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选集》共分九卷:第一、二、三卷为“音乐著作”,之后附“马可音乐作品选DVD/CD”;第四、五、六卷为“文字著作”;第七、八卷为“日记”;第九卷为“年表、画传与著作全目”,之后附“马可纪念与研究文献选目”和“马可纪念与研究文选”。本书是其中的第八卷《日记卷下》,由李西安主编,收入了马可在东北时期(1945-1949)的日记,记录了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
图书 | 马可选集(8日记卷下)(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可选集》共分九卷:第一、二、三卷为“音乐著作”,之后附“马可音乐作品选DVD/CD”;第四、五、六卷为“文字著作”;第七、八卷为“日记”;第九卷为“年表、画传与著作全目”,之后附“马可纪念与研究文献选目”和“马可纪念与研究文选”。本书是其中的第八卷《日记卷下》,由李西安主编,收入了马可在东北时期(1945-1949)的日记,记录了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 内容推荐 《马可选集》(日记卷)分上下两卷,收入马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现存的全部日记,共84万多字(马可全部日记共48本,284万字)。这些日记记录了马可在河南抗敌后援总会巡回话剧第三队、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十队、山西民族革命艺术学院、延安、东北等各时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本书是其中的下卷,由李西安主编。 目录 第三部分 东北时期 1945年11月18日~1949年9月30日 人名注释索引 附录 日记的故事 编后 试读章节 1949年8月6日 星期六 从舒适的床、舒适的梦中醒来。外国人的旅馆似乎是按照人们生活中最好的理想来布置的。单说那洁白的床单,几乎使人不敢挨它。当然,这也许是咱们的“文化”还不够的缘故。 今天是我生活中很可纪念的一天。 午饭后,苏联青年反法西斯委员会派来了许多同志给我们做向导去逛莫斯科。汽车围着壮丽的克里姆林宫转了一圈,沿着莫斯科河浏览着如画般的景色,整个莫斯科有十二座大桥横断河面,我们的车子从桥上、从高大的建筑物旁边绕来绕去,热情的向导带着我们从每一个著名的地方走过:高尔基公园呀,普式庚广场呀,莫斯科大学呀,国立音乐院呀,列宁博物馆、图书馆、苏联科学院……她们不厌其详地向我们讲解每道街、每个机关、学校、公园、广场……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回答着我们所发出的烦琐的问题。 汽车向市郊开去,我们上了“列宁山”,这个地方说是“山”勉强得很,但从这里却可俯瞰差不多莫斯科全市。她们一再告诉我们,这地方现在是市郊,但按照莫市的建筑计划,这里将来将变成一百万人口的文化区,许多学校将在这里设立起来。 战争曾一度威胁过莫斯科,但在英勇的红军保卫下,还未遭到很大的破坏。或者说,战争的痕迹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经消除了。我们也看见许多建筑工人在紧张地工作,但那是按照新的建设计划盖起的楼房,有好几处是刚刚搭好了纵横交错的钢骨和木架,巨大的起重机正在房顶上来回地工作。向导们不断地告诉我们,这里的建筑是哪一年修的,那一处又是哪一年修的,但这一切都陈旧了,1936年左右盖的大厦大家都不大喜欢它,“我们要盖更新的,更好的。呶,这里一片房子都还是老式的,按照我们的计划都要拆掉,盖上十层二十层的新的楼厦。” 苏维埃人是这样热烈地、自信地爱着他们的生活,创造着他们的生活的。 汽车最后在红场停下来,向导告诉我们要去参观列宁墓和列宁遗体。 列宁墓每逢星期二、四、六公开开放,碰巧今天是星期六,红场上排了有几千人的队伍在等着前进,苏维埃人民每天就是这样期待着瞻望自己领袖的遗体。我们因为是远路的客人,被优待从队伍的最前面插进去。队伍缓缓地前进,从站着庄严的士兵的墓门进去,里面全是浑然一色的大理石砌成,灯光发着柔和的光辉,下了两级台阶后,转入到陈放列宁遗体的地下室。当我们进门后一眼望见的便是室中央放着的玻璃棺。这个伟大的人安详地躺在里面,不知从什么地方射过来的一道光线正清晰地照着他的脸。我们走近去,他正像在那里睡着,鬓须都历历可数,像是他总会起来和你谈笑似的。我的心在一进室内便感到一种压力,在那整个不过一两分钟时间内,虽然我们在下意识地随着队伍缓缓前进,但是感觉到仿佛时间停滞了,空气也不流动了,一直到旁边的卫兵因为我们痴立在那里不动,妨碍了后面队伍的前进而轻轻地招呼我们时,我们方才被唤醒似的缓缓走出墓外。在墓外的阳光下,大家仿佛松了一口气,有人开始低声谈论列宁遗体似乎是略小而苍白,但是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些。我不觉得这棺内躺着的人是大些或小些,白些或红些,我只觉得这里是世界上的一颗伟大心灵,在那伟大的头脑里集中了人类最高的智慧,你走近他,就感染到一种雄伟的静穆,一种崇高的默契。 这两天,我的感官在纷忙地吸收新的事物,我的头脑也在像潮水般地泛滥。