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更自传
内容
内容简介

19世纪的法国艺术界,可谓星光熠熠,保罗·高更便是这群星中格外璀璨的一颗,他是享誉世界的“毒舌作家”毛姆笔下为了追求“月光”而放弃“六便士”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是被全世界文艺青年追捧的“男神”凡高“高山流水”的前辈和知己。本书为保罗·高更流传于世文字记录的集结,其中有高更对往事的回忆、对凡高的追思、对德加的评价、关于艺术的漫谈、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塔希提和马克萨斯的描绘,这些文字得以让我们深入高更内心,真切了解他的所言所行,体悟他的所思所想。该文本在编排上别具匠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高更已出版的回忆录类图书《诺阿诺阿》《此前此后》的迻译,第三部分则选取了高更步入职业艺术生涯以来游走法国初至塔希提、回到法国以及重返大洋洲这四个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迻译,这些书信让我们得以深入高更内心,真切了解他的所言所行,体悟他的所思所想。至此,一个逃离文明世界、拥抱原初社会的“野蛮人”的肖像,便可以说是描绘完毕,我们从这些或犀利,或敏感,或柔情,或傲气,或彷徨的文字里足以窥见这个遗世而独立的伟大艺术家的丰富内心。此外,本书每一部分还随文安排了近百幅高清精美插图,图注也尽可能贴合相应内容,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保罗·高更 (1848—1903)法国画家、雕塑家,后印象派三杰之一。

代表作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目录

诺阿诺阿

登 岛 / 003

识 岛 / 026

游 岛 / 042

悟 岛 / 065

离 岛 / 090

此前此后

序 言 / 103

往事回忆 / 108

关于文森特·凡高 / 135

关于埃德加·德加 / 154

关于艺术 / 161

关于人生 / 180

在塔希提和马克萨斯 / 186

后 记 / 211

书信一束

游走法国 / 215

初至塔希提 / 258

回到法国 / 271

重返大洋洲 / 282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当时,波马雷国王病得很重,已是行将就木。

渐渐地,整座城市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氛围所萦绕。

所有欧洲人,商人、官员、军官以及士兵,在街巷谈笑如常,而当地人却个个神色凝重,压低了嗓音在王宫附近交谈。

从锚地望去,一只只橙色的船帆在蔚蓝的大海上不停鼓动,收帆索在阳光的照耀下不时闪烁着银光—— 临近岛屿的原住民正匆忙赶来,准备送他们的国王最后一程,并见证他们的王国被法国兼并这一历史时刻。

种种迹象表明,大家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消息。原来,每当国王快要离世,日落时分,山上的某些特定地点便会黑影憧憧。

没过多久,国王便与世长辞了,身着海军上将的制服,一动不动地躺在王宫里。也就是那时,我见到了王后。

王后名叫玛劳(Maraü),她正在用鲜花等材料装饰王宫大厅。

当公共事务主管从艺术的角度征求我对葬礼布置的意见时,我冲他指了指王后。这位女性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优雅的气息,似乎能将所触及的一切都化作艺术品,她的美丽与生俱来。

初次相识,我对王后的了解还不全面,对这里的一切也知之甚少。但就目前而言,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我想象的相差甚远,我不禁感到有些失望。我对就连细枝末节也要仿照欧洲的举动十分厌恶,甚至因刚刚登岛不久而无法辨别:在这片被征服的土地上,在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外表下,在外界的影响中,究竟还留有多少本土、本真、原始的美好?

此时的我依旧盲目,只把王后看成一个外表成熟、身材健壮、高贵美丽的普通妇女。而当我再见她时,便彻底推翻了先前的看法。

我为她的“毛利人魅力”(charme maorie)深深着迷,虽免不了掺杂其他特质,但塔希提式的独特风格在她身上依然非常纯粹。这让我想起她的祖先,一位伟大的首领。正是这位首领,赋予了她和她的兄弟乃至整个家族,一种气宇轩昂的出众外表。

受家族遗传,她拥有健壮的、雕塑般的体态,丰满而又不失优雅。她的双臂就像殿堂里的两根石柱,简洁、笔直;纵观她的整个身躯,肩部线条平直流畅,壮硕的上半身逐步向下收缩,让我联想到代表三位一体的三角形(Triangle de la Trinité)。有些时候,她的双眼会莫名地燃起热情之火,它突然迸发,将周围的生命映得火红。也许,当初正是因为这样的力量,才让小岛能够从大海中升起,让岛上的植物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盛放……

丧礼期间,所有塔希提人都一袭黑衣,满怀悲痛地为死去的国王哀吟挽歌。这样的旋律,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听《悲怆奏鸣曲》(Sonate Pathétique)a。

