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想找的人不在(右耳的厨房)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右耳所著的《想找的人不在(右耳的厨房)》是一本关于情感的叙述,陌生都市里陌生邻家的无声关怀,遥远家乡中遥远亲人的牵挂,爱情的甜蜜滋味,生活的酸涩艰辛,这些生活的滋味,都在作者的缓缓讲述中,慢慢侵染入心。

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记忆,厨房中的女人,因为故事而生成一道菜,又因为一道菜,成就了一个故事。美食与厨房相关,厨房与女人相关,而女人与故事相关。

这不是菜谱书,这也不是情感鸡汤,这是一本关于爱与美食、情感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内容推荐

由右耳所著的《想找的人不在(右耳的厨房)》是一本关于温暖生活的图书,不仅仅是美食,更有关于亲情的解读,关于现代人情感的感悟,关于生活态度的思考。作为资深记者和编辑,作者的文字温柔且有力量,在平和的叙述中,一道道菜品带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有些故事,则让一道道平凡的食品添加了许多温度。如“水产/想找的人不在”,从一碗黄鱼面写出留守老人的孤单和守望,“地震后的牛肉面”写出家人之间的牵挂,“如何煮一碗扑倒男人的面”则在细致的做面过程中,融入对爱情的解读。作者曾为资深媒体人,现转型家庭主妇,代表了当今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的各种思考和困惑,而这些,都在一道道食品中,化为对生活的热爱。

目录

一、不过只是一碗面

 想找的人不在

 如何煮一碗扑倒男人的面

 地震后的牛肉面

 吃到点滴不剩

 不过只是一碗面

二、一个人和一座城

 一个人和一座城

 花娘娘要捉盗肠贼

 瞎子的预言

 提起鬼饮食的夜晚就会想起你

 麻婆豆腐三点水

三、请将我融化在油脂里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请将我融化在油脂里

 姑且叫它处女菜

 紫苏添香饭遭殃

 卤菜的逻辑

四、自由主妇的红绿肥牛

 疯狂主妇的体面回归

 烟笋烧牛腩及周花花的口福

 皇城坝蒸牛肉的最佳

五、关于鸡的前生今世

 拼死一碗参鸡汤

 厨师长的秘密

 快意恩仇棒棒鸡丝

 少女的自杀与脱骨的凤爪

六 、一条还魂勾魂鱼

 新股民的水煮鱼

 炖鱼汤重点不是炖

 过水之鱼与无鱼之面

 一条不凉的凉拌鱼

 藿香还魂鱼勾魂

七、点心和泡菜的秘密花园

 一场狼狈慌张的成人礼

 泡菜开花生出魔咒

 三种辣椒两种油

 从前

 卯辰时分的秘密花园

试读章节

直到新华社的消息传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我站在人民广场的十字路口顿时曙了,立即给父亲打电话,不通,给成都的朋友们打电话,还是不通。重播键不断向空中发射信号,回馈过来的永远是短促而空洞的忙音。

与父亲联系上已是三小时后,知道他平安无恙我长出一口气,叮嘱他最好去大伯家,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如果接下来有什么事,去兄弟家里也好相互照应。成都不是震中应该问题不大吧?我想,渐渐放下心来,准备收拾东西下班。

刚走到电梯间,同为川籍的同事Z冲到我面前大叫:“快看直播,太吓人了!”说完把笔记本塞到我手里。视频里凤凰台正在现场连线,那些往常只是在灾难片里才能看到的场景慢慢从眼前滑过,织起一张巨大的黑网,人在其中,恐惧一点点积聚起来。不行,必须把父亲接出来。

“开什么玩笑!这个时候让我走,那不是逃兵吗?”父亲在电话里愤怒地说。

“你一个人要是出事怎么办?如果实在不想出来,要不我回来?”我说。

“你回来干嘛,瞎添乱!”父亲说,“我已经跟你大伯会合了,这几天就住这边,有你堂妹照看,放心吧。”

“可是这种时候不是应该一家人在一起吗?你这样让大家担心,就不算添乱?”

“别说了,反正我不走!”啪!父亲挂了电话。

没办法,只好大伯出面劝说,父亲才总算勉强答应,但这时除了运送伤员和物资的飞机,所有民航线停运,机场关闭了。

接下来的两天守着电视度过,随着公布的消息越来越多,余震不断,担忧、焦虑、臆想此起彼伏,神经高度紧张,终于等到机场开放,第一时间给父亲订了机票。

通知父亲航班时间时,他正从体育场临时灾民救助中心送完棉被往家赶。“你不晓得多惨,有一家人从村子里逃出来,饿着肚子走了两天才走到成都,娃娃大人饿得啊,看着部心酸。”父亲说。

“你没给搞点儿吃的?”我也鼻子一酸。

“给了,正好带了几包饼干和面包,都给他们了。”

“哦”,我刚想就此行为说几旬,也不知是不是被那家人的遭遇刺激了,肚子居然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一看时间已快两点,才想起一上午什么东西都没吃。

事实上不仅那天早上,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天,我几乎都没正经吃过东西。处于焦虑状态时,有些人会胃口大开,以不断进食来安抚紧张的神经,而我恰好相反,胃口会自然关闭,几顿不吃完全没事,喝点儿水吃几片面包啃个苹果就能维持一天。此刻,或许是因为确定了父亲的行程,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一放松胃口回来了。

