迷人都市。

王良和是个诗人,有次诗歌研讨会上听他朗读自己的亲情诗篇泣不成声。没想到初次写小说,剖析伦常人情如此残酷犀利。《鱼咒》一发表便引起香港及内地评论界注意,有论者说作品是“写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人从生命的混沌未开到明晰的过程·…一混沌由此展开,明晰亦系结于那鱼儿……”(王绯语,转引自陶然《诗人试笔写小说》,《香港文学》190期)。“在王良和的笔下……母亲担当了一个妖魔化儿时记忆的中心人物,读来令人震悚……”(曹惠民、陈小明:《面对都市丛林》,《香港文学》204期)。也有研究者认为“小说通过人和色、‘我’与金锋、母与子、夫与妻、妻与母等等之间的对立、渗透与位移,展示了生命存在的过去与现在、正常与失常、理智与疯癫等等的含混与胶着,体现了作者对复杂、矛盾生命存在的困惑与追问”(王毅:《历史、生命、道德规约》,《香港文学》204期)。作者的主观意图姑且不说,一个短篇被这么多学院评论包围,至少也说明作品中既晦涩又流丽的童年记忆及人鱼隐喻再加母子性爱与暴力关系,的确有空间容纳不同方位的创造性联想(或者是创造性误解)。而我所感兴趣的,主要是诗人的小说语言,如何既挥洒又不失控。在这一点上,《鱼咒》比他后来的另一篇更加骇俗的《身体》(《香港文学》2001年8月号)把握得要好一些。即使是血腥细节暴力画面变态亲情,依然写得不动声色且诗意盎然,文字的分寸感很强。

除了王良和的《鱼咒》被特地排在前面而谢晓虹的《理发》被排在篇末以外,整个选本均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原因是集子里的小说题旨互相越界技法五花八门,实在难以分类。小榭的《意粉、竹叶、小纹和其他》是个篇幅很短的中学生习作,才情令人瞩目。段落递进意象重叠文字闪烁,主题则与前《素叶》作者郭丽蓉《飞翔》异曲同工。当然《飞翔》的文思更飘逸更细密,其间的性迷失也更隐晦一些。王贻兴是近年颇活跃的年轻作家,已出版两本集子,有意玩“文”不恭,颠覆规范。在他诸多挑战性很强的感官实验文体中,我还是选了文字比较“规矩”的《欲望之钳》。文绮云的小小说《地铁故事:一场生日》和陈丽娟《6座20楼E的E6880一(2)》不约而同都用并置方法剪切异化的都市风景。前者观察敏锐,构思拥挤中的距离;后者以重复结构对分层同楼的妻妾家庭作出全然不动声色的后现代挪移。纵观在收入本集中的诸多涉及情爱的小说,最为痴情的反而是小榭、郭丽蓉小说中的性倾向迷失,最为悲观麻木的是陈丽娟笔下的“齐人之福”与陈汗《反手琵琶》中的旧情人重逢,最荒诞调侃的是李碧华的《神秘文具优惠券》(一贯的李碧华想象)和林超荣的搞笑游戏之作《王子爱上美人鱼》,最含蓄隽永的是陈慧的《晴朗的一天》和叶辉的《电话》(港版《爱是不能忘记的》),当然,最惊世骇俗,也最为浪漫的,还是黄碧云的中篇《无爱纪》和昆南长篇新作《天堂舞哉足下》。

王德威如此概括《无爱纪》的情节:“写生命的畸恋遗恨,阴鸷犀利。故事中的主人翁林楚楚是个平凡女子……她的先生另结新欢,还要与新欢移居加拿大,她的父亲逝世后遗下书信(还有楼产——引者注),揭露了惊人的往事,而更复杂的,她女儿的男友莫如一移情别恋,对象不是别人,竟是楚楚自己。”小说题为《无爱纪》,“恰相反的,他(她)们正因为有太多的爱欲——跨越时间、辈分、意识形态,及至性别——以致无所适从起来。所谓‘无爱’,只能作为情场梦魇的病症……”(《香港的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联合文学》2000.8)。李昂主编的《九十年小说选》(台北:九歌文库。2002)也选取了在台湾出版的《无爱纪》中的一个片段。本选集之所以用较多篇幅选录整个中篇的前半部分,主要还不是因为畸情故事,而是因为畸情故事讲得很清静平和。同黄碧云前些年的创作相比,“暴烈”少了,“温柔”也少了。以第三人称悄悄贴近楚楚的内视角,很多对话不加引号,与自白思绪混淆。虽惊涛骇浪却小桥细河缓缓流出,而且在风景绝佳处戛然停住,给女主人公(以及其他为女性主义斗争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浪漫的省略号。作为小说而言,《无爱纪》显然比愤世嫉俗感时忧港的《失城》及讲究技法场面调度的《桃花红》更自然更浑成一体,也更有文字及情感的控制感。编辑这套小说选的这几年来我常觉得,黄碧云之于近年香港文学,有点像王安忆在上海,或者朱天文、朱天心在台北。读《无爱纪》,更坚定了我的这样一种想法。

昆南早年的《地之门》和刘以鬯的《酒徒》一样,是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甚至也是两岸三地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之作。相对沉寂数十年后,他的新作《天堂舞哉足下——装置小说:0与烟花》再次引起圈内人的注意。西西借用罗兰·巴特的术语称昆南新作是“可写的小说”——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再创作。本选集只选了发表在《香港文学》中的一节,虽然情节上可能不完整,但用文字舞成各种做爱姿势又结合世纪初的政治大烟花,应该也是“可读的小说”。据说“装置小说”的不同章节可以转换秩序以不同方式阅读。董启章的《体育时期P.E.perioa》也是未出版长篇中的一节,独立发表可能也有不同阅读效果。也斯近作《柏林的电邮》通篇以“伊妹儿”串成,对短篇形式亦有大胆尝试。