两天后,葬礼如期举行。

上午十点,大家走出宫门。军人和官方人员头戴白色头盔,身穿黑色礼服,普通民众则穿着丧服。队伍一列列地整齐行进,每一列的领队都举着法国国旗。

到阿鲁埃(Aru?)后,队伍停了下来。这里矗立着一座用纷繁杂乱的珊瑚石和着水泥砌成的纪念碑,它的外观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与四周植被和环境的天然之美形成了强烈对比。

拉卡斯卡德总督发表了干瘪乏味的长篇大论,一旁的口译员为在场的法国人进行了翻译。随后,新教牧师布道,王后的兄弟塔提(Tati)作了回应。这便是葬礼的全部内容。

离开时,官员们飞快地挤上马车。这场面,与“比赛归来”(retourde courses)的场景多少有些相像。

返程之路好不热闹。法国人依旧保持着冷漠的调调,而当地人终于从多日的沉闷中走出,恢复了往日的欢愉。“瓦依内”(vahiné)a又重新挽起自己“塔内”(tané)b 的手臂,一路有说有笑,她们的臀部来回扭动,赤裸的大脚重重踩在地上,扬起阵阵尘土。

在法图阿(Fatüa)河附近,人开始变得多了起来。妇女们躲在石头中间,找好位置蹲在水里,把裙子撩至腰间,给自己的丰臀和双腿降温,洗去在酷热中行路带来的疲惫。

享受完清凉,她们挺起胸脯,继续向帕皮提走去,薄纱下用来遮挡乳房的两片贝壳,伴随这一动作高高隆起。

她们拥有健康小动物般的优美体态和充沛活力,周身散发着动植物混合的香气。这种味道,一半来自她们的血液,一半来自她们头上戴的塔希提栀子花(tiaré)c。

“现在好香啊!”(Té?né mérahi noa noa,塔希提语)她们说道。

…… 当公主走进我的房间时,我正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浑身只裹了一块儿缠腰布(paréo)。这是怎样一件用来接待身份尊贵的女性的装束啊!

“你好(Ia orana,塔希提语),高更,”她开口道,“你生病了,我过来看看你。”

“你叫什么名字?”

“瓦蒂亚(Va?tüa)。”

如果这个国家还保有过去的传统的话,瓦蒂亚倒的确是位货真价实的公主。可惜,这里如今已经沦落到任由欧洲人摆布的境地了。

不过说实话,这位公主看上去普通极了—— 身着黑裙,双脚赤裸,耳朵后面别了一朵很香的花。她是波马雷国王的侄女,正在为自己的叔叔服丧。

瓦蒂亚的父亲塔马托阿(Tamatoa),虽然平日里不得不与军官和官员们保持联系,也不得不参加海军上将家举办的宴会,但除了做一名有王室血统的毛利人外,他从未有过别的什么想法。在愤怒之时,他是个无人能敌的斗士;而在盛宴之夜,他又成了大名鼎鼎的饮者。他早已去世。听说,瓦蒂亚非常像他。

作为一个最近刚刚戴着白色头盔登岛的、傲慢无礼的欧洲人,当我看向眼前这位没落的公主时,嘴角不由地扬起一丝怀疑的微笑。

但我想尽量礼貌一点。

“你能来看我真是太好了,瓦蒂亚。要不要一起喝杯苦艾酒?”

我冲一个瓶子指了指,那是我刚买的酒,就立在房间一角的空地上。

公主朝我指的方向径直走了过去,既没有面露难色,也没有心怀渴望。在弯腰拿起酒瓶的那一刻,她那薄如蝉翼的裙子紧紧绷在了腰上—— 这腰一定能禁得住整个世界。哦,没错,她就是一位公主!她的祖先?她的祖先一定人高马大、矫健勇武。

她那结实、高傲、野性十足的脑袋,牢牢地种在宽阔的肩膀上。

此刻,我只看到了她那食人族似的下颚、随时准备撕咬的牙齿,以及像残忍而又狡猾的猛兽般暗中窥探的狰狞表情。我发现,她那美丽高贵的额头,并不能掩盖其他部分的丑陋。

我在心里祈祷,希望她并没有坐到我床上的想法。这张脆弱的小床,绝对承受不了我们两个人的重量……

可她竟真的坐了过来。

……

前言/序言

译后记

十九世纪的法国艺术界,可谓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大师云集、星光璀璨;而保罗·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便是这群星中极为特别的一颗。

高更是画家,也是雕塑家,但却是“半路出家”。要说他的艺术启蒙,还需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