我下楼穿过一片绿地拐到蒙自路,那里聚集了各种小饭馆。正琢磨吃点什么好,抬眼看见路口新开了家店,小巧干净,装修简洁温馨,是喜欢的风格,门口的红砖墙上嵌着店名:YOLOTA台北精致面馆。饿极了,管它好不好吃,冲着环境好就这家吧。

菜单上十六种搭配吃法详细介绍了牛肉面的不同组合,有全牛肉、半筋半肉、全筋,以及牛肚加半筋半肉的配搭;汤料包括原汁、麻辣、番茄、红酒四种;可供选择的面条有手擀面和刀削面。

选了半筋半肉,口味自然是麻辣,面条挑了刀削面。我一边等一边翻报纸,鉴于之前的经验,内心没任何期待,只希望能快点上桌填饱肚子。很快,面来了,斗大一碗,汤宽面少,牛肉一看就是只有上等牛腱才会呈现出的肉包筋状态,两块卤豆腐,一小把金针菇和一些切碎的酸菜飘在面汤上。

P22-29

序言

要出书了,编辑说,写个自序给我。磨磨蹭蹭好些天,也想不出写什么?厚着脸皮给出版界前辈发私信:要不找那谁谁谁帮忙作序?前辈回:还是你自己来吧,谁还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呢?

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或者说我了解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值得你掏钱买下这本书,耐心读完吗?如果隐忍、执着、坚持是现代主流价值观推崇,并以此塑造出女性楷模的标签,那我的散漫与自由无疑是与之对应的反面教材。

我不是一个对人生有计划的人,包括这本书的缘起,也是一次无心插柳的偶然。201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一边守着炉火上咕噜噜作响的桃胶银耳羹,一边随意拍了几张照片,编排成菜谱的形式,发送到朋友圈。短短几分钟,收获了无数评论和点赞。闺蜜、作家洁尘留言说,快做个公众号写写美食吧。2014年公众号向大众推出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并不了解它,我也一样。但大概是做过多年纸媒编辑的原因,我感觉到对于个人而言,公众号的形式感更类似一本电子书。正如前面提到的,我这样一个毫无抱负和远大理想的人,来这世上走一遭,怕是也留不下任何东西给后人为念吧。如果有一天家族的后辈们能拿出一个电子设备(那时候手机还存在吗?),翻出某个内容说,看,这是我家祖上谁谁谁写的美食。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呢?

我对厨房的热爱与生俱来,那些被不少女人反感的油烟味从未让我厌烦过,我喜欢做菜。童年时围着灶火炉膛等待食物出锅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很多时候,厨房是除书房之外让我安宁的所在,无数困扰我的人生诘难总是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茅舍顿开。我一直试图搞明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却又总是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修行中有“动禅”的说法,就是指一个人在运动中完成修心,使其安宁。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在厨房里的动或许并非“动禅”所谓的动,但它起到的作用,在处理食材的过程中,挥刀舞铲的一瞬间,的确让我宁静心安。这份安宁的气氛也吸引了无数朋友到访流连,相当长的时间,我的厨房成为各类朋友的倾诉室,在一道道美食下肚之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直至深夜,吐槽完各种狗血事件、生活压力,心满意足地,他们拉开房门走了出去,继续迎接更多的狗血和无限的压力。

美食脱离了人,从来不会单独成立。一道美食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除了与这道菜本身的味道有关,更与这道菜引起的记忆有关,与谁一起吃的这道菜,什么场景下吃的,那天都发生了什么?美食与厨房相关,厨房与女人相关,而女人与故事相关。家族中对吃最讲究的是我的奶奶,这个酒馆老板的女儿对食物极其挑剔和认真,我把她的故事写进了《瞎子的预言》里;《花娘娘要捉盗肠贼》是朋友妈妈的故事;《新股民的水煮鱼》是一个闺蜜的故事;《想找的人不在》是上海姆妈的故事;还有很多是我自己的故事。  公众号写了两个多月后,有记者登门采访,问:为什么你的照片总是给人岁月静好的感觉?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精致吗?我默默想了很久,不知如何作答。岁月真的有那么静好吗?《简·爱》里有句对白:人活着就是含辛茹苦。我在美学上的启蒙也是源自我的奶奶。每当想起她,她的形象总是与一束十三太保(剑兰)共同浮现。那是成都夏天常见的花,被花农捆成束夹在自行车后座上推到菜市场兜售。奶奶买完菜后,总会顺便带一束回家。与很多现代人买花是一种仪式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奶奶买花的习惯就像人要喝水一样自然。在那些夏天的午后,五岁的我躺在竹席上,望着五斗柜上白瓷花瓶里的十三太保发呆,那些粉红色花蕾在绿叶衬托下呈现的美好感受植入我的基因,在随后的人生中,对美的敏锐不断修饰着我的生活。所以通常我们理解的某个人在某件事上的刻意为之,其实只不过是他或她的日常。

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洁尘最初的提议,如果没有她的那句话,就没有“右耳的厨房”这个公众号;感谢刘丽华老师的厚爱和推荐;感谢我的编辑高磊老师;感谢广州的蔡静,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有合作成功,但能结识这个朋友而高兴。更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教会了我做人生第一道菜——回锅肉;还有我的老公,谢谢他无数次扮演“小白鼠”试吃我不按牌理做的各种菜式,至今他还健康的活着,真是我的幸运。还有很多在写作过程中无私提供各种专业支持和精神鼓励的朋友们,在此一并谢过。

蔡琴在一首歌中唱到:人生,原来就是和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其实,美食又何尝不是与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想找的人不在(右耳的厨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右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13705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5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7011924
中图分类号 I247.8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