西西的文体实验,更低调一些。《解体》在本选集中格外的与众不同。这篇悼念好友蔡浩泉的小说以亡友死前的灵魂为第-A称,同时与其病中肉体及尘世对话。“没有非常特别的感觉因为那不是感觉而是感应我竟突然显得很充实很丰盈。事实上早在六七十个小时之前我已经陷入昏迷状态而昏迷了的生物不再有任何感觉包括最难忍受的痛楚。……”在香港畅销文字越来越向简洁跳跃,段落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的潮流之中,西西艰涩凝重缓慢的长句实验很值得注意。

当然,也有不少资深作家的佳作,浓情淡说,从容落笔,人情练达皆文章。如阿浓的《人间喜剧》,又如蓬草的《就是这样子》和颜纯钩的《自由落体事件》。绿骑士的《跳》描写社会竞争对人的压迫,讲的是法国故事,香港的读者应可感同身受。而在本选集大量种种畸变孽情性迷失或麻木悲观男女传奇之中,我们再读到老诗人蔡炎培的简单美丽的初恋故事《五三七七》,犹如在最新款手机里听到最老式的电话铃,顿时使入耳目一新。

几篇获奖小说中,潘国灵已不是新人,他的《莫明奇妙的失明故事》(第27届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大概有意学步钱钟书的双重讽刺笔法,既借社会学家莫明的眼光嘲笑庙街众生星相占卜,同时又讥讽莫明的社会学眼光(及当代学院理论腔)。但篇中又有一个“我”直接跳出,面对看官“你”作话本式的议论介入,看似增加其实却简化了叙事的层次。获得同一奖项亚军的《天蓝水白》则以沈从文、汪曾祺式的文句,注释出“一颗心伸展开去,就是无限”的佛学感悟。同样是模拟的玩世不恭(村上春树的痕迹?),梁锦辉的《我、阿荞、牛蛙》(2000年香港中文文学创作奖小说组冠军)故作平淡地渲染大学生的堕落与真情,谢晓虹却漫不经心地用女性主义视角梳理母女关系。《理发》(香港首届大学生文学奖)细节有虚有实,文笔收放自如,值得一读再读。放在集末,也恰与首篇《鱼咒》形成某种解析爱与母体的呼应。我们有理由期盼谢晓虹有更多作品问世。

香港的各种官办民营文学奖项,近年发现、催生了不少佳作。而文科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学生,渐渐又成为获奖文学新人的主要来源。(比如2000届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小说习作,就在梁秉钧和王璞教授支持下结集出版,其中苏翠珊、陈曦静、黄静等同学的小说均可圈可点,只是限于篇幅才未能收入本选集。)期刊方面,《香港文学》改版后本地创作的分量明显增加。《文学世纪》、《作家》、《素叶》等杂志也仍然惨淡经营,坚持不懈。虽然经济不景气,但香港这个城市,无论如何,总应该容得下、养得起几个文学杂志吧。

王安忆说:“香港是一个大邂逅,是个奇迹性的大相遇,她是自己同自己热恋的男人或者女人,每个夜晚都在举行约会和订婚礼,尽情抛洒它的热情和音乐。”(《香港的情与爱》)王德威则把王安忆的小说语言发展成对香港文化性格的学院分析:“香港的情与爱是‘自己与自己’的热恋,我要说这是一种‘自作多情’的爱。此处的‘作’宜有二解。‘作’可以是装扮、臆想,但也可以是造作、发明。换句话,自‘作’多情不只是具有‘表演性’而已,而且也富有‘生产性’的意义。”(《香港的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

当然,上海现在也热恋她过去的“长恨歌”,台北也痴迷自己“世纪末的华丽”。是否香港特别遭到遗忘?身处夹缝,所以特别需要执着的自恋?再读本选集中形形色色的情色故事,从热烈痴迷的同性恋到机械麻木的“齐人之福”,从爱情文具、美人鱼等魔幻寓言到母女、母子之间的现实畸情,从解析舞蹈般做爱姿势到爱上女儿的情人……“香港的地志学因此不妨与香港的情欲学相提并论,香港的历史就是香港的罗曼史。”

也许,区别在于,香港主流文化畅销作品主要体现“自作多情”的“表演性”,提供各种多情梦幻的成果;而“文艺小说”实验艺术则更多解析“自作多情”的“生产性”,展示“自己爱上自己”的过程及工序。

二00三年八月三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优秀的作家生活在哪里并不重要,写什么题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来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达生活。我为本辑上海卷挑选这五篇作品,与是否描述“都市”并无关系,我所看重的仍然是文学中的人性力量与审美精神的独特。

——陈思和

从热恋痴迷的同性恋到机械麻木的“齐人之福”,从爱情文具、美人鱼等魔幻寓言到母女、母子之间的现实畸情,从解析舞蹈般的做爱姿势到爱上女儿的情人……香港的地志学因此不妨与香港的情欲学相提并论,香港的历史就是香港的罗曼史。

——许子东

在这样价值毁坏的年代,文学有什么用又再度成为问题,论证当家作主的台湾本土认同?还是被宣判没资格爱台湾的外省族裔之流亡情绪?这一点,大部分的文学写作者其实并不像评论者那般立场鲜明——成熟期的作家大部分进入创作的空窗期,或间歇期,虽然还不能确知是否有意的缄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小说选集的作业面临技术上的困难。

——黄锦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爱纪(香港卷)/三城记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子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9256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