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过额济纳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以其二十多年不平常的西部经历及对人类生存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运用文学手段。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有关额济纳历史、地理、民族、人文、生态等等历史与现状,既有对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的详尽披露,亦有多年积淀而成的独特感受,文笔凝重,涉猎广泛,史学性、文学性与思想性相得益彰。

内容推荐

在中国大西北,有一个广阔而神秘的地方叫额济纳。它的古老可以上溯到人类蒙昧时期,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重大事件不仅屡屡改变了古代中国的形势,还时常影响着当时的世界格局;它的幅员足有三个荷兰或三个瑞士之大。仅从地理形态而言,额济纳就拥有着山峦、河流、森林、湖泊、草原、戈壁、沼泽、沙漠等等全然不同的自然造化。在这里,有着以居延汉简和黑城文化为代表的诸多文物古迹,众多发现震惊世界;有着蒙、汉、回、满、藏、俄罗斯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演绎着各种传奇故事。

徒步考察弱水,千里踏访边关,孤身穿越沙漠……作家梁东元以其二十多年不平常的西部经历及对人类生存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运用文学手段。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有关额济纳历史、地理、民族、人文、生态等等历史与现状,既有对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的详尽披露,亦有多年积淀而成的独特感受,文笔凝重,涉猎广泛,史学性、文学性与思想性相得益彰。

目录

不仅仅是怀念或感动

自序

向导

第一章 曾是天堂的地方

鲜血与火药:流落王子开辟家园——北斗照耀,孕育黄帝——老子出关入流沙——西王母与东土帝王——这里就是古地中海——居延人与楼兰人

第二章 从森林部落到荒漠百姓

美丽的名称及其背后的灾难——强盛与衰落:土尔扈特人远走他乡——伏尔加河流域的百年孤独——东归前驱,返回故国——在“幽隐”之地游牧——拜访王爷府——懂外语的羊——三百年的生息与困境

第三章 梦中行走一一寻找居延古城

烽火台:两千多年的守望——汉匈相争,霍去病收取河西——李陵兵败投单于,司马迁受刑著《史记》——老虎大叔与他的狗——寻找居延古城途中的迷失

第四章 风过黑城——在历史的伤口处

惊心动魄的死亡森林——哈拉浩特:黑将军的故事——考古史上三大发现之一——西夏昔日的辉煌——成吉思汗攻陷黑城——马可·波罗七百年前的惊叹——科兹洛夫三闯黑城,众多发现震惊世界——斯坦因、华尔纳、斯文·赫定接踵而至——城西北伤口般的掘坑——豁口处突遭蝇蚊袭击——小佛像腹内的六字真言

第五章 尘埃未定

独在异乡为异客——同一蓝天下:九个不同的民族——最原始与最现代并驾齐驱的奇特风景——光荣与梦想的背后——土地开发后果堪忧——大火与大水:人类与大自然严重)中突的报应——遭遇黑风暴

第六章 边声四起

人格化了的军犬与军驼——策克口岸旁的国门与铁丝网——与野生黄羊赛跑——外国飞机误入哨卡——流血事件:距离最近的两座界碑——狐狸山神秘的伽马射线——遭遇盘羊——在三九四高地执勤——追寻越境外国士兵——人,诗意地栖居——等待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

第七章 回望沼泽——好大一棵树

守土最长的人——我当了一回少数民族——路遇图苏木达——当年的巴特尔故居成了今天的羊圈——年轻的巴尔桑与小王姑娘——谁最需要悲悯与救助——浓荫下能聚王爷一千匹马的神树——无辜被杀的善良生命——确认我们与大自然为敌时所犯下的罪孽

第八章 呼喊与细雨

永远的敖包与颓废的庙宇——三十年代日本人的秘密基地——范长江的潜入与逃亡——李翰园与杜聿明捕获日本间谍——黄埔军校生关其格老岱——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沙滩上比试枪法——搭车的年轻恋人——世外桃园中的牧人家——雨中解读古老的岩画

第九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和斯琴同往马鬃山——敖包前的转圈与许愿——西部的荒寂还能存在多久——奶头山:男人对异性的渴望与幻想——到达推希格勒——不能生存的地方——两千年前霍去

病如何踢球——乌兰乌拉山顶上的名字——恐龙与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大批发现——失去自由的猞猁与红羊——发现冰川遗迹——愿遥远永远成为遥远

