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各个时期艺术家,200件自画像与自我雕像,这里,集中呈现出他们各个时期的面孔……
艺术家自画像残存的记忆,画布雕塑里呈现的喜怒哀乐。
情色的吸力引、数学与艺术结合的知性、耶稣形象的隐喻……
顺遂的情爱与事业、破产后的苦涩、几近死亡的合掌……
图书 | 艺术家的自画像/艺术家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位各个时期艺术家,200件自画像与自我雕像,这里,集中呈现出他们各个时期的面孔…… 艺术家自画像残存的记忆,画布雕塑里呈现的喜怒哀乐。 情色的吸力引、数学与艺术结合的知性、耶稣形象的隐喻…… 顺遂的情爱与事业、破产后的苦涩、几近死亡的合掌…… 内容推荐 本书中作者介绍20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分别是阿尔布雷特·丢勒、索霍尼斯巴·安古索拉、安东尼·范戴克、委拉斯贵兹、伦勃朗、梅塞施密特、奥古斯特·罗丹、梵·高、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葆拉·莫德松·贝克尔、马克·夏加尔、卢西奥·丰塔纳、萨尔瓦多·达利、芙烈达·卡洛、爱玛丽塔·雪吉尔、杰克逊·帕洛克、大卫·霍克尼、理查德·朗、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与安东尼·葛姆雷,涵盖从文艺复兴到当代,他们个个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擅长刻画自我肖像,更在肖像美学上做了突破的革新,本书同时也顾及年代、性别、风格、形式及地域的多样性。 目录 酝酿的人本精神——阿尔布雷特·丢勒 兼具阳刚与柔顺的体现——索霍尼斯巴·安古索拉 全身上下的贵族气息——安东尼·范戴克 画家们的画家——委拉斯贵兹 拥有自由的灵魂——伦勃朗 极度扭曲的脸——梅塞施密特 打开心门的省思——奥古斯特‘罗丹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梵·高 浪漫的神秘隐藏——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自我实现的庆典——保拉-莫德松·贝克尔 自由与爱情的诗集——马克·夏加尔 永恒存在的姿态标记_卢西奥·丰塔纳 横扫现代艺术的无能一萨尔瓦多·达利 为人生演出最激情的一出戏——芙烈达·卡洛 东西方融合后最美的极致——爱玛丽塔·雪吉尔 情绪奔放的挥洒——杰克逊·帕洛克 从年轻的出走到老年的回归——大卫·霍克尼 自然,行走与标记——理查德·朗 “反”争议性的存在——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道德剧《凡人》的再延伸——东尼·葛姆雷 试读章节 迷人的回眸朦胧脸庞 安特卫普城市的活力、街景的多彩与繁华和人的衣装打扮都深深地影响着范戴克的视觉感受,10岁时,他在汉卓克·范巴伦(Hendrick van Balen)名下当学徒,但为期甚短。虽然年纪轻轻,但野心却很大,他一直渴望与国际级的大师一起工作,最后也如愿以偿地跟随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学习,他对小范戴克的天分赞赏不已,赞道:“他是我最棒的学生”,从小展露的绘画才气,也让他赢得“绘画界的莫扎特”的美称。 他在15岁时画的《自画像》里,呈现出脸与身体之间的扭转,虽然源自矫饰主义(mannerism,原从意大利文maniera衍生过来,有“风格”之意)对转动姿态的强调,然而,范戴克的表现跟此类画风比较起来,更加优雅迷人,无多余的矫情。深色的衣裳与背景将他的脸衬托得更明亮,我们自然会将注意力放在他那红润的脸庞上。不可否认这是一张年少的脸,但在眼神、鼻子、嘴唇、下巴、脸颊的部分,艺术家特意去除掉孩子般的稚气,散发出一种沉稳之风和雄心壮志的胸怀,他飘然的卷发看来自然率真,似乎是未经刻意安排的效果,因此这突然回眸的一瞬间简直是美的惊叹。从这张自画像,我们得知他对理性与感性的拿捏恰到好处。 若你曾对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中回头凝望的女子迷恋过,那么,范戴克在自画像里的回眸,也因那瞬间的美,让我们胸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难以释放的心悸。 贵族般的傲气 1620年,他远离家乡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第一个目标就到了英格兰,在那担任詹姆士一世的宫廷画家,当他目睹阿伦德尔伯爵(Earl of Arlandel)收藏的提香真迹时,简直大开眼界,于是兴起了去意大利的念头,在英国留学不到几个月又只身前往意大利,他一待就是6年。在此期间,他除了学习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品,特别钟爱提香、维洛内塞(Paolo Veronese)、吉奥乔尼(Giorgione)等几位大师外,也亲访年迈的女画家索霍尼斯巴·安古索拉,这一老一少的会面艺术史上的大事,范戴克将此经历记录在他的《意大利素描笔记》中。 曾与艺术家有过一面之缘的罗马艺术史家贝洛里(Gian Pietro Bellori),在日记里描述范戴克有着“一副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的威仪”,又说:“他一点也不像凡夫俗子,倒很像贵族,一身豪华的服饰……形成自然浑成的崇高灵气……总把随从带在身旁,似乎有意突显自己,迫不及待地引人注目。” 他1620年画的《自画像》中,俊美的脸蛋,灵动的眼睛,深暗色与纯白色服饰的搭配,他靠在老旧的桌子旁,这根断柱代表意大利的建筑遗迹,这说明了他对意大利古典文明的向往,他丝绸制的衣裳与叉腰的姿势,就如贝洛里所言的“自然浑成的崇高灵气”。 “手”经常被艺术家认为是全身上下最难画的部位,但范戴克能描绘得鲜活无比,他的手画得极为细腻敏感,又有表情,简直像会说话一样。 