我还不能把我的思潮整理出一个头绪来,我像一个沙漠的来客,走进了一座无边无际的大花园,我所能够表示的只是有些不知所措的赞叹,赞叹! P705-706 后记 历时八年多,《马可选集》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在回顾这些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的时候,首先全体编委要向在编辑过程中不幸离开我们的《马可选集》顾问周巍峙先生、编委汪毓和先生表示深深的哀悼和敬意! 周巍峙先生生前一直关注《马可选集》的进展情况,在去年得知编委会已经向出版社交稿的时候,表示非常高兴。 汪毓和先生生前以他权威的学术见地,宽厚的人格魅力和常人难以比拟的严谨细致,为《马可选集》做出了重要奉献。汪先生不仅圆满完成了由他和张静蔚先生共同主编的“音乐家研究与音乐评论卷”的编辑工作,还为整个选集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建议。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他亲自执笔了对《马可选集》具有纲领意义的文章——高度概括马可音乐生涯的“总序”。 今天《马可选集》的出版,可以告慰先生们的在天之灵了。 《马可选集》的缘起 2006年,为纪念马可诞辰90周年,马可子女邀集汪毓和、李西安两位老师到马可生前的书房,商议是否用马可作品的稿费出版《马可文集》。讨论中两位老师提出,马可微薄的稿费难以负担哪怕仅只两卷本的出版费用,更何况,马可不仅是家属的,他也是国家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者,《马可文集》的出版理应列入学院的工作。于是,2006年4月15日马可的五名子女联名向中国音乐学院领导提出编辑出版《马可文集》的报告。出人意料的迅速,在5月25日的院长办公会上报告被批准立项,作为学院的重点工程,与徐州市委、市政府,河南大学联合编辑出版。筹措到第一笔资金后,正式组建组委会和编委会,2007年7月19日召开第一次编委会,编辑工作正式启动。 《马可选集》的总体框架 《马可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共分九卷:第一、二、三卷为“音乐著作”,之后附“马可音乐作品选DVD/CD”;第四、五、六卷为“文字著作”;第七、八卷为“日记”;第九卷为“年表、画传与著作全目”,之后附“马可纪念与研究文献选目”和“马可纪念与研究文选”。 以上各卷内容是在家属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经过编委会反复讨论后决定的。 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最初的框架中没有“诗文卷”。后来在编辑过程中接触了大量过去大家不知道的马可音乐论文之外的文字作品,第六次编委会一致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马可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也为深入了解马可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所以决定增加“诗文卷”。内容包括:诗歌、散文、文学传记、剧本、自述、序、跋等。 编辑中遇到的问题和《选集》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从“文集”、“全集”到“选集” 关于《选集》的名称,家属最早提出的是《马可文集》,学院批准立项时改为《马可全集》,后经编委会反复讨论,最终定为《马可选集》。 在编委会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对入选的著作应有严格的要求,是以今天的视角去回顾历史,凡被选人者应视为是重新发表。尽管提出来这样高的标准,马可重要的音乐作品几乎全部入选。如歌剧卷完整地选人了正式发表的歌剧《夫妻识字》《周子山》《小二黑结婚》,以及《白毛女》中马可主要执笔或参与创作的乐曲;又如歌曲卷收录了马可的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有历史代表性的歌曲共112首。文字著作部分也选择了大部分重要的专著和文章。从这个意义来说,虽名为“选集”,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全”的“选集”。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和当时的文艺政策,使得一些理论专著和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有些即或在当时有过很大影响的著作,编委们也认为不宜收录。 为了让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对马可著作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作为入选正文的补充,我们在最后一卷的“马可著作全目”中将入选的和未入选的篇目一并编入。 