第十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古代大禹治水的地方——被狼咬伤的老人——从营盘开始徒步走弱水——夜宿戈壁一造访肩水金关遗址——森林中的老人与马——云青马的传说——永远平静的老喇嘛——居延汉简的故事——居延海的末落——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

第十一章 灵魂在白云之上

晴朗的天空里下着雨——关于土尔扈特人名字的轶事——阿尔布吉尔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朝拜巴润素木庙——与我们的青春化石相遇——最后的知青——三百年之后的庆典——向着东方升起的太阳

第十二章 沙漠孤旅——穿越巴丹吉林

沼泽地受阻——沙漠中挖出了水——夜幕之下的幻想——享受沙浴:不知有钱,无论男女——沙崩——对孤独的恐惧与向往——面对野兽时人也成了野兽——大漠深处独居的人家——我不认识我是谁——来自天宇深处的神喻

后记

试读章节

天还没大亮,我们便收拾好机器,匆匆上车出发。由于夜里聊得太晚,睡眠不足,每个人的眼白上都布满了血丝,狼眼似的。汽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晃悠着前行,就像喝多了酒,车内的人在颠簸中沉默不语,仿佛还在梦中沉浸着。进入森林后,太阳开始爬出地面,几乎是平射过来的光线穿进林子,再进入车窗,因为一棵棵树木的遮挡,光线也就快速而连续地眩人眼目。到这时,大家才渐渐活了过来,先是比赛一般的哈欠连天,一个接一个,人人都睡眼惺忪,泪水汪汪,随后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话来。

我们这辆切诺基的越野性能虽很不错,但密封较差,车轮过处,滚滚尘土飞扬起来,直扑车身,车内也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沙尘,尘埃飞舞,不大一会儿功夫,众人便披上了一层蒙蒙细纱,头发眉毛全成了假的。在太阳升起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先来到了红城——蒙古语为都日博勒金。红城四周地势平坦,自此地西南方向不远处开始,有一组烽燧线伸向河流东岸。沿着城墙走了一圈,我们看到红城呈正方形,在南墙东南角留有三四米宽的门,顶部东墙上还保留着门橹结构的残迹,墙高约七八米,地面散落着几块汉代陶片。从地面附属建筑和遗物甚少的情况以及建筑结构推测,红城建立的年代肯定要晚于居延城,并且建成后使用时间不长就放弃了。

由于红城规模比较小,孤零零地突兀在一片硬戈壁上,所以,我们的拍摄只用了个把小时。在红城西侧仅数百米处,是被当地人称作“怪树林”的地方。只见成片的森林一眼望不到尽头,一阵风吹过,森林中传来呜呜的怪声,若有若无,令人耳膜发痛。这是一片已不成其为森林的“森林”——走近前,所有的胡杨都没有树皮,树干树枝全被剥离一光,只剩下了白森森的尸骨一般的树干。有的树已横倒竖卧,大部分仍立于原地,将已经僵硬了的手臂伸向天空,好像在解释着什么,又似乎在质问着什么。

“怪树林”其实一点儿都不怪,因为一看就知道,严重的干旱缺水,才使这片胡杨林一一死去的。负责摄像的吕东用他手中的三角架敲了敲跟前的一棵枯树,发出的竟是如金属一般的声响,好像已成了化石。从外表上推测,这处森林死亡的时间应在一二百年之前。面对眼前这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们推迟了前往黑城的时间,在这里整整拍摄了一天。单从摄影角度看,我们显然寻找到了最具震撼力的表现题材和对象,但这景象同时又带给我们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老秦一边选择着位置和角度,一边长叹道,老天呐,我不想哭,可干嘛要流泪!

胡杨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杨树,开始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当在六千多万年之前。它也是杨柳科属中唯一能在戈壁沙漠上扎根的树种,仅遗存于从北非沿古地中海岸直至内蒙古西部的局部地区。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胡杨可以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的忍耐力极强,其根于地下可伸展至五十多米,深入十几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并将大量的水分贮存于体内。这种落叶乔木最高可达三十米,幼树和嫩枝上密生柔毛,叶子变异很大,嫩枝上的叶子呈线状披针形,而老枝上的叶子却变成卵形或肾形,所以又称异叶杨。当地人每每说到胡杨,口气中都透出一种骄傲:一棵树上长了三种叶子,有柳树的叶子,杨树的叶子,还有榆树的叶子。要在别的地方,就算打死你也找不到这么神的树!

