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世界华人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瑞林主编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内容介绍: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内容推荐

陈瑞林主编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内容介绍:这是一代奇异的作家,他们渴望超越传统的“乡愁”,渴望在中西文化的对峙融合中展开生命价值的追寻,渴望在“边缘”的独立状态中寻找自己新的文化认同。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一起来翻阅《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吧!

目录

哈金卷

 精选作品:《樱花树后的房子》

 《樱花树后的房子》--哈金最新短篇小说读后

北岛卷

 精选作品:《芥末》

 习惯了黑夜的北岛

严歌苓卷

 精选作品:《金陵十三钗》(节选)

 严歌苓的小说世界

张翎卷

 精选作品:《玉莲》

 “水做的女儿”张翎

虹影卷

 精选作品:《我们时代的献身者》

 “世界”的女儿:虹影

查建英卷

 精选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节选)

 论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以於梨华、查建英为例

卢新华卷

 精选作品:《紫禁女》(节选)

 从《伤痕》到《紫禁女》--卢新华海外创作惊瞥

苏炜卷

 精选作品:温玛长老--《米调》(节选)

 新的可能性:想象力、浪漫主义、游戏性及其它--关于《迷谷》和《米调》的对话

李彦卷

 精选作品:《罗莎琳的中国》

 北国的“红枫”——李彦

范迁卷

 精选作品:《惑》

 说说范迁

沈宁卷

 精选作品:《父与子》

 “书香”沈宁

陈谦卷

 精选作品:《特雷莎的流氓犯》

 “硅谷丽人”——陈谦

程宝林卷

 精选作品:《北京投宿》

 “双剑”才子——程宝林

薛海翔卷

 精选作品:《情感签证》(节选)

 美国“海鸥”薛海翔

张慈卷

 精选作品:《风·自由》

 写作的意义

阙维杭卷

 精选作品:《异族情剪影》

 “媒体作家”阙维杭

后记

试读章节

室友搬走后,我担心陈太太会涨房租。我一直租用半问屋子,每月付300美元。如果房东要我多付钱,我就不得不另找住处。我喜欢这座殖民式的房子。房前长着一棵巨大的樱花树,细枝垂摆,虽然已是初夏,开花季节已过,仍然引来许多鸟,给人田园的感觉。房子靠近法拉盛区中心,你可以听到缅因街上交通的嗡嗡声。这里离我干活的地方也不远,去哪儿都很方便。陈太太住在一楼,我住在二楼,同层还住着三个女人。我以前的室友是个木匠徒工,他刚搬走了,原因是三个女房友都是妓女,经常在这里接客。说实话,这也让我不太舒服,但我已经熟悉了那些姑娘,尤其喜欢小巧的阿虹。她20出头,是越籍华人;她父母30多年前从中国迁居到堤岸市,那里的房地产在西贡垮台后便宜了许多。还有,我初到纽约,孤身一人有时很难受。如我所料,那天傍晚陈太太上楼来了;她身材粗短,鼻子旁边长着一个大痦子。她坐下来,拍拍染黑的头发,对我说:“万平,现在你一个人用这间屋子,我们该谈谈房租了吧。”

“我没法比现在付得更多啦。你可以再招一个房客。”我朝她身后的空床摆摆手。

“嗯,我可以登个广告,不过我另有打算。”她冲我探探身。

我没吭声。我不喜欢这个福建女人,觉得她太油滑。她继续说:“你有驾照吗?”

“我有北卡罗来纳州的驾照,但不知道能不能在这里开车。”有段时间我曾为夏洛特市外的一家农场运送过蔬菜。

“那不是问题。你可以把它换成纽约的驾照——容易得很。车辆登记处就在附近。”她笑笑,露出豁牙。

“你要我做什么?”我问。

“我不多收你房租。你可以一个人用这间屋子,不过我希望姑娘们晚上有外客时,你能开车接送她们。”

我尽量保持冷静,回答说:“那合法吗?”

她咯咯笑起来:“别怕。姑娘们去酒店和私宅,不会有警察冲进去的——很安全。”

“我每星期得开多少次?”

“不经常,最多四五次。”

“你也为姑娘们付饭钱吧?”

“对,除了长途电话外,什么都包了。”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女房友们总在一起吃饭。“好吧,我晚上可以给她们开车,但只能在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太可怕了。”

她奸笑了一声:“没问题。我不会让她们去那么远的。”

“另外,我干活的时候能跟她们一起吃饭吗?”

“当然可以。我会吩咐她们的。”

“谢谢。”我停顿了一下,“说实话,这里有时候真孤单。”

一个狡猾的笑容掠过她的脸:“你可以和姑娘们玩玩嘛——她们会给你优惠价的。”P3-4

序言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纵观全球,正是因为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一个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纳新,在交流与磨合中不断强大。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以北美为例,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代表作为张维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黄遵宪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华人美好的美国梦,后者表达的却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幻灭。到了20世纪初,人们认为庚子赔款中旅美小留学生容闳写的《西学东渐记》为最早的华语留学生文学。再后来,出现关于海外华工的文字记录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化名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称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题材的小说《黄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说林》杂志上,描写的是旅美女工的惨状。再后来,便有吴研人的《劫与灰》,写的是“卖猪仔”到国外又回到家乡的惨痛经历。以后人们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了许多用中文写下的诗文,成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五四”运动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但当时的国内文坛却已有相关的域外题材的优秀作品问世,如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说等等(20世纪40年代又有钱钟书写的《围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浪潮。当年留学欧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等,他们不仅在海外有精彩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叉。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粱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西方拿来的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构成现代文学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海外生涯及创作时于他们的意义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规模和声音。以北美地区为代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少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以旧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的“草根文学”也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的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以黄运基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创作,既与60年代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浪潮中所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离根的乡愁”有精神内涵上不同,也与后来8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学”逐渐成长壮大,尤以北美文坛阵容最为强大,被誉为是“美华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迭121.17万人,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经历和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扑入这全新的国度,其感觉之敏锐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辩精神。他们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衡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建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毫无疑问,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已经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上世纪90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闰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后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获甚丰。可以说散文随笔的创作在海外拥有着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群。由于海外生活天地的宽阔和情感的自由,抒写性灵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纷呈,作家们不拘泥在乡愁的怀恋和精神上的何去何从,而是在极其纵横深入的领域表达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的认知和探索。

这套《世界华人文库》,首批推选的作家以北美文坛为聚焦点。书目包括:王鼎钧、刘荒田、张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龙》;陈瑞琳编著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归去来兮》;宋晓亮的《心的驱动》;融融的《感恩情歌》;陈晚的《美国男女》;依娃的《我的乡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纽约手记》等,可说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现。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

曾几何时,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随着滚滚分流的炎黄子孙,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征。神州本土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市粗粝的文学主流,海峡对岸的文学创作,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的迅速丰富使作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着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移民作家竞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盎然生机。

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2010年7月10日于美国休斯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世界华人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瑞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49053
开本 32开
页数 4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38:37