二、同一作品版本选择的多样性问题 《选集》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除了马可(包括以他为主的集体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原版本外,还附有多种同一作品的不同形式的配器和改编本。其中黎英海改编的《杨白劳》、高为杰改编的《恨是高山仇是海》(钢琴伴奏)、瞿希贤改编的合唱《纪念碑》、王燕樵改编的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施万春编配的领唱合唱与管弦乐队的《南泥湾》、戴宏威为管弦乐队配器的《杨白劳》、王志信为管弦乐队配器的《恨是高山仇是海》《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袖誉为改编的经典,不仅被经常上演,有些还被音乐学院选为声乐教材。 …… 编委们的奉献精神 每一位编委都以对马可先生的极大热忱,投入到《选集》的编辑工作中,在八年多的漫长时间里,付出了无数辛苦的日日夜夜。这里只举一件小事,从中可以窥见编委们工作的一斑。下面是办公室副主任寇亚强老师执笔的“《马可选集》第七次编委会会议纪要”(2009年11月18日)开头的一段: 天雪。路难。人迟。 天气变化无常,各位编委对工作的态度有常——84岁的编委钟立民先生、80岁的编委汪毓和先生冒雪到会,年近七旬的编委乔建中步行6公里从清河一路赶来参加编委会的讨论,令人敬佩。 重新发现马可重新认识马可 《选集》的出版为马可先生的音乐成就和不平凡的一生进行了文献的集中和梳理。虽说绝大部分编委和马可生前都有过密切的交往,对他有很深的了解和友情,但如果把大家在八年多的编辑工作里的种种体会归结到一点的话——就是编辑《选集》的过程,是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马可的过程。任何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都会超越它所在的时代延续到今天,以至未来。我们这一辈的历史使命是承前启后,希望《选集》的编辑出版能为继承老一辈的音乐传统和成就起到一点“承前”的作用,但“启后”,还要靠年轻一代珍惜传统,经历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传统的洗礼。正像一位哲人说的——只有认识过去,才能预见未来! 致谢 首先要感谢中国音乐学院,徐州市委、市政府,河南大学领导对出版《马可选集》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在具体编辑工作中给予的全力支持。 我们还要感谢马可先生的子女,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父亲的全部手稿、出版物以及自己多年来精心收集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编目,为《选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不遗余力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编辑工作中。 我们也要向对《选集》编辑工作给予热情协助的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总公司等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谢意。 编辑《马可选集》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程,由于我们的学养和经验所限,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还望读者和专家们给予指正。 《马可选集》编委会 2014年10月27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可选集(8日记卷下)(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可 |
译者 | |
编者 | 李西安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30527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8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7-03-01 |
首版时间 | 2017-03-01 |
印刷时间 | 2017-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366 |
CIP核字 | 2016236241 |
中图分类号 | I217.2 |
丛书名 | |
印张 | 5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4 |
宽 | 182 |
高 | 4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