一切生命都是环境的产物,一切生命也都受到环境的制约。在额济纳,蒙古语称作“陶来”的胡杨,主要分布在沿河一带,由于历年河水锐减,加之人为破坏,胡杨林面积日渐缩小,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减少了一半,现仅存三十来万亩。我曾在旗林业局看到过一份统计资料,上面说现在剩下的胡杨林大多为过熟林,林间空地多、病腐多,林下植被亦随之急剧减少,据记录,草本植物已由过去的二百多种减少至现在的三十余种,草场面积也相应减少六十余万亩。尽管当地政府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封滩育林,但其效果毕竟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自然气候不可抵御的影响之外,人类的种种有意无意的破坏行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很难预料,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三种叶片的胡杨,还能有什么样的神通,逃过这种在环境恶化中逐渐消亡的劫难。

P44-46

序言

朔风怒号,乱云飞渡,三月里的大西北正是乍暖还寒时节,我两手空’空,来到了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日出日落,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回头一看,所有那些不着边际的浪漫与梦想早就烟消云散,人生在所难免的种种浅薄与虚荣,已被岁月磨砺得起了老茧,曾经那么稚嫩的心灵,也渐渐变得如同大戈壁本身那样坚硬、粗糙,积满了风沙。在这样一个犹如世界尽头般荒凉而孤寂的地方,我竟然身不由己地生活了二十来个年头,八千个日日夜夜就像一天那样一晃而过,连自己都常常为之惊讶不已。

作为个体的生命,我深知自己在这里的出现是何等的不足为道。日子是如此平常、琐碎,平常到可有可无的地步,琐碎到不值一提的程度。然而,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经历,这就是我的额济纳。那遥远而又伸手可触的日月星辰,那所有起伏与平坦的山川原野,都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与这片土地是如此亲密熟稔,即使闭上眼睛,也全都历历在目,稍有风吹草动,我就能看见是哪一片树叶在枝头喧哗,是哪一座沙丘又在默不作声地游移。

应该说,很长时期,我对额济纳的关注与了解,几乎完全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模糊状态。在长期而大量的阅读、写作和交往中,我并没有刻意想为这块土地做些什么。直到有一天,一位当地领导很真挚地说,“你对额济纳知道得比我们自己还要多,你才是我们土尔扈特人真正的朋友。”这样的评价并没有使我飘飘然起来,反倒令我大为震动。我开始意识到,二十多个年头的云卷云舒,几千个日子的风来风去,我所拥有的原来不仅是与这方水土血肉相连的各种情缘,还有一份深重的责任叠压在肩头。

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百思不解的困惑。几年前,我回了趟老家,那里位于晋西北的黄河东岸,青铜遍地,山川雄伟,曾经滋养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就在那段日子里,我突然发现,随着飘泊岁月的增长,我已经成了一位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流浪者——就像我曾经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原来的故乡已经和这个人有了相当的隔膜,这个衣着外貌、言语举止等等几乎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大大改变了的人,当他迫不及待地重返故乡时,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客套,一种敷衍,他已无法像当初那样,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这块土地所有的快乐与愤怒之中。而身处现在的这个“他乡”,尽管已在此生活了那么多年,从时间上超过了在故乡曾经生活的年头,但这里似乎同样没有完全接纳他,他在此永无一种踏踏实实、心安理得的归宿感,那种漂泊无根的不安反倒时时纠缠不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否缘于朱迪丝·维尔斯特所说的那样,人生就意味着不断的丧失?如果真是这样,我又丧失了些什么?