衣锦荣归 1628年,范戴克带着一身高超的绘画技巧、财富与名望回到了家乡,开设一家工作室,不但从事祭坛、叙事、肖像、历史与宗教性的绘画,也被晋升成南尼德兰大公妃伊莎贝拉(Isabella,the Archduchess of the Southern Netherlands)的宫廷画家。当时他画了一张《殉教的圣赛巴斯蒂安》,我们若仔细观察,那中间裸身的圣赛巴斯蒂安就是他本人,在这里,他将“自己与圣者同体”的观念带进来。那段时日,他一方面画了许多跟宗教相关的主题,像十字架上的耶稣与受难或殉教的圣者,都深具精神蕴涵;另一方面,在他不少作品中也有肉欲的情色展现,所以神性美与肉体美同时在他身上活了出来。《殉教的圣赛巴斯蒂安》表面上虽是宗教画,但他对圣者身体的感性描绘,不就等同于他在俗世中为精神灵魂带来的救赎吗?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从事一系列的半身名人肖像版画,然后结集成册,称作《偶像》(Ionography),这些知名人士包括艺术家、收藏家、政治人物等,他先绘图,再采用蚀刻法,将人物头部做精细的雕琢,人体部分则用粗略的线条描绘,然后再由雕刻工人完成其余部分。一张同时期的《自画像》也有类似的创作过程,这里呈现他二分之一的身长,颈部以上是他细致雕琢的成果,身体轮廓只用简单的几笔带过,《偶像》的绘制是过去欧洲前所未有的,因此,他也为肖像画带来一大革命。P23-27 序言 此书献给 我的母亲与已逝的父亲 因为他们,我懂得怎么逃离与回归 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人像画呢?有趣的是,生活中对不少事的反应,经常是无意识的动作,直到别人提起,为何这样,为何那样,我们才开始探查背后的理由。 童年时,每天傍晚我在窗口旁等待父亲回家,他踏进大门,将脚踏车停放墙边,可说是我整天下来最期待的一刻,好几年来,对这样一日复一日的习惯也未曾多想。然而去年在爱丁堡逛商业画廊时,我看到当代艺术家亚历山大·米勒(A1exander Millar)画的《回家的路上》,描绘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身穿灰绿的风衣与帽子,叼根烟,骑着单车,当时我眼睛一亮,泪水溢满眼眶,然后直落了下来,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小时候从那一扇小窗望出去看到的世界一直还深藏在心底那震撼力那么强持续那么久,至今还澎湃依然。 1998年,我离开中国只身来到英国求学,临行前,母亲送我到机场,因第一次离家,又是我企盼已久的梦想,在出境机门跟妈妈道别时,我看着她大约有两秒钟,便狠下心不再回头,于是就直奔登机门。但这几年来,她偶尔以最美丽的身影到我梦里探访,我清楚地知道,九年前她在那儿望着,直到看不见我为止,但我两秒的回望,门框内的母亲却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影像。 他们安身立命地过日子,用认真的态度勾勒出自己的容貌、姿态与性格,就在那关键的时刻,在框内做了定格,以最动人、最纯粹的脸与身体烙印在他们的自画像上。好几年来,我始终扛着这两幅肖像画,无论走到哪儿总跟我到哪儿。一般来说,颜料会随时间、温度与触摸逐渐地褪色,线条也越变越模糊,然而,我心中肖像人物的色彩与线条却越…来越清晰,甚至他们的特征显得更突出、有趣,也更鲜活,散发一股人性洗练的精华,以及珍贵的爱情,也因这能量的源源不绝,我对“人”始终保持最浓厚的兴趣。 我特别喜爱人像画,大概是我相信“人”的缘故吧! 本书中我介绍20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分别是阿尔布雷特·丢勒、索霍尼斯巴·安古索拉、安东尼·范戴克、委拉斯贵兹、伦勃朗、梅塞施密特、奥古斯特·罗丹、梵·高、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葆拉·莫德松·贝克尔、马克·夏加尔、卢西奥·丰塔纳、萨尔瓦多·达利、芙烈达·卡洛、爱玛丽塔·雪吉尔、杰克逊·帕洛克、大卫·霍克尼、理查德·朗、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与安东尼·葛姆雷,涵盖从文艺复兴到当代,他们个个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擅长刻画自我肖像,更在肖像美学上做了突破的革新,我同时也顾及年代、性别、风格、形式及地域的多样性。 在研究与撰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艺术家刻意或不经意留下来的秘密,我也替他们做了译码,因此,特别产生一种私探他人秘密的快感。我常想,这些艺术家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不平凡,他们用图像来描绘自己的生命,经常一不小心就陷入水仙花般的自恋。他们有的扮演先知的角色预言了未来,有的用自制扩音器做美学的、精神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宣扬,有的不得志倾吐心中的郁闷,有的揭露对生活的态度与体会,有的说出自个儿的丰功伟业,有的却展现普度众生的雄心,不论哪一种,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看见20位艺术天才的叛逆、创意、幽默、热情与执著,他们都未曾浪费过一丁点的青春,所谓的不平凡,也就在此。 方秀云 2008年寒春于爱丁堡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艺术家的自画像/艺术家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秀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587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0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