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
内容
物流紧急通知

由于疫情管控升级,近期部分地区仓库及快递因疫情管控,导致物流时效暂缓,您的订单包裹可能产生延迟。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客服电话4006666505

亮点展示

《为有荷花唤我来》商谈图.jpg

内容简介

叶嘉莹先生传承中华古典诗词近八十载,设帐南开大学逾四十年。本书首次勾勒了叶先生在南开园诗教传薪、延续古典文脉的感人事迹,完整梳理了叶先生南开情缘的脉络渊源,生动展现了师生间跨世纪、逾骨肉的情谊。

亲炙弟子、家人友朋、助理秘书等从多视角展现叶先生的品格修养、学术成就等。既有先生心系故土、结缘南开及兴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之历程:又有先生全任神行之“跑野马的教学意境;更有对先生融贯中西之“兴发感动”“弱德之美”等学术思想的研究述评,阐发先生激活古典诗词之诗教影响。书中收录叶先生手书诗词作品,及本书编委会多方收集的百余张珍贵照片,图文并茂。

该书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沈立岩教授主编,叶先生亲自审定,附有新的迦陵年表、著作目录、所获荣誉、捐赠情况等,集文学、史料、学术价值于一体。

作者简介

叶嘉莹,女,1924年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

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专任教授,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 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 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2 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自1966年开始,叶嘉莹教授先后曾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自1979年始,叶嘉莹教授每年回中国教书,曾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所国内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

2016年叶嘉莹教授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设“迦陵基金”,已完成前期捐款近3600万元人民币,志在全球推广中华诗教。

精彩书评

叶老师是中华诗学的代表,是以中华文化作为立身之本的人。叶老师又是一个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全球交流切磋的使者,她把中华诗学带到了全世界,以国际视野、现代理论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做了大量的工作,是老师中的模范。

——王蒙

叶老师所给我们的一场又一场的心灵飨宴,原来就是久已失传的诗教。历经忧患的叶老师,由于拥有这样充沛的能量,以及这样美好的生命质地,才终于成就了这罕有的与诗词共生一世的丰美心魂。

——席慕蓉

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人山人海,都是靠每个时代仅有的寂寞坚守者而薪火相传。叶先生最初就像一根火柴, -路点亮,然后众人追随。好在叶先生这根火柴足够长,走到今天变成了一把火炬,它不仅聚拢、光耀,而且照亮前方的路。

——白岩松

前言/序言

我与荷花及南开的因缘

叶嘉莹

我出生于荷月,故小字为“荷”,因此平生对于荷花情有独钟。自少年时代我即写有咏荷之作,对于荷之出泥不染、中通外直之美质尤为爱赏。考入中学后,未几就发生了七七事变,父亲随国民政府迁移后方,母亲又于不久后因病弃养。沦陷区之百姓生活极为艰苦,当时偶读李商隐《送臻师》之作,诗云:“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盖以在佛书中往往以莲花为超度苦厄之象喻,我虽得名曰“荷”,然自愧有愿而无能,所以当时曾写有《咏莲》小诗一首,诗曰: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其后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从顾随先生受读“唐宋诗”课程。先生每以禅宗佛理说诗,而当时我家中长辈自幼只以儒学教子弟,与佛教禅学殊少接触。一日,偶见报章中刊有北京广济寺将讲授《妙法莲华经》之消息,心存好奇,遂往聆听。当时自惭愚昧,并未有深入之所得,只记得说法人所举出的“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一个话头。听讲归来后遂写了一首小词《鹧鸪天》,词曰: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前因未了非求福,风絮飘残总化萍。  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人间是事堪惆怅,檐外风摇塔上铃。

我当时对佛学禅宗原为门外汉,但因我既小字为“荷”,因此乃对“花落莲成”之喻,颇怀警悟之心,不知此莲此荷经秋摇落后之终有何成也。当时青春年少偶读古诗,见有“涉江采芙蓉”及“采之欲遗谁”之句;又读大晏词,见有“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之句,乃于此莲终有何成之证悟的追寻后又有了一种终将向何处投赠的反省和寻思。于是我模仿乐府体又写了一组《拟采莲曲》,诗如下:

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鼓棹入湖去,微吟自叩舷。

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

采莲复采莲,莲花何旖旎。艳质易飘零,常恐秋风起。

采莲复采莲,莲实盈筐筥。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

妾貌如莲花,妾心如莲子。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

大学毕业后,我于1948年春赴南京结婚,时已为国民党败退之前夕,南京市乱象纷呈,遂于是年11月底随外子工作调动迁往台湾。时外子在海军士兵学校任教职,我则经友人介绍在彰化女中任教职。一年后,我产下一女,三个月后乃遭“白色恐怖”之厄,外子即被海军监押。半年后,我携哺乳中之幼女亦与彰化女中之校长及其他几位教师同时被彰化警察局所拘捕。其后我虽幸获释出,而生活上则备经艰苦,久不事吟咏。我曾偶于梦中得句,杂用义山诗足成绝句三首,诗如下:

其一

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

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

其二

波远难通望海潮,硃红空护守宫娇。

伶伦吹裂孤生竹,埋骨成灰恨未销。

其三

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

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1969年,我因种种机缘,乃于无意中竟然落足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此一城市地近太平洋之暖流,气候宜人,百花繁茂,而独鲜植荷者。而我既以“荷”为小字,终身对荷情有独钟,遂对温哥华之不见荷花未免心有所憾。20世纪70年代初,我归国探亲;其后又应邀在国内各地讲学,每睹新荷辄思往事,遂写得《木兰花慢·咏荷》一阕,词曰: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  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独倚池阑小立,几多心影难凭。

而在祖国各地所见的荷花中,则以南开大学马蹄湖中之荷花予我之印象最为深刻。盖因南开大学所建之专家楼与马蹄湖相距甚近,我当年在专家楼居住时,最喜在马蹄湖边散步,曾写有诗词多首。

写到此处,我就不得不将我回到南开来教学的前后因果略加叙述。原来1970年加拿大与中国建交后,我就曾申请回国探亲,1974年获得批准,我遂于是年暑期经过旅行社的安排于去国二十六年之后,终于得到了一次回国探亲旅游的机会。当时我曾写有一首七言长古《祖国行长歌》。诗长有两千字之多,就时间而言,包括了二十余年生离死别的经历;就空间而言,包括了我离开祖国大陆后二十余年来飘转于中国台湾地区及美国、加拿大各地的经历和生活。由我少年时所经历的战时流离之苦,到当时看到祖国的崛起壮大,心中自然充满兴奋之情。只不过当时尚在“文革”之中,我心想以后我大概只能回国探亲旅游,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来贡献我自己之所学的机会了。所以此诗开端所写的虽是“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的欣喜之情,但在结尾处所写的则是“雕虫文字真何用,聊赋长歌纪此行”的自我失落之感。谁知世变无常,1976年就发生了巨变。先是周恩来总理去世,天安门前民众自发的对于周总理的悼念竟然汇成了一片诗歌与联语的海洋,这使我以为祖国虽历尽诸多艰危苦难,而只要诗心不死,就大有可为,所以内心乃极为激动。继之,国内很快就恢复了大学的招生考试。而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中,我自己家中却发生了一件绝大的不幸之事,就是我的长女言言与女婿宗永廷在一次外出旅游途中竟然发生车祸,夫妇两人同时去世了。我于悲悼之余,写了十首“哭女诗”,最后两首写的是:

其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其十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酸辛说向谁。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立岩
译者
编者 沈立岩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210423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7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3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