高更三岁时来到秘鲁利马,在曾叔祖父家中度过了四年光阴。

其时,利马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文明与原始在这里形成鲜明对比:富人的别墅近旁便是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歇脚之地,豪华马车跑在破败不堪的大街上。高更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他认为家中服侍他的黑人小女孩儿和拖着一条辫子的中国仆人,远比他的兄弟姐妹更为漂亮、有趣;每当各种节日到来,街上土著女人的穿着打扮也让他感到着迷。此外,曾叔祖父家里收藏与陈列的画作、古董、雕塑、金银器、陶器、瓷器,还有家里和教堂里的各种装饰图案,更让他十分痴迷。

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在高更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三十五岁那年,他放弃工作、义无反顾地开始流浪漂泊的艺术生涯,与此不无关系。

走上艺术之路三年后,高更来到法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名叫阿旺桥,在那里结识了贝尔纳、拉瓦尔等画家,共同结成了“阿旺桥画派”。他曾说:“我非常满意这里的生活,在阿旺桥,我能够做到定于一尊、随心所欲:所有的艺术家都忌惮我、崇拜我,没有人敢于挑战我的权威和信仰。”

在阿旺桥的那段日子里,高更虽小有成就,却并不安于现状。从小便感受过异国风土人情、见识过部落社会生活的他,始终渴望远离文明世界,找到一处“蛮荒之地”,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于是,他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塔希提岛。

高更一共去过两次塔希提岛,本书的第一部分《诺阿诺阿》,便是他第一次塔希提之行结束返回巴黎后所写。在这部分里,高更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岛上两年多的生活,“登岛”时的迷茫与孤独,“识岛”时的释放与蜕变,“游岛”时的洒脱与欢欣,“悟岛”时的兴奋与彻悟,以及“离岛”时的感慨与不舍,逐一作了记述和阐说。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希望通过这些叙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的确,从这个故事讲述人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描摹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他对欧洲成熟文明的强烈批评和厌弃,对塔希提原始素朴乃至野蛮的无比向往和眷恋;缘此,也进而对他在岛上创作的那些画作,多几分了解和欣赏。

高更第二次启程前往塔希提,是在返回巴黎一年多以后,这次,他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法国。他在塔希提岛继续生活了六年左右,最后因生活窘迫,迁至同属大洋洲但花销更少、更加“野蛮”的马克萨斯。

在马克萨斯,高更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两年,本书的第二部分《此前此后》,就是他在此期间写下的。在这部分里,高更一再强调“这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薄薄的册子”,为的是“把记

忆保存下来”,因此,他未曾讲究章法,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同他说走就走的人生一般潇洒。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流畅地阅读,这部分选取高更《此前此后》手稿中的精华进行迻译,并将这些内容分门别类,重新做了整合—— 这样一来,高更对往事的回忆、对凡高的追思、对德加的评价、关于艺术的漫谈、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塔希提和马克萨斯的描绘,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书信一束》,选取高更步入职业艺术生涯以来游走法国、初至塔希提、回到法国以及重返大洋洲这四个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迻译。这些信,既有写给妻子的,也有写给好友的,还有写给殖民当局的:写给妻子的信都在前半部分,有的诉说家长里短,有的告知新近动向,有的抱怨生活困窘;写给好友的信贯穿始终,大多与艺术创作有关,包括对艺术观点的阐释、对画坛现状的分析、对评论家的痛斥和对未来之路的担忧;写给殖民当局的信位于最后,是为保护当地人的利益,帮助他们争取权益而写的。这些书信让我们得以深入高更内心,真切了解他的所言所行,体悟他的所思所想。

至此,一个逃离文明世界、拥抱原初社会的“野蛮人”的肖像,便可以说是描绘完毕。无论经历过多少次痛苦的挣扎,这个“野蛮人”始终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他硬生生地把那个物欲横流的文明社会撕开了一道口子,让一束野蛮之光照射进来,让人们看到了一颗辉耀星空的超新星。

这个译本,主要是基于英文本翻译的,其中也参考了法文本,个别文字则是基于法文译出的。其中,《诺阿诺阿》是全译,完全依照原著迻译;《此前此后》和《书信一束》是选译的,依据内容等作了相应的结构调整;同时,三个部分均拟加了小标题。为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每个部分都作了一些注释(其中,第一部分有四条为原版注),包括人物、土著语汇、部分地名、历史背景以及联系前后内容的说明等。此外,每一部分还随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注也尽可能贴合相应内容。

由于本人学力、经验所限,错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译者

2021 年10 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更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 保罗·高更
译者 译者:乔盖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88547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22-04-01
首版时间 2022-04-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14
CIP核字 2021259743
中图分类号 K835.655.7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41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