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
关汉卿的家乡在何处?驰目纵览,无外三种说法:
一说为大都人,也称燕人。这个说法有两个依据,一个见诸元人钟嗣成的笔下。他编纂的《录鬼簿·卷上》(据曹氏《楝亭藏书十二种》刊本)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录鬼簿》成书于元文宗至顺年间,大约在关汉卿去世后30年左右。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100余人,有姓名,有小传,还有作品目录,这似乎不无可信。另一个是元人熊自得所著的《卡斤津志·名宦传》,其中留下这样的文字:“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熊自得何许人也?据《丰城县志·人物志》介绍,他“元末以茂才异等,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著有《析津志》。”以熊自得这样的身份地位,熟悉元大都的文士名流是很可能的。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在《关汉卿史料新得》中写道:“考元代大都,就是现今首都北京,辽时名叫析津府。宋宣和五年改名燕山府。金天会元年复旧名,仍称析津府。”只是,《析津志》的问世,比《录鬼簿》还晚10年左右,两本书皆在关汉卿谢世以后。关汉卿不曾入仕为官,以他的成就纂进《析津志》无可非议,而收入《名宦传》却令人不得不存有疑问。
另一说为祁州人。此说的根据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王楷、张万铨等人修纂的《郑州志》,卷八有关汉卿故里的条目,记载:“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因取《会真记》作《西厢》以寄愤,脱稿未完而死。棺中每作哭涕之声。此言虽云无稽,然伍仁村旁有高基一所,相传为汉卿故宅。至今竖子庸夫犹能道其遗事。”伍仁村,即今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村。可以看出,这个说法的出现较晚,是在距关汉卿400余年后的清代才有记载的。此说法也曾引起学者专家的关注,1987年4月23日,伍仁村所属的安国市举办了“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墓碑揭幕仪式”,并举办关汉卿研究座谈会。仪式隆重,举措盛大。
再一说为解州人,即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此说的主要根据是朱右所撰的《元史补遗》,书中记载:“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朱右是由元代末期入明的人士,曾当过翰林院编修,这说法自然值得关注。趋同这个见解的王季思、常林炎二位先生没有拘泥于史籍资料,还走进剧作辨析,他们注意到“汉卿在《单刀会》中把关羽的形象塑造得如此雄伟,至少可以助证他以祖籍解州自豪。”这说法对于叩问关汉卿“乡关何处”的后人,如同亮开一扇窗户。透过这扇亮窗管窥,王雪樵先生从关汉卿剧作的用语,发现了不少解州一带所特有的方言。因而,一篇篇关于关汉卿为解州人的文章相继推出,每篇都萦绕着两个字:乡音。 如今,我坐在亮窗前面,聆听到的不只是关汉卿收录的乡音,还有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人,在外闯荡了大半辈子,晚年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青春不再,壮硕不再,带回的老迈之躯早在世事沧桑里淹没了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一切都已改变,唯一没能改变的童年印记就是乡音。乡音如同一把钥匙,稍稍撬动就能打开
关汉卿故里的大门。
品读关汉卿剧作《王闰香夜月四春园》,里面的用语引起我的注意。头折里写道:“我无钱,将是么来娶你?”看得出“是么”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语句在道白里面接连出现,第四折更为频繁。“兀那老的,为是么叫冤屈?”“我唤出女孩儿闰香,看她说是么。”“父亲唤我做是么?”一连串的“是么”,其实都是“什么”。若问关汉卿为什么要这样用?不为什么,只缘乡音难改。(P10-P11)
跋
敲完章回体关汉卿传,一看时间竟是4月底,与我上次撰写《感天动地——关汉卿传》恰在同一时段,真是巧合。
去年春日,山西省启动百名历史名人传记工程,关汉卿也在其中,因为我曾经写过的缘故,便将此事委托于我。其时,我还深陷在首次写作的氛围里难以自拔。老实说,写作关汉卿我是跳起来摘果子,面对一位戏剧泰斗、文学巨匠,我唯恐费力跳跃也难企及,不敢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对他那迷离的身世,更是挖空心思躬身探究。好不容易理出个分晓,撰成一稿,要另起炉灶实在望而却步。
后来欣然走笔,是因为我有了前一次的经验,没法迈步,就去关汉卿的剧作、散曲里去找路径。于是,我再一次叩访关汉卿,拜读关汉卿,憬悟关汉卿。还真是不负此行,终至收获了这本与前面不无区别的关汉卿传记。
首一个区别是外在的面貌不同,原来是板块式结构,如今是章回体结构。头一回写也想过用章回体结构,后来没有使用,是觉得与分辨清关汉卿的生平履历还有距离。所以,伏案敲击时,字符是循着板块结构而铺排的。这样不只是藏拙,再加上以折子分节,以曲牌分层,完全贴近了关汉卿茹苦沥血养育的元杂剧,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看上去表里如一,不无个色。所以印行后的《感天动地一关汉卿传》,还博得不少赞誉。虽是如此,自己的底码自己清楚,这一次集中精力再做冲击,还真是有了新的领悟,新的收获。章回体结构,就是收获的新成果。新就新在,大致勾画出了关汉卿的人生行迹。
再一个区别是内在的评价不同。上次,将关汉卿戏剧创作的最大成果定位于《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是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共识。毫无疑问,在关汉卿林林总总的剧目中,《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最具感染力的,最具震撼力的,将之视为关汉卿的代表作,或者视为艺术的高度都是正确的。因此,我便铺陈繁衍,及至跃上这个高度也就收尾作结。这一次反复阅读关汉卿的作品,忽然想到一部传记,固然要凸显关汉卿的艺术高度,但是,更不容易忽略他的思想高度、人生高度。也许对于他人,艺术高度和思想、和人生高度是一致的,然而,关汉卿就未必是如此。仔细分析,关汉卿的人生是不断转变递升的,由复国斗士,到反腐义士是一次转变;由科考学士,到传道志士是一次转变;由沉迷青楼,到抨击烟花又是一次转变。他的心路历程中暗含着人生阅历,暗含着沧桑岁月叠压在他身上的伤痛和呻吟,和呐喊!我欣慰看到,《刘夫人庆赏五侯宴》是他悲悯底层平民的心灵高度,《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是他解救风尘娼妓的精神怒吼。这才是他的思想高度,也才是他能大化身躯,成为一代戏剧宗师的根本所在。因此,这次伏案我在写照关汉卿艺术高度的同时,突出了他的思想高度和人生高度。
还有一个不同,是在每一幕前增加了引言,或说导语,以便读者更为简洁明了的阅读内容。即使如此,我还要非常歉疚地说一句,对于关汉卿的认识我尚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距离。真真是学然后知不足,写然后知困。关汉卿是一座令我仰止的高山,我穷其一生未必能识得庐山真面目,需要继续叩访、拜读、憬悟。亦请读者诸君指疑纠误,促我进步,促我提升。谢谢,感谢读者,更感谢为该书出版费心操持的领导和编辑。
2015年5月2日尘泥村
序: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展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汉卿(1219-1301,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乔忠延所著的《关汉卿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山西省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种。
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曲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意境优美的散曲和情节动人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开山祖师,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乔忠延所著的《关汉卿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从有关文献资料入手,较为细致地勾出了关氏的生平轮廓,深入地剖析了他的全部作品,在此基础上,概括了他在社会、人生、文学诸方面的进步见解,对推动关汉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