人们在计算得与失的时候,往往是抱怨多于感激。丧失是多方面的,青春、机遇、激情、梦想、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不论大小善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失去。看看周围,人人都行色匆匆,满脸倦色,我对这其中深层原因的一再追问所得出的结果竟只有两个字——死亡。这是驱使人们疲于前行的根源之一。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这一点,我们都无法摆脱这种从肉体到灵魂的全面逃亡。

这没有什么好惊奇的,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何况,许多丧失并不是谁刻意强加于人的,更多的或许是我们自己于有意无意间选择的结果。其实,丧失又何尝不是一种获得?就我自己而言,我所拥有的这段经历完全是属于我自己的,我眼中的额济纳也充满了我自己的肤色与气息,而正因此,我便渐渐萌生出了一种言说的强烈冲动。

这一年,在完成了另外一部书的写作和出版之后,我开始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有关额济纳的写作准备上来。有一次在南方参加一个长篇小说笔会,一位朋友曾好意劝我,可以将这个题材往后放一放,先完成眼前正着手进行的小说,理由是关于额济纳这本书以后什么时候都能动手,不必太着急。但我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先将这本书写出来,因为我想趁我现在的身体还很强壮,激情和想象力尚未减退之前,先用几年时间完成走遍额济纳的计划。我担心随着时间推移,会失去眼前这样的精力与机会。此外,我也忧虑着自身丧失之外的丧失——万千年来,额济纳已经丧失得太多太多,并且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加强的趋势,今天的状况已令人不堪描述,以后它将丧失到何种地步,无法预料。

细想起来,凡做一件事,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你必须拥有这种经历,也就是机遇;第二,你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对我来说,前者已经足够,后者也可以勉力为之。为此,我除了深深感激生活的恩赐之外,还觉得这样的写作也是上天的一种旨意,是我和额济纳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约定。在这里,我的存在完全是一种偶然,但我现在所要进行的,却也算得上是一种必然。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我并非专家,但这反倒成了某种优势,因为无知令人胆大,时常捉襟见肘的有限学养,使我有了一种口无遮拦大胆发言的勇气,将我所知道的有关额济纳历史、地理、民族、人文、生态等等诸方面的情况和感受写出来。

就这样,我用了几年时间,在额济纳广袤壮阔的大地上,用双脚行走,用心灵体悟。这期间,那些在蒙古包中和土尔扈特人胸怀袒露的真诚交往,边境线上寂静遥远的关山冷月,徒步走弱水,只身过沙漠的每一个铭心刻骨的日夜,以及行走途中所看到的那些生命降临与生命终结的种种情景,都在我随后的写作中,时时搅扰着原已就不平静的心灵,以致不得不常常停下来,让所有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再一次成为经历,并且等待着这种经历所生发的种种痛楚与欣快四处扩散,继而能慢慢地停歇片刻。

这就是我的如歌如梦的额济纳。

这就是我多年来的行走与驻足。

面对这方充满了大悲大爱的水土,我所能说得出来的,此时全包含在了那句著名的诗里: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满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后记

在我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句子时,既感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又不免从心底泛起来一丝失落了什么的惆怅。从额济纳万千年的历史中走下来,我能看到自己那种风尘仆仆,满身沧桑的样子,令人不禁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这本书,对我二十来年的西部生活来说,是一段特定的人生旅程的结束,但对于古老的额济纳,却只是完成了我力所能及的一点报答而已。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一切并未成为过去。

听起来,额济纳对世人是如此陌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荒凉与遥远。然而,荒凉也是一种美,遥远更是一种缘。在今天这个人满为患的世界上,在大自然因到处遭受破坏蹂躏而发出阵阵呻吟的时刻,像额济纳这样的地方已是屈指可数了。在长时期的体察与感悟中,我看到了额济纳古老的历史烟云是如何翻卷而来,滚滚而去,走过这片土地时所亲历的种种现实,又是如此震撼人心,常常来不及为之尽情地欢呼与悲歌。

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明确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为什么要现在来写的一个困惑已久的思考——额济纳就如同一个古老的梦境,这个梦境沉浸得是如此久远,并且极其侥幸地没有受到什么打扰。但是,当我无意间闯入其中时,我才看出,这个持续不断的梦境到今天竟已临近破灭,它的最终消亡或许已成定势。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我在这个梦境中的经历和感受,用文字的形式报告出来:既是为了额济纳,更是为了额济纳之外的世界——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忧患!

但愿这本书能以其微弱却是持久的声音,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与行动。

但愿这本书能成为额济纳重现昔日辉煌的前奏,而不会成为额济纳最后的挽歌。

最后,我要在此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及诸位朋友,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我的热心支持与真诚扶助。无论是对我行走中的担忧还是对我写作中的关注,他们所传递给我的力量与信心,都将使我终生受益,永志不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过额济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东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8958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2